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45

第45章 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1)

中国哲学卷

★基本问题的争论

●“天命”和“人事”的关系如何协调?

倾听天意还是积极作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在历史上,殷商就是一个迷信“天命”的王朝。商朝的统治者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在地下认真地祭祀,他们的祖先就一定会在天上保佑他们,而不会理会他的子孙在地下做了些什么。于是,殷商人堕落了,总以为自己有天上的“上帝”看着,有自己的列祖列宗从中作梗着,所以胡作非为,荒淫无度,还天真地以为高枕无忧。据说,当年周朝的军队都要攻到殷商的首都朝歌了,纣王还嚣张地说:“我的王位是老天封的,这种命运谁又有本事改变呢?”

可是,这个迷信“天命”的天朝大国却被后来“修道德、重人事”的“小邦周”推翻了。周朝建立后,从商朝傻乎乎地迷信“天命在我”的狂妄自大中吸取了教训,强调“天命自度”,“以德配天”,如果不修道德,不施仁政,是永远也不可能“受天永命”、“享天之命”的。唯有“尽人事”,然后才能“知天命”,因为天命从来不会明显地垂青某些人。

这就是所谓的“尽人事而知天命”。在这里,“天命”不是现成的东西,你不能眼巴巴地等着天上掉馅饼,而必须通过不断地“尽人事”,才能去揣摩天意。同样,你也不能天不怕、地不怕,认为“人定胜天”。因为人力是有限的,人生的跌宕起伏,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远非人力所能操纵。一旦抛开天命,仅凭人力,迟早会遭到“天谴”。对“上天”的敬畏,构成了中国人类似于宗教的禁忌。孔子说他一生有“三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畏天命”。

●“道”与“阴阳”的关系怎样?

和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从来都不会到外在的世界中去寻找本体和推动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在中国文化的观念中,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由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在推动着。这两股力量,一个是“阳”,一个是“阴”。阴阳交合,衍生万物,并内在地蕴含着万物衍化的玄机。在中国哲人看来,“道”正是内在地蕴含在阴阳交合的内在变化流转中,而不是凌驾于“阴阳”之上的东西。《易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后来宋朝的哲学家程颐说:“离开阴阳更无道。”

阴阳,不仅是一种世界观,还是一种方法论。就阴阳本身而言,哪一个是第一位的,哪一个是从属性的?不同的哲学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儒家贵阳,强调入世;道家贵阴,看重出世。儒家是现实派,道家是复古派。就阴阳交合的方法论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为哲学家的引申发挥提供了空间。孔子注重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反对走极端,认为过犹不及,于是有了中庸之道。而道家,则是看重阴阳之间的转化,认为日中则盈,月满则亏,信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于是,中庸之道成了个人修养心性的不二之道,而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则被那些谋略家和军事家所借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君人南面之术”。

●“和”与“同”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阴阳之间的交合是万物生生不息,运转变化的根本原因。老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中说:“生生谓之易。”那么如何能“生”呢?除了阴阳之间的交合,别无二途。正如,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交合才能孕育新生命一样,离开了阴阳交合,就没有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并没有像“上帝”那样神奇的造物主。一切变化皆取阴阳之间的交合。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强调“和合”的民族,排斥单一,拒绝单调。因为阴阳之中,离开了任何一个,都无所谓“生”。这正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里的“和”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对多元性、差异性的容纳。不仅是容纳,我们的文化还将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共存看作是国家繁荣和个人健康的标志。如果国家中仅仅存在一个声音,听不见杂音,这往往是暴政开始的征兆;如果一个人在身体上出现了“偏执”,钻进了“牛角尖”,往往被看作是病变的先兆。

所以说,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让它们在整体的结构中保持平衡,一直是我们的文化所致力追求的。这种“和合观”渗透到了人生、社会、医学、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渗透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

