登陆注册
1688400000010

第10章 是撒旦,还是报人(3)

默多克在70岁的时候,仍然继续他当年的营生,无数人为他工作,而且是一些被人咒骂的工作。他负责买卖,从不失手,而且越做越大。芝加哥的那个评论家曾说,“如果让默多克成为美国公民,而把那些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人遣返回去,那么应该把自由女神像做一点改动,拿掉火炬,让自由女神举起的手伸出一根中指。”

金钱攻势

“教父”唐·科莱昂说“我开一个他没法拒绝的条件”的时候,他总会得到他想要的。

2007年8月1日,统治《华尔街日报》一个多世纪的班氏家族最终拗不过强硬的默多克,终于以56亿美元的代价出让道琼斯。这个价格甚至比最初公布的50亿美元收购价还要高出6亿美元。要知道,此前的50亿美元出价,已经比道琼斯的股价溢价了67%。

正是因为班氏家族的艰难决策,导演了这场长达3个月的拉锯战。

让班氏家族难以割舍的并非是《华尔街日报》每天200万份的发行量,而是一种被称为“新闻独立”的无形资产。

尽管决策艰难,但道琼斯公司最终还是拜倒在默多克的金钱攻势下。

道琼斯公司是报纸行业历史最长同时也是最知名的企业之一,《华尔街日报》更是它的旗舰品牌,以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成为全球财经报道的风向标,同时以独立、严谨的办报风格广受同行尊崇。最近几年,道琼斯公司一直面临经营方面的重重压力。在过去20多年中,道琼斯虽然在新闻业成就卓越,但在商业基本上是失败的,这多少说明杰出的记者未必经营得好报纸。从服装行业过来的职业经理人理查德·赞尼诺改变了公司记者主政的传统,这恐怕也是班克罗夫特家族不得已而为之-2006年道琼斯公司收入仅为18亿美元,甚至略低于1993年的收入。在本次交易中证实,赞尼诺果然是商人兼公司政客。

道琼斯的长期虚弱让缔造世界第三大媒体王国的默多克乘虚而入,何况他觊觎这颗报业明珠很多年。对于默多克的全球媒体版图来说,道琼斯的意义有如加勒比之于西班牙帝国,完美并且必要。作为美国保守主义核心阵地的《华尔街日报》社论版和右派电视新闻频道FoxNews简直是天生一对。借此,他坐拥影响美国政治的更大能量。该报200万读者平均家庭资产超过一百万美元,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是美国名副其实的统治阶层。该报以及道琼斯通讯社的高质量财经新闻将给默多克即将推出的福克斯财经频道提供最好的内容支持。

2007年5月1日,默多克提出收购道琼斯公司,想借此来扩展他的媒体帝国。但道琼斯上下起初都拒绝他的收购,担心新闻集团入主之后,作为美国第二大报纸的《华尔街日报》的声誉会受到损害。

道琼斯担心默多克会干涉报纸的编辑工作,并把他旗下某些报纸(如《纽约邮报》)具有感情色彩的新闻风格带到《华尔街日报》。这是双方僵持不下的焦点。

6月21日,道琼斯董事会代替班氏家族,接手与默多克的谈判。之后,双方便在新闻独立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6月28日,为抗议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收购母公司道琼斯以及公司修改劳动契约的计划,《华尔街日报》记者和编辑拒绝上班。共有150-175名记者参加此次抗议行动。报纸在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及其他地方的编辑部几乎没人来上班。他们认为,新闻集团很可能难以保证《华尔街日报》今后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性,于是决定以这种方式公开对默多克的收购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华尔街日报》工会主席通过电子邮件发表声明指出,此次抗议决定是为“显示我们深信报纸编辑工作的完整性取决于编辑部门继续保持独立性”。

7月17日晚间,道琼斯董事会投票通过了默多克提出的收购计划,并将这一计划提交给控制道琼斯公司的大股东班克罗夫特家族讨论。从2001年起一直担任道琼斯董事的霍尔茨布林克在投票中投了弃权票。仅过了两天,霍尔茨布林克声明辞去董事职位,以抗议董事会接受新闻集团50亿美元收购案的决定。霍尔茨布林克在致道琼斯董事会的一封信中说,虽然从财务角度看新闻集团的出价颇为慷慨,但他担心从长远看,被收购后,道琼斯“独有的新闻价值会受到严重损害”。

