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振兴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谁能够掌握信息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谁就将取得胜利。世界管理思想大师彼德·德鲁克在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不是在技术上、机器设备上、软件上或速度上的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术集中在数据上——收集、储存、传输和打印数据,其重点放在‘技术’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则把重点放在‘信息’上”。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力量转移》一书中指出:以信息为基础创造财富体系的崛起是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识已成军事和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美国《未来学家》在1994年1—2月号载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将涉及90%的劳动力,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一、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的滞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曾在世界上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1948年,美国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53.4%,外贸出口额的32.4%(1947年的数据),黄金储备的74.5%。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虽然也有起伏,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要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这一时期被称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然而进入70年代后,美国却逐渐出现了与30年代相似的情况:经过多年全速增长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也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呈现持续性,政府也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政策。美国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所谓的“滞胀”时期。
(一)主要表现
1973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出口贸易和黄金储备中,比重分别下降为36.6%、14.3%和7.9%,结束了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一直由一个大国称霸的时代。经济滞胀的主要表现如下{1}。
1. 宏观数据
(1)消费物价平均年上涨率逐步上升。实行“赤字财政”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财政赤字剧增,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直接增发纸币;另一方面,美国1980年支付的国债利息为676亿美元,占财政支出的13%,由于国家的公债的购买者主要是银行,当银行承受不了时,出路仍是增加货币发行量。卡特离任时,物价上涨率是13%,失业率将近8%,超过20%的利息率,600亿美元预算赤字和接近10 000亿美元的国债。
(2)科研经费支出下降。美国的科研经费支出在70年代不断地减少,1970年科研经费同比减少了4%,并且以后每年都保持2%左右的下降率。科研经费的减少,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科研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使得很多其他国家在这方面领先于美国。在技术方面,到70年代末期,美国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中,美国在信息技术等方面落后于日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就业结构变化。1950—1983年,美国20岁以上女性的就业率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因为企业出于削减生产成本的考虑;同时期,美国的年均失业率是逐年增加的,经济处于衰退的阶段。在滞胀的10年间,建筑、机器设备、电子零件、办公机械行业的就业人口增幅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里根政府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使得专业技术人员较70年代有了较大的增加。
2. 行业
(1)高技术工业。1970—1980年,美国高技术工业的生产实际增长率为7%,是整个工业生产年增长率2.9%的2倍多。表现在投资方面,70年代初,高技术工业投资额在全国设备投资总额中占的比重为10%,到1982年上升到28.3%。表现在就业方面,高技术工业的失业率较低。1982年,计算机、半导体和电信、宇航、控制仪器等四个行业的产值已与钢铁、汽车、造船和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产值大体相当。
(2)石油。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也凸显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其后,历届美国总统都将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问题作为任期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并针对能源问题专门立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他们的努力下,以1978年为拐点,美国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显著降低。
(3)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钢铁工业面临着设备老化、劳动生产率低下、国际竞争激烈等方面的挑战,处境非常困难。为此,美国钢铁工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企业结构调整。据估算,美国钢铁工业仅在80年代后半期就投入企业和设备技术改造资金6000亿美元,使其转炉效率、连续铸钢能力、带钢轧机等技术和设备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
(4)汽车工业。1978年,美国汽车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1290万辆后逐年下降,美国三家最大的汽车公司都出现了10亿美元以上的亏损。为此,这三家大汽车公司都在80年代着手进行了企业调整和改革。经过80年代上半期的改造与调整,美国汽车工业到80年代后半期渡过了难关,使美国汽车产量连续几年保持在1100万辆的水平,三大汽车公司的汽车产量均居世界最先进行列。
(5)建筑工业。建筑工业与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并列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地位相当重要,它消费全国冶金工业10%的产品,70%的水泥、玻璃、砖瓦,40%的木材,50%的油漆工业产品,并占有全国8%的运输能力,被称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筑业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1972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年建房230万套。但在此之后,建筑工业随着美国经济的衰落而衰退。1981年降至最低点,年建房110万套,不足1972年的50%。从1982年开始,建筑工业又开始回升,1988—1989年,甚至达到了繁荣的程度。
(二)政策溯源
美国经济状况的这一转变需要溯源至60年代美国采取的政策。当时,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贫困宣战。它扩大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在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共制定和实施了500项计划,用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然而,此时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美国国力在悄悄地衰落。生产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以至于1968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因越南战争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纪录地达到252亿美元,在1971年6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232亿美元。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扩张性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1971年,经济虽已复苏,但是失业率仍然高达6%,通货膨胀率也达到4.5%{1}。
