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45

第45章 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1)

中国哲学卷

★基本问题的争论

●“天命”和“人事”的关系如何协调?

倾听天意还是积极作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在历史上,殷商就是一个迷信“天命”的王朝。商朝的统治者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在地下认真地祭祀,他们的祖先就一定会在天上保佑他们,而不会理会他的子孙在地下做了些什么。于是,殷商人堕落了,总以为自己有天上的“上帝”看着,有自己的列祖列宗从中作梗着,所以胡作非为,荒淫无度,还天真地以为高枕无忧。据说,当年周朝的军队都要攻到殷商的首都朝歌了,纣王还嚣张地说:“我的王位是老天封的,这种命运谁又有本事改变呢?”

可是,这个迷信“天命”的天朝大国却被后来“修道德、重人事”的“小邦周”推翻了。周朝建立后,从商朝傻乎乎地迷信“天命在我”的狂妄自大中吸取了教训,强调“天命自度”,“以德配天”,如果不修道德,不施仁政,是永远也不可能“受天永命”、“享天之命”的。唯有“尽人事”,然后才能“知天命”,因为天命从来不会明显地垂青某些人。

这就是所谓的“尽人事而知天命”。在这里,“天命”不是现成的东西,你不能眼巴巴地等着天上掉馅饼,而必须通过不断地“尽人事”,才能去揣摩天意。同样,你也不能天不怕、地不怕,认为“人定胜天”。因为人力是有限的,人生的跌宕起伏,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远非人力所能操纵。一旦抛开天命,仅凭人力,迟早会遭到“天谴”。对“上天”的敬畏,构成了中国人类似于宗教的禁忌。孔子说他一生有“三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畏天命”。

●“道”与“阴阳”的关系怎样?

和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从来都不会到外在的世界中去寻找本体和推动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在中国文化的观念中,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由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在推动着。这两股力量,一个是“阳”,一个是“阴”。阴阳交合,衍生万物,并内在地蕴含着万物衍化的玄机。在中国哲人看来,“道”正是内在地蕴含在阴阳交合的内在变化流转中,而不是凌驾于“阴阳”之上的东西。《易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后来宋朝的哲学家程颐说:“离开阴阳更无道。”

阴阳,不仅是一种世界观,还是一种方法论。就阴阳本身而言,哪一个是第一位的,哪一个是从属性的?不同的哲学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儒家贵阳,强调入世;道家贵阴,看重出世。儒家是现实派,道家是复古派。就阴阳交合的方法论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为哲学家的引申发挥提供了空间。孔子注重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反对走极端,认为过犹不及,于是有了中庸之道。而道家,则是看重阴阳之间的转化,认为日中则盈,月满则亏,信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于是,中庸之道成了个人修养心性的不二之道,而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则被那些谋略家和军事家所借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人南面之术”。

●“和”与“同”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阴阳之间的交合是万物生生不息,运转变化的根本原因。老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中说:“生生谓之易。”那么如何能“生”呢?除了阴阳之间的交合,别无二途。正如,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交合才能孕育新生命一样,离开了阴阳交合,就没有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并没有像“上帝”那样神奇的造物主。一切变化皆取阴阳之间的交合。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强调“和合”的民族,排斥单一,拒绝单调。因为阴阳之中,离开了任何一个,都无所谓“生”。这正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里的“和”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对多元性、差异性的容纳。不仅是容纳,我们的文化还将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共存看作是国家繁荣和个人健康的标志。如果国家中仅仅存在一个声音,听不见杂音,这往往是暴政开始的征兆;如果一个人在身体上出现了“偏执”,钻进了“牛角尖”,往往被看作是病变的先兆。

所以说,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让它们在整体的结构中保持平衡,一直是我们的文化所致力追求的。这种“和合观”渗透到了人生、社会、医学、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渗透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

