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很像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起飞时那样容易出现波动。许多新兴经济体是外向型,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美国摩根·史坦利公司经济学家斯蒂芬·罗阿奇指出,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弱点已不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依赖于外国资金,国际市场对商品需求的情况对它们影响更大。中国对外贸易量已占到GDP的70%,如果国际市场不旺,商品价格下降,它将严重受损。另外,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体系的纰漏甚多,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新兴经济体各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中国和印度的穷人比非洲还多,经济不平等问题容易造成社会动荡。
(3)经济实力核心因素明显落后于西方。它们在研发能力、经济管理经验、资金、人才与教育、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等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它们要发展经济或产品与服务升级,都还需要引进和借鉴西方的技术和知识。在借助西方的支持中有许多难以预计的变数。
(4)必须应对西方的干扰。西方绝对不会坐视穷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它们一方面要用尽经济全球化的潜力从中谋利,但同时也必然尽力阻挠新兴经济体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贸易壁垒、技术垄断、资金控制等手段将被西方交替利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化造成富国普通员工相对贫困化,保护主义逆流在西方世界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很容易被一些政客利用来哗众取宠,兴风作浪。贸易摩擦将会层出不尽,政治讹诈,甚至军事威胁也可能出现。
总体来看,两种力量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新兴经济体产品与服务由多到精,国力由弱到强的发展必将经历一系列的斗争,绝对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2. 面临的挑战
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进一步恶化的挑战{1}。有55亿人口的新兴经济体的大发展,基本上是工业化的过程。它们与西方国家经济起飞时一样,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实际上,新兴经济体早已消耗能源的一半以上。近年来,世界石油消耗增长的1/3是为了满足中国需求的增加。在过去10年中,中国消耗的金属由占世界产量的不到10%上升到25%。2002—2005年,世界铜与铝的消耗量增长的50%、镍与锡几乎全部的增长量都供给了中国;而锌与铅,大于其增长量的数量为中国所消耗。由于新兴经济体的人口众多,它们的金属资源与能源人均消耗量还不多,如中国的铜人均消耗量只占美国的1/3,石油只占美国的1/13。
中国现在对原材料的人均需求大致相当于日、韩经济起飞阶段。如果中国的发展速度与韩国相同,那么今后30年的石油年消费量将增加10倍,但人均消费量仍少于美国现在的30%。中国能源的90%是国内生产的。德意志银行预测,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由现在的9100万吨上升到1.86亿吨,铜的进口量由300万吨上升到2000万吨。
新兴经济体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了石油和矿产品的价格。出口国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过去,长时期以来,矿产品被压价,涨价后也只相当于19世纪价格的一半以下。发达国家由于许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产,降低了对原材料的需求,或者由于技术进步找到了更好的代用品,如以光纤取代铜线。此外,先进技术也提高了矿产品的开采率。虽然原材料由于需求量猛增、供应偏紧,但总的来看,除石油外,矿产品的蕴藏量仍非常丰富。专家估计,按现有的消耗水平,铜矿可开采107年,铁矿可开采151年。矿产品长期低价格,矿业生产投资不足,现在已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对有色金属矿开采业的投入为19亿美元,2005年已上升到50亿美元。原材料价格还会看涨。高价原材料将会刺激用户开发代用品。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方兴未艾,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肯定要大大增加。但是,中国政府已下决心建立节约型社会,努力降低消耗。印度可能要接替中国成为原材料消耗大户。它正在着力解决制造业较弱和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这样做也有出于增加就业岗位的考虑。
据预测,印度在今后10年里对原材料的消耗将增加2倍。另有预测认为,中国对铜的消耗将由过去15年的年均增加14%降为2006—2020年的9%,印度在同期内将由7%上升到20%。如果其他国家的需求增速不变,世界对铜的需求的增长率将由1990—2005年的年均3.5%上升到今后15年的年均5.3%。对于其他矿产品,即使中国的需求速度放慢,全球的需求速度也要加快,价格必然要上升。
在今后数十年内,石油需求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新兴经济体的汽车拥有量将大幅度增加。当前,中国每100人有2辆汽车,美国为50辆。高盛公司预测,到2040年,中国每100人将拥有29辆。中、印合起来的汽车总量将由现在的3000万辆增加到2040年的7.5亿辆,比现在全世界的汽车总数还要多。但是,两国的汽车人均拥有量也仅仅是美国的1/2。
许多人担心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必将导致环境被进一步破坏。工业化快速发展早已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的加剧。在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美国现在是碳的最大排放国,大约10年之后,中国将会超过美国。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兹马拉克·萨里齐预测,到2020年,中、印的硫排放量将增加1倍,但按人均计算,中国仍为美国现在的1/3。
世界并不拥有可供另一个50多亿人口按照美国现在的方式去挥霍的资源。这并不是说,能源和矿产品要被消耗得一干二净,但是高价必然要逼迫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低价原材料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二)机遇
新兴经济体受到冲击不可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将导致新兴经济体进入一个相当长时间的低迷期,但这个低迷期也将是新兴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期{1}。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它的熄火必将造成全球经济的长期低迷。缺少了外部市场和资金以后,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体会到的寒意会更浓。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技术和资本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和金融体系相对比较脆弱,应付金融危机的手段和资源有限,2009年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困难也更大。
