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46

第46章 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2)

孟子主张性善论,因此,他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修身养性上,而对治国安邦的群体实践,提不出切实的方案。当然,孟子对治国也有一番说辞,那就是“王道”。“王道”就是以德治国。作为统治者,要靠高贵品质去感化自己的子民,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尊你为老大,而不是凡事只考虑利益。据说,孟子有一次去见魏惠王。魏惠王问他:“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对我们国家有利?”孟子却说:“你为什么一上来就问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没有好处就不做了吗?其实,对国家的好处,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如果大家都讲好处,你代表国家要好处,大夫代表家要好处,平常的人给自己要好处,上下互相要好处,国家会好到哪里去呢?只有讲仁义,讲情感,儿子才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不会在危急时刻抛弃他们,臣子才会尽职尽责地忠于君王,不会在国家危亡时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

孟子的这种“王道”思想,虽然深刻,但是过于迂腐。在各国都已经杀红了眼的战国年代,又有谁能够静下心来讲仁义呢?历史最后看重的还是荀子的“霸道”思想。我们翻开《荀子》一书,看到的已经不再是那些真诚但却又显得非常迂腐的道德说教,而是现实和冷峻的社会分析。荀子说:“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遵贤而王,重法爱民则霸,好色多诈则危,权谋倾覆幽暗则亡。”简短的几句话,对于那些想尽快在诸侯混战中胜出的君王来说,肯定是合口味的。因为这种思想有着无比现实的指导意义,是雪中送炭。从《荀子》一书的“富国”、“强国”、“王制”、“王霸”、“君道”、“大略”这类题目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位思想家的功利欲望和政治抱负。正因为此,在当时,荀子远比孟子时髦的多。

●善恶与祸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善恶是个人的品质问题,祸福是个人的遭遇问题,二者之间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长久争论的问题。

孔子认为,人的偶然性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孔子一生都敬畏天命。天命是无法把握的,但又不是现成的,它总是参与到你的行为中来,演绎你看似必然的人生。孔子说:“时也,运也,命也。”意思是说,行善并不一定就一定能得福,相反,行恶也未必能遭到报应。如果善恶以外在的祸福为导向,善恶就不是绝对完满的。

荀子曾经讲过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的一个故事,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没有吃的,以至于“七日不火食”。子路就问孔子:“善有善报,上天赐福;恶有恶报,天降横祸。而老师您仁义满天下,一生多善举,累德、积义、怀美,为什么却一生困顿,上天没有赐福呢?”孔子狠狠地批评了子路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即使是大才君子,如果“不得时”,也无可奈何。如果“得时”,就应该抓住机会,干一番事业。所以孔子说:“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围绕心与物的争斗怎样?

心物问题,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关于精神与物质的问题讨论较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对于心物问题已有所讨论。到了宋明时期,心物关系问题终于成了理学家和心学家争论的焦点。

理学家以张载为代表。他说:“人体无心,因物为心。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心乃是物的反映。人的见闻有限,天地之间事物无穷,须尽量了解天下之物,不以见闻为限。但是如何才能尽天下之物呢?张载似乎是认为,“尽其心”就能“尽天下物”。

心学家以王阳明为代表。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情和理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西方哲学走的是由“知”入“理”的路子,那么,中国哲学则是由“情”入“理”的基调。在先秦哲学中,孔子就明确地把“仁者,爱人”看作其哲学的支撑点。爱,不是理智,相反,它还有可能超越理智。孔子提出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观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父亲偷了邻居的东西,当儿子的发现,也不能去告发。这就是从“情”出发确认人的价值,而不是以“知”作为标准。正因为此,中国人以情入理,认为情即是理,把情感所标志的价值置于理智所标志的事实之上。甚至有时候宁肯牺牲真相,也要成全价值。这估计也是中国没有形成科学传统的内在原因。

中国哲学不仅以“情”为本位,而且还以“情”为标准来划分人的境界的高低。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知世界的活动固然重要,但是,这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却不如付诸实行的志向。而付诸实行的志向又不如“乐在其中”的身体力行。除了儒家之外,墨子哲学也把同样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兼爱”放在首要地位上加以强调。表面上主张“无情”的庄子,其实只是要否定在他看来会“以好恶内伤其身”的仁义之情或功利之情,而对于“精诚之至”、“真在内者,神动于外”的真情却十分推崇,主张“达于情而遂于命”。这与西方哲学家往往以更有理性认知特征的“努斯”“理念”“我思”“绝对精神”等概念作为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相比,显然是很不同的。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类的两大基本需要。在这两大基本需求之间,中国哲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基调基本是一致的。

道家否定物质需求,是因为物质欲望妨碍了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老子说:“执者失之,为者败之。”如果对一个事情过于执著,就会不自由。而肉体欲望、功名利禄这些东西恰恰是让人容易追逐的东西。庄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至也。”这些不可能改变的事情,你若想去控制和追求,势必会造成痛苦。

儒家并没有否认肉体欲望,而是认为有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快乐更加真实。达到这种快乐的人,就会将物质欲求降到最低。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这是因为颜回真正做到了“安贫乐道”。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已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到处充斥着物质利益的当代社会里,“孔颜乐处”无疑是我们安身立命、心灵环保的精神家园。孔颜所乐之处就是在艰难条件下,为了追求理想而达到的乐观主义境界。这种“乐”的境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体现。对于君子来说,最重要的德行就是仁,仁是一切德行的出发点,是实现远大志向的必备条件。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对肉体欲望如何处理?

