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400000004

第4章 现代美国的“中国诗群”(4)

埃米·罗厄尔的优点是能迅速跟上潮流,而且还努力站到潮流的前列。在她1917年之前的言论和作品中,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中国诗的话。成为意象派领袖后不久她就声明:“我已经完全沉浸到中国文学中去了,我搞到所有的英语和法语译本,而且我开始懂得了许多我以前不理解的东西。”

她有非凡的自信心,不久她就能凭着一鳞半爪的知识自命为中国诗的权威而到处演讲。我们这里抄录一段有关她某次演讲会盛况的记载:“1922年5月16日她在芝加哥大学孟德尔大厅为慕迪基金会做关于中国诗的演讲。1100名听众把大厅挤得满满的,主持者告诉她尚有几百人留在门外。”

罗厄尔想做新诗运动领袖,也想做中国诗风气的领袖,她对这个方面任何挑战都十分敏感。当时的《诗刊》副主编尤妮丝·狄任斯在其回忆录中说到一件趣事:1917年狄任斯生病,在芝加哥住院。当时埃米·罗厄尔正在访问芝加哥,这位大名鼎鼎的诗人特地屈尊来到医院访问,使狄任斯受宠若惊。但她很快发现罗厄尔关心的不是她,而是想弄明白狄任斯即将出版的诗集《中国剪影》的详情,那时罗厄尔自己想译一本中国诗,她不愿看到有人走在前面。当她了解到狄任斯的诗集是以中国为题材的所谓“记游诗”,不是译诗,顿时释然,她们俩成了朋友。狄任斯为纪念这次会见写了一首诗,罗厄尔则为《中国剪影》写了赞扬的书评。

她们的友谊没能维持多久。1921年埃米·罗厄尔与弗洛伦斯·艾思柯用“拆字法”合译的中国诗集《松花笺》出版后,狄任斯在《诗刊》上发表长篇论文《论译中国诗》,对罗厄尔的翻译方法不尽赞同,罗厄尔立即写信给《诗刊》表示抗议,认为狄任斯此文是“有心给她自己的姐姐(指路易丝·哈蒙德,Louis Hammond,她也有一本中国诗选译)捧场”。可是批评《松花笺》的人不只是狄任斯一人,《中国学生月刊》这份中国留学生小刊物上发表了署名H·H·C(疑为张歆海)的文章,对《松花笺》批评颇为严厉。当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把刊物带给罗厄尔看,此文是中国学者写的,应当够权威了。但罗厄尔仍不愿示弱,在“头痛了一整天”后,还是写信给此刊,抗议评错了。

这是典型的罗厄尔作风:一着不让。

1945年,罗厄尔的合作者,懂中文的艾思柯逝世后,其丈夫麦克奈尔(Farnsworth MacNair)编辑出版了自1916年至1925年罗厄尔与艾思柯的通信集。出版者一时糊涂,把书寄给当时美国公认的中国诗翻译权威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请他写书评。在这本20年前的通信集里,两位女士谈到宾纳译的《唐诗三百首》已经成稿,有必要拼命赶工,一定要使《松花笺》抢在前面。宾纳读到此,心里之不痛快可想而知,他写了篇很不客气的书评,说是他处理译诗极为慎重,1922年译成的《群玉山头》一直到1928年才出版,他不屑与这些妇人抢风头。

笔者翻阅宾纳的档案,发现其实宾纳当年也是暗地在赶,只不过当时他的合作者江亢虎作为记者到苏联和欧洲去了,他无法找到江定终稿,这才拖了下来。这一拖,使他有充分时间修改他的译稿。到了1945年,明显地,《群玉山头》比《松花笺》声望高得多,宾纳这才可能对当年这场竞争表示高傲的轻蔑,其实在当时他何尝不想争先。

《松花笺》在20年代影响的确很大。笔者在哈佛大学的罗厄尔档案中找到当时著名的爱尔兰诗人柯伦(Padric Colum)的夫人来信,其中说柯伦对此书爱不释手,成天带着翻阅,而且说,据他们看来,此书在青年诗人中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埃米·罗厄尔自己的创作也努力模仿中国诗。1919年出版的诗集《浮世绘》,从题目上可看出其中不少诗是取意自日本诗,但其中有一组诗“汉风集”(Chinoiseries)是仿中国诗,有几首很得中国古典诗歌神韵,此其一。雷克斯洛恩在60年代曾评论说“埃米·罗厄尔的作品至今日只有她的这组仿中国诗值得一读”。

