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400000005

第5章 现代美国的“中国诗群”(5)

而在他此后的作品中,他的嘲弄对象明显地控制了他自己。1919年他在诗集《可爱的陌生人》中写道:“中日诗影响铭刻在这些诗作上,即使当其场景、事件没有明白显示东方色彩时也是如此。然而,这些诗不是模仿而是东方精神之消化,精神产生风格。”

20年代,宾纳在吸收中国诗影响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他是最早在美国介绍王维和道家诗学的人。20年代中期后,宾纳隐居于新墨西哥州,基本上从美国诗歌的主流中消失,但他继1929年出版《珠峰玉峦》之后,致力于在英语中实验中国诗风,尤其是他的“八行体”,本书下文将谈到。他的诗经常很接近中国诗的境界。例如这一首《两扇窗》:

在我的西窗外,

紫云正在变暗

边上燃着火;

在我的东窗外,

满月已经升起

全是冰冻成。

虽然白昼已过

夜来临,永远来临,

在这个短暂的世界。

8.费克(Arthur Davidson Ficke,1883-1945)

与宾纳齐名的另一个诗人阿瑟·戴维森·费克从1907年起就自认为是日本诗歌和版画方面的专家,很早就开始写这方面的专著。而且他是当时难得见到的排斥中国诗,一心崇拜日本诗的人。他在少年时代就访问过日本和中国,他将两者对比,说中国是一个“巨大肮脏、沉闷、未开化的荒原”。

1920年,他携妻儿与宾纳一起去中国旅行,临行前他写信给当时《诗刊》的副主编尤妮丝·狄任斯说:

“你不必担心我会写这种目前已成为流行病的假中国诗。哈尔(宾纳之昵称)读给我听过几百首他和江亢虎两人炮制的翻译,我听来篇篇一样,乏味极了。”

这次访问中国给他的印象似乎更差,几个月后他写道:“你放心:我没有译过一首中国诗;没有写过一首假中国诗;没有记住一个中国风景或面孔。而且我以后也不会。”

费克为何要如此赌咒发誓,原因不明。但是他不久就自食其言——次年5月《诗刊》上发表了他的十四行诗《史书》(The Book of History),这首诗是他的七首一组的十四行诗《中国导游》(Guide to China)之一。而后,这组诗发表在他在1922年出版的《一个肖像画家的十四行诗》(Sonnets of a Portrait Painter)之中,并且重印于1926年的《诗选集》中。应当说,这是一组写得很认真的诗,现在某些美国诗歌史谈到费克时已经没有多少话,关于他的作品,却只提这一组诗。在《诗选集》中我们还可读到他的其他中国题材诗,如《梦见一个中国景色》(Dream of a Chinese Landscape),一首写得很美的自由诗。他的诗风也由于耽读中国诗画而变得清澈明朗,有一种流畅自如的美。

不管他原先如何拒绝写中国题材诗,自1920年起他写了不少,而且写得很好。30年代他继续写了不少中国题材诗作。1927年他发表长诗《基督在中国》(Christ in China),1945年他逝世时,宾纳在《诗刊》上发表悼文,说他在20年代“转变了信仰”,最后完全沉浸于中国美术哲学之美中,而且他关于这些课题所作的大量尚未发表的笔记价值无与伦比。

笔者在纽约市立图书馆档案室找到了费克这些未发表的笔记,从中可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有关中国艺术的材料比例逐年加重。几份手稿,如《中国美术札记》(Notes on Chinese Painting),《中国古代风景画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以及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画的讲稿,都已相当完整,插图照片整齐,几乎立即可供出版。其中尚有一份《费克所藏中日画目录》,内容几乎全是中国画,只有三幅日本画,而他原先号称日本美术专家!