对肉体欲望的处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处理不了,就无所谓文明。而文化,正是文明对野蛮的镇压。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中庸。孔子并没有否认人的肉体欲望,而是强调不能走极端,通过文明的方式将肉体欲望化解。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对于人的自然欲望而言,比如喜怒哀乐,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在孔子看来,人有情欲在所难免,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将这种情欲表现出来。比如,在大街上看见一位性感的摩登女郎,产生非分之想是正常的,但如果你上去动手动脚就不行了,所以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如果亲人去世了,伤心在所难免,但如果哭得死去活来就是过度了,所以孔子说“哀而不伤”。

道家的解决方案和儒家不同,它不是在化解欲望,而是消解欲望。老子倡导一种“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理想。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存在如何克制欲望的问题。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有“投机取巧”之事,必有“投机取巧之心”,而有了“投机取巧”之心,必然心存焦虑、“神生不定”,“道之不载”就是必然的了。因此,与其让欲望牵着鼻子走,堕落到欲望的深渊不能自拔,还不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对“鬼神”采取何种态度?

中国文化对于“鬼神”这些具有人格色彩的东西做了一种充满智慧的处理,这突出地表现在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上。

孔子一方面说“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方面是“不语乱、力、怪、神”,一方面却又是“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那么,孔子到底相信鬼神,还是不相信鬼神?他是仅仅承认鬼神存在就止步不前了,还是真的相信鬼神的保佑和赐福?

其实,鬼神对孔子来说太重要了。鬼代表的是逝去的祖先,神代表的是上天的玄妙。二者能不重要吗?正因为鬼神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不能“置身于外”去谈论鬼神,而应该在虔诚地投向鬼神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去领悟,去体验。就像一个人平时不信仰佛,而到碰到灾祸之事再跑去求佛,这样的人能领会佛法无边吗?肯定不能。如果一个基督徒,仅仅是为了能够进天堂才去信仰上帝,这样的基督徒能够领会上帝的善吗?当然也不能。

这种“祭神如神在”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对待鬼神的态度。一方面,中国人过的是一种世俗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像西方人那样到外在的世界去寻找寄托;另一方面,中国人对鬼神这个神秘的世界又充满了忌惮,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

●文明是倒退还是进步?

人类到底需要不需要规范?人到底是不是需要更加文明?人类到底需不需要情感?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儒家和道家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明和异化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人类每前进一步,其异化程度就加剧一步。在所谓文明的背后,有时候却是更多的压抑。比如我们今天,看起来好像比以前进步了,吃的好了,穿的也漂亮了,交通也方便了,医疗也进步了。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受到的束缚是不是也更大了?我们在应该吃饭的时候却无法吃饭,在应该睡觉的时候却无法睡觉,道德看起来很高尚,但不知有多少人却打着道德的旗号行卑鄙之事。礼仪让人看起来文明多了,但这些礼仪反过来又不知压抑了人多少自由。

所以,儒家拼命地想为人类建立起一些所谓文明的东西来,道家就要在背后推倒这些东西,揭发出这些东西后面的虚伪。比如说,儒家讲仁义,认为讲仁义,人才能算人,否则就是畜牲和野兽。而道家却认为,仁义这个东西是大道隐去才出现的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正所谓“大道废而有仁义”。仁义的情感很真实,但却很容易被人利用,正所谓“智慧出则有大伪”。儒家崇尚圣人,但道家却认为正是圣人这个披着羊皮的狼,造成了人的苦难,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家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上下有序的和谐社会,而道家却崇尚“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儒家希望能在血缘伦理情感中找到人生的支点和意义,但道家却认为这种“相濡以沫”的情感虽然能让人涕泪横流,但却是一种更具有迷惑性和杀伤力的虚伪,远没有“相忘于江湖”来得逍遥,来得自在……

●“名”和“实”之间的关系如何?

