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0500000021

第21章 雍也篇第六(3)

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看到外表美丽的人或物心里会莫名地开心喜悦,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一个人相貌端庄,然而道德败坏,这种缺乏修养的美貌却只能让人感到轻浮厌恶。所以,秀外慧中才是人们的积极追求。好口才是能够帮助自己免除灾祸的,常言说“祸从口出”,但是祸也可以免于口,优秀的口才就是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所以,拥有美貌又能言善辩,充满智慧,这样的人才算真正美好。

深厚的学养可以弥补外表的不足,美好的气质在于不断地修养。纵有“宋朝之美”,如果没有“祝鮀之佞”,也不能免受灾祸。与其注重外表的修饰,不如静心修养内在品德。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大肆追求视觉冲击,媚俗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里,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内在的修养。不要忘记,只有美德是永恒的,内心丰盛与美好的外貌相配合,才能拥有充实美丽的人生!

6.11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由斯②道也?”

注释

①户:门户,指房门。②斯:这个。

译文

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从我指出的这条路上走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叹之之辞。”

张居正注:“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既非有所禁而不得由,又非有所难而不能由,则夫人独何为而不由乎?是诚可怪也已。圣人警人之意莫切于此,人能反而求之,道岂远乎哉!”

解读

圣人以“谁能出不由户”作比,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不去按照仁德的道去为人处世。圣人对此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圣人心目中,礼义仁德是人生出入和行走的必由之道。他提醒人们,要自觉循礼而行,循道而行。

“出必由户,行必由道”,事物固有的规律不会改变,人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永恒不变。进出房屋必须经过房门,不从房门出入的人必定会引起大家的怀疑,这样的人要么是小偷,要么是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出必由户”是指示我们做事要有正当的途径。做人更是如此,为人处世应该有正当的道理。做人要按照仁义道德行事,否则必定是走歪门邪道,是一个不正当的人。

仁就是做人的正当道理,如果人人都自觉发扬仁爱精神,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本分,整个社会便会和谐温暖。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偏离了正确的做人轨道。不讲情义,毫无同情心,对待他人严厉苛刻,自己却常常为所欲为……天地正道永恒存在,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们都不可丢弃做人的原则。修身养性,行善积德,这是我们终生不可抛弃的功课。

6.18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朴实的内容。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辞藻华丽的形式。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名家注解

朱熹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张居正注:“惟是内有忠信诚恪之心,外有威仪文词之饰,彬彬然文质相兼,本末相称,而无一毫太过不及之偏,这才是成德之君子。德至于君子,则岂有野与史之弊乎?盖周末文胜古道尽亡,孔子欲矫其偏而归之正,故其言如此。但当时之君,安于弊政,而不能变更,公卿大夫习于流俗,而不知救正,此周道之所以日衰也。有挽回世道之责者,其念之哉。”

解读

“质”是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质胜文则野”就是说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只注重言辞华丽而不切实际。“文质彬彬”,则是说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忘记做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质”与“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双方不可偏废其一。圣人的这个观点对后世文艺理论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质”指文艺作品的内容,而“文”是文艺作品的形式,内容依靠形式加以表达,形式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加以变化。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存在发展的,偏废其一都难以永立。质与文都是美德,但是无文则野,无质则史,德才兼备才能成为君子。现代社会,有的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看上去很有知识,口才了得,实际上却言之无物;也有些人学识渊博,一肚子墨水,却不懂得怎样表达。所以,文采与实质要配合适当,内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①罔:

译文

音wang,诬罔不直的人。

孔子说:“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张居正注:“人之不直,何以异于是哉!孔子深恶不直之人如此。故圣王在上,举用正直之士,斥远恰邪之徒,则举措当而人心服矣。”