4.弗莱契(John Gould Fletcher,1886-1950)

意象派的另一成员约翰·哥尔德·弗莱契对中国诗的热爱,也产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弗莱契早年移居伦敦,开始写诗,1915年加入意象派,但在这之前,他就开始自觉地接受中国诗的风格。弗莱契自己说他之所以参加意象派,就是认为意象派即中国诗。当时有评者指出:“当他把想象、音乐性、文词美和一种中国艺术的奇特感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组迷人的、美丽的抒情组诗时,他的诗作最出色。”

弗莱契甚至声称自己1914年后写的诗全是东方诗:“我对东方艺术各个方面的力量一直很了解,我自《辐射》(Irradiations)起所有的诗作,毫无例外,都是由东方艺术提供题材,并支配处理方法。”这未免有点夸张,但至少他觉得这样说是件值得夸耀的事。

弗莱契所受中国影响最明显的一首诗是1915年的《蓝色交响曲》(The Blue Symphony),此诗当时颇得赞赏。庞德当时与弗莱契过从甚密,想拉他参加意象派。看到此诗手稿后,他回信给弗莱契,说他“写了一首美丽的意象派诗”。

《蓝色交响曲》1915年发表于《诗刊》。1916年弗莱契访问芝加哥,发现蒙罗对中国艺术极为爱好,他怀疑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蓝色交响曲》才立即被刊登出来。他猜得对,但《蓝色交响曲》的确是弗莱契最好的一首诗,读起来意象很美:

此刻,最低的松枝

横划过太阳的圆盘。

老朋友很快会将我忘却,

但我还得走

走向那我忘怀太久的

蓝色的死亡之山。

在寒霜凛冽的黄昏

古老的钟为我敲起,

只一声,来自那酣睡的寺庙。

可能我的灵魂会听到。

余晖:

在星星露脸前

我将爬进黑暗。

弗莱契自己说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是听马勒以唐诗为词的《大地之歌》交响合唱曲。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盛行的“中国文字拆解法”之影响。例如上面的选段第一、二两行,看来与莫(暮)字的构成形象有关。

弗莱契的《诗选集》于1939年获普利策诗歌奖,那时他已从欧洲迁回美国,参加了以新批评派为核心的“南方重农主义”派别。1950年他自溺于湖中。

5.蒙罗(Harriet Monroe,1860-1936)

《诗刊》的创立者是哈丽特·蒙罗,芝加哥文化界著名人士,有一定诗名。

1910年她周游世界,到中国。她留下的最深的印象,除了天坛建筑之美,就是诗歌在中国的地位。中国成为一个特殊世界的象征,在那里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也有诗的理想,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是个诗人。这似乎是当时有机会访问中国的外国人共有的观感,例如尤妮丝·狄任斯访问北京后很受感动,因为“要做北京警察局长也得会写诗”。

这种观感有多少正确的成分,不必在此说明了。当蒙罗1911年回到芝加哥,她的确发现美国诗处于一种可怜的被冷落的境况,下决心募捐筹款以创立《诗刊》(Poetry-A Magazine of Verse)。

蒙罗自己对中国十分喜爱,30年代她想退休到中国去(当时她姐姐在山东芝罘度晚年),而让《诗刊》停办,被庞德来信劝阻。

蒙罗对中国诗的热爱是否影响到《诗刊》的编辑方针,或者说,《诗刊》对中国诗的热情是否超出新诗运动各刊物的平均水平?笔者仔细分析了《诗刊》所发表的中国诗的内容和规模,并与同时期其他杂志的情况作了比较,觉得并非如此。文学史家都同意,蒙罗对新诗运动各种倾向流派之一视同仁的态度是《诗刊》能成为新诗运动主要喉舌的原因。

从《诗刊》的档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并不是见到中国题材、中国风味或译中国诗就接受。喜欢写中国题材的女诗人伊丽莎白·柯茨华斯寄来几首诗,长久没得到回答,最后她写信催问:“很可能这些诗你感到不合时宜——也许你觉得在《诗刊》的桥下已有太多的中国龙和日本桃花。”

