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22

第22章 雍也篇第六(4)

快乐是人人憧憬的,长寿是人人盼望的,人们常常感觉快乐很难,长寿似乎也不可把握。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里到处都是美好,只是我们不善于挖掘而已。我们应该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敞开胸怀接纳生活,让快乐融人心间。智慧的人快乐逍遥,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跟随时代的脚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仁德的人长寿安泰,所以我们要坚持做人的原则,遵循仁义的真理,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智者,做一个仁者,既通达事理又静思追远,这样生命必将快乐又长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①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②”

注释

①至:赶上,到达。②道:正道,真理。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就赶上鲁国;鲁国的政治一改革,就合乎仁道了。”

名家注释

程颐、程颢注:“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

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

朱熹注:“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

解读

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是邻国,齐国的开创者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创者是周公,因此,齐、鲁的政教都有先王的遗风。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又有区别。齐国因为有山海的丰富资源,封建经济发展较早,并且在经济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所以,齐国百姓十分富裕,国力也相当强盛,曾称霸一时;而鲁国的封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却比齐国完备。

孔子十分崇尚周礼,一心推行仁道。所以,他认为如果齐国在政教上做一些改革就可以达到鲁国的样子了,而鲁国在现在基础上加以改变,就能达到周朝的礼制了,这样就能达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境地了。

历史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但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却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文化是社会思想的反映,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透过文化来表达展现。然而,社会形态可以改变,文化精神却永不消失。如今社会,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时刻警醒,以防止西方某些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6.25子曰:“觚①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音gu,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啊!”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

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朱熹注:“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张居正注:“然圣人之意,非为一觚,盖见世之有名无实者多因感于觚而发叹也。故君尽君道,而后可以为君,臣尽臣道,而后可以为臣,不然亦皆觚而不觚者也。若其所关系则又岂特一器之小而已哉!”

解读

觚本来是一种上圆下方、有棱有角的酒杯,但是到了孔子的那个时代有了一些改变,觚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所以孔子就感叹:这是什么酒杯啊!这是什么酒杯啊!实际上,孔子是在感叹,这是什么时代啊,怎么一切都变了!

在圣人的思想里,周朝的礼制是不可撼动的,周礼规定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春秋时期,觚仍然叫觚,但形状却做了改变,其名与实已经不相符合了。圣人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所以,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礼乐不兴的状况,圣人不得不发出如此感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事不按规矩往往一事无成。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失去礼仪法制的约束,难免天下大乱。所以,做人做事都应该有理可循。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形状样貌,失去其形体也就失去了其规矩,也就失去了其依据和意义。除此之外,凡事还要讲究名正言顺,表里一致。名不符实,名存实亡,往往令人缺乏安全感,也很难让人信任接受。所以,我们为人处世凡事要按规矩来,讲求名实相符,表里一致。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②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②陷:陷入的意思。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进去一个仁德的人’。

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名家注解

朱熹注:“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

张居正注:“有智以行仁,而后仁为无蔽,宰我忧为仁之陷害,其不智可知,故孔子晓之如此。”

解读

宰我是孔子的弟子,曾因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又很受孔子赏识。本章是讲宰我对施行仁德有怀疑,认为仁和愚很难区分,所以就假设了一个难题来问孔子。井里掉进去一个有仁德的人,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是否也该随之跳进去救助他呢?孔子一贯主张“明哲保身”,认为不能保存自己的人,不是真正的仁者;但同时孔子也主张仁者“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不去救助落井之人,也非仁者所为。所以,这是个两难的问题。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执两用中回答了宰我的难题:君子既要救助有难之人,又要保全自己,不要使自己陷入险境。并且,针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圣人又接着引申出: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可以被愚弄。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个好人,但千万不能做愚人。君子为人正直,善于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且很轻易相信别人;所以,有很多人就利用君子的善良热情来欺骗他们。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做个好人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但是做好人要懂得辨别是非真伪,不能被别人利用愚弄。秉性正直的君子被人欺骗在所难免,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无良之人利用,被骗多次仍然不能觉悟,这样的好人就变成蠢人了。所以,真正的君子只做合情合理的事,对于不合理的虚假蒙骗应该持有警觉之心。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释

①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献,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违背正道了吧!”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朱熹注:“君子学欲其博,故于丈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张居正注:“圣人示人为学之方莫切于此。若就君道上说,则凡亲贤纳谏,读书穷理,即是博文的工夫,以其所闻所见者,而检束其身心,体验于政事,即是约礼的工夫。人主务此,则二帝三王之治可几而至矣!”