名实之辨也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儒、墨、道、名四家。儒家讲究名分,所以对名分非常看重,因为名分象征着等级,等级则是秩序的象征。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分是不能乱的。所以,儒家主张“正名”,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墨子对名分的看法却不是如此,他从实际的观点出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名分”。“名”应当与“实”相符合,做到“名副其实”。“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如果“实”发生了变化,“名”也就应该相应地变化。

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对“名实”之间的关系进行阐发,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但战国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派别对“名实”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阐发。这个派别就是名家。与儒家和墨家不同,名家对“名”的阐述并不是为了服务于什么目的,完全是在玩弄语言游戏,也就是诡辩。比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惠施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等等。名家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很是盛行,但是最终还是衰落了,到后来甚至听不到一丝声音,而不像西方的诡辩派那样盛行下来,甚至成为了西方人的一种传统。究其原因,可能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世俗伦理社会,对这样纯粹的思辨实在不感冒。正像荀子所批评的:“蔽于辞而不知实。”

●“动”和“静”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动和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与“静”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比通常物理学上所讲的运动、静止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复杂得多。如,变易、有欲、有为、刚健等都被纳入“动”的范围,而常则、无欲、无为、柔顺等则被纳入“静”的范围。因此,它被广泛地用来解释中国古代哲学时总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易传·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乾坤的动静交替,产生了万物。东晋著名佛教徒僧肇主张,“即动而求静”,“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他通过动静不离的说法,推论出所谓“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把动静的差别完全归结为主观的妄觉。以后,宋明理学家对动静的依存、转化关系有进一步的探讨。朱熹说:“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若不与动对,则不名为静;不与静对,则亦不名为动矣。”又说:“阴静之中,自有阳之根;阳动之中,又有阴之根。”

●选择“法先王”还是“法后王”?

尊古,还是反古,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这种观点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乎天而应乎人”。西周末年,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历史,特别是古今问题逐渐形成了很多新的见解和主张。伯阳父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经济状况,据此预言西周将亡。

同类推荐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沉思录

    沉思录

    本书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热门推荐
  • 都市百草王

    都市百草王

    在自然界中,水,主滋养、净化。身为孤儿的罗翰在一次意外后,惊喜地发现,自己拥有了将普通的水转换成具有高度活力的“活跃水”,可以快速催生植物,并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他的命运,便因此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一时间,淡雅的女翻译,活泼的俏丫头、倔强的美医生,纷纷向他抛来含情脉脉的情丝。罗翰自信从容地拿出一瓶被激活了的矿泉水:“谁能让我最‘性福’,我便让她最美丽!”----- 新书《噬矿空间》已经上传,求推荐,求收藏!
  • 探寻恐龙的足迹

    探寻恐龙的足迹

    久远的时代,庞大的主宰者,神秘的史前世界,尚未破解的谜题。它们曾经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霸主,它们曾经漬绎了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恐龙对人类来说是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生存于几百万年以前,主宰地球达一亿七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巳经发现了上百种恐龙化石,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本书汇集了恐龙家族中的众多种类,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和特征,为你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恐龙盛会。
  • 礼仪:雕饰最优雅的你

    礼仪:雕饰最优雅的你

    礼仪的养成如同建造房屋,以伦理道德为基石,用良好的品味、正确的言语、安静的姿态、谦逊的行为和适当的自尊自重搭建而成。
  • 澳大利亚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澳大利亚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莱恩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美丽的澳大利亚,他们先是来到了库克船长的小屋,后又碰到了神秘的无面人,澳大利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登上了企鹅岛却又遭遇了黑暗兵团,经历了鲸豚自杀案,又演绎了一曲沙漠悲歌……
  • 侯府生活记事

    侯府生活记事

    郁郁而终后穿到侯府主母身上,有爹疼,有兄长爱,重要的是,老公还是个高富帅。再拐了前世女儿做儿媳,世界就完美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末日光芒

    末日光芒

    旧世界,他不受待见,一无所有。新世界,他万丈光芒!………………………新书《魂剑符》疯狂求收藏和推荐票,朋友们点进去看一看帮咱冲冲榜!!
  • 爱上我的心理医师

    爱上我的心理医师

    心理障碍的姑娘爱上自己咨询师的故事。当你遭受重大创伤后,有个年轻有为外加其它条件都很对你胃口的咨询师出现时,你会怎么做?纪沫:想要他!黎仲:这是病态的!
  • 怜花落 董鄂妃传奇(完)

    怜花落 董鄂妃传奇(完)

    怎料得,漫漫一指,竟由他涟漪范范。戏中角,角中戏,处处戏台不知谁看戏?满尽心思曲中藏,拂袖一去,弦断逼得歌终,人独泣。一段不一样的董鄂妃传奇,一曲顺治出家的悲壮,什么是取舍,什么是无悔。黛眉佳人,骁勇帝王,可怜一对鸳鸯,风吹雨打。也许相逢,便注定了,万劫不复。-----------------很久没有来写完了,希望大家还记得小之,希望支持我的新作:《半世流离半生寻》链接:http://m.pgsk.com/a/500484/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