●如何面对人的有限性?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要面对“死亡”这一沉重的课题。“死亡”问题引发的自我有限性的意识是哲学的根源,也是中西方文化所要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总是在自己生活的此岸世界之外构造一个彼岸世界,并把到达彼岸世界看作摆脱有限性的途径。无论是研究科学,还是信奉上帝,都是投向这个彼岸世界的努力。而对中国人而言,却没有这么一个彼岸世界。中国人不需要任何神灵的保佑就能平淡面对生活,也不需要任何神灵的慰藉就能坦然面对生死。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个世俗的世界,全部的意义就在这里。儒家通过血缘情感将个体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家·国·天下”的建构让人们在这个集体事业和血缘传承中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有待”和“无待”是什么关系?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有待”和“无待”的差别和不同境界。在庄子看来,不论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还是“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不论是“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它们都“有所待”。“大知”也好,“小知”也好,大年也好,小年也好,区别仅在于认识上,而受到外力或内心的牵制却是相同的。因此,它们都被庄子所否定。就列子的御风而行,庄子评其“犹有所待者也”,正是此意。列子在天空乘风飞翔,看似逍遥,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它有待于风,有待于天气变化,有待于外在事物,一句话,有待于命运的偶然。庄子的逍遥游却不是命运在某个瞬间的馈赠,它是无待的,无待于风,无待于外在事物,它是自由自在的。正如王维《辛夷坞》里的芙蓉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花到生命的成熟期自然地绽开了,它不是妆扮好等候赞叹,插上标签待价而沽,开花、凋谢都是自己的事,不依赖人的肯定而更美丽,也不依赖人的鉴赏而更有价值。芙蓉花的完整圆满是不损不益、本来具足的,它和逍遥游一样“无待”、“自在”。

●“内圣”和“外王”存在怎样的矛盾?

马克思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哲学中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乎个人的,称之为“内圣之学”,旨在为每一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关乎群体的,称之为“外王之学”,旨在为社会提供一种安定的政治秩序。于是,如何协调“内圣”和“外王”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大问题。

但是,二者的整合是困难的,因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儒家的“内圣之学”主要是关于“仁”的学说。仁者,爱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血缘亲情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寄托。所以,中国人不需要上帝,也不依靠上帝。关于“外王之学”,主要是关于“礼”的学说,也就是一套上下有等,贵贱有差的社会规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仁”,整个社会就能实现“礼治”。孔子以“仁”释“礼”,打通了“内圣”和“外王”。但是,二者的这种统一只是暂时的,到了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里,孔子的学说又沿着“内圣”和“外王”两条路线被分化了。

道家的思想也是如此。老子的思想也包括“内圣”和“外王”两个层面。一方面,他让人安时处顺,突破肉体欲望、人伦情感等各种羁绊,实现逍遥游。另一方面,他又想通过“道”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和孔子一样,老子的思想在继承者那里也被片面性地发挥,庄子是沿着“内圣”的路线走了下去,而孙子、韩非子等人则是沿着“外王”的路线走了下去。

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这就注定了“内圣”和“外王”统一只能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性是善?还是恶?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处,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是不谈人性善恶的。《尚书》中只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思是说:人心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走入歧途,而道心是微妙的,不在特定的情景中,就很难发扬光大。孔子,这位圣人也是不谈人性善恶的。对人性进行谈论的,是孔子的两个传人,一个是孟子,另外一个是荀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人都以孔子的传人自居,却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

认为人性善的是孟子。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仁”中体现的“爱”大力发挥。他说,人性显然是善的。你没有看到吗?我们看见一个孩子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恻隐之心,毫无想法地去救这个孩子,而不是先想到一些个人的利益。比如,我和这个孩子的家长是不是认识?我把孩子救上来,能不能得到报酬?所以,“爱”是人的本能,人身上都有“善端”,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强化,它就像人的本能一样。“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些东西,并不是外界强加给我的,而是发自人的本心,是人的一种自觉。

认为人性恶的是荀子。荀子和孟子不同,它关心的不是孔子的“仁”,而是孔子的“礼”。和孟子不同,荀子不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关注人的自然属性,从而将人性定位为“恶”。荀子说:“礼制”这些规矩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人都是善良的,还要外在的规矩干什么!正因为人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驱使着人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缺是无限的,就不可能没有争斗,有争斗必然产生混乱,从而让整个社会失去秩序。先王看到这种现象很是不安,于是就设定“礼仪”,制定规则,让人们去合理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也让社会的资源合理地耗费,所以才有了“礼”。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样,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治国方案。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治国理念。

●“仁爱”还是“兼爱”?