尽管道琼斯董事会接受了收购协议,但班氏家族内部却存在着重大分歧,他们也成为默多克最大的绊脚石。

7月30日下午5点,是班氏家族投票表决的最后期限。而那时,新闻集团争取到的班氏家族支持者仅握有25%的投票权,到了晚间这一数字只攀升到了28.3%。新闻集团一度放话,表示默多克可能考虑撤销收购要约。

最后,丹佛法律事务所Holme Roberts&Owen管理的共计持有9.1%投票权的班氏家族受托人团体站在了默多克一方,这使得支持收购的班氏家族投票权增加到37.4%。如果把拥有投票权的公众股算上,道琼斯公司内部支持新闻集团收购的股权比例将占到66.4%,该收购交易在股东大会上顺利通过。

尽管一直持反对意见的班克罗夫特家族终于对默多克收购道琼斯的方案宣布接受,但道琼斯的工会组织却发表声明,再次强调反对该收购案的立场不变。与此同时,班氏家族提出,如果实现收购,为了维护道琼斯公司的新闻独立性,将成立一个继续由班氏家族控制的编辑管理董事会。

针对这一消息,默多克明确表示,新的董事会成员应该由与他本人和班氏家族都没有任何经济联系的人组成。班氏家族不能一手把道琼斯公司卖掉,另一手又新成立一个董事会来维持对它的控制:新闻集团不能用50亿美元的股东资金去购买一家无法获得经营权的公司。默多克强调说,自己从未打算对道琼斯公司的新闻编辑层面做出任何调整,并且不会同意班克罗夫特家族的核心条件。

但最终,双方还是在新闻独立性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敲定了一份关于维护编务独立的协议,此协议旨在通过防止编辑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受到雇主干涉,主要是用来保护《华尔街日报》及道琼斯公司旗下其他出版物的新闻工作独立性。这份协议提出设立一个包括5位成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来防止道琼斯公司三大主管编辑的工作受到新闻集团干涉。委员会将拥有上述三大编辑的任免权。另外,这些主管编辑有权在与新闻集团管理层商定好的预算范围内控制开支和分配资源。

不过,新闻集团仍将拥有预算金额的最终决定权。特别委员会成员的更替则将由委员会自己决定,并需要经过新闻集团批准。当时,暂定的5人分别是:前美联社社长兼CEO路易斯·博卡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共同创办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前论坛报业出版发行总裁杰克·富勒;前华盛顿州国会议员珍尼佛·登恩;前《底特律新闻》编辑托马斯·布瑞。其中,布瑞是委员会主席。

道琼斯公司新闻发言人霍夫曼·霍华德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道琼斯与新闻集团达成的新闻独立协议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重大的条款还在谈判中。“我们不会对独立协议作出评价,但新闻独立性一直是我们恪守的原则,这已经是道琼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新闻独立”的敌人?

当双方宣布交易达成的时候,记者和专栏作家们纷纷哀叹:一份伟大报纸的正义时代行将结束。新闻人几乎一致认为,默多克毫无疑问会染指《华尔街日报》的内容,玷污编辑的独立性。

为什么一家新闻公司会如此成为新闻热点?一方面,具有118年历史的《华尔街日报》是全球报纸的最高标准,该报能达到这个高度,有赖编辑与报纸老板班克罗夫特家族之间坚守一个核心价值观:编务与业务分离,也就是报业的政教分离。保卫这个价值观是所有争议的源头和焦点。另一方面,默多克一向以喜欢对编辑工作横加干涉而著称。《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承认,默多克是一名伟大的商人,当然他也批评默多克从未创建过“一份严肃、权威而且真正独立的报纸”。默多克却曾对《纽约客》表示,在他庞大的媒体商业帝国中,最令他感到快意的莫过于介入报纸主编的工作,并“试图影响人们”。

1987年,默多克在外界不知不觉间购得拥有《金融时报》的培生集团4.9%的股份。这之后,他又数度出手,至1988年时已经将其在培生集团的股份提升至20.5%。几乎同时,他也积极寻求人股路透社的机会。

为此,他一度投资澳洲通讯社5100万美元,只因看重对方拥有路透社13.9%的股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资产组合:如果将培生集团下属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家》两份一流商业媒体的信息汇入路透社的终端机之中,将是一种巨大的协同效应。

