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化投资迅猛增长。1997年,美国仅在信息产业的资本投入就已占全部资本投入的40%以上,美国研究和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9%,超过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1.83%)。90年代,美国公司用于计算机、软件和其他技术产品的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仅1999年就达5100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世界的领先水平,全面带动了其科技、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的提升,使得高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1994年以来,美国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1}。1994—1999年美国对研发总投入的年增长率为6%(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而1988—1994年的增长率仅为为0.3%左右。90年代对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公司;1995—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整个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7%;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对研发投入是457亿美元,这几乎占那些研发投入较高的汽车、制药和航空行业研发投入的一半。1992—1994年信息技术产业占公司研发投入增长的比例为27%~29%,1995年以后几乎占1/3,增长贡献来自对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研发的投入。1990—1992年计算机业平均研发投入为110亿美元,1993—1995年为50亿美元,1996—1998年为100亿美元。
(三)市场与竞争地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市场。据《Yearbook of theWorld Electronics Data 2001》的统计,2000年是美国信息产品市场发展较快的一年,生产和销售分别较上年增长12.9%和10.3%,产值和销售额分别达到3821亿美元和4506亿美元。2000年,美国通信产品生产占信息产品总产值的30.4%,计算机占27.3%,电子元器件占24%。2000年美国信息产品消费市场上,占最大份额的是计算机,为31.2%,通信产品和电子元器件分别占26.3%和23.6%{1}。
进入90年代后半期,高科技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代表)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三分之一左右。美国商务部1998年4月5日的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增长的25%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超过了过去三大经济支柱(钢铁、汽车和建筑业)贡献率的总和{2}。这使得美国在经济发展层次上又高出了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高技术领域曾受到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强大冲击,到90年代,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国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领先西欧估计有5年,而领先日本至少有10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信息化建设,使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美国在包括半导体、电脑网络服务器、个人电脑、软件和电信设施等影响世界各国未来竞争力走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地位{4}。
美国也是全球信息产品贸易第一大国,199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17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9.4%,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为700亿美元。美国信息品贸易出现逆差的原因是美国有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海外的子公司为国外用户服务,而不是出口国内的产品。美国在一些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上仍然保持顺差,如1999年美国套装软件的贸易顺差达到了28亿美元。美国的信息技术产品在美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截至2000年,美国知识类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上升到45%以上{1}。
技术上的优势地位,使美国在纯技术贸易方面,成为世界上享有最大顺差的国家,技术出口(如国际许可合同和技术援助)大大超过技术进口(购买外国专利等)。据统计,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贸易顺差合计为226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技术贸易顺差为243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3%。其他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方面都呈现出逆差。1997年欧盟的许多贸易逆差为44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1%。
信息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强劲发展,从1991年起,美国经济持续高速运行了112个月的增长,超过60年代106个月和80年代92个月的两个历史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平均增长率高达3%,远远高于日本和欧盟的增长速度,居西方国家之首,出现了“新经济现象”。200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更是高达9万多亿美元。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支撑着美国头号经济强国地位,而且也为美国军事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经过信息技术革命改造,美国霸权政策的大棒更粗了。信息技术导致的军事革命,拉大了美国在常规武器方面与各国的差距,增强了美国利用常规战争对国际事务的干涉能力。从波黑内战、海湾战争到阿富汗反恐、伊拉克战争,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全球各个热点地区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谋求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三、数字革命催生美国新经济
历史上看,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高科技结晶的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信息技术是新经济风暴的起源,是新经济浪潮的动力,是新经济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更是新经济企业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内容可以用“3A”、“3C”、“3D”来表示。“3A”即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3C”即通信、计算机、控制的结合;“3D”就是数字传输、数字交换、数字处理三结合的数字通信{1}。
(一)数字革命
美国《幸福》杂志的托马斯·斯图尔特曾撰文指出,“正在(1993年)发生一场‘出乎意料’的‘革命’,我们周围的变化不仅仅是趋势,而是巨大的势不可挡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个巨大的力量,这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就是“数字革命”。
所谓数字革命就是指从模拟向数字转化。数字化就是用0和1来表示所有的信息,这是一种理想的通信方式。数字革命所要求的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也称为信息技术群{2}。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在短短的几年内,芯片技术从1兆位发展到64兆位。1992年,IBM、东芝、西门子联合开发265兆位的芯片。1993年,东芝生产第三代16兆位芯片的存取速度已经达到500亿次每秒。以激光和光纤为核心的光通信技术也迅速发展,80年代末已达到每秒传输400兆比特的技术(一条细如头发丝的光纤相当于5760路电话),紧接着又出现了1600兆比特每秒的技术(相当于23 040路电话)。
