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观,就是人对自己进行认识所产生的意识活动,它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标志。只有认识自我意识,驾驭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意识,你才能战无不胜,从成功走向成功。正如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所说:“成功是产生于那些有了成功意识的人身上。失败根源于那些不自觉地让自己产生失败意识的人身上。”一切卓越的人物都是先从有积极追求成功的自我意识而走向成功和卓越的。因此,只有逐步树立自立、自主、自信、自强、自制的意识,才能逐步消除这一心理疾患,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美国一座黑人教堂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在这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生下来你是什么,这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上帝的礼物。”生成什么样,我们无法选择,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则由你自己创作,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那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走向成功和卓越的自我。
自然万物的确各有灵气,而生为懂得思考的人类更是上天所赐。时时均可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一位教授做了一次心理实验。在500个学生中挑选出最优秀的5名学生,参加一次学习竞赛。他先在500个学生中,挑出50个优秀生。然后在这50个优秀生中,再挑选出5个特别优秀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5名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习竞赛。
事后,一位学生家长找教授询问一个难题:“我的孩子平时成绩很一般,怎么会成为百里挑一的优秀生呢?更难理解的是,他怎么会在优秀生的学习竞赛中考出好成绩呢?”
原来,这位教授善意地欺骗了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他是从500个学生中,随便选出50个学生,再从这50个学生中,随便选出5个学生。由于大家都认为他们是经过严格考核出来的尖子生;而被选中的学生也误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只是平时没有被别人发现而已。结果,在训练中,每一个学生都激发出个人的潜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属于你的时代来临了!你就是你,无人可取代!请坚信自己是最好的!当自己认同自己时,别人也会认同你,沮丧来自于自身的不肯定。
“重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此外,重视自我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权利。
一个人并非要有突出的优点、成就或做出别人希望的改变才能被接纳。放低自我可以学习,重视自我才能成长。重视自我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己,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正视,那他怎么能引导自己向上?更何况,在生活中,不接纳自己的人常会把很多能量用在自我否认和排斥上,带着那么多对自己的不满、失望,甚至否认和拒绝,又怎么可能成长?重视自我,有不断自我完善的动机和行为,总有一天,就会具备能力,并最终具备自信。所以,重视自我是自信的起点。从重视自我出发,不仅可以让一个青年学生早日摆脱自卑这一“青春病”,更可以让其早一天走向自信。
成功者总是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勇挑重担,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失去自我,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被誉为“一个亲手打造房地产业界不落帝国的巨人,一个充满激情永不服输敢于挑战自我的强者”。2003年,他成功登上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创了中国年龄最大的登顶者纪录。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特别是2003年之后,我在一些场合讲座的时候,一般主持人都会这样介绍:现在请著名的登山家王石先生进行讲演,顺便提一下,他的企业也办得不错。”
但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登山?是炒作还是爱好?登山运动和他的职业是否毫无关系?仅仅是健身方式还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不久前,他走进北京著名高校的经管课堂,讲解他从登山的濒死体验中感悟的管理之道。
在王石自己看来,他的职业还是企业家,但登山的经历和感悟无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3年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中央电视台决定制作专题片,却又苦于没有中国的登山队报名登顶。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王石所在的登山队商量,让他们由卓奥友峰改登珠峰。当时王石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我登到8300米就不登了,二是你们不能拍我。”央视的人大失所望,因为这样一来卖点就没了!但王石却丝毫不妥协,他说:“我登过几年山我知道,登山的过程当中一个个其实都跟孙子似的,一步一步哈着腰,背着东西,喘着气走,那是很不成样子的。但镜头对着你,你一定要挺起胸,这不像拍照片,你坚持三分钟就过去了;现场直播你要一直挺着胸,你挺不上去,又要顾及形象,这山还能登么?所以我说你的镜头不能对着我。”
王石这段话的背后,其实是不想自己被登山之外的事情所左右,产生浮躁心态。因为在登山中,心绪如不能保证正常的平静,头脑如不能保证时刻清醒,其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事实上王石创业也是如此,他创业比较晚,32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业,但创业开始后便像登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保持一颗平稳的心态,只要抓住机会便紧盯不放。因此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
“心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抓住机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登山队员之间的关系是更为彻底的同生共死。对此,王石说:“我们一起登山的几个人常被一条20米的保护绳连在一块儿,如果我失手了,没能保护住自己,就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们用冰镐固定住自己,阻止我的下滑,把我救上来;还有一种就是我把他们一块儿拽下去。这是登山这种运动的一个特别之处,只要你跟其他人绑在一块儿,你就无条件地把性命交给了同伴。不管你对你的同伴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爱也好,憎也好,大家生死与共。很多人以为登山时大家都和谐地在一块儿,其实不是。国际上登山流行的方式是,只要你愿意登珠峰,能拿出4万美金,就有探险公司给你安排。到时候报名的可能有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经历……都跟你组合在一块儿,到那个时候你没有选择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志同道合的同伴。”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往往没有选择同事的权利,但当我们被拴在一根绳子上的时候,彼此的恩怨情仇和多元背景都应该让位于通力合作和携手共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团队精神”。但这种团队精神的实际意义却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其实是一种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得以保全的团队精神,也就是说每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救助自己同时帮助别人,只有保证自己不失,才能将全队的危险系数降至最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帮助自己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人,而一旦失去自己,只凭他人来救助,那么至少有一种结果会使你堕入地狱。