解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懂“礼”的仁德君子。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他认为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制来约束自己。因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才能深刻理解“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仁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礼”。有了广博的学识,再用礼制来约束自己,自然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高低与遵纪守法的觉悟程度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从学习中唤醒自己的良知,以广博的学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但是,只学习文化典籍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礼法的约束,恐怕知识越渊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遵纪守法,以道德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简而言之,要成为一个仁德的君子,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提高思想修养。

.我们提倡知行合一,只有将“文”与“礼”两者结合起来,先知而后行,才能行正道。一个人的内在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不容易被觉察,但是外在行为是否合乎礼法却很容易被看到。只有做到表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获得大家的信任,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①。夫子矢之曰:“予所否②,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①说:音yue,同“悦”。②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了。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名家注解

朱熹注:“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张居正注:“重言之者,欲使子路笃信乎此,而深思以得之也。盖孔子道大德宏,不为自己甚,故其待南子者如此。至于灵公问陈,则明日遂行。孔子岂屈己以徇人者哉!合而观之,可以知圣人之心矣!”

解读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是个无道的君王,南子的品行也不端正,她把持当时卫国的朝政,作风淫乱,名声很不好。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去见南子,着实让入迷惑不解。所以性情莽撞的子路就很不高兴,无法理解老师的行为。面对弟子的不满,孔子情急之下对天发誓,说如果做了任何不正当的事情,让上天谴责他。

这番情景,足以看出孔子和蔼可亲,与学生之间关系亲密融洽,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所谓“大道载物”,大仁大德之人胸怀坦荡,凡事只求问心无愧。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无愧于天地良心,就不害怕别人的流言蜚言恶意中伤。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所以我们也不要恶意毁坏别人的声誉,凡事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人与亦云。

“流言止于智者”,面对对他人的毁誉,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判断能力的人,坚决不对谣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评价别人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任何一个人都要全面客观地给予评价。不能不去观察调查只一味听信他人的传言,也不要过分苛求别人,对待任何人都要持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6.29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①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处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专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解读

“中庸”即“执两用中”,无过亦无不及。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的美德,因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识别真、善、美及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的根本方法。

中庸之道,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把握住保持事物质的那个“度”,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追求对立中的统一。

中庸之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修身养性要使自己的性情温和,既不乖张也不自闭,言行举止保持平和中正;处理事情要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及,避免过犹不及和止步不前。

很多现代人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亲人朋友之间要么过于亲密,爱到窒息;要么就形同陌路,仇敌相待,这都是因为没有秉持中庸的处事原则。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要避免两极化的思维模式,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不能激化矛盾。与任何人相处,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持距离把握分寸。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②。夫③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④,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圣贤帝王,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此二者是“圣人”。②病诸:病,担忧,。忧虑。诸,“之于”的合音。③夫:句首发语词。④能近取譬:能够从切身的生活中选取例子,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已欲立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朱熹注:“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张居正注:“盖子贡之说,是在功用上求仁,故其效愈难而愈远。孔子之论,只在心体上求仁,故其术至简而至易。况能知为仁之方,则虽尧、舜之所以为圣,亦不外此。盖尧舜之圣岂能遍物而爱之,只是其心常在安民而已。人君若能以安民为心,而推之以治天下,则仁圣之事,一以贯之,而何尧舜之不可及哉!”

