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35

第35章 乡党篇第十(1)

“乡党篇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竹的实现,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做起。本篇记载了孔子与乡亲们相处的言行举止,集中展现了圣人对待生活琐事的恭谨态度。为世人阐述了“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道理。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君子不以绀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署,衿矫络,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紊衣,鹿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竹的规定。越是生活中的细节,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所以,我们平时要遵守道德的约束,重视每一个生活细节。

10.7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哇言,唯谨尔。

注释

①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②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地方上,非常恭顺谨慎,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或朝廷里,便很善于讲话,只是很谨慎。

名家注解

朱熹注:“恂,相伦反。恂恂,信实之貌。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又注:“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张居正注:“盖乡党乃父兄宗族之所在,与尊长相处,故礼恭而辞简如此。至于与祭而在宗庙,居官而在朝廷,则便便然与人议论,或仪节有该讲究的,则问之必审,或事体有该商榷的,则辩之必明,但言所当言,常谨慎而不放肆尔。盖宗庙乃礼法之所在,在朝廷乃政事之所出,又与处乡党之时不同,故言之不容不尽,而辩之不容不明如此。此圣人盛德之至,故随所处而皆合乎礼之中也。”

解读

孔子在自己的家乡,对任何人都温和恭顺,很平易近人,话语不多。但是在朝廷里或者在宗庙祭祀,他又很善于讲话。并且讲话有理有据,把握分寸能够恰到好处,表现出了他擅长言谈的一面。可见,孔子懂得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态度与人交流。

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说话对象,要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态。这是做人的一种修养,也是与人交往的二种礼貌。运用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沟通,我们在说话中所用的语态、语调和语气不仅能够表达我们的意思,还能表露出我们酌情感和态度。爱说话不代表会说话,有的人走到哪儿都喜欢夸夸其谈,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丝毫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他最爱表达。这样的人自然不受大家欢迎。我们要学会说话的技巧,说该说的,不要肆意表达惹人厌烦。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①如也;与上大夫言,阁阁②如也。君在,跛躇如也,与与(洳也。

注释

①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②阁阉: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③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态度和悦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是局促不安、庄重严肃的样子。

名家解读

朱熹注:“君在,视朝也。踉躇,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张居正注:“侃侃是刚直。阁阉是和悦中有持正的意思。君在,是君上临朝之时。跛躇,是恭敬不安的模样。与与,是从容自在的意思。夫子遇君上临朝之时,其心敬谨,不敢一毫怠忽。看他进退周旋,却似跟躇不安的模样。但常人过于矜持,未免失之拘迫。夫子则从容和缓,自然有威仪之可观,但见其与与然中适也。

盖不惟可以见盛德之仪容,亦可以知其事君之尽礼矣。”

解读

孔子在朝廷上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对待下大夫,从容不迫;对待上大夫,态度和悦;而对待国君,庄重严肃。说明孔子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一切都符合礼。

儒家文化讲究礼的精神表现,孔子以身作则推行礼的教育。真正的礼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内心诚挚,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与人交往。凡事要符合周礼,但周礼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对个人行为的合理节制。无论是与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交往,都要既不虚假,又不失礼,做到不卑不亢,光明磊落。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倚仗自己地位高,对属下就蛮横嚣张;有的人身居下位,就对上卑躬屈膝,谄媚逢迎,甚至不顾尊严丧失人格。这些行为都是圣入所不齿的,我们现代人要引以为戒,做一个雍容而中正的人。

10.3君召使摈①,色勃如也②,足躜哟衄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哟旧也。趋进,翼如也⑤。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①摈:动词,接待宾客。②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③足墁:脚步快的样子。④祷:整齐之貌。⑤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鲁国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外国宾客,孔子面色矜持庄重,行走迅速。向左右站立的人拱手作揖,身着礼服,前后协调而整齐。宾客来了以后,他趋步向前,像鸟展开翅膀。宾客告辞以后,他一定回报国君说:“宾客已经走远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

张居正注:“古者列国诸侯,朝聘往来,其相见之时,都选平日礼仪习熟的人为之摈相。主谓之摈,言其接待宾客也。客谓之相,言其辅相行礼也。色勃如,是颜色变动,足理如,是步履盘旋。”又注:“推手向前叫作揖。所与立是同为摈的人。檐是整齐的模样。凡摈用三人,有上摈,有次摈,有末摈。摈主有命,则递传以相达。夫子此时适为次摈,则末摈、上摈居乎身之左右矣。故揖所与同为摈者。

或揖左人,传命而出,则以手向左;或揖右人,传命而入,则以手向右。然手虽有左右,而身则端正自如,未尝随之而动。但见其衣之前后,檐如其整齐也。趋是疾走。行礼既毕,主君送宾以出。宾方退出之际,主君之敬未解。”