解读

正直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正直的人耿直坦率,具有仁的品德,这样的人能够与虚伪狡诈做斗争。不正直的人也能存活于世,他们能够生存只是因为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正直的人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出生的时候,十分洁净毫无掩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渐渐学会了虚伪与诡诈。很多人为了利益,用虚伪做面具,以正直为代价,就这样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下偏离了坦诚的本性,成了一个不正直的人。但是,无论多么美丽的谎言,在事实面前终会被击得粉碎,所有的罪恶最终都将得到报应。生活中,有很多奸佞小人,并且他们生活得往往比正直之人美好,这只不过是报应的时候未到罢了。谁都不可能一辈子倒霉,谁也不会一生幸运。所以,我们不应为眼前的一己私利忘了做人的本质,保持美好的天性,幸福自然属于我们。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莫过于以诚相待,而正直便是诚信的先决条件。只有一个正直的人才会凡事注重公平,不欺骗自己也不会欺骗别人。一般人都认为自己很正直,是因为别人不正直,这个社会才存在欺诈行为。我们冷静地想一下,果真如此吗?其实,我们往往对自己比较宽容,我们的双眼只能看到自己的“直”,而看不到别人的“直”,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思想论断。可见,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评判标准,对自己对别人应该一视同仁,彼此坦诚彼此信任。

6.20子曰:“知①者不如好②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①知:了解,懂得。②好:音ha。以……为喜好。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名家注解

张居正注:“非知则见道不明,非好则求道不切,非乐则体道不深。其节次亦有不可紊者。学者诚能逐渐用功,而又深造不已,则斯道之极,可驯至矣。此圣人勉人之意也。”

解读

无论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兴趣都是最大的内在动力。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与兴趣成正比。了解知道,只是浅层次的认识,偏重于理性;但是,我们懂得了道理,未必就能身体力行去实践。喜好热爱,这就进了一步,触及到感情;但是,这仍然没有进入到“乐之者”的境界。乐在其中,全身心地陶醉在里面,达到物我两忘,合而为一,这才是最理想最美好的学知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一个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认真投入地去了解它;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它。做人的修养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人生的成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取决于兴趣两个字。勉强自己或者仅仅因为需要才去读书,这样最多成为一个懂学问的人,其对知识的了解运用一定比不上以读书为乐的人。我们的工作也一样,只有兴趣浓厚,乐在其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所以,培养兴趣很关键。有了兴趣,陶醉于爱好之中,才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这样的人生多么美好16.21子曰:“中人①以上,可以语上②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①中人:天赋平平,智力中等的人才。②上:指高深的学问。

译文

孔子说:“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名家注解

朱熹注:“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

张居正注:“若学者之学,又当自加勉励,盖奋发勇往,则下学者皆可以上达。因循怠惰,则中人亦流于下愚,是在人立志何如耳。孔子他日告鲁君说,国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又进学者所当加意也。”

解读

在孔子看来,人的智力天生存在聪明和愚笨的差别,他将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差距,圣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圣人以智力中等的人为界,主张可以和智力在中等以上的人谈论比较高深的学问,。而对智力在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要谈论高深的学问了。可见,当老师的要深刻理解因材施教的道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领导的也要懂得用材之道,对不同的员工委以不同的工作。

人的天赋各不相同,天生智慧的差异决定着人生的高度。但是,即便天赋比不上别人,也不能自暴自弃。通过后天努力,即便是中人以下的人也可以超越充满智慧的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必过于在意自己的贤愚,只要不放弃努力,就有可能追赶上天资聪明的人。对待子女,我们要根据其资质加以诱导,不能强求,要因着他们的材质教导他们。与人交流,说话既要看对象又要看时机,做到不失言也不失人。我们任何人都要用尽毕生的精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引导他人。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知:音zh,同“智”,聪明,智慧。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宦。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算智慧,孔子说:“对人民尽心专一,合乎道义;对鬼神忝敬而远离它,这样可以称得上智慧了。”樊迟又问怎样才能叫仁德。孔子说:“仁德的人先付出而后收获。可以称得上仁德了。”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

张居正注:“按夫子此言,虽是分言仁智,其实只是一理,盖媚神之念,即是望效之心。先难之功,即是务民之义,人能用力于人道之所难,而祸福得失,皆置之于不计,则仁智之道,兼体而不遗矣。此又学者之所当知。”