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后,国内需求减少,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大幅减速,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产品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亚太地区由于出口依存度高,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性更大,经济联动性较强。目前,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或转型或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
各国和地区已经公布的数据表明,新加坡、中国台湾2008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分别下降0.5%和1.0%,中国香港GDP增长率则从2008年一季度的7.3%下降到三季度的1.7%,马来西亚从7.1%下降到5.8%,印度从8.8%下降到7.6%。
与此同时,出于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担忧以及受经济减速、投资回报率下降预期的影响,大量资本开始从新兴市场流出。“在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加速放缓的背景下,资本避险行为尤为盛行,这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徐长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08年主要发展中国家股市暴跌、货币贬值,其跌幅之大均前所未有,诸多问题和风险已开始显现。不仅如此,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面对全球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形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长不到1%。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金融协会更悲观,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09年出现自1960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幅度为-0.4%。在这个大环境下,2009年新兴经济体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尽管新兴经济体多数拥有贸易顺差和财政盈余,但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的加剧,也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流动性减弱、资产大幅缩水的恶果。通过这场经济危机,新兴经济体认识到: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不可靠,目前的高储备只是造成了发展中国家财富向发达国家转移,从而掏空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后劲,成为下一轮危机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资本也不可靠。全球性投机资本大规模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回,将会给这些国家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目前,能否成功启动内需是新兴经济体“自救”的最好良药。
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新兴经济体中的中、印等国家出口深受外需下降的影响。各经济体政府已开始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致力于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的4万亿投资已经启动了一大批建设项目,专家们正在关注这项措施能否成功启动内需市场;印度尽管热钱撤出使股市受挫,但由于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率也随之回落,政府有空间进一步降息刺激经济发展;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巴西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国内中产阶层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加上投资和内需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已经改变了巴西以往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巴西有望成为新兴市场的“优等生”。日前,巴西政府表示,它不会让经济增长率降至4%以下,作为对策,巴西政府已经宣布对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农业和出口行业提供财政支持。
尽管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拖累,但总体上看,新兴经济体目前的经济情况还是好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虽然目前经济增长放缓,但新兴经济体最近几年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不断深化的改革以及更加健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都使它们的经济比以前更有活力。2009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会大大超过发达经济体,仍将吸引长期资本的不断流入,促使新兴经济体保持发展势头。
金融大崩溃虽然已使美国的国际信誉受损并有可能动摇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但实际损失最大的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很难说美国是否有意引爆这场经济危机,但是这场危机无疑造成了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新兴经济体如果在这次长期而痛苦的调整过程中,成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起更加有活力的内需拉动机制,就会迎来下一个高速增长时期。
三、加强科技创新,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美国《Design News》杂志主编曾提出复苏科技创新来拯救危机的观点。他撰文表示:“以前,是科学技术把美国从经济衰退中拯救出来,现在需要用科技创新再度拯救我们。汽车和喷气式飞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赢家;70年代,美国的经济失去活力,但大型机、小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随后又掀起了新一波科技浪潮;70年代末期,个人计算机的问世接下了‘生锈地带(美国中西部)’传统制造业传来的接力棒;90年代,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兴起、随即几近崩溃,而在近些年来又兴盛了起来。”
(一)新技术革命是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
世界已经历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的支撑,绝非只是金融领域内的问题{1}。金融虽然对现代经济发展不可或缺,但却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直接创造出价值和物质财富。当2000年信息技术革命因互联网泡沫破灭而日渐式微时,各国政府就应通过金融工具将资金引向新的领域,推动新的技术革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