有人认为费克对中国和日本态度之变化,是因为30年代初日本开始侵华,费克出于义愤而憎恨日本。笔者找不到材料来证明这一点。相反,即使在二次大战期间,1941年费克还做过关于日本美术的演讲。我个人觉得费克出于个人原因,开始时对中国艺术和诗歌采取拒绝态度,但不久还是被中国艺术之美征服了。例如,在1921年的一首诗《一个晚明诗人之墓》(Tomb of a Late Ming Poet)之中就可以见到他对中国诗歌的崇敬心情,而《三国演义》的序诗也被写成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

9.斯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

现代美国最重要诗人之一沃莱斯·斯蒂文斯也曾是“中国式”诗人。

我们上面提到过蒙罗并不很欣赏“高度现代派诗”,但对斯蒂文斯却是另一个样。弗莱契在回忆录中提到:

就我记忆所及,蒙罗“发现”并且非常欣赏的唯一“高度现代派”诗人是沃莱斯·斯蒂文斯。这可能是因为斯蒂文斯那种独特的克制陈述式浪漫主义投蒙罗所好,因为斯蒂文斯这种诗风与她钦慕的中国艺术相近。

近人对斯蒂文斯所做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斯蒂文斯本人很早就熟悉中国诗。早在1909年他在给未婚妻的一封信中就引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并大加赞赏。从斯蒂文斯的通信中看来,中国艺术品,尤其是绘画和瓷器,给他的印象更深,他的早期诗明显地从中国艺术中找到灵感。

1916年他在给蒙罗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投射出自己的心绪、情感等,影响了自然物。”

这话是斯蒂文斯“主观整理客观”诗学命题的最早阐述,即认为客观世界或经验是混乱无序的,只有艺术观照艺术形式才能赋予经验以秩序,文学史上称这种观点为“进取的形式主义”(aggressive formalism)。

在此信中,他接着写了一段诗作为例子:

一个北京老人

观察日落,

在渐渐变红的北京。

一个静坐着,用主观意识观照并且包容客观世界的中国哲人——这是斯蒂文斯无法忘怀的形象,甚至成为他的诗学的源头。

而这个形象在他作于新诗运动阶段的诗中反复出现。他另一首著名的诗《六个意义深远的风景画》(Six Significant Landscapes)中的第一首:

在中国,

一个老人坐在

松树的阴影里。

他看到飞燕草,

蓝的、白的,

在树荫的边上,

被风吹动。

他的胡子也在风中飘动,

松树也在风中翻动。

河水也像这样

漫过水草。

斯蒂文斯重复了他的想法:观照日落的老人看到北京全城变红;观看飞燕草被风吹动的老人也看到一切景物也像他的胡子一样在风中飘动——主观观照投射于客观,并且改造经验。

在另一首名诗《我叔叔的单眼镜》(Le Monocle de Mon Oncle)又出现相似的形象:

难道是无所事事,那些中国老人

不是坐在山池边整理衣衫,

就是在扬子江上仔细端详自己的胡子?

斯蒂文斯第一首获得诗坛一致赞叹的诗,是刊于《诗刊》并且得奖的那首著名短诗《坛的逸事》(The Anecdote of the Jar),笔者很怀疑他所说的象征着审美想象力的坛是一个中国瓷花瓶,而不是使济慈狂喜的希腊古瓮。当时引起不少诗人赞赏的厄普瓦德的诗,其中所说采撷香瓣的中国花瓶,就是用的相同的词:a Chinese jar。

我们对照斯蒂文斯在几乎相同时期(1916年7月)发表于《诗刊》上的诗剧《三个旅游者观日出》(Three Travellers Watching Sunrise),就可找到有力的旁证。和《坛的逸事》一样,这部诗剧也是蒙罗最欣赏的,得到过《诗刊》的诗剧竞赛奖。斯蒂文斯点明了这三个旅行人(西方读者马上会想起《圣经》中的东方三贤哲)是中国人,下面这段诗说明斯蒂文斯的人物还是那些陶醉于审美观照的中国哲人:

假定我们

是画在瓷器上的三个人物

正如我们坐在这儿,

而我们就被画在这个瓶子上,

而此地的那个隐士,

举起蜡烛看我们,

会感到很奇怪;

但是假定

我们被画成武士,

他手里蜡烛就会颤抖;

或者,假定

我们被画成三个死人,

悲伤会使他

看不见最稳定的光。

哪怕是皇帝本人

拿着蜡烛

情况也一样。

画在瓷器上的人物

会使他忘了瓷器本身。

而《坛的逸事》则说:

我把一口坛放在田纳西,

它是圆的,置在山巅。

它使凌乱的荒野

围着山峰排列。

于是荒野向瓶子涌来,

匍匐在四周,再不荒芜。

瓶作为艺术想象力的象征,它具有形式的本体完美性(圆的,或画着不同的人物),因此能整理混乱的客观世界,或在别人心里引起相应的感受。

斯蒂文斯作品最早的评论家之一,戈兰·B·孟森(Gorham B.Munson)写道:“无可否认,他既受到法国诗影响,也受到中国诗的影响……由于他这种训练有素而且行之有效的细腻作风,斯蒂文斯一直被人称作是中国式诗人。”

10.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1868-1950)与其他谣曲诗人

芝加哥诗派三主将林赛、马斯特斯、桑德堡,都受中国诗风感染,但路子各有不同。

埃德加·李·马斯特斯的《匙子河诗集》1915年出版时,轰动一时,庞德当时认为他是美国自由诗最出色的诗人,把他比作李白。其实马斯特斯这部诗集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

马斯特斯夫人曾回忆起马斯特斯从芝加哥唐人街得到的诗材。马斯特斯的诗风接近现实主义,他对生活的观察是仔细的:“我们多次上中国饭店。麦克多格尔街的‘竹馆’是那个地区人们都喜欢的饭店,但我们也经常到阿瑟港和唐人街其他地方去。马斯特斯一直很喜欢中国人。”

《匙子河诗集》中唯一的中国鬼叶保的故事很惨,主人公好像是个中国青年:

他们把我送进主日学校,

在匙子河镇,

想让我丢开孔子信耶稣。

要是我强迫他们丢开耶稣信孔子,

我的结局也不会更糟。

因为哈里·威利,神父的儿子,

从我背后偷偷摸上来,

毫无警告,好像开玩笑,

拳头一挥,

把我的肋骨打进肺里。

我再也无法葬在北京先祖的墓地,

也不会有子孙在我墓前祭奠。

幽默揶揄的调子,反衬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

马斯特斯1921年出版的诗集《广阔的海》(The Open Sea)中有一首较长的诗《施龙谈玄奘》(Hip Lung on Yuan Chang),模拟华人的洋泾浜英语,讽刺教会在唐人街的传教活动。1924年的《匙子河续集》中则有一首华人怀乡题材的诗。1931年的诗集《荔枝》(The Lichee Nuts)则全写的是美国华人生活。马斯特斯可以说是美国现代最关注唐人街华人生活的诗人。

同类推荐
  •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 苏轼诗词选

    苏轼诗词选

    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词精品,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青春是一首歌,演绎着浪漫的童话,这里有我们青涩的成长历程,有我们甘之如饴的美好回忆。任时光流转,最初的亦是最美。
  • 好时光

    好时光

    自2006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已过去六年。光阴荏苒,恍然如梦。这六年是青春岁月最真实的见证。生命中珍贵的善缘被一一遇见,疼痛和锤炼一一经历。也许得到和失去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智慧开启——瞬间的灵感,犹如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神灵的指引和护佑、仁慈智慧的光芒顷刻注满,将我从黯淡、琐碎、奔波的尘世生活中提升、擦亮,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金黄”,听见“下午的麦田”的心跳……于是有了这本诗集,你所触摸到的呼吸……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热门推荐
  • 仙途遗祸

    仙途遗祸

    五百年前,灵气日渐稀薄的修仙界再遭重创——法则改变,仙路断绝!庸碌众随波逐流,醉生梦死;精英群各展奇谋,博一线仙机。貌似穿越而来的水馨抚剑而笑——与其和无数人一起,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不如执剑逆行,另开仙路!只是……逆流而行的人,似乎也不只她一个?PS:第一卷算是前传,画风有点不大一样……群号:480560950,欢迎加入沙丁鱼群讨论~
  • 人生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人生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蔷薇晚