对于热衷于影响力的默多克而言,如果说发行量300万份的《太阳报》为他带来了影响普通大众的平台,《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就相当于“皇冠上的宝石”——它们对世界政治、经济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早在1988年,默多克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只有《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报纸,才能够为全世界的人提供巨大价值。他曾力主出版《金融时报》美国版,当时这份欧洲主流报纸,在美国只有1.5万份发行量。默多克认为,这个数字至少可以达到20万份。但这并未得到培生集团的赞同。

默多克的想法并未得以实现:他被培生集团董事会称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人们担心默多克试图控股培生,他最终在英国贸工大臣的要求下被迫将其股份倾数售出。几年之后,因为新闻集团扩展卫星电视业务时财务状况严峻,他最终将路透社7%的股份售出。多年后,培生集团的董事总经理弗兰克·巴洛曾在评论默多克时表示:“他是个大骗子。”

很少有人像默多克一样,在20年的时间内保持对一种投资判断的坚持。但显然,《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们更担心的是,默多克同样不会改变其参与媒体的方式。

“我为什么要为一件事花50亿美元,只是为了破坏它?”针对质疑,默多克提出了反问。

这似乎是个有力的疑问。尽管新闻集团已经与道琼斯签订了“编务独立协议”;尽管有一名前哈珀·柯林斯高层表示:默多克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热衷于干预具体业务,有时候,“不是他直接发布指令,而是很多围在他身边的人试图取悦他”。但也有人将此解读为,默多克一直非常明确地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担任总编。比如《泰晤士报》的现任主编罗伯特·汤姆森就经常为默多克辩护,说他从不插手《泰晤士报》的编辑事务。但外界也并未忽视两人的亲密关系:他们同为澳大利亚人,都娶了中国太太。不乏有人认为,早年曾就《华尔街日报》作过彻底分析研究的汤姆森,可能在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后,成为《华尔街日报》的管理者。

在这次收购中,汤姆森所负责的《泰晤士报》被默多克树立成为“新闻独立”的典范:1981年,他入主这家伦敦老牌媒体时,也曾与对方达成协约,成立独立监督委员会,以屏蔽默多克的干预。

但这个典范似乎依然缺乏说服力。在前《泰晤士报》主编哈诺德·埃文斯的自传中,他回忆道:“我们得到了钱,而且我以为我有了一个保护人,但是我们被默多克欺骗了。”

在其书中,埃文斯描绘了一个大众乐于接受的默多克形象:他从不羞于塑造新闻,利用它的影响力去满足他商业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兴趣,他常毫不掩饰地嘲弄某几个英国的政客,或者给埃文斯送来带有强烈保守派观点的文章,题注“值得阅读”,或者在标题上猛戳,以示意埃文斯意图表达得不够明显。

据另一名《泰晤士报》前主编弗莱德·艾默里回忆称,当默多克试图解雇埃文斯时,自己曾提醒对方当初签订的独立协议。默多克的回答是:“天啊,你不用对所有事都那么严肃吧?”而当艾默里表示自己的确在意时,默多克笑了,并反问说:“我向世界各地的编辑们发号施令,为什么在伦敦就不能?”

最终,埃文斯对此给出了一个解释:“默多克对于承诺的态度,最仁慈的说法就是,他说到做到,只是处境改变了。”

这一次,默多克能“说到做到”吗?没有人能确定。但或许一个重要的“处境改变”是:一些熟悉默多克的人说,他已经开始思考日后的讣告问题了——这个现代社会的传媒大亨,是否乐于被后世视为“新闻独立”的敌人呢?

智慧锦言

默多克曾言:“任何社会或机构,若期望辉煌的过去仍能保障他们不受科技演进逼迫,其命运只有失败并遭淘汰。”默多克22岁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家业,并从此孜孜不倦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战斗之中。他不断地改变和更新着自己的目标,立足于高远的目标以及不满于现状的精神,最终成就了一个帝国之王。

(第二篇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新闻集团,他秉承着家族遗志,构建了一个传媒帝国。无限的征战,无限的扩张,使得默多克被世人瞩目,万人景仰。但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背后,站着一群人,他的帝国功臣和他的家族。

同类推荐
  •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梦想成真:大衣哥朱之文

    这是一本关于大衣哥朱之文的励志传记。朱之文一唱成名天下知,进入“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并成功登上春晚,红遍全国。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唱歌当爱好,30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铸就了他的辉煌。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出身贫寒,朱之文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和追求,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土屋、田野里、河岸边、建筑工地上都有他练习唱歌的身影。如果没有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音乐追求,也就没有今天的“大衣哥”。
  • 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铁血宰相·俾斯麦(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介绍马上皇帝——赵匡胤的有关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书介绍了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逆仙