解读

孔子奉鲁国国君之命,接待外宾,他的仪态举止无一不符合礼节。在迎接外宾时,孔子一定面色庄重,加快走路的速度,并向站立在左右的人拱手作揖;同时他穿戴整齐,步调协调。外宾到来,他便快速上前迎接,像鸟舒展翅膀一样,仪态美好。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善始善终,等到宾客离去,他会向国君汇报客人已经走远。古今中外,任何国家迎接外宾,都按照本国的礼节规格安排,以此表示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

迎来送往,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我们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重礼讲礼节是我们的美好传统。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友人,一定按照接待规范严格执行;我们普通百姓,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凡事服从礼的指导。

10.4入公门,鞠躬如①t乜,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过位,色勃解读

本章完整地记载了孔子上朝参见君主的整个过程和仪容姿态。从走进朝廷大门,到回到自己的位置,孔子都是一副诚惶诚恐的神态,面色庄重而内心恭敬。这表现出了儒家“臣下事奉国君当以敬为本”的政治理念。

孔子在上朝时,如此小心翼翼,敬人公门在国君面前甚至大气都不敢出。有些人可能会对这位我们推崇的圣人感到失望,很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拘谨畏缩。其实,圣人这么做只是为了尽到做臣子的职责,用一份谦卑恭敬的心忠诚侍奉国君。圣人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他的智慧和仁爱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我们要从圣人的仪容举止中,学习谦恭做人的道理,努力做一个谨慎处事、恭敬待人的人。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①,足蹄蹄②,如有循‰享礼④,有容色。私觌⑤,愉愉如也。

注释

①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②蹁蹁:小步走路的样子。③如有循:循,沿着。

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④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⑤觌:音击,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邻国行礼时,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不能担负一样。向上举像在作揖,往下举好像要交给别人。面色紧张战兢,脚步碎小而快,规规矩矩向前恚去。献上礼物时,面色和善。以私人身份和外国使臣相见,则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名家注解

朱熹注:“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战色,战而色惧也。蹁蹁,举足促狭也。如有循,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

张居正注:“圭是诸侯的命圭,所受于天子者也,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不胜是力不能举。授是以物予人。战色是战惧之色。蹁蹁是行步促狭。循是缘物。盖君之命圭乃国之大宝,圣人之心极其敬慎,故见于容色者如此。”又注:

“凡聘问之后,复陈圭币舆马之类以献其君,谓之享礼。公享之后,使臣又有私礼以见其君,谓之私觌。夫子既聘而行享献之礼,此正展尽情意之时,故有至和之容色。既享而用私礼以见于君,所以将己之诚,又与公礼不同,故益愉愉然其和悦焉。夫一聘礼之行也,方执圭将事,则致其敬而敬焉者,所以尽聘问之礼。及享与私觌,则致其和而和焉者,所以通聘问之情。和敬兼至,各当其可,非圣人其孰能之?”

解读

孔子替国君出使外国,出使的时候,行聘的时候,享礼的时候,私觌的时候,他的神色和行为各不相同,却又都恰如其分。出使外国时,孔子的表现与在本国上朝时一样,都很恭敬庄重,仪表和举动都非常注意合礼节。但他在完成公务,私底下与外国使臣交往时,就变得轻松愉快,无拘无束了。可见,孔子公私分明,对待公务小心翼翼,对待私交则心态轻松。

出使国外、办理公务时,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和国君,言行举止理所应当要谨慎恭敬,以表示对他国元首和人民的友好与尊敬。而对待公务之外的私事,就用不着那样诚惶诚恐了,恢复到自己平时的样子,坦然处之就可以了。这就是说,人在对待不同场合,代表不同利益的时候,应当按照不同的礼仪规定行事。现代社会亦应如此,在不同的公共场合,我们要提前了解注意事项,不要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情,被人厌恶。

10.6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衿缔络,必表而出之①。

缁衣②,羔裘③;素衣,麂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⑤。必有寝衣⑥,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趼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

注释

①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②缁衣:黑色的衣服。③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④魔:小鹿,白色。⑤短右袂:袂,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⑥寝衣:睡衣。

译文

孔子不用深青透红的颜色和绛红色镶衣领边;不用红色和紫色做居闲衣服。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而且一定穿在外面。冬天穿羔皮袄配黑色罩衫;穿麂皮袄配白色罩衫;穿狐裘要配黄色罩衫。在家闲居时穿的皮袄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要有小被,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狐貉的厚毛作坐垫。除了丧服外,都要有玉佩戴。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衣服,一定要先裁去多余的布,省工省料。不穿羔皮袄和礼帽去吊丧。每到初一日,一定穿上朝服去朝拜。