    蔷薇晚

    是他,把我从太子的手中救下,我淡淡笑着,朝着他,说出一句感谢。“多谢四皇子。”他似乎觉得好笑,眯起双眸:“谢我?谢我什么?”“谁说本皇子是来救你的?我只是不想看你被他糟蹋。”“你是花络女蔷薇是吗?”“那么,或许你不该便宜了太子,而应该来服侍本皇子。”奋力挣扎之中,我用力甩了他一巴掌,他停了下来,脸上只残留着危险的笑意。“违逆本皇子的人都该死,不过,今日我不杀你。”他慢慢压下身,狠狠扣住我的手腕,眼神阴鹜。“你给我记住,很快,你就会后悔。”他嘴角扬起一丝邪恶的笑意,冷眼看我:“我真的很期待,花络女蔷薇主动爬上本皇子的床,到底该是如何的一幅画面?”............................“过了今晚,蔷薇不再是处子之身,即使整个世界都在意,但是我清楚,他会娶我的。”“是吗?你这么肯定?那好,等过了今夜,我们再看看,那个男人到底会不会要你这只破鞋!”“不过,我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或者,要他看看,你在我身下,如何娇喘销魂?”我知道,我是跟一个魔鬼,在谈交易。...............................我,慕容晚。他们称呼我,蔷薇小姐。蔷薇两字,非姓非名,而是代表着花络女尊贵身份的代号。一年前,他是四皇子。因为他,我再也没有披上嫁衣的机会。我彻底成了,众矢之的。只是现在,被彻底剥夺干净。因为,右臂之上,再也没有那一点红色来证明,我值得被尊敬。一年后,他是皇朝的檩王。“虽说,花开花落是花的宿命,但是,这朵蔷薇,还不如在我手中凋谢。”只消他一个眼神,一句冷淡的话而已,我被恭敬地奉上,再次成了他的女人。妻非妻,妾非妾。宛如蔷薇花一般,在墙角安静地活着。蔷薇,花开太晚。。。。。。。。。。。。。。。苏告别08年精心打造的文文。。很多情节都是苏以前没有涉及过的,也期待在文笔上可以有新的突破。。视频推荐苏的新文同寝
  • 无限江山

    无限江山

    一双金眸是她的灾难。她被双亲遗弃,被迫在生与死的边缘寻求着人生的希望,直到逃难途中遇到身为皇子的他,从此走入一场无法抽身的棋局。身为棋子的她又该何去何从?棋子是否终究只是棋子?九龙相斗,波涛不息,再回首,只是无限江山。
  • 你是天使我是谁

    你是天使我是谁

    我们的生命千回百转,我们的爱亘古不变。这个温暖又伤感的爱情故事,堪称“中国校园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每次读完之后,不禁让人泪如雨下……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女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极尽浪漫之能事,不断地变换着花样,直到彻底俘获女主角的心…… 可是,当他们真正走到一起的时候,男孩却收到了一张来自海边的神秘照片,原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面,原本隐藏着一段曾经荡气回肠地初恋爱情故事。
  • 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本书为丛书之《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分册。
  • 老子是癞蛤蟆

    老子是癞蛤蟆

    从懵懂冲动到成熟担当,看豪门公子赵甲第如何在爱与现实中成长,上演一场国士无双一骑绝尘!赵甲第,一个出自顶级豪门的年轻人,他告别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远赴上海求学,他的出现让无数人的命运都被卷入了一场看不见的漩涡,绝色红颜、各界名流和在权利顶端覆手翻云的王者……在这个充满所有可能性的都市,关于情和欲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这些年轻人到底藏着哪些秘密?那些金钱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交易?赵甲第能否冲破重重难关,在这片江湖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上演一场国士无双一骑绝尘?,烽火戏诸侯都市小说神作!全网点击量破亿!改编影视《我叫赵甲第》正在开拍!预计2020年上映!万千读者念念不忘的妖孽长卷!宿命邂逅的情场上,作为一只有理想、有野心、有文化、有故事的癞蛤蟆,赵甲第逐一攻破都市红颜的心房,单枪匹马打下一片大大的后宫。精彩惨烈的商场上,面对金融斗争、家族困境、父辈恩怨……赵甲第在尔虞我诈中全身而退,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 脑卒中防治指南

    脑卒中防治指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常见慢性病脑卒中的基本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它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的书写模式,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疾病知识的普及读物。此外,本书对于从事慢性病预防和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 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

    本书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 昆虫记:螳螂的爱情(第5卷)

    昆虫记:螳螂的爱情(第5卷)

    《昆虫记》卷五中法布尔将视线集中在鞘翅目、同翅目和螳螂目昆虫身上,通过对甲虫、金龟、蜣螂、蝉和螳螂的观察,向我们揭示了这些昆虫对自己的爱侣和孩子的款款深情,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谱写出昆虫世界的爱情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