    逆仙

    男主候易是后羿的转世,现在是新蜀能源集团的总裁,还曾经做过侦查兵,这时蜀山现世,男主作为蜀山的门生,代表政府跟师门交涉,为了破毁黑洞,拯救地球,一众仙人与世人合作,然后男主前往仙宫找到了拯救地球的办法,借助政府的力量,传播仙炼诀,让普通人也能快速修炼成仙,集结灵气,然后男主几经辛苦,找到所有神器之魂,并让破天弓融合了所有神器之魂,注入收集的灵气,破开黑洞,但自己也消失了,从盘古那里的得知了一切,最后男主为打破轮回,救出了女涡,可惜轮回还是继续了,男主又重新开始了。
  • 人性的弱点全集

    人性的弱点全集

    人性的弱点有十种:自卑、失控、没有斗志、缺乏韧劲、不喜交际、遇事犹豫、不善应变、目标不定、逞强心理、受阻心态。我们不准备一一去解释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从本书中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我们只想说明的是弱点并不可怕,不能改变弱点才是最可怕的。
  • 异世之逍遥狂神

    异世之逍遥狂神

    恐怖的禁忌魔法,一经施展,千万人一瞬间失去宝贵的生命。超级厉害的战士,达到传说之境便可御空飞行,长生不死。还有残暴强大的魔兽,一旦动乱,千万人死于无辜……这里是以强者为尊的世界,力量代表一切!本书讲述:一个名为‘巴鲁赫’的古老家族,由于第一位族长的消失,导致‘巴鲁赫’家族,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衰败,不过却在千万年后出现了一个家族天才‘紫风’……
  • 鲜美杂菌

    鲜美杂菌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用洗练的文字,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鞭笞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
  • 荒野的狐灯

    荒野的狐灯

    重新演绎了袁枚的著名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里的精彩故事。一个死人千里赴约,去向同窗好友交代身后之事,执念不舍,一直到化作了一具僵尸,作势扑人!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染红了她的长发,却看见圣庙门前的一个赑屃头上猩红耀目,一个仙女思凡,对一个卖鸡的农夫暗生情愫,在城门口拦住他,说:你卖掉鸡会得钱八千四百文,一个书生去深山里寻死,却不期遇见了已死的相好——一个妓女。而旧相好再不肯跟他缱绻,说:我已经是仙女了。这是一场场人与鬼之间的缱绻缠绵。它惊骇诡异,曲折动人,描摹出了一切魑魅魍魉最本色的一面。它让我们突然惊觉,有些鬼怪,竟然如此可爱!《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志怪小说之一。
  • 梦游者的地图

    梦游者的地图

    《梦游者的地图》主要介绍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地,也分了几部分:布衣北京、名士风流、城市备忘录、梦游者的地图,没有故乡的人。把旅游过的地方作为一张地图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外国篇)

    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外国篇)

    本丛书是一套亲子旅游图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两本。编者分别在中国和外国精心遴选了50个地方,既有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奇景,也有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我们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组成了一幅完美的旅行大画卷。本套丛书不仅有精美的图画,还辅以翔实的旅游相关资讯、文史科普知识、传说故事等等,全面介绍了父母和孩子在领略这些旅游胜地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尽可能详尽地提供了各个旅行地的有关资讯,是父母朋友与孩子外出必备的旅游指南书。也适合孩子单独阅读,以增长他的人文知识,丰富他的人生阅历。
  • 比安基动物小说:小山雀的日历

    比安基动物小说:小山雀的日历

    森林不再是一个狩猎场,而是科学家寻找自然秘密和宝藏的地方。如果,你又幸运地掌握了艺术创作,那么你就会因此变成大自然的诗人,用神奇的语言描绘着儿时的梦想。《小山雀的日历》是比安基作品童话集,其中包括《小山雀的日历》《圣诞老人和春姑娘》《百灵鸟醒来了》《女儿与鸟》等几个故事。它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动物之间稀奇古怪的新鲜事,故事引人入胜,富有感情。把自然界里的生态变化清晰直观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从“春”到“冬”,比安基带着我们感受着四季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