可是蒙罗本人写了不少关于中国题材的诗,下文中将陆续提到。作为诗人,蒙罗不一定很出色,但她创办并主持的《诗刊》是“美国诗歌文艺复兴”的中心刊物,此后一直坚持,直到今日还在正常出版,并且依然是美国诗坛最重要的刊物。

6.林赛(Vachel Lindsay,1879-1931)

蒙罗对中国题材诗有时明显偏爱。伐切尔·林赛的诗《中国夜莺》即是一例。

林赛于1913年在《诗刊》上发表《布斯上校升天》,次年发表《刚果》,把他那种爵士乐节奏朗诵诗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很大轰动。 1915年他在《诗刊》上发表《中国夜莺——壁毡上的故事》(Chinese Nightingale:Story on Chinese Tapestry),以旧金山唐人街华人洗衣工为主人公,但故事却是童话式的。此诗写得很迷人,虽然童话的框架使它不可能写得很深刻,可是蒙罗认为《中国夜莺》是林赛的最佳作。

当年(1915年),《诗刊》评奖(莱文森奖),蒙罗坚持颁给《中国夜莺》,而这一年《诗刊》上还刊登过T·S·艾略特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不少美国文学史家现在提起这一点就愤愤不平,认为蒙罗不识好诗。但在当时,识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好处的人并不多,而《中国夜莺》却是得到众口赞扬的。1917年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林赛的诗合集,题名就叫《中国夜莺及其他》,据林赛的信,这书名是商业敏感性极强的出版社取的。

的确,林赛这首诗自有其魅力,在林赛的诗歌中它有独特的地位。为林赛赢得“现代行吟诗人”之名的早期诗作,《刚果》和《布斯上校》,不免让人觉得剑拔弩张,而此诗基调却婉美动人。林赛自己最喜欢《中国夜莺》。据诗评家道依契说:“林赛认为《中国夜莺》比他的其他诗都高一筹,因为这首诗满足了他对色彩和东方式华丽的渴望。”

林赛把这首诗题献给他当时正在狂热追求的女诗人萨拉·梯斯台尔(Sara Teasdale),可见他自己对此诗的重视。

1926年,亨利·贝拉曼(Henry Bellaman)对蒙罗的全部编辑工作作一检讨,指出她的编选并非没有缺点,但有不少真知灼见,发现不少好诗,其中包括《中国夜莺》:“蒙罗小姐看出林赛早期诗之可爱,也发现《中国夜莺》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魅力,这首诗肯定是当代最出色的诗之一。”

林赛当时在美国诗坛享有盛誉,当然也有人对此不服气,说他只是个“娱乐家”。但弗莱契说了一句公平话:“自从《刚果》和《中国夜莺》出版后,我便认识到这个诗人理应得到美国公众给他的赞美。”

蒙罗也再三坚持认为她选中《中国夜莺》没有错:“即使这本新书只有其标题,它仍是一个成长的记录。《中国夜莺》有一种形式上的美——紧凑而又完整——比作者其他较长的诗都出色。”

多年之后,她依然坚持原看法,她写道:“很可能《中国夜莺》会成为林赛表现人的精神的最雄心勃勃的作品,在这个神秘而又宏伟的宇宙中,人面临屈辱又面对幽默,既有骄傲又有惊诧。”

据1970年统计,《中国夜莺》被收入九种选本,考虑到这首诗有相当长度,比《刚果》和《布斯上校》长得多,此诗的确大受欢迎。

林赛此后又写了一首中国题材的长诗——1918年发表于《诗刊》的《中华帝国在崩溃》(The Chinese Empire Is Crumbling Down)。此诗把中国传说与西方故事混杂在一起,并不见佳。它的意义在于其国际政治背景,我们下面将讲到,《诗刊》该期所附作者介绍是林赛自己拟的,其中说:“中国,其博大,其广袤,其持续的力量,在这首诗中得到表现。中国是这位诗人多年以来思想中喜爱的主题。”

林赛对中国的这种热情,在当年他的诗人伙伴中引起的反响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芝加哥大学《诗刊》档案中,笔者找到诗人威廉·罗斯·倍尼特(William Rose Bennett)给林赛的诗体信《致中国大使阁下》(To His Excellency,The Ambassador of China),这首诗似乎一直没有发表过。诗一开头写道:

伐切尔,我向你致敬!

