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4600000025

第25章 学了这么多年画画还挺有用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百度对“兴趣” 一词给出的定义是: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如果一个人对音乐有兴趣,他就会曲不离口,请老师指导,去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等。他对感兴趣的事物是自觉自愿的。

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古今中外,许多做出了杰出成就的人,他们的事业往往萌发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由于一次考察,对某个岛上有着奇特外形的动物产生兴趣,他沿着兴趣进行了更深的研究,用了22年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推翻了多年以来“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说法。如果不是兴趣促使他锲而不舍地探讨,也许我们至今仍在信奉着神的创造。

有一家杂志曾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研究。杨振宁对这个说法很有异议,他说: “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研究物理是没有苦的概念的,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我就会被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

其实,做什么不是这样呢?同一个班的学生,“我希望能学”的和“希望我能学”的,这两种主动与被动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据心理学家验证,人若拥有良好的心态与强烈的求知热情,他的灵感便会一触即发,如泉眼般源源不断,那么结果也会事半功倍;反之,用一张愁眉苦脸面对探讨,就像一部机器,没有想法,说不定方案不仅未能得出,还可能弄巧成拙。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惨不忍睹的案件屡屡发生,因被逼学习而跳楼,结束大好的青春年华;因被逼练钢琴而宁肯自砍手,摆脱约束获得自由。究其原因,这就是“有兴趣”与“无兴趣”的最大区别。拿我鼓励女儿画画为例吧——

画画(一)

每到周日我们家都要按时吃完中午饭,因为下午女儿要去美术培训班画画。她从4岁就开始上绘画班了。开始的时候,老师说她上课坐不住,画一会儿就要下座儿溜达溜达,我很理解她,那么小的孩子,散漫惯了,一下子要坐在座位40分钟,肯定会很累、很难受。于是我在鼓励她坚持的同时带她去玩分散她的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画的第二年,也就是她5岁的时候,有一天,老师通知去开家长会,到了那里一看,嚯!不光有家长,还有听课的老师。只听老师讲:这次的比赛中,我们班的×××同学得了全国二等奖。我扭头看去,是一个个子小小的文静的小姑娘,坐在她旁边的同样文静的女士显然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正满眼自豪地望着小姑娘。我想我的眼睛一定红了,于是咬着牙小声对女儿说:“你看人家,你看人家的妈妈,不白养一个闺女!”这时候,老师又在点评一幅画,我抬头一看,什么呀?蓝不蓝、紫不紫的!画得真不怎么样!我正想着,老师说:这幅画得了全国一等奖。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谁画的?女儿说:这是我画的。我说:“你别骗我,不可能!”“真的是我画的。”女儿肯定地说。这时,老师走过来,拉着女儿的手说:这就是这幅画的作者。然后颁发了获奖证书。

这真应了女儿的话:我送她去画画的钱没有打水漂儿。

其实,这还是老师引导的好,尽管我知道画画是孩子的天赋,但没有正确的兴趣引导,孩子还是会走弯路。很庆幸,女儿遇到一位好老师。孩子的兴趣就像一个小小的火种,而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小心呵护,就是然孩子兴趣之火燃烧的微风。而让孩子感受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获奖以后,女儿画画的兴趣更浓了。

在孩子想打退堂鼓、产生畏难情绪时,适当地鼓励是保持孩子兴趣必不可少的。

画画(二)

后来,女儿升班了,开始接触国画。尽管老师很喜欢她,可是她还是有意见。“妈——我不想去画画了。”一副撒娇加撒赖的样子。

“不行!咱们不是说好了吗?你自己决定的,就要坚持下去。”我板着脸说。

“您看,我的衣服上都弄上墨了!”她说着指给我看上衣和裤子上的一片片、一点点的墨迹。我看着她脸上的有蹭上去的、还有手指挠的或深或浅的黑印子,忍住笑,说:“没关系,要干好一件事怎么也要付出代价啊,没事,我给你洗!”我拉着她黑黢黢的小手,到洗手间去清洗。“我说闺女,你是不是用手指头蘸着墨写字的啊?”“呵呵,没有啊!”“瞧瞧你这小黑爪子,比乌鸦的爪子都黑。”“乌鸦的爪子不是黑的,是灰的。”她一脸认真地说。“行,是灰的也没有你这爪子灰,你这是煤灰。”“呵呵。”

我不相信,晚上趁她睡着了,上网一查,她说的果然没错。看来,画画让她的观察力有不小的提高啊。

后来,老师把她的作品装裱起来,她自己看着很有成就感,我觉得也很像那么回事,于是她的绘画劲头儿又鼓了起来。

画画(三)

现在,女儿画素描快三年了,可能是由于年龄小吧,她对画画的兴趣渐渐有些淡了,时时流露出不想学的情绪,尽管她一直不愿意画老师留的作业,但是去上课还是比较主动的,可是近来,每次快到上课的时间,她都要找点理由拖延:

“我真希望自己生病啊,生病就不用去画画了……”

“人家李木子从来都不用上课外班……”

“这个老师一点儿也不好,总是留好多作业……”

“铅笔都秃了,也不想着给我削一下……”

“我什么时候能不画了啊?都画了这么多年了……”

总之,乱七八糟的理由一大堆。

“哎呀,你要坚持!学了这么多年了,放弃了太可惜,而且,我不会让你放弃的。逃课跟战场上的逃兵有什么区别?你愿意当个逃兵吗?……”害我费了一大番口舌,才把她送出门。

然后,像迎接大功臣一样把她接回家,路上还要满足她一杯珍珠奶茶外带一个KFC冰激凌的要求。

到了家,我突出奇招——

我拿出她的一幅素描举着给老公看:“老杜,你看看这幅画,你能画成这样吗?”老公认真地看了有5秒钟,然后肯定地摇摇头说:“画不了。”“我也画不了。”我更加肯定地说,“所以,我们给小豆画在学画上的钱没有打水漂。”

“老师也说我画得有进步呢。”小家伙适时地应和。

“所以,你还是画下去吧。我不求你当个画家,只是希望你对绘画有个比较深的了解,别像你老妈我似的,根本看不出那些名家的画好在哪里,唉,郁闷啊——”

于是,女儿又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能放弃画画。

六七年来,女儿已经非常适应绘画班的学习了,她喜欢每一位老师,所以每次都很高兴地去上课。可是,为了她的所谓的学业,我也曾做过想抹杀她兴趣的事。

画画(四)

又近期末。

“妈,给您通知。”女儿从画画班一回来就递给我下一学期的通知单。

“小豆,咱们商量一下,你马上要上5年级了,学习负担重了,画画班不上了,好不好?”我帮她摘下背上的画夹说。

“不行,老师说下学期要画素描了,很重要。”听了我的话,她显然一愣,然后赶紧表明自己的观点。

“你看,画画班要占你周末半天时间,你还要写作业,还要上奥数,奥数能不上吗?”

“不能,我想上,画画也想画。”

“那就没什么时间去玩了,我可不希望你变成一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

“我是书呆子吗?我哪儿呆了?我就要画!”

“你前些天不是不想画了吗?看你每次上课那个痛苦劲儿,我也很难受啊?你可是我亲生的,我可不愿意你因为学画画每次不高兴。不过这是你自己的事,你来决定吧!”

女儿紧绷着小脸,似乎在做一项重大的决定。

“你什么时候想去学了,再去也可以。”

“那好吧!下学期不学了。”

“这样你就可以多一点时间玩了。”也省了我们每次都要想着按时接送她的麻烦。

最后一次画画课结束了。女儿回来,似乎欲言又止。

“怎么了?笔丢了?画没画完?被老师K?不会吧?”我引导着她,想让她把心事说出来。

“我还是想画画,您把下学期的钱给我交了吧?”

啊?

“不是说不画了吗?”我以为是她一时心血来潮。“你还想不想多出去玩玩了?去公园、游乐场,还有爬山……”

“您说的这些地方我是有点想去,但是可以不去,或者有时间再去,您还是给我报名吧,马上放假了,老师就不在了,就报不上了。”她的眼里有渴望也有焦急。

“怎么又想画了,上次不是说好了不画了吗?是不是老师动员你了?”我想了解一下原因。

“我这次要是不接着画,下次想画的时候,就要跟低一班的一起上了,那些都是小嘎嘣豆儿,我不想跟他们一起上。”

“嘿,就您这一米三几的小个儿,还说别人是小嘎嘣豆儿呢?”我忍住笑说。其实,她在现在这个班里,是名副其实的小嘎嘣豆儿。

如今,她学画画已经将近十年,但兴趣依然不改,有时给杂志投投稿,编辑的依据鼓励,都让她开心不已。闲下来的时候,她随便拿笔就能在纸上画出可爱的小猫、小狗。

在绘画班,她不仅认识了很多老师,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每学期都会组织外出写生、比赛、参观画展等活动。因为绘画水平的提高,她在班里呗老师选为板报组成员,有了给集体出力的机会,表现得可积极了。

由此可见,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小链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小技巧

明确培养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能自立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幸福的人。

应该有正确的“学习观”,延伸孩子的好奇心。

耐心与孩子共同成长,享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

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评价,鼓励为主。

理性地对待课外班,不要让孩子把课外班当成负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创造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

同类推荐
  • 我的孩子最优秀

    我的孩子最优秀

    教育孩子要求父母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天性、情感和性格,并注意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基本品行,这点和我们国学教育中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书中所阐述的正是以国学教育的基本思想为基础,生发出来的人性教育方法,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家长们一起来探讨家庭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共同促进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
  • 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2009年3月,我应山东卫视农业科学频道《活到九十九》栏目之邀,做了一个“让儿童远离感冒”的访谈节目,分6期播出。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应观众要……
  • 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青少年时而悲叹、时而激情四射;时而无聊、时而君临天下。他们更容易体会到这极致的喜怒哀乐,在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之间不停徘徊。当年轻的身体和心理高速度地发育成长着的时候,他们有太多的问题不可解。这时就要看父母的功课有没有做足了。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努力的父母。
  • 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财商的孩子