●如何面对人的有限性?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要面对“死亡”这一沉重的课题。“死亡”问题引发的自我有限性的意识是哲学的根源,也是中西方文化所要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总是在自己生活的此岸世界之外构造一个彼岸世界,并把到达彼岸世界看作摆脱有限性的途径。无论是研究科学,还是信奉上帝,都是投向这个彼岸世界的努力。而对中国人而言,却没有这么一个彼岸世界。中国人不需要任何神灵的保佑就能平淡面对生活,也不需要任何神灵的慰藉就能坦然面对生死。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个世俗的世界,全部的意义就在这里。儒家通过血缘情感将个体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家·国·天下”的建构让人们在这个集体事业和血缘传承中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有待”和“无待”是什么关系?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有待”和“无待”的差别和不同境界。在庄子看来,不论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还是“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不论是“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它们都“有所待”。“大知”也好,“小知”也好,大年也好,小年也好,区别仅在于认识上,而受到外力或内心的牵制却是相同的。因此,它们都被庄子所否定。就列子的御风而行,庄子评其“犹有所待者也”,正是此意。列子在天空乘风飞翔,看似逍遥,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它有待于风,有待于天气变化,有待于外在事物,一句话,有待于命运的偶然。庄子的逍遥游却不是命运在某个瞬间的馈赠,它是无待的,无待于风,无待于外在事物,它是自由自在的。正如王维《辛夷坞》里的芙蓉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花到生命的成熟期自然地绽开了,它不是妆扮好等候赞叹,插上标签待价而沽,开花、凋谢都是自己的事,不依赖人的肯定而更美丽,也不依赖人的鉴赏而更有价值。芙蓉花的完整圆满是不损不益、本来具足的,它和逍遥游一样“无待”、“自在”。

●“内圣”和“外王”存在怎样的矛盾?

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哲学中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乎个人的,称之为“内圣之学”,旨在为每一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关乎群体的,称之为“外王之学”,旨在为社会提供一种安定的政治秩序。于是,如何协调“内圣”和“外王”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大问题。

但是,二者的整合是困难的,因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儒家的“内圣之学”主要是关于“仁”的学说。仁者,爱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血缘亲情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寄托。所以,中国人不需要上帝,也不依靠上帝。关于“外王之学”,主要是关于“礼”的学说,也就是一套上下有等,贵贱有差的社会规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仁”,整个社会就能实现“礼治”。孔子以“仁”释“礼”,打通了“内圣”和“外王”。但是,二者的这种统一只是暂时的,到了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里,孔子的学说又沿着“内圣”和“外王”两条路线被分化了。

道家的思想也是如此。老子的思想也包括“内圣”和“外王”两个层面。一方面,他让人安时处顺,突破肉体欲望、人伦情感等各种羁绊,实现逍遥游。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道”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和孔子一样,老子的思想在继承者那里也被片面性地发挥,庄子是沿着“内圣”的路线走了下去,而孙子、韩非子等人则是沿着“外王”的路线走了下去。

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这就注定了“内圣”和“外王”统一只能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性是善?还是恶?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处,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是不谈人性善恶的。《尚书》中只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是说:人心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走入歧途,而道心是微妙的,不在特定的情景中,就很难发扬光大。孔子,这位圣人也是不谈人性善恶的。对人性进行谈论的,是孔子的两个传人,一个是孟子,另外一个是荀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人都以孔子的传人自居,却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

认为人性善的是孟子。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仁”中体现的“爱”大力发挥。他说,人性显然是善的。你没有看到吗?我们看见一个孩子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恻隐之心,毫无想法地去救这个孩子,而不是先想到一些个人的利益。比如,我和这个孩子的家长是不是认识?我把孩子救上来,能不能得到报酬?所以,“爱”是人的本能,人身上都有“善端”,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强化,它就像人的本能一样。“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些东西,并不是外界强加给我的,而是发自人的本心,是人的一种自觉。

认为人性恶的是荀子。荀子和孟子不同,它关心的不是孔子的“仁”,而是孔子的“礼”。和孟子不同,荀子不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关注人的自然属性,从而将人性定位为“恶”。荀子说:“礼制”这些规矩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人都是善良的,还要外在的规矩干什么!正因为人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驱使着人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缺是无限的,就不可能没有争斗,有争斗必然产生混乱,从而让整个社会失去秩序。先王看到这种现象很是不安,于是就设定“礼仪”,制定规则,让人们去合理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也让社会的资源合理地耗费,所以才有了“礼”。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样,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治国方案。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治国理念。

●“仁爱”还是“兼爱”?