解读

儒家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圣”,圣人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又具有无比崇高的道德修养。在孔子心目中,这样的人只有尧舜等上古贤王才够资格。

就是说极少数人能够达到“圣”的境界。儒家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的总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于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由此可见,“仁”的境界可以努力达到,但是“圣”的境界却不是尽力就能达到的。

“圣”的境界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来的,但是“仁”的境界却是我们能够企及的。

“仁”的最大特点便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要求我们做事之前先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以,仁的境界是从我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

如今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自然有义务有责任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成全别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务人民就是在奉献社会。所以,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怀爱意,懂得成全别人。可见,达到“仁”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一切就让我们从生活的细微处人手吧!

同类推荐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热门推荐
  • 穿越农家调皮小妞

    穿越农家调皮小妞

    车祸,穿越。一家五口,一亩三分田,生活困苦。娘亲强悍,父亲憨厚,哥哥聪明,姐姐能干,她古灵精怪,她淡定自若;自立自强,发家致富;带着全家过上幸福生活,她找到对自己最好的人生伴侣,结婚生子人生所想的已经美梦成真。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奉旨三嫁,赖上神秘王妃

    奉旨三嫁,赖上神秘王妃

    对于死过一次的华羽曼来说,她这辈子要做的事有三件:把上一世害她的人整死,把上一世说爱她的男人虐死,最后她要守护一个叫“家”的地方。她看似温顺,一身大家闺秀风范,气质美貌不俗,实则冷心冷情,腹黑霸道,更有一个让世人疯狂的神秘身份。他是十三皇子,亦是离国耻辱,冷漠狂妄,凶狠残暴,从不把人命当回事,却独独对一个时而温柔,时而嚣张任性的小女人百般容忍,千依百顺。*小剧场一:“主子爷,府里的银子都被王妃卷跑了……”管家一脸惊吓不安。“跑?她最多也就从床头跑到床尾。”片刻,某男把某“窃贼”打包拎回来,一脸...
  • 娇媚国医成长记

    娇媚国医成长记

    一个悲情女孩重生后的幸福生活。前一世带给云依的只有伤痛、悲哀。面对重来的生命,云依决定漠视前世带给她伤痛的一切人和事,一定要活得痛快、开心,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她愿意放弃仇恨,但是那些人却不肯放弃她。就让我们来看看云依怎么将那些恶人一一打败,怎样酣畅淋漓的享受重来的人生。花絮一:杂乱的病房中隐隐的传来了低泣声,云依看向了声音的来源,她是不是看错了?在那儿低低哭泣的居然是莫文丽——她的莫姐姐?呵,一定是看错了,莫姐姐是不是又在演戏啊。云依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研究了,她彻底的消失了。如果有来生云依希望能有爱她的爸爸妈妈和一个温暖的家。花絮二:“妈妈,爸爸是不是之前留了很多血啊?”“怎么了宝宝?”云妈妈紧张的看着云依,以为她听说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云爸爸也盯着云依看,奇怪这丫头怎么会问起这个。“刚刚我碰到了一个老爷爷,他知道我爸爸受伤了就说要补补血,告诉了我一个方法。”“哦?什么方法啊?”云妈妈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了,虽然她是医生,但是她是妇科医生,对于补血什么的方法并不清楚。“那个老爷爷说他是个什么。。。。。。嗯。。。。。。对了,是郎中。他说受伤后失血过多的用他这个方法最好了。”“哦,是中医啊,那一定有用,宝宝快说说。”“好像是姜汁黄鳝饭,不过要等爸爸伤口恢复了在做给他吃,要不然不好。“那宝宝知道做法吗?”“爷爷告诉我了,还让宝宝重复了好几遍呢。黄山150克,姜汁20克,花生油、盐少许,大米100克。黄鳝削皮去骨,嗯。。。。。。对了洗干净后切成丝,用姜汁、花生油拌匀,等米饭蒸焖到水干的时候,将黄鳝放在饭上面,嗯。。。。。。好像蒸熟了就成了。”“恩,宝宝真聪明,等爸爸出院后咱就做给爸爸吃啊。”“嗯,嗯,给爸爸吃,让爸爸吃壮壮,抱宝宝。”“嗯,嗯,爸爸吃壮壮抱宝宝啊。”
  • 天香引

