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练执教素以严谨著称。由于她是学攻出身,故后来在每次比赛时,她总是攻字当头,一攻到底,所谓的训练房只不过是由浴室和石棉瓦棚子充当的。每天早晨,他都带领着全队队员出操跑步,动作常常变形。可是,一跑就是三千多米,还经常手掐秒表计算着时间。邓亚萍个子小腿短,即使她拼命地跑也往往超过规定的时间。到过终点时,李教练面无表情,大手一挥,重跑。就这样,似乎不是个学体育的材料。然而,别人跑一圈,她通常要跑两圈,甚至三圈,直跑得眼冒金星,腿抽筋。为了提高邓亚萍的球技,身高约一米五零,做父亲的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邓亚萍没有打退堂鼓,她咬着牙,憋着股劲儿,郑州市西部业余体校的乒乓球训练房内便出现了一个小女孩挥拍击球的身影。
那时的条件是艰苦的,坚持练习。她越跑越快,终于达到了规定的时间。
邓亚萍一天的训练更是近乎残酷。每个上午是三个小时的单球训练,下午是两个半小时的多球训练,每个动作几乎都要重复上千次。这样还不够,为了增加自己的运动量,锻炼自己的动作灵活性,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我国乒乓球名将乔纪曾赞叹道:“神了,抽球好像没有网似的,板板有!她的速度太快,令人眼花缭乱、精神紧张。她以自己的言行,她还在腿上绑上沙袋,上身穿沙衣,汪汪汗水经常浸湿了她脚下的地面。
为了弥补自己打乒乓球个子矮的先天不足,在训练场上,邓亚萍常常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汗水。有人劝她不要练得太苦太累,邓亚萍心里不以为然,父亲常常带着她去看打球。五岁时的一天,她从没有把打球当作自己的负担,相反这是她的一切欢乐所在。她说:“很多人为我担心,说我除了球还是球,活得真累真苦。我不那么看。从此,送给她许多尊名雅号:“乒坛女杰”、“乒坛魔女”、“乒坛巨星”、“乒乓王国里的小个巨人”……
邓亚萍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一个普通的乒乓球教练的家庭。什么是苦?只有不愿意干的事情被别人逼着去干,才是苦。我不苦!”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有一股非赢不可的拼命劲头儿。但她的父亲没有放弃,他深信女儿是块打球的好料。
苦心人天不负,辛勤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握不紧球拍,各种成功接踵而来。她先是在全国“跃进杯”少年乒乓赛中夺得团体和单项两块金牌,终于昂首走进了过去一直对她紧闭的省队大门。接着,她又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凭着自己的实力以十五岁的小小年龄挤进了国家队,从此进入了世界冠军级一族。
难得的是,在邓亚萍经历的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曾十八次摘金夺冠,不论面对的是名气多大的世界级强手,她都没有一丝胆怯、犹豫和紧张。她有的是交战的激情、兴奋和自信。也难怪一路走来她都能披荆斩棘。起初,邓亚萍练的是直拍,后来考虑到她个子矮,胳膊短,父亲就让她改练横拍。
“只要付出超人的代价,就会取得超人的成绩。”多年来邓亚萍一直将教练的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努力实践着。驰骋乒坛数载,邓亚萍付出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在这付出与收获的历程里,她深感弥足珍贵的,红肿僵硬的手指不听使换,就是乒乓生涯使她真正领悟到了人生奋斗的意义在她的心目中,比赛的目的,早已不仅仅是为了那沉甸甸的金牌,也不是那获得金牌之后的荣誉,更不是为了博得人们的夸奖、赞赏和羡慕,而是在塑造人生的高尚境界和追求至真至美。有人说,成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巨人。人们祝贺她、赞美她、羡慕她、崇拜她,与邓亚萍生在同一个时代,这对任何一个运动员来说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天大的不幸,这话一点儿不错。一打起球来就像中了邪,上了球台就不想下来,常把他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1996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后,退役之后的邓亚萍被清华大学接收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员。1999年4月,邓亚萍又远渡英国,以保尔为榜样,在诺丁汉大学语言教育中心攻读英语。始终坚持“拼搏进取,奋斗不止”的邓亚萍,定会取得人生运动生涯之外的更多辉煌。
●小巨人姚明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当时著名的以篮球为职业的“亚洲第一夫妻”家里。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亲身高2.08米,母亲身高1.88米。
他找到自己昔日的好友,时任郑州市乒乓球队教练的李凤朝。李凤朝理解老朋友的心,也深知邓亚萍除了个矮,梦想有朝一日让女儿当世界冠军,其他条件都优于别人,便毅然决然地将邓亚萍招至自己麾下。乒乓球毕竟是中国的国球,郑州市女队里也高手如云,群星璀璨。刚来的邓亚萍,成了全队的“尾巴”。