“仁爱”还是“兼爱”,也是儒家和墨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其实,儒墨两家都是主张“爱”的,这一点将儒墨与其他学派区别了开来。

但是,儒墨两家对“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儒家提倡的是“仁爱”,仁者爱人,一个大写的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后再由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儒家提倡的“爱”首先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一种差等之爱,不是博爱,更不是滥爱。

在这一点上,墨家的观点正好相反,它提倡的是“兼相爱”。这种“爱”已经不是一种亲情之爱,而是一种出乎人之本能情感的一种“博爱”。墨家的这种观点是针对战国连年征战的残酷现实提出来的。他认为各诸侯国之间唯有彼此友善,才会有共同的利益,否则就是两败俱伤。可见,墨家的“兼相爱”考虑的仍然是利益,因为只有大家彼此友善,才能互惠双赢。“爱”在这里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自发的情感。和儒家那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相比,墨家的境界确实低了点。针对这一点,孟子就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提倡兼爱,那把自己的父亲置于何地呢?一个眼里没有父亲的人,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 “行仁”还是“行义”?

儒家和墨家还围绕着“义”和“不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儒家看来,“仁义”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如果作恶,也只是仁义之心暂时被蒙蔽了,只要通过教化发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但墨家不这么认为。按照儒家的观点,爱是一种差等之爱,那么“仁”确实能讲得通,那么“义”呢?“义”这种情感又来自何处呢?历史上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这种情感是哪里来的呢?“义”面对的对象不是自己的亲人,大家为什么还如此热衷?

这个问题确实难倒了儒家,因为“义”从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怜悯之心,而不是一种亲情之爱。墨家指出,所谓的“义”其实是一种游戏规则,是大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妥协,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最为经济的一种交往原则。久而久之,这个原则就在人的头脑中固定了下来,并通过遗传的方式传给后人,成了人们自然而然遵守的行为。比如,借钱不还,就是一种不义的举动。因为如果大家都借钱不还,估计也就没有人借钱给别人了。所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就还,于是就成了一种有义的品质。所谓“义者,利之和也”,正是此意。

●“尊德性”和“道学问”是两种什么样的主张?

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在所谓的人文教化问题上也提出了相反的主张。

孟子主张性善论,但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呢?尤其是战国时代,为什么人表现出来的却是赤裸裸的恶呢?孟子解释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是他们先天的心性有所不同,而是因为君子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保存了自己的本性,而小人在后天的生活中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既然人的堕落是因为失去本心,那么,人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恢复这种本性,找回那放弃或遗失的本性,而不是灌输给人什么外加的思想。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对于“学问之道”,荀子给出的解释和孟子不同。按照荀子的思路,既然人性是恶的,又应该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君子和小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孟子认为是人的“善”被物欲所蒙蔽,所以才出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以要人恢复善的本性,摆脱物欲对人心的蒙蔽,正所谓“求其放心而已”。而荀子的解释恰好反过来,那些保持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这就是荀子“性恶善伪”的全部含义。荀子说:人天生就是小人,无师无法,唯利是图。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是天生就是圣人,而是后天不断修身的结果。因此,所谓学问之道,并不是要还原什么人的真心,恢复人的什么本能,而恰恰是通过“礼教”(礼的教育),使之从恶人变为善人,从原始人变成文明的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为是也。”

孟子和荀子关于“学问之道”的争论影响深远,宋明时期“尊德性”和“道学问”的争论,仍然可以看作是这个分歧的延伸。

●“王道”和“霸道”的关系怎样?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热门推荐
  • 魔术安魂曲

    魔术安魂曲

    这个故事是从食人山古墓开始的,自从魔术连环杀人案被揭开谜底后,凶手落入法网,华升大学最知名的社团魔术社却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社长程东、凌飞、薛洋、马天书、杜小磊、张旭、郭台亮的尸骨,以及生死未卜的思瑶,还有古代魔术师的后人杜克帆都随着古墓的倒塌被深深埋在了冰凉的泥土里。然而,警方却无法找到找到他们的尸体,给世间留下了不少神秘的猜想……
  • 蓝蝶飞舞