解读

孔子认为明智的人应该“尽人事,听天命”,仁德的人应该先付出后收获。有智慧的人专心做理应做的事,为维护人民利益义无反顾,为国家民族大义奔赴急难;对待神明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以虔诚的心信仰神明,。不做亵渎神灵的事,但决不一味祈求神明护佑而放弃自身努力。简言之,真正明智的人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好高骛远,不异想天开。有仁德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知难而进,不求虚名,不争功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对待鬼神有两种态度,一是敬而不慢,一是远而不迷。如果只有虔诚,一心想要得到神明的庇佑,而不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会沉溺于鬼神之事,从而忽略现实人生;如果只有疏离而毫无敬畏之心,则会放纵自己的行为而无所约束,这样就会破坏生活毁坏人生。所以,对待神明要敬而远之。现实中,很多人就走了以上两个极端。部分人完全放弃自我努力,将人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神明身上,结果困顿不堪;另一些人对神明毫无敬畏之心,凡事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为人处世没有一点规范制约,结果自我堕落。仁德的人无论遇到什么艰难,从不惧怕,勇于担当。凡事先解决难题,因为只有将最困难的处理妥当了,容易的才好人手。没有耕耘哪有收获?竭心尽力付出了,勇敢渡过难关了,收获水到渠成也就来了。

智和仁是品德修养的两个方面,为人处世不可不明智,也不可不仁德。敬神明而远之就是大智;求仁得仁,先付出后收获就是大仁。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①;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同“智”;乐,音yue,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德的人喜好静;明智的人乐观,仁德的人长寿。”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朱熹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解读

孔子以山水的不同特性及动静的不同状态来概括“智者”与“仁者”的不同特征与内心世界,实在很巧妙。水,婉转流动象征着通达事理,所以,有智慧的人反应敏捷、思想活跃、通情达理,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停息。

山,稳固不移象征着义理永恒,所以,道德仁厚的人安于义理、宽容仁慈、不易冲动,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亘古不变,毅然坚定。有智慧的人,喜欢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把握时机;有仁德的人,喜欢在平静沉默中探索真理。有智慧的人,在活动中得到快乐;有仁德的人,在宁静中得以长寿。知识的更新从不中断,因此聪明的人需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品德的修养亘古不变,因此仁德的人需要不停思索,坚定不移。

同类推荐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冰处女

    冰处女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凤舞九天:穿越公主不易做

    凤舞九天:穿越公主不易做

    睁开眼看到身边躺着一个美男不可怕,可怕的是睁开眼,看到身边躺着七个光秃秃的和尚,那才叫噩梦。睁开眼后,她发现自己穿越成了公主。美貌,金钱,美男一样也不缺,只是这公主声名狼藉,美男多成灾,让她苦不堪言……
  • 男人的弱点女人的弱点大全集(超值金版)

    男人的弱点女人的弱点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个男人就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一个女人就是一座瑰丽的花园。打本书,读懂自己,读懂异性,让我们一起发现男人、女人内心深处的阳光和阴影,深刻理解男人、女人真实的情感世界……
  • 1984

    1984

    这是一个战后虚拟的世界,全球分割为3个性质雷同、相互攻伐的极权帝国——大洋国、欧亚国与东亚国。英国伦敦成为大洋国一个行省的首府,成为巨大专制机器中的一部分。人们极度崇拜大洋国首领“老大哥”,孩子自发组成小队,监视告发自己的父母;有异端思想的人随时会悄无声息地失踪;物资极度匮乏,但高级党员的享用却不受限制;已刊发的报道随时会被修改;性欲被严厉压制,因为性和爱是不受意识形态控制的;国家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你永远不知道街角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否就是密探;更要命的是,在你卧室、客厅、路上、电梯……任何地方,都悬挂着监视的铁幕。
  • 诗学第四辑

    诗学第四辑

    一种诗歌观念的形成和固化,除需要有勇气的开拓者之外,一群人甚至几代人的坚守与倡扬更是不可或缺。如此这般,曾经的"先锋话语"亦或"不经之谈",...
  • 小故事大道理全书