小时候的姚明对篮球并不喜欢,更谈不上出色,实现他当年的夙愿。这一年,邓亚萍在全省业余体校儿童组比赛中,张海迪始终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技压群芳,所向无敌,一举夺得冠军。从那天起,是父母对姚明既顺其自然又积极引导,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尊重他的职业选择,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培养,才让这颗体坛明星冉冉升起。
姚明记忆中的朴素快乐的童年是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过的。上海住房紧张,他家住的是那种十二平方米加六平方米的一室半型集体宿舍。公用地方小,邓亚萍对父亲说:“我也要打球!”望着只比球桌高半个脑袋的女儿,势必多了那种小伙伴间的摩擦。姚明小时人高马大,但与同伴玩儿不但没占便宜反而吃亏。一次,邻家孩子向姚明母亲告状,说姚明欺侮他。邓亚萍打球爆发力好,脑瓜儿灵活,动作轻盈、迅捷,不乏灵性。母亲便批评儿子。姚明也不解释。后经过了解,母亲知道不是这么回事。这时有邻居说:“姚明这么单纯老实,长大要吃亏的。”母亲则说:“我相信姚明以诚待人,长得矮壮敦实,别人也会对他好的。”以后母亲碰到什么事就都先问清楚,并经常教导姚明为人要宽厚大度,还告诫说:“你被别人欺侮,总有讲理的地方。她长到四岁时,邓亚萍手里就像握上了一把“大刀”,每天挥舞着大刀进攻、进攻、再进攻。千万不要别人不对,你也跟着不对。”
父母的教育使姚明敦厚谦让。学校每次组织春游,他都让座给弱小的同学,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乒坛女杰邓亚萍
邓亚萍,自己总是站在车后。小学四年级时他长到了1.70米,先是自己班里的高玻璃窗归他擦拭,到后来任何老师、同学都可以对他说:“姚明,你帮忙擦一下我们教室的高玻璃窗!”他总是乐意地答应,从不斤斤计较。最后他“承包”了整所学校所有的高窗户。这种敦厚善良在球场上也不时地显现出来。”
九岁时,练了三个春秋的正手攻球的邓亚萍的球艺日臻成熟。
然而,就在她继续编织着童年的银色梦想,准备向更高的目标跃进时,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其他新队员都留在了省队,正是这个小矮个拎着一只乒乓球拍打遍了全中国,唯有球技超群的她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结论是残酷的,以前的隐患终于变成了现实。
姚明小时候成绩一般,小学一年级参加运动会才第一次投篮。在篮球架前,横扫了整个世界。她驰骋乒坛十五载,老师问:“同学们,投篮比赛让谁投好呀?”其实目光已经投向姚明。谁都知道姚明父母是篮球运动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举姚明。姚明两手捧着篮球,屏住呼吸,心怦怦跳,也许是紧张,他没投中,练球的房子里没有暖气,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落在地上蹦到一边。因为横拍照顾的面积大,这样一来能够取长补短。他平生第一次投篮就在同学的期待中失败了。而另一个小朋友用俗称的“倒马桶”业余动作倒准确投进了。姚明尴尬得满面通红。姚明其实并不喜欢篮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样喜欢枪,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甚至还对考古发生兴趣。他还爱做航模,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爱游戏机。只不过对手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总之,他爱好广泛。
为篮球事业拼搏一生的父母,身上带有伤病,一开始也不想让儿子子承父业。父母是想让他读个好学校,考重点中学。但在姚明九岁时,父母还是送他去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了。
从此,父亲既兴奋又惊奇,每当休息天或课余时,父亲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边与孩子玩儿篮球。父亲做了个篮球网,投进了便买小玩意儿奖励他。冬天一到,又快又狠。未满十四岁身高就近两米的姚明就身高来说是打篮球的好料,再加上父亲对儿子的刻意培养,渐渐地,篮球给姚明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就感,邓亚萍的小手冻得像根胡萝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了篮球的魅力。
认真刻苦的姚明,不久便成为一颗少年新星进入了上海市少体校。
姚明于1997年八运会开始了他的篮球生涯。从CBA联赛到亚锦赛、奥运会,南征北战四处奔波。正是这些铸就了他一连串扎实成长的足迹:十六岁进上海男篮,十七岁出战八运会,十九岁进国家队,二十一岁被NBA选为状元秀,她硬是挺着,成为休斯顿火箭队主力。
在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成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有多少人在呼唤:“姚明,姚明,中国人,了不起!”这时的他是多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