    蓝蝶飞舞

    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并没有人知道,其实我是个极端孤僻的人。我冷情冷性,无情无爱,甚至冷血!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两个心愿——一,活着;二,一个人。是的,我只想一个人好好的安安静静的活在这个世上,无需朋友、亲人甚至男人!可命运为什么偏偏和我过不去呢?“蓝蝶!你这个该死的竟然背着我偷人!!”他双目充血,愤怒的像只吃人的狮子。“吵吵什么!我偷人怎么啦?你不一样也偷人!不仅如此,你还八抬大轿的把人家给娶进门来了!我蓝蝶只是有样学样而已!看不惯我这样,你就趁早休了我……”我无谓的撇撇嘴。“你做梦!这一辈子,你的男人只会是我!是我!!你生是我韦不凡的妻,死是我韦不凡的鬼!”他疯狂的摇晃着我的肩,美丽的脸庞因嫉恨而扭曲着……“小亲亲,你不乖哦!竟然敢骗我!你说,我该怎么惩罚你这个小骗子呢?”他的指腹勾划着我的脸颊,魅惑的凤眼闪着一股邪气。“我……我哪有……”“哦?那‘兰儿’二字作何解?”“啊?对啊,我姓蓝嘛!叫‘蓝儿’又有什么不对……”“小亲亲,耍着我玩很有意思是吗?你别急,我会告诉你欺骗我的代价的!”“儿啊,你不能……”“为什么不能!朕是皇帝,全天下的女人没有朕得不到的!”他面色阴鸷,半眯的鹰眼中闪烁着强烈的占有欲。“你明明知道她是你的……”“那又如何!朕不在乎!母后,她注定是朕一个人的!是朕的!!!”“造孽啊——老天爷,你这是在惩罚哀家吗……”“蝶儿,哥好舍不得……好舍不得……”“哥哥……”“蝶儿,如果、如果有来世,你嫁给哥哥,好吗……”“哥,你……”“你做梦!蝶儿是朕的!生生世世都是朕的!!”“宇少朔,你放开我……”“你快放开蝶儿!”“午时已到!行刑——”“哥——”…………亲们,蓝蝶的视频做好了,赶快来看看哦——http://m.pgsk.com/deux_m.pgsk.com
  • 毒妻临门

    毒妻临门

    她是商界女传奇,是云氏企业最理想的继承人。一朝穿越,误入侯门,成了凌家废柴四小姐。他是翩翩贵公子,一朝得志,震惊朝野,是为天下第一摄政王。她是神秘土豪,在深闺中斡旋,于商场上打拼,保亲人,争家产,步步为营。他是幕后权臣,在朝堂上扮猪吃老虎,除奸臣,赚民心,节节高升。他尊她为祁国至狠至毒妇人,她称他是天下至阴至险奸臣。一封荒唐的指婚圣旨,她成了他的妻!她怒:“摄政王,你到底想干什么!”他笑而答之:“澜儿,这天下就是我替你摆的一局棋,你玩着可还顺手?”“你都已经得到了天下,何不放过我这区区妇人?”“可是澜儿,我的心太小,仅能容下一人,这天下太大,我容不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冷医有毒

    重生之冷医有毒

    姐姐敢饮毒自尽,就敢带着神秘空间重生!时光倒流,前世遗憾,今生修补。岑雪落一身风华,修真制毒两不误。 冷医有毒交流群号:278833584 敲门砖:文中任意一个角色的姓名 欢迎大家多提意见,若初一定会认真听取仔细斟酌修改的!谢谢大家!^_^
  • 娘子太冷