名家注解

朱熹注:“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

张居正注:“绀是深青带赤色,即今之闪色也。鲰是青赤色。饰是领缘。红是浅红色。亵服是私居之服。轸字解作单字。烯、给都是葛布。精者为烯,粗者为给,表是外见。缁是黑色。羔是黑羊皮。麂是白色的小鹿。亵裘是私居之裘。袂是袖。寝衣是卧时所着之衣。狐貉是二兽名,其皮可以为裘。后是私居。佩是佩玉。

朝祭之服,其下裳皆用正幅,如帷幔一般,叫作帷裳。杀是斜裁的衣缝。玄是黑色。吉月是每月朔日。”

解读

孔子在着装方面十分讲究。他的衣服品类繁多,有常服与礼服之分;夏天一定穿麻衣,冬天一定穿皮袍;有穿在外面的罩衣,也有穿在里面的衬衣;参加丧礼时穿丧服,就寝时穿睡衣。孔子在穿衣时很注意色彩搭配,一定用黑色的罩衣来搭配紫色的羔羊皮袍,用白色的罩衣搭配小鹿皮袍,用黄色的罩衣配狐貉皮袍;并且他从来不用深青透红的颜色和绛红色镶衣领边,也不用红色和紫色做居闲时穿的衣服。除了这些,圣人在做衣服时还会考虑到节约问题。可见,圣人在穿衣方面既讲究美观和实用,又重视礼制,严格符合礼的规定。

衣着装扮如何体现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精神情趣。穿衣一定要符合礼仪要求,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职业等。现在有些人穿衣喜欢标新立异,常常冬衣夏穿,夏衣冬穿,并不顺应季节变化。也有些人只追求奢华品一牌,违背了俭朴的原则。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的问题。

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释

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有洁净的衣服,而且是用布做的。斋戒时,还必须改变日常的饮食,不与妻室同房。

译文

朱熹注:“齐,侧皆反。齐,必沐浴,浴竞,即着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脆前章寝衣一简。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

张居正注:“明衣是洁净的衣服。变食是变其常日之食。迁坐是移其常处之地。圣人祭神如在,故其谨于斋戒如此。”

解读

斋戒是祭祀前洁净身心的仪式,以表示自己的恭敬虔诚。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做斋戒,斋戒的要求虽然不多,但关键就是要内心虔敬。斋戒要焚香沐浴,沐浴时穿的衣服一定要用俭朴的布料做成,并且斋戒一定要改变饮食,夫妻分居。

斋戒是一种祭祀前的形式,它体现着祭祀人对鬼神的虔诚。所以,斋戒应当遵照礼俗,丝毫不能懈怠。斋戒时的沐浴,旨在洗净身心的污浊,以圣洁的灵魂面对鬼神。在穿衣、饮食、起居方面,也一定要自我约束,按照礼制规定来安排。

10.8食不厌精,脍①不厌细6食笸而锅,鱼馁即百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①脍:切细的鱼、肉。(参馁: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注释

米不嫌春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放久了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但不吃过量。只有饮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了。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做食物里面要有姜,但也不多吃。

译文

程颐、程颢注:“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

朱熹注:“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人生最美遇见你

    人生最美遇见你

    她与他成婚之时,恰逢那硝烟四起的战乱时期。数年之后,青梅竹马前来纠缠。谁知这只是一场算计,不为爱情只为报复,得不到就毁掉……无论新欢还是旧爱,到底有没有人对她不离也不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暴君的宠姬

    暴君的宠姬

    这是一个欢天喜地的喜剧:人物:霸王,当然是强横霸道的王,在他的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然,普天下的女人他看上了,就应归了王。姬:抢来的,绝色的,但与其他姬不同的,有本事把霸王整了个一个头两个大的。内容:霸王抢美色,但抢了一个让他终生都后悔的美女,美则美已,但是,美色下面,想不到还有其它,抢了美色,丢了很多,还没吃到嘴边,正所谓丢了夫人又折兵。本文以祸乱纷起的大齐为背景,当时宦官米世仁专权,立了一个白痴皇帝,看这山野的绝色怎么率了一村的乌合之众与王斗,与奸臣斗,斗出水平,斗出笑料百出的笑话……
  • 傻夫谋略

    傻夫谋略

    肖雅芝的身体明显地有些僵硬,她咬紧牙关,似乎有些期待,又有些排斥,神情极其矛盾和痛苦。当司马景天的手触摸到她时,她还是极度排斥地尖叫了起来,随即挣脱了他的环抱。“别碰我!滚远一点!”肖雅芝如同避瘟疫一般躲避他而发出的尖叫声,刺痛了司马景天的神经!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的小馋猫昨晚不还那般地深情与他缠绕在一起,享受着他吗?现在怎么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什么深恶痛绝的东西一样,是那……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亿万小老婆