6.个性:超人与疯子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论最后成功与否,年轻时期都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期。这是一段试验各种个性、魅力、智慧、身份及自信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
然而,如果最后的赢家和输家做法都一样的话,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他们彼此之间不同的命运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理素质。通常人在年轻所受到的锤炼是决定晋升上限的关键。在这段期间内,那些未来的赢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件(或是几件)合适的“戏服”,并练就一副穿戴这些“戏服”的良好心理。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他们才有机会求发展。而那些失败者则不是一个劲的在一件事上漫不经心的犯错便是无休止受到各种新鲜事物的吸引,东一下西一下,似乎也真正掌握了一些经验和知识,但却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此,那些未来的失败者,在取得一些小的成绩后,会立即集中精力去选择通往高位的途径,而那些未来的赢家可能一直平平,但却慢慢在积累实力,并悄悄投入更多精力培养自己一旦坐上高位时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和心理准备。
也许有人会觉得过分强调这两种的差异并不太合适。因为决定成功的因素确实不少,但我们想强调的是,“内修”对一个人来说实质上比“外修”重要不止百倍。它可支撑一个人健康的成长,在风雨中依然能茁壮成长。而“外修”则不然,注重“外修”的人,经历一些努力或可成事,但其“内功”毕竟浅薄,一旦因其所成之事而跨上高位,则很有可能步人两条完全分歧的事业前途,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一种是适当地保持了自己的个性,通过不懈的自我努力,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常人的业绩,也确实具有一些超出常人的本领,这种人我们并不常见,但也确实存在。
另一种是完全被个性压倒,并用个性巧饰不足,在稍微做出点成绩后便开始自以为是,甚至失去本质,因缺少良好功底而像个疯子一样处处急于求成,结果完全被自己“制造”出来的个性俘虏。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会对我们了解上面二条有一些启发。
有一个叫米勒的人,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在所学专业方面技术也算得上不错,如果他以加强工作技能为主的话,他极有可能走上生产与管理的路子:但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发现自己的本行不仅挣钱少,而且升迁也慢,于是他在销售及促销上花了些时间,总结了不少很好的经验,走上了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另一条路一促销与销售。
由于米勒的转行,并在销售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米勒所在的公司一共做成了5笔合并的生意。因为业绩突出,公司知名度也提高不少,公司高阶层人士对他也相当赏识。然而,米勒在从事销售工作四年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自己显然已经开始力不从心,况且长期在第一线工作也让他有些吃不消。于是去“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念头便强烈起来。
四年来,米勒雷厉风行的个性和让你们“因为我本身的缘故而喜欢我”的为人理念,确实给公司高层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米勒的在销售上的一些成功作法,完全是照搬市场上已有成功案例,他本人并无多少市场洞察力和系统的销售知识。
因此,做一名销售前线的执行者还可以,若作为高层领导来指挥整个销售市场则有些不妥。
米勒本人经过几次成功,则非常迷信自己的个人魅力,对这些言论自然不放在心上,口口声声告诉别人自己一定要当领导,并扬言若是某个公司将销售工作交给他,他就能给他们创造奇迹。
同米勒抱同样的想法便是米勒的朋友本杰明,尽管过去4年来两人接触不多,但本杰明一直都很欣赏米勒的为人。于是当米勒请求他协助时,他觉得米勒是一位充满前途的年轻人,便说:“我是一定要协助你的,不过公司的规模太大了,相对的升迁速度也就比较慢。我知道一家规模较小的消费产品公司正在征求一位总经理,我推荐你去怎样?”米勒一听便想得到那个职位,一口就答应了。
米勒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个性应聘的相当顺利,主持应聘的两位先生都很喜欢他,但却都有点保留。其中有一位告诉本杰明说,米勒没有什么管理经验,而且拿不出实际的计划和策略,对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状况好像也研究不深。本杰明试图安抚他们,他不断描述从前听米勒所说的话,告诉他们:“他能替你们创造出奇迹来!”这句话从本杰明口里说出来,自然是一种很高的赞誉。果然,第二天米勒就被录用了。
在以后的2年间,米勒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无休止的工作。上任三星期后他表示:“我得激发公司每一位同仁的士气!”他开拓生产线,增雇业务员,也把广告及公关的预算增加10倍,并且打算进行一连串的新投资。他不断地用一句话来说明他的策略:“我们要发展。”回想起来,他在公司灌注的哲学其实是:“我们必须拿得出一点东西来——不管是产品或是服务,尽力去讨好每一个可能的顾客。”在米勒所定的大方针引导下,以后26个月中,公司几乎在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上都下了一番工夫。此举使公司的财务与生产部门同仁深感不安。第二年,米勒气愤地说:“这些人都是傻瓜。他们的眼光都只停留在手中的铅笔上,根本谈不上什么远见。”
在当年年底,由于经济萧条,公司的资金很快就用光了,米勒仿佛是在自我安慰地说:“这些投资很快就会回收的,你们放心好了!”他甚至又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股权收购交易,笑着说:“我以此为荣,没有我,我们永远没法办到,这次盗垒可算成功了。”但是用来进行收购的资金只会使原来的负债压力更加沉重。在下一次董事定期会议时,原来和谐的气氛就被一种怨恨的情绪所取代了——米勒被炒了鱿鱼,公司也被迫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
“你根本不是一个管理者,你是一个破坏者!是一个疯子!”在众人面前董事长向他咆哮道。米勒崩溃了,他说:“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是你们唯一的希望!”但是米勒的说服魅力在经营赤字面前显得过于苍白。
“他们只是不停地嘲笑我。”他告诉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距那次事件10年后,米勒一直无法从自尊受创的痛苦中恢复过来。更糟的是,他的个性不仅未能因不断的失败而得到压制,反而更加显明起来,以致后来所犯错误越来越离谱,如同他愤怒时无数次说过的一句已经让无数人听来觉得可笑的话:“那是我最后一次替没钱又想作大生意的公司办事了。”
人的个性是一把双刃剑,有度的把握,可以树立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若毫无节制的夸大或者是标榜,则势必丧失理性,无法正确对待生活,失去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