    天香引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狐狸王爷戏甜妃

    狐狸王爷戏甜妃

    东临大陆,三国争锋。她一朝穿越成了逍遥侯府万人宠爱的小郡主,机缘巧合,拜了隐族族长为师,无意中开启了传说中的宝藏,从此江湖传闻,得此女者得天下!天子的算计、皇子的争夺、更有腹黑公主的阴谋诡计,从此鸡飞狗跳,身陷险境。半路出逃竟然撞见妖孽王爷,误把狐狸当白兔,一路死缠烂打硬是逼上妃位。殊不知,狐狸不好惹,更引来一众花痴女的怨怼。且看俏皮郡主怎么翻转局势成为拽翻天下的霸道王妃!
  • 天地鉴之杀身成仁

    天地鉴之杀身成仁

    嗜血魔魂,在他身上有怎样的秘密。五雷轰顶,新生的生命有什么样的未来。力量传承,背负的是怎样的命运。魔魂复苏,是天意还是人为。烈火焚身,谁才是幕后黑手。邪魔附体,给众生带来什么样的变故。天塌地陷,谁来拯救崩溃的世界。杀生成仁,人死身亡精神不灭。
  • 夕阳下的妖精

    夕阳下的妖精

    发怒了,忍无可忍,那就爆发吧。……横冲直撞的木木不听任何人的劝告,依旧张狂。叛逆的她却让人心疼,她说:“我是疯子你知道吗?啊!”他将她拉进怀里怀里心疼的说:“以后,我陪你疯。”她的狂,她的傲,只是自己的一层保护膜而已。当木木结婚后,和丈夫回忆起这一切时,只是淡淡的说:“我的青春就像夕阳的逆光,刺眼夺目,但夕阳终会是落下的,所以我的青春就在夕阳下。”
  • 齐天

    齐天

    新书<第一横〉已经上传,希望大家喜欢。一不小心就成了三大祸害之首,又不小心受到女剑仙的重托,铲除三大祸害,你是要我除掉自己吗?
  • 休妻佳人

    休妻佳人

    真是难以想象,自己竟然会被丈夫休妻,想她白允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清丽绝尘;在家孝敬公婆、对丈夫百般依从,堪称当代妇女的楷模。这样的自己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让丈夫不满意,竟然一纸休书就这么砸下来,砸的她火冒三丈,不仅如此,丈夫还说和自己在一起没有乐趣没有激情。开什么玩笑!好啊,要休离吧,休书嘛谁不会写,就让那该死的男人看一看,本小姐可不是让人欺负了之后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人,臭男人,你就等着接招吧!甜入你心甜君的新书[诱惑情人]于4月8号开始上传,每天凌晨1、2点开始上传,敬请关注最近和其他的作者聊了聊,发现有很多好看的文。在这里和大家共享一下这个奶爸有点酷作者:不予无欢成爱作者:鑫爱屋主人女相作者:无名.月色喂!来到大唐你别笑作者:天然写家这个很搞笑!穿越之卿本佳人作者:清嫣VTP简介:白允儿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命运如此的幸运,别人未必遇到的坏事落在自己的身上,别人遇到的好事也只是一咪咪。自从被休离之后她一直很快乐的生活者,结果,不但弃夫(丢弃自己的丈夫)要同自己重归于好,让她很烦恼,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其他人也要弄垮自己的客栈。老虎不发威,你当我病猫呀,呵呵,让你看看和我作对的下场,呵呵,有可能是终身不举呦!刚刚解决一件事情,又一件接踵而来,她应该如何让玉麟重新爱上自己呢,尤其是在有情敌环绕的他家?简介写的不好,还请见谅!本人的第三本书‘鬼公主的秘密’讲述的是白允儿的七哥那个盗墓贼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