    亿万小老婆

    她是电脑黑客,他是她的新目标。
  • 傲妃选夫

    傲妃选夫

    她,心如尘,黑白两道闻风丧胆的杀手‘魅影’,果断狠绝,却抵不过心爱之人的算计被炸得灰飞烟灭。她,安平燕,镇国将军之嫡女,东朝国寒王之正妃,骄横跋扈,陷害寒王心仪之怀孕侧妃落水从此香消玉殒。当现代杀手心如尘意外重生古代寒王妃,那又将如何?她傲然怒天:绝情绝爱,我命由我不由天!片段一:“签字!”心如尘看着冷酷阴沉的寒王,丝毫不在意书房中惊鹜好奇的众人,傲然无畏。“休书?”寒王浑身冷冽,握紧拳头重重向书桌拍去,书桌瞬间坍塌,咬牙切齿:“你以为你逃得出本王的手掌心么?”拿起另一份休书,心如尘衣袖一甩,头也不回绝然离开。片段二:“活?死?”心如尘看着眼前伤痕累累,气若游丝的黑衣男子,无动于衷。“活!”男子寒冷如冰,倔强屹立:“我命由你!你生,我生;你死,我死!”纵身飞跃,心如尘得一誓死追随者。片段三:“酬劳!”心如尘看着淡雅出尘的绝色男子,平静无波。“卖身?”谪仙男子玉手一挥,银票顿时化为份末,冷声自嘲:“我的清白就值这点?”扔下一张万两银票,心如尘嗤之以鼻。片段四:“战?合?”心如尘看着邪魅腹黑的邻国太子,谌若战神。“战!”邻国太子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你做我女人!”利剑出鞘,心如尘血洗邻国。片段五:。。。。。傲妃现,天下乱,英雄美人,谁与争锋?推荐奈奈的新文:《无心妃》推荐奈奈的完结文:《邪女惑心》《冷情王爷御八夫》《落怀翘妻》【好友文文链接】(穿越时空之女王陛下)(霸妻坐拥之夫)(黑腹庶女)(猎夫)女主:心如尘(安平燕)由亲亲妖娆月魔领养;美男一:夜无心(血冥宫主)由亲亲月儿领养;美男二:康文骥(碧泉山庄庄主)由亲亲刘千绮领养;美男三:江逸枫(武林盟主)由亲亲清澈明醒领养;美男四:东方霖(东朝国太子)由亲亲欣ran林辉琪同养;美男五:华清(绝色神医)由亲亲朴小冉领养;美男六:西陵凯泽(西夏国太子)由亲亲momolong领养;美男七:阎离尧(武林世家当家)由亲亲greenshine123领养;美男八:张含冰(御林军首领)由亲亲浅唱你的好领养;美男九:北门君浩(北夕国太子)美男十:
  • 重生麻雀变凤凰

    重生麻雀变凤凰

    前生父母去世走投无路被邻家姐姐骗去,走上一条不归路今生父母依旧去世了可咱多了一票富亲戚,连从未谋面的亲生父亲也出现了前生我心爱的那个他,用我的钱追上了他的女朋友今生什么不接受你的爱你就去跳楼自杀,那哥们楼上排队去吧前生情妇、狐狸精的称号伴随了我短暂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一段真爱今生想娶我呀管你是名流大亨还是文学青年排队喽!喂!后面那正太,你不够资格呀、别捣乱前生我是一只苦苦挣扎的小麻雀今生看我浴火凤凰怎样遨游九天本书qq群号109251992(简介有些雷人,不过内容还是很温馨的生活文,有点暧昧可不恶心人,请您不要一看简介就走人,进去看两章,也许你会喜欢的,一冲动可能就会错过一篇好文呦)
  • 以乐为医:澜音

    以乐为医:澜音

    当兽人的血脉冲破人性桎梏,理性被杀戮掩埋。乐医,就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救赎。云澜,地球音乐新秀一枚,重生为废柴女,生活戏剧的如同闹剧,被退学,被悔婚,被慈善,最后还生生的被炮灰……几载蛰伏,一日冲天。以音为医,以乐为杀!
  • 职工和谐相处手册

    职工和谐相处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赢在责任

    赢在责任

    世界五百强金牌员工的成长法则,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吐血推荐。赢在责任,就是赢在职场。责任是员工与企业缔造双赢的关键;责任是员工在职场获得成长、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如何培养、树立、增强内心的责任感?本书将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