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美元的地位也开始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拥有当时世界总量80%的黄金储备,确立了35美元兑换1盎司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安排下,美元成为“硬通货”在全世界流通。但是到了60年代,随着德国、日本的重新崛起,美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到1971年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美国的黄金储备也不断下降,美元开始贬值,美国政府也无力支持美元/黄金的固定汇率。
不幸的是,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突然宣布他的“新经济政策”的第一阶段: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和停止用黄金兑付美元,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的举动使得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瞬间瓦解。1971年10月,尼克松总统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反对意见开始强烈起来,在不到3周的时间内,全国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否决的比例竟达20∶1,导致1972年物价在管制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疯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再一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使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物品短缺,尽管一个月后美国政府便解冻了价格,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但是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适逢石油危机,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纪录。
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即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然而在当时,福特及其经济官员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9个月内上升到9%,并成为1975年的特大新闻。1974—1975年的经济衰退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1977年,卡特政府开始执政,为降低失业率开始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77—1979年,货币量的增长创战后最高纪录。这导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率上升至12.7%。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在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时,美元不断贬值;生产率由提高3.1%转为下降2.1%。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失业率却一直为6%~8%,居高不下。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之后,随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两项关键技术的相继发明,美国涌现出一批以英特尔、IBM、微软、雅虎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逐渐形成了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群,包括硬件业、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并在90年代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发展。1990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是2776亿美元,在美国经济中占4.4%;到1999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产值为6326亿美元。1990—1999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了2.29倍,其中1990—1995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年增长率为12.15%,1995—1999年则达到了20.75%,相应地,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份额也上升到6.4%{1}。
(一)政策导向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即将来临并积极进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尤其是Internet(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认为全面夺取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对于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战略意义。美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投资的力度,率先在美国掀起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和数字化的浪潮。“信息高速公路”方案从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为完善对民间企业的领导,政府所采取的行动、驾驭变革与建立伙伴关系、政府行动的原则和目标、美国的命运与信息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在一起等一系列概念、目标、原则及行动纲领。这一行动把美国社会推入信息化时代,在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道路上走在世界最前面。
1994年3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又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展望,倡议建设世界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对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步骤,总统克林顿在1994年1月25日的《国情咨文》中对最低要求的解释是,争取在2000年以前“把全国的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诊所、每一个图书馆、每一个医院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中期计划是指在21世纪初(2005年)使大部分美国家庭入网,实现多媒体普及化。最高要求是用15~20年的时间(2010—2015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电子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想象出的通信服务”。为此,1996年10月,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Internet II”计划,将通信速度提高100~1000倍,以解决Internet过分拥挤的问题,拓展和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1998年前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协调,并拟定了《计算、通信和信息技术R&D计划》。该计划主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集中在高端计算和计算方法,大规模网络(包括下一代互联网计划),高可靠性系统,人类中心系统,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五个领域。1999年1月24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一项称为“IT2”的计划,即“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Twenty-First Century:A Bold Investment in America’Future)”。美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于2月向总统提交了建议增加信息技术研究投入的报告。美国家科技委员会于6月制定了IT2执行计划。IT2是一个合作开发计划,它的基本目的是开发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满足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的需要。
(二)研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