    娘子太冷

    《盛世皇后》赵府三小姐赵千容,出身青楼,性子痴傻懦弱,不会开口说话,唯一的优点就是有当花瓶的潜质。这不,刚说到有做花瓶的潜质,就遭到大夫人设计,无端嫁给端木府的四少爷端木祈。这端木祈乃是风流成性,好酒色之徒的败家子,京城里的良家女子,人人惟恐避之不及。赵三小姐本来是不会成为新娘的,奈何,除了她,没有人可以代替赵四小姐出嫁。谁又知道,这个性子痴傻的赵三小姐,会是来自异世界的她呢?于是乎,精彩纷呈的场景频频上演。【片段一】“美人,来,给本少爷亲一下……”新房内,他抱着她的丫鬟,极尽挑逗之能事。“端木祈是吧?这是我的规矩,以后你照做就是了。”她根本不理会他在她面前干什么,径自从怀里拿出一张纸,上面罗列着她赵千容呆在端木府的一切喜好。男人傻眼了。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女人。自己不被人欢迎就算了,竟然还摆小姑奶奶的架子?【片段二】“娘子,你看,这个美人我能娶回来么?”男人在女人的面前讨好的笑着,捧着一张美女图,送到冷冰冰的女人面前。“她有我漂亮么?”“没有。”“那就娶回来吧。”【片段三】“赵千容,你活过一世两世甚至三世我不管,但你要是敢从我面前跳下去,去活第四世看看!看看你到底能不能如愿!”未央之巅,白雪茫茫,男人看着眼前将欲乘风归去的冷漠女人,声嘶力竭的大吼。雪花飞落,衣袂飘扬,女人缓缓转过头,发丝轻拂眉梢。“不,是你跳。”女人轻启朱唇,波澜不惊。----------一次性订阅享受半价---------《白发魅王爷》润月晨穿越V文
  • 最让你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智慧背囊)

    最让你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智慧背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精彩的故事,带给你非凡的思考与感悟,灵性的哲理,赋予你不息的智慧和力量。挖掘,激活你潜能中的创新思维,生活才能更加的五彩斑斓。
  • 金穗田园

    金穗田园

    重生小小佃农女,娘不爱爹不敢疼,窝窝囊囊转眼五载春秋,幸得老天眷顾,开启神秘空间。仙气缭绕,无泉有田,可惜的是有别墅却形同虚设,看得进不得,人家智能11C小姐说了,多多劳作,加速升级,小农美眉数钱泡温泉戏美男喝佳酿的悠闲小日子近在咫尺……一句话简介:懦弱丑小鸭蜕变成耕耘小萝莉奋斗史!??????????????????新书冲榜,求推荐,求收藏,已有VIP完结坑《姻缘眼》,亲可放心跳坑!
  • 医女春秋

    医女春秋

    她——连翘,名字也是一味药名。职业:高级营养师背景:自幼丧父丧母,爷爷乃中医界泰斗。性格:独立、果决、坚强、淡漠因为死神的一个疏忽,她——穿了。只想安安稳稳继续生活,却卷入残忍血腥的历史洪荒;只想平平淡淡过完此生,奈何惊世容颜引得杀伐纷起;只想无声无息不留痕迹,岂料骇世医术更惹杀机无数…他——格萨国的储君,冷酷无情的血太子,强奸过她,伤害过她,却无可救药地爱上她:“我为王,你为妃,我为帝,你为后!”他——梁国的逍遥王爷,亦正亦邪,谈笑风生间视人名如草芥,利用她,出卖她,却终于后悔:“早知今日,我绝不会把你送给任何人!”他——番国的王子,种了她一箭,一箭穿心,也穿情:“你只能属于我。”他——梁国的国君,阴险狡诈,心如蛇蝎,亦不知不觉为她所惑:“上天入地,你别想离开朕!”这是个怎样的世界黄沙、戈壁…刀光、剑影…飞雪…亦飞血…她是医?是神?是妃?是后?乱了,一切都乱了,乱了一切…这个地址是好姐妹切小颖为我做的mv,呵呵,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哈!(小颖,好爱你哈!来跟我大么么一下!恩哪!!)o(∩_∩)o.大家见好就收哦!小狐狸给十八建了个群,群号:57869715敲门砖:十八禾雨或者作品中的任何一个人名撒花撒花~~~~谢谢小狐狸给十八建的这个群,粉高兴滴说!偶很懒的,所以以后要辛苦小狐狸帮偶管理群了!(鞠躬萨~~)
  • 绮罗魅世香:四嫁千金

    绮罗魅世香:四嫁千金

    她重生为凤府的病西施,南宫家的退婚,往日承诺重提,让她不得不嫁给傻子王爷……侯爷之子为她中美人局,被父斥逆子,天下人讥笑,他却不改初衷……凤曦在阴谋漩涡中求生,回首灯火阑珊处,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 第三条毒蛇

    第三条毒蛇

    本书描写解放初,解放军侦察员格布侦破一起案件,与暗藏敌人进行了一场错综复杂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