    本书是一套家庭教育类图书,它是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打造教育新理念,为广大父母排忧解难,以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家庭教育实例来引导读者,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 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妈妈影响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倾情作序推荐。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妈妈,才会教出懂得自尊的孩子;妈妈爱读书,孩子才能爱学习;妈妈善待自己,孩子才会善待生命;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与人相处自如的心态来自妈妈;妈妈的风度,将会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重生之做个聪明人

    重生之做个聪明人

    她是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傻子,没有识人之才,错信他人之言,疏离至亲,骄纵枉为,缺心眼到人神共愤,除了狐假虎威外本身也没有什么真本事。但是,她能够拍着心口保证,自己对待感情一心一意,对待爱人不弃不离,可最后,还是被初恋情人当做商品买卖,被想要相伴一生的丈夫送到监狱。现在,人生重头来过,她不想再做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傻子!
  • 夜幕尸语

    夜幕尸语

    许文彬发现除了天井南侧的一排屋子拉上了厚厚的窗帘,挂上了沉重的铜锁之外,其他的房间似乎都敞开着,只是里面阴阴的,看不清到底是什么样的格局。就在这时,许文彬发现张伯作了个极诡异的动作,他伸手拍了三声,一声缓两声急。“咚……咚咚……”那些敞着的门竟不约而同的合上了……
  • 寂寞绿卡

    寂寞绿卡

    ”旧金山,对华文作家来说,就是一座勘探人生宝藏的金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宝藏吧。,这些来自旧金山的文字都应验了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所说的,“如果你还活着,旧金山不会使你厌倦;如果你已经死了,旧金山会让你起死回生
  • 懂得装傻的女人最幸福

    懂得装傻的女人最幸福

    面对这么多零乱繁杂待处理的事情和关系,只有适时的装傻,柔化掉过多的锋芒,大度的看待和化解,才能让自己在复杂的生活中游刃有余。而装“傻”也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它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素养有关,与教育和阅历有关,更与心态有关。装傻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好好钻研用心实验,谁让它与我们的幸福有关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蓝颜

    蓝颜

    就是一个孤独症女生喜欢上了个富二代,富二代喜欢白富美,有一天孤独症女生遇到了富二代的双胞胎哥哥。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6

    进入战国后期,天下汹汹,列国之间用兵日益频繁,年年大战,血流漂橹。而秦军愈加强大,逐步攻陷关东六国的军事要地。另一方面,战乱频仍的血腥乱世中却孕育了百家争放的思想之花,荀子、墨子、韩非、吕不韦等伟大人物共同演绎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此时,秦国人才辈出,名将白起、王翦率军斩首以百万计,更辅以名相范雎、吕不韦和李斯的远交近攻战略和政治谋划。自秦穆公年代开始的秦国统一天下大略,终于在一个名叫嬴政的年轻人身上得到了实现!
  • 是谁负了谁的青春

    是谁负了谁的青春

    直到在酒吧里碰到了沈奇。女人最后想要的就是结婚这件小事儿。--情节虚构,刚刚分手的苏雁漫无目的在大街上游荡,又碰倒喝成“酒鬼”的陆彦,鬼使神差的就做了陆雁的女朋友,爱情接憧而来,请勿模仿,一个没有彼此青春回忆,淡淡的波澜不惊的两个人,却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婚姻依然渺茫
  • 逻辑

    逻辑

    曲折离奇的情节,让人无意识地深入其中不能自拔。匪夷所思的逻辑,使人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如深夜里镜子偶尔折射出的幽冷光线,动人心魄!当符合正常世界的逻辑被完全打破,所发生的一系列层出不穷的事件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无法用常理来解决时,你会如何反应?是茫然不知所措惊惧地坐等结论的出现?还是找出答案,制止事件的不断发生?作者给我们设了一个迷局,一个令人觉得匪夷所思却又欲罢不能的迷局。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出人意料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我们不禁要由衷地惊诧于作者的用心良普和匠心独具。那些怨恨积蓄的能量,到底会有多大?人们将为自己的冷漠和“罪过”付出怎样的代价?作者着眼于人性的弱点、缺损以及由此而来的忏悔、自赎、向善,人生感悟深刻且细腻,令人叹息,耐人寻味。不论人们是否能从作者所设的迷局中为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善恶找到答案,但有一点想必是会引发我们的感动和共鸣的:“无论如何,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肯为他人做出牺牲,这世界就不会毁灭。”也许,这就是潘多拉魔盒里最后留下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