    小故事大道理全书

    经典小故事,人生大道理。做人做事的学问,修身养性的智慧,听1小时的大道理,不如看1分钟的小故事。也许一次回眸,就诠释了生命的决绝与伟大;也许一个微笑,就证明了感动与真诚的存在;也许一抹阳光,就彰显着生活与自由的精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些博大精深的内涵往往孕育在最简单、最常见的事物中。真正有智慧的人能从小细节中看到大景观。从小事件上总结出真智董,从小故事里悟出深道理。
  • 将军的小娘子

    将军的小娘子

    他是大夏的镇国将军,冷酷威严,一条蜈蚣疤痕斜跨整个脸部。他是最有权威的将军,也是最丑陋的将军。有人说,他长的这么吓人,即使再有权位,也不可能会有女人愿意嫁给他。后来却听闻他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刹时成了大夏所有子民羡慕的对象。听说他的妻子曾是内定的皇后,连皇帝对那美丽的女子也是百般讨好。听说与齐国敌对危难时分,他的妻子用妙计智退齐军捡回他一条命。听说他的妻子暗中掌握着大夏的经济命脉,富可敌国。听说楚国的君王看中那美丽的女子,愿以江山为聘,娶她回家。听说,听说、、、、、这世上人人都羡慕镇国将军叶倾城,因为他娶了这世上最好的女子慕容悠。而慕容悠却笑笑说,你们应该羡慕我,因为我嫁了这世上最好的一个男人。人人都把她的事迹说成传奇,以为她多么神话多么了不起,而她不过是这世上最胡闹最平凡的女子,娇纵,任性,霸道,坏脾气,偶尔的异想天开,无数次的耍赖与蛮不讲理、、、、、这样一个不循规蹈矩的女子怎么能嫁的出去了?但她嫁了这世上最好的男人。无论她怎么胡闹,他都站在她身后含笑的看着,而当她有危险时,他永远是第一个冲出来。他像海水一样包围着她,包容着她的所有缺点,紧紧的给她幸福。皇后之位有什么留恋?大楚江山有什么动人?受万人敬仰又如何?她慕容悠只不过是个小女子,喜欢幸福的依在他怀里,像只小猫一样慵懒。
  • 桂花树

    桂花树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老婆,领证去

    老婆,领证去

    她和他的梁子,始于一块钱。曾经,她是被有钱人家的独生女,他是全校成绩最好的穷苦学生;为了一场有钱人的游戏,她和别人打赌,看谁先追上他,和他销魂一吻,赌注只有一块钱。——结果,她赢了。多年后,她家道中落,需要与政界联姻才能挽回父亲的生意,在与联姻对象见面的那刻,她怎样也想不到,所谓的新任市长秘书,竟是他!定婚当晚,他带她见自己的朋友。男人们对她吹起了口哨,同时一枚闪亮亮的东西向他抛来,“程颢,你赢了。”那枚闪亮的东西在他的手中定格,原来,竟是一块钱。她觉得全身开始发冷。他说,“怕了吗,曾经你加在我身上的耻辱,现在,我要十倍百倍地讨回来!”他开始报复她,用她曾经追求他的手段,一点一滴地报复她。他脱下她的衣服,“当初,你就是这么做的,对你来说,不是难事,不是吗?”他强迫地吻上她的唇,“曾经,你都愿意,现在,你是我的妻,这点却做不到了吗?”她不知道他到底当年是抱着怎样的愤怒和恨意。他竟然对那大半年的追求,点点滴滴都了熟于心,这么多年,都铭记深刻。梁惜:以仇恨来浇灌爱情,这份爱,还能存活多久?白冰:梁惜,你好好想想,恨一个人,真的值得一个男人去牺牲一辈子的婚姻?程颢: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五年的执着是为什么,如今明白了,原来,只是等着让她再耍我一次。林厉:你们的结合,只是表面上的门当户对,骨子里,你们终不是属于一个阶层。
  • 堇色未央

    堇色未央

    他与她,幼年初见便两心相许,多年后却在阴谋谎言中缘浅沉浮。她,舍弃倾世容颜,隐忍真爱不得,只为入宫报仇,却无法罔顾本心而渐背初衷;他,心在天下,以为佳人觅得,却不知其实他们一直在错过。待一切明了,却已难如初见。而他,风仪如光风霁月,却无奈有着命定背负,江山美人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