你建造了一条金光闪闪的中国长城。

7.宾纳 (Witter Bynner,1881-1968)

新诗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威特·宾纳,现在文学史上提得不多了。他之所以还被人记得,是因为他是《唐诗三百首》的英译者(The Jade Mountains,《珠峰玉峦》或称《群玉山头》,该书据说曾是各大学世界文学课程和东亚文化课程多年使用的教本。有论者认为至今没有汉诗译本能望其项背。而雷克斯洛思甚至认为宾纳译的元稹《遗悲怀》一诗是“本世纪最佳美国诗之一,也是宾纳自己的最佳作品”。

宾纳本人出过18本诗集,连阿伦·退特(Allen Tate)这样新批评派最重要的批评家也认为宾纳“理所当然是美国诗坛领袖人物之一”。他与当时诗坛文坛许多人都过从甚密,在新诗运动时期,宾纳的地位是很高的。

宾纳是仿中国诗的开风气者之一。1927年,约瑟夫·路易斯·弗伦契(Joseph Louis French)编《莲与菊》(Lotus and Chrysanthamum)一书,收有中日诗译文,并附有仿中日诗37首,其中宾纳的仿中国诗竟占20首,可见他当时在这个题材中领袖群伦。

宾纳原先诗学态度保守,对新起的诗派之醉心于“远东诗”持讥嘲态度。1916年他与诗人阿瑟·戴维森·费克和女诗人玛齐莉·赛弗特(Majorie Seiffert)三人用化名爱麦虞·莫根(Emmanuel Morgan),安娜·克尼许(Anne Knish)和爱利加·海依(Elijah Hay)(后两个人换了性别)搞了一个“骗局”,发起了“光谱主义”(Spectrism),写了一大批诗,都是在戏仿意象派、旋涡派和其他时兴诗派。

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光谱主义”立即被各种杂志认真重视,一时成了美国诗坛大新闻,有的杂志要准备出“光谱主义”专号。不少新诗运动主要人物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米·罗厄尔等都表示“光谱主义”的诗值得赞赏。这幕讽刺喜剧延续了两年之久,才被“光谱主义者”们自己拆穿而收场。

“光谱主义”所嘲弄的,正是新诗运动中不少诗人在认真运用的技巧,例如直接描写物象,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简略句式,短自由诗等等。

有的“光谱诗”,今天看来明显是开玩笑,但也有一些写得不错。因此,等到骗局拆穿,威特·宾纳发现他自己也无法摆脱“光谱主义诗人爱麦虞·莫根”的幽灵:“我现在不用力气就能写出应当是莫根写的诗,我已经不知道他在何处结束,我从何处开始。”

同类推荐
  • 只是路过你

    只是路过你

    世间所有的男女,皆是路过,也皆会彼此走失,可是爱情却始终在时光里,以它淡定安静的面容,注视着汪洋之中,沉浮向前的你我,即使是相伴一程,也终将铭心刻骨。
  • 玉米玫瑰

    玉米玫瑰

    发现新事物新感觉是好的,似乎觉得在旧的事情上又有了一点新的意思更是深厚的甜蜜。
  • 春意融融(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春意融融(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这是一位军旅诗人的处女诗集。作为军人,史桢玮一直在写诗,《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西南军事文学》等军内外刊物、网站都发表过他的诗作。《一滴水可以流多远》收入了他1993年以后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诗路历程,读到诗人对心灵家园的守望,对诗意栖居的寻求,对人生真谛的沉思。
热门推荐
  • 恶夫恰妻

    恶夫恰妻

    第一部恶夫恰妻(已完结)指腹为婚?亏老妈想得出来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奉行这个对方是黑道额你不是把你女儿往火坑里推吗抗议无效?老妈你也太专制了吧就算我老被人炒鱿鱼也用不着用这招来激励我上进吧不是玩笑,立马登记而且对像还是那个没品男上次要不是他把我丢在马路上我会被人炒鱿鱼不行,我要逃婚这两个没良心的竟然惧于老妈的淫威把我拐骗到婚礼现场这笔帐我先记着你看看这一大票女的全是来找我理论的可见这个男人有多花心老妈,为了女儿的幸福咱们毁婚吧不行,要我好自为之我不要啦推荐好友懒忽忽文文:穿越旅行团http://m.pgsk.com/MMWeb/m.pgsk.com来到陌生的世界,开始新的探索旅程,她是史上最倒霉的反穿者。什么?组织团队穿回我的故乡......总结:时代的流行,反穿、穿越人士刷的一大票。-------------------------吼一声:有点雷推荐好友茶茶文文:叫你勾引我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萌妃逆天:师父你要hold住