“仁爱”还是“兼爱”,也是儒家和墨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其实,儒墨两家都是主张“爱”的,这一点将儒墨与其他学派区别了开来。

但是,儒墨两家对“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儒家提倡的是“仁爱”,仁者爱人,一个大写的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兄弟,而后再由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儒家提倡的“爱”首先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一种差等之爱,不是博爱,更不是滥爱。

在这一点上,墨家的观点正好相反,它提倡的是“兼相爱”。这种“爱”已经不是一种亲情之爱,而是一种出乎人之本能情感的一种“博爱”。墨家的这种观点是针对战国连年征战的残酷现实提出来的。他认为各诸侯国之间唯有彼此友善,才会有共同的利益,否则就是两败俱伤。可见,墨家的“兼相爱”考虑的仍然是利益,因为只有大家彼此友善,才能互惠双赢。“爱”在这里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自发的情感。和儒家那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相比,墨家的境界确实低了点。针对这一点,孟子就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提倡兼爱,那把自己的父亲置于何地呢?一个眼里没有父亲的人,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 “行仁”还是“行义”?

儒家和墨家还围绕着“义”和“不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儒家看来,“仁义”之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如果作恶,也只是仁义之心暂时被蒙蔽了,只要通过教化发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但墨家不这么认为。按照儒家的观点,爱是一种差等之爱,那么“仁”确实能讲得通,那么“义”呢?“义”这种情感又来自何处呢?历史上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这种情感是哪里来的呢?“义”面对的对象不是自己的亲人,大家为什么还如此热衷?

这个问题确实难倒了儒家,因为“义”从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怜悯之心,而不是一种亲情之爱。墨家指出,所谓的“义”其实是一种游戏规则,是大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妥协,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最为经济的一种交往原则。久而久之,这个原则就在人的头脑中固定了下来,并通过遗传的方式传给后人,成了人们自然而然遵守的行为。比如,借钱不还,就是一种不义的举动。因为如果大家都借钱不还,估计也就没有人借钱给别人了。所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就还,于是就成了一种有义的品质。所谓“义者,利之和也”,正是此意。

●“尊德性”和“道学问”是两种什么样的主张?

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不同,在所谓的人文教化问题上也提出了相反的主张。

孟子主张性善论,但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呢?尤其是战国时代,为什么人表现出来的却是赤裸裸的恶呢?孟子解释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是他们先天的心性有所不同,而是因为君子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保存了自己的本性,而小人在后天的生活中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既然人的堕落是因为失去本心,那么,人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恢复这种本性,找回那放弃或遗失的本性,而不是灌输给人什么外加的思想。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对于“学问之道”,荀子给出的解释和孟子不同。按照荀子的思路,既然人性是恶的,又应该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君子和小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孟子认为是人的“善”被物欲所蒙蔽,所以才出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以要人恢复善的本性,摆脱物欲对人心的蒙蔽,正所谓“求其放心而已”。而荀子的解释恰好反过来,那些保持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这就是荀子“性恶善伪”的全部含义。荀子说:人天生就是小人,无师无法,唯利是图。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是天生就是圣人,而是后天不断修身的结果。因此,所谓学问之道,并不是要还原什么人的真心,恢复人的什么本能,而恰恰是通过“礼教”(礼的教育),使之从恶人变为善人,从原始人变成文明的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为是也。”

孟子和荀子关于“学问之道”的争论影响深远,宋明时期“尊德性”和“道学问”的争论,仍然可以看作是这个分歧的延伸。

●“王道”和“霸道”的关系怎样?