技术发展已经为数字革命打下基础。1992年,赫德森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吉尔德在英国《经济学史》周刊发表文章指出:“数字技术,将是带动今后10年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他说,光纤通信将以上亿位0和1的方式把信息送到世界每个角落,每个家庭。与此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洛杉矶时报》在同年的二、三月份分别发表文章指出“数字化革命正在来临”:用一串串0和1传输各种声音、图像、文字和图表等信息,把电视、计算机和电话结合在一起,使计算机、家电、通信和娱乐四大行业界线趋于模糊,大大提高清晰度、容量和安全性,将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正如要发展汽车工业,就必须发展高速公路一样;要发展数字化的信息产业,就必须建设信息的“高速公路”。进入1993年,作为数字革命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为这场数字革命正式擂响了战鼓。1993年,美国《商业周刊》报道,数字化革命的第一次浪潮已经开始,最大的推动力来自贝尔公司。整个贝尔系统将在之后的5年内规划用1000~1500亿美元,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新年伊始,美国通信和娱乐业约1600位领导人在洛杉矶聚会,讨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问题,计划要在当年内把100万户人家连接起来,5年内将把美国大部分家庭连为一体。同样,在欧洲也竞相重新布置通信线路。据美国《新闻周刊》1993年9月27日报道:“在今后几年,英国几乎每条街道下面都会铺设闪光的信息公路,它能把大量数字化数据、图像或声音信息送到千家万户的起居室中。”有6家公司联合组成名为“伦敦互联公司”的联营公司进行这项工作。欧共体执委会主席雅克·德罗尔提出的、已经批准的白皮书也要求建立一个“关于欧洲信息基础设施的特别工作小组”,加速这方面的工作。
欧美围绕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的这些努力,宣告着数字技术革命已经来临,其产业化、商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一场技术战、经济战已经打响。
(二)电子商务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商务的出现是20世纪末经济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对21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决定性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为保证其正常运转,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1996年第一个电子商务战略草案被放置在Internet上交由公众讨论,Internet首次用来帮助形成白宫的政策。1997年,克林顿总统发表“全球电子商务的框架”和“关于电子商务的总统动议”的演讲。在1997年克林顿总统指令中的13项任务中,有几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关税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Internet而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不需要支付关税。这说明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美国在积极开拓全球市场,是美国全球经济战略的重要步骤。
美国商业部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95年至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的33%归因于数字化商务。根据这项由美国副总统戈尔倡议进行的研究,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空前规模,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测。1998年年初,专家们曾估计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商业零售到2000年将达到70亿美元的规模,然而,1998年年底,网上销售就已经超过了70亿美元,根据测算方法的不同,最高估计有150亿美元之多。计算机、通信硬件、软件生产商和服务商(它们是电子商务得以实现的基础)在经济增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指出,到2006年,美国工人有一半将受雇于信息技术产业或者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高科技工人的收入将超过其他工人,他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将进一步扩大。1997年,信息产业工人的平均年薪为5.29万美元,比普通工人的2.97万美元高出78%。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技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去开拓新领域、创造新知识、生产新财富。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存货、扩大出口、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结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也推动着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企业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建企业外部的信息网络和内部网,大大简化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方式,改善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信息网络使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平等地走向世界,Internet把成千上万的企业联系到一起,这就为企业拓展了市场,创造了机遇。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的改造是经营模式、经营方式、经营思维的又一次革命。
(三)美国新经济
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出现“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两高一低现象,进入所谓的“新经济”阶段。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的人是专栏作者迈克尔·曼德尔,在他为《商业周刊》撰写的1996年年终特稿中首次出现“新经济”的字样。然而,当时这一提法并未引起广泛注意。1997年《商业周刊》的主编斯蒂芬·谢波德再次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并认为“新经济”有6个特征:实际GDP大幅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美国官方也肯定了“新经济”的存在。《2001年总统经济报告》对“新经济”做出了界定:“绩效异乎寻常的增高——包括生产率的迅速上升、低失业率以及有限的通货膨胀——这些成果源于技术、企业实践和经济政策相辅相成的进展”。
1. 主要特点{1}
(1)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则趋于走低。经济增长率从1996年的2.5%、1997年的2.6%猛增到1998年的3.8%,这一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预测的2.25%~2.5%的增长速度。失业率从1995年的5.6%、1996年的5.4%降至1997年的4.7%。1997年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个,失业率是美国24年来最低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由1996年的2.6%降至1999年的1.9%,形成了美国通货膨胀率3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在美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种情况至少在战后以来的美国经济中是不多见的。
(2)高科技在“新经济”中的份额日益增大。高科技和信息技术部门由于其所使用的人力和原材料比传统部门少,因而它生产效率高、利润率高,在“新经济”中占据着显赫的位置。高科技部门也在美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例如,从1994年到1997年的3年中,高科技部门在美国生产中的比重已达27%。据美国经济学家预测,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到21世纪初,高科技部门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占的份额将达到GNP的近一半。况且,高科技部门因其生产效率高、公司利润丰厚,已成为近年美国股市日益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截至2000年8月,道·琼斯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已突破10 900点,创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