    萌妃逆天:师父你要hold住

    初见时,她是一只被小正太施了魔法的兔子,而他是帅的人神共愤的九尾狐王爷。无法修炼灵力的废物,被姐姐欺压,被亲爹追杀。一道磁性的嗓音拯救于她:“本尊收你为徒,今天起你就是本尊的人了。”朝夕相处,古灵精怪的她渐渐的掠夺了他清心寡欲的心。没想到他清冷的外表下,有着遗落万年的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人这辈子的选修课:离婚何惧

    女人这辈子的选修课:离婚何惧

    恋爱的时候,女人往往用分手要挟男人。而结婚之后,男人往往用离婚威胁女人。风水轮流转,但目的不同。女人的要挟往往是假的,是为了和男人更加靠近;而男人的威胁往往是真的,是为了和女人真的分开。
  • 藏獒笔记之反盗猎可可西里

    藏獒笔记之反盗猎可可西里

    肖兵只身前往可可西里,加入反盗猎组织“暴风”,与凶残的盗猎者斗智斗勇、浴血搏杀……
  •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哈佛家训VII: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当被寂寞包围的时候,请不要沮丧,请接受寂寞的洗礼,也许这正是成功的契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是《哈佛家训》系列第7本,书中的经典故事寓教于乐,都富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也是青年学生学会独立,走向社会的枕边书,让读者在增长智慧的同时,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堡垒;艾米莉狄金森的寂寞。提高自身修养,本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寂寞,是人生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感受寂寞、超脱尘世,是一种人格的独立与完整;耐得住寂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陈景润的寂寞,是可以陪伴我们共同成长的必读书目
  • 对你不仅仅是喜欢

    对你不仅仅是喜欢

    一场意外,将不相识的两人命运紧密捆绑,她却仓惶逃窜。五年后,风风火火回归……顾浅浅领着一位萌正太站在他面前:先生买儿子吗?赚的起钱,卖的了萌,完美的居家旅游必备之物哦,绝对划算!萌宝软软的凑上前来:Boss,买我回家吧,买我送妈咪哦!祁冥夜看着缩小版的自己,咆哮:女人,你竟然偷了我儿子!顾浅浅连忙抱起儿子,跑!
  • 旧年的血迹

    旧年的血迹

    本书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作品集。收录老房子、奔马似的白色群山、环山的雪光、寐、旧年的血迹、生命、远方的地平线等小说。 当十年前的文学新星丛书收录阿来的这部小说集时,人们还不能真正体会这些描写阿坝藏族历史和现实生活小说的真谛,可随着他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获奖,他早期的这些小说便透露出真正的艺术价值:那摇摇欲坠的"老房子"不正是土司制度衰微的缩影吗?那一步一趋的朝拜队伍不正是藏族寻求精神家园的写照吗?阿来正是从这本书开始起走向中国文学圣殿的。
  • 悍女无敌:都市驱魔人

    悍女无敌:都市驱魔人

    男人遥指一肥硕中年大叔,调侃一声:“你想出名吗?想出名的话,就去陪他一个晚上!”顺着男人所指的方向看去,某女眼中闪出过一丝光亮,有妖气啊有妖气,立马点头:“好,你替我安排,我马上去陪!”闻言,男人俊脸瞬间黑如锅底,怒吼:“你就那么喜欢钱,那么想成名?”某女眼睛眨啊眨,降妖除魔乃天职,不明男人怒从何来。
  • 孕产妇营养餐桌

    孕产妇营养餐桌

    怀孕生育是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关系着人类未来和世界的发展,是人类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责任。尽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孕育方法,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怀孕与生育。怀孕生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自古以来,人们都将怀孕、生育和成长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讲究科学方法,提高怀孕、生育、培养的质量的必要性。科学的怀孕生育能够为婴幼儿身心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早期教育,特别是胎教,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希望我们每一位年轻的父母自觉学习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