同类推荐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热门推荐
  • 空山灵雨(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空山灵雨(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小吋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开始创作吋,便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 妃子我独尊:龙妃戏诸王

    妃子我独尊:龙妃戏诸王

    小纪新文《一等皇后的烦恼:陛下为妒夫》已发,大家要支持哦http://m.pgsk.com/origin/workintro/351/work_m.pgsk.com于北夏国,她亲眼看到母妃受虐而死,她满腔仇恨,却只能笑面迎人,忍辱负重,多次死里逃生。他,妖艳无比,灵艳不可方物,面具下的那张脸又有何其的冰冷;他,危险尤物,神秘身份,作风令人闻风丧胆,却对她有着无人可知的阴谋……四年后,皇宫风浪大作,当她报以旧恨之后,谜雾重重,何去何从……
  • 末世之希望树

    末世之希望树

    遭逢末世,林染彤幸运的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空间异能,空间中有一颗神奇的希望树。于是,她没事种种菜,养几只鸡鸭,照顾照顾儿子,交几个知心好友,一起在这艰难末世中求生存,且行且珍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看完烟火再回去

    看完烟火再回去

    麻辣女记者柳田,一度叱咤体育报足球版块,却被强悍女主编马青赶鸭子上架般扔进了陌生的羽毛球世界,在那里兴风作浪。这位连做梦都是小贝向她求婚的铁杆帅哥迷竟有眼不识羽坛顶级选手关傲君、罗超,一上来就因为小熊维尼内裤的曝光与冷酷的关傲君结下深仇大恨,还好有位温柔体贴的罗超不时为她解围,才没被大明星封杀……
  • 龙域

    龙域

    《龙域》已经全本,敬请阅读新书《卓越》 豪门翘楚,天润富泽,紫虚真龙,其域之主;可惜福祸相依,造成十年白痴,却也得悟禅佛道境,修至大成;可他却愿做众生一员,但事与愿违,家族生意、权贵阀门、世家侠隐,无不一一粉墨登场,更有指腹为婚,天才老婆,他这个昔日的白痴,世人眼中的傻子,将如何面对?一次偶然,一次老土,惹艳上身,天之娇女,缠龙之凤,两女交相辉映,他又将如何面对? 正所谓:“我欲平凡龙不欲,龙之翱翔我乘风。”
  • 我的第一本育儿书

    我的第一本育儿书

    这些情况在80后父母中是非常普遍的。虽然他们通过书本、网络或是孕前培训,掌握了一定的育儿知识,但从产后住院期间看,大部分父母都不会照顾婴儿。
  • 惹火娇妻很羞涩

    惹火娇妻很羞涩

    他光芒四溢却不近女色,不近女色却又独宠一人,将她护于心尖之上;人说,你得罪他可以判个缓刑,得罪她——杀无赦。但是却没人知道那个被人护在心尖上的女人是谁;她是沈家的“外人”,不吵不闹安安分分的做着自己,有一个相恋三年自认感情十分稳定的男朋友;却不想不过只是陪人过了一个生日,这个感情十分稳定的男朋友便轻轻松松的被人挖走了;话说能挖走的墙角那就一定不是好墙角;没有心痛,没有落泪,只是静静悄悄的退出,离开之际还很好心的帮着他们关好了房门。【纵宠】:失恋后的某一天夜晚,某个被人护在心尖上却不自知的女人,光着两脚晃荡着泳池里的水,仰天轻叹:“如果睁眼就能看到流星雨多好。”次日睁开,“流星”划过天花板。【求婚】:在众人的拥簇及唆使怂恿下,南晚鸽抱着一大束天堂鸟鼓足了吃奶的力气,一手将花往他面前一送,一手指着两旁的树,大言而出:“此树是我栽,此花是我采,男人是我爱,若要相互爱,把你留下来!我要嫁给你,你娶是不娶?!”一片沉寂…*我不要短暂的温存,只要你一世的相伴。——沈立言*这是一个“妻要从小养成”的故事,这里没有要死要活的虐,这里只有甜蜜蜜的宠。好吧,我坦白,虐是真的有,但素…,乃们懂滴。
  • 贤妻良母难为

    贤妻良母难为

    莫黛本以为自己盲掉的双目这辈子都不会再次发挥它们的功用了,但老天似乎有意给她一次重见光明的机会,在她28岁生日的当晚安排她穿了——她该感谢老天的,真的————感谢他让她甫一睁开眼就发现自己挂在半崖的一根树杈上,下一秒便自由落体向下坠,身体横向着陆,直挺挺砸向岩石;——感谢他让她穿到一个女养家的女尊世界中,成为一户家徒四壁穷得不能再穷的农家中的“妻主”;——感谢他让她这个前世没什么恋爱经验的大龄女青年已经有了丈夫,三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两岁,还有一个尚存在肚子里)的惊悚现实感;——感谢他让她知道她的人缘有多么微妙,亲戚不亲,邻里不睦,丈夫吧,一个貌合神离,一个胆小怯懦,还有一个压根儿就瞧她不起.人生在世总要有个奔头,重生的惊喜很快便被困窘的现实打破——她为什么而活?她要怎么活?当一声怯怯的软软的糯糯的小猫似的童音传进她的耳内——“娘.”她看着站在面前的两个瘦得皮包骨头,明显已经病态的小萝卜头,她的心尖儿颤了,虽然这具身体里的芯儿是换了,但血缘亲情却是磨灭不去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一刻已经认命了——丈夫神马的先忽略不计,为了孩子们她也要努力活好。她要为孩子们支撑起这个贫穷的家,她不求大富大贵,但至少要把孩子喂饱喂好。运用前世不多的经验智慧,再偶尔使用一下坑爹的异能,坚忍低调做人,不卑不亢行事,踏踏实实种田过日子,勤勤恳恳赚钱养好家。看着孩子们渐渐圆润起来的小身体,看着家人愈来愈舒展的眉眼,她从心底升起一种满足感。她希望日子会如此顺遂地过下去,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狗血的。她忽略了老天一直以来偏爱的“小言情”,从穿越后的那一刻她就努力摒弃掉的感情问题,渐渐显露出来。
  • 总裁的圈套

    总裁的圈套

    【她,十八岁起被他囚禁,羞辱、折磨接连而至,当她成功出逃竟发现有了身孕!】她恨他——这狂妄的男人夺走了她的一切,更毁了她的生活他要她——谁让她先招惹他,他要用她的身体来发泄满腔的怒火那蚀人心魂的一夜注定是她此生都逃不开的劫数四年前,这个恶魔以撒旦之姿强要了她成为她心中隐藏的秘密,无法摆脱的梦魇四年来,她沦落为他的禁脔,他的玩物★★★尹盛集团的继承人,金融界呼风唤雨的天之骄子狂傲、霸道、冷血、掠夺仿佛是关景泽的本性谭亦悠从卫生间出来,脸色苍白的看着手里的验孕棒,鲜红的二道横杠刺痛了她的神经。“拿掉!”关景泽冷酷的声音从身后响起,怀里抱着另一个女人,从她的身边经过。“他是你的——”谭亦悠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她又何偿想要留下?!“那又如何?”讽刺的眼神像要把她看穿。★★★她的婚礼上,他的到来打破了教堂的气氛看着他一步步向她逼近,谭亦悠心乱如麻高大的身躯立在她面前,他仍是狂傲霸道,邪魅无比勾起冷笑,他用着所有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你以为你逃走,我就找不到你?关景泽能满足的了你被我开发过的身体吗?”耳边传来众人的窃窃私语,谭亦悠脑子里一片空白,她知道,她完了——曾经梦魇记忆涌进脑海,鲜血淋淋她改头换面,只为可以避开这个主载黑暗世界的男人如今,她还是躲不过他他缓缓逼近,眸子里的恨意令她不寒而颤:“你不该和他结婚,更不该利用我去报复关景泽,既然你敢这样做,就要付出代价!这辈子,你都只能是我的!”好熟悉的一句话,曾经有两个男人对她说过,到底,她这辈子是谁的?【主要人物】男主,关景泽,狂傲、霸道,腹黑冷血,是尹盛集团未来的继承人。女主,谭亦悠,性格倔强,只憧憬与心爱的人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诱你爱我,爱的交锋无非爱恨,爱莫能弃【看文须知】1、情节发展需要,可能与简介稍有出入,出入不大,但必定更加精彩,敬请期待!2、本文为豪门言情文,YY成分居多,为了情节需要,不严谨之处切勿追根寻源。3、本文有点小虐,女主不柔弱,喜欢的朋友收藏+票票,鲜花、钻石,以示支持,不喜欢的绕道。◇◇◇◇◇◇【完结文】《黑道总裁》《苦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