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9000000033

第33章 朱同之死

徐卫东

朱同(1339-1385),安徽歙县人,明初名儒朱升之子,著有《覆瓿集》。《明史·朱升传》中说“同官礼部侍郎,坐事死”,显系非正常死亡。《明史稿·朱升传》、《(弘治)徽州府志·朱升传》都附有朱同小传,但都不详其死因。

有一则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同以词翰受知,宫人多乞书便面。一日,御沟有浮尸,帝疑之,遂赐死。”(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引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面,就是扇子,不想见人,以扇遮面,颇得其便,故名。明人范檩说,朱同“文才武略,图绘丹青,无所不精,时称为‘三绝’”(《覆瓿集跋》)在《覆瓿集》中,确实有许多题画、作画、题扇的记录。风流才子获得后宫佳丽的垂青,题个诗作个画什么的,确是一件美谈。没想出了事,疑心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杀了才子。这真是一桩让大众津津乐道的题材。

不过,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就连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也都怀疑:“其说颇荒唐,未可信也。”四库词臣的考虑是有道理的。

明太祖向以雄猜著名,宫禁极严。在洪武初年编订的《祖训录》中,他规定:

凡宫闱当谨内外,后妃不许群臣谒见。群臣妻非夫命无故不许入宫,君亦无召见之礼。

凡私写文帖于外,写者、接者皆斩,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凡宫中遇有病者,仰御药局官唤到方脉科,或小儿科、外科等项医人,须要监官、门官、局官各一员,当直内使三名、老妇二名同医人进宫看视。……若当直内使并各官不行引进医人,止令老妇引至者,监官、门官、局官皆斩,内使并医人、老妇皆凌迟处死。如后妃、女孩儿等病者,轻则于乾清宫诊脉,如果病重者,方许白昼就房看视,不许夜唤医士进宫,违者,并唤医者皆斩。

《祖训录》后来修订为《皇明祖训》,宫禁更严,干脆连医生也不让进宫了:“凡宫中遇有疾病,不许唤医入内,止是说症取药。”《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记载,洪武三年规定:“宫嫔以下,遇有病,虽医者不得入宫中,以其证(症)取药而已。”对于犯禁者,明太祖惩罚起来毫不留情。

洪武十六年,江夏侯周德兴的儿子周骥伙,同右军都督王诚的儿子王庸等入宫为非。太祖发觉后,虽然当时予以恩宥,但始终记恨在心。二十五年八月,以“帷德不修”罪名并诛周德兴父子。二十六年二月,将王诚牵连进蓝玉党案,王诚及其次子王序诛死。(朱元璋《逆臣录》卷一,谈迁《国榷》卷九)临川侯胡美因女儿入宫为贵妃,去了两次宫廷。他的小女婿和两个儿子也因为这层关系,两年间可能去了宫廷多次。结果洪武十七年,胡美以“二次入乱宫禁”,其子和小女婿以“宫中暗行二年余”,全部被杀。(潘柽章《国史考异》卷三)明太祖对功臣贵戚都如此防闲,可以想象,一般官僚与宫人交接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四库词臣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他们也找不到朱同“坐事死”的真实缘由。

其实,只要仔细读一下朱同的《覆瓿集》,就可以了解朱同到底因何而死了。当然,四库词臣们编事繁忙,来不及细读,情有可原。《覆瓿集》卷三有组诗《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其一有“岂有黄金来暮夜,只惭白发老风波”句,其二有“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句。结合二句,可知朱同是被人诬告受贿而下狱的。那么,他到底为何受到诬告受贿呢?

《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诗题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乙丑为洪武十八年。恰恰这年三月,发生了明朝历史上一桩骇人听闻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等官员通同作弊,盗卖官粮七百万石,这年三月被人告发。明太祖大开杀戒,数万人死于非命。六部官员无一得脱,“举部伏诛”,地方官吏也大都被牵连进去,而中等地主以上的家庭都因追赃而遭到“破家”之祸。全国上下,一片怨愤。御史余敏、丁廷举跟朱元璋说,这都是法司“迫切”所导致的恶果。明太祖便将审理郭桓案的官员审刑司右审刑吴庸等人处以“磔”刑(一种分裂受刑人肢体的酷刑),借此平息众怒。朱同是礼部侍郎,自然在“举部伏诛”之列;他之所以受诬告,也可以想象正是因为郭桓案。

可悲的是,他居然是刚刚升官就遭此大难。朱同有诗《升春官侍郎遣笃郎归寄陈姊夫德铭》,自注“乙丑二月”。春官侍郎,即礼部侍郎。(《(弘治)徽州府志·朱升传》说朱同“以升恩升礼部侍郎”是在洪武十五年,似误。当以朱同自叙为准。)可见,朱同遭到飞来横祸,被牵连进郭桓案,距离他做礼部侍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与朱同同遭此祸的还有他的两个好友,范准和程伯静。此三人同岁同乡。范准和程伯静是表兄弟,从小就在一起。七岁那年,范准的舅舅聘请前翰林学士朱升做家塾先生。朱同也跟着父亲来到程家。从此,三人相识,一同读书玩耍。此后,三人各为官一方。洪武十八年,大概在相同的时间里,程伯静因“考最”而升任督府断事。稍后,范准也来到京师,任工部主事。这时,朱同和程伯静都已经受诬入狱,范准无由得见。最后,范准也“到任未及月而遭诬,不能复自明”。幸运的是,范准在狱中待了五十多天就被放了出来,并官复原职;但朱同和程伯静显然已经遭难。

洪武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范准在官署中看到《云溪归隐图》,触景生情,回忆起三人自小相交、亲密无间四十年的情景,不能自已,在此图卷末写下三人交往始末,寄交老家的弟弟范深源收藏,“庶后来之为子孙者有征焉”。(《范平仲书云溪归隐图后》)原来,早在洪武十五年,范准有事到京师,持《云溪归隐图》求朱同作前序。朱同在卷上题有一首绝句:

云溪归隐终难隐,客馆裁诗未是诗。

待到柴门重扫日,是余文债欲偿时。

朱同说题此绝句,是“为后会张本云”。然而,画图仍在,斯人已逝。无怪乎范准大动感情。

洪武年间党祸滔天,朱同等三人的遭遇似乎并不值得过多注意。但是,朱同之死还是让我萦萦于怀久之。朱同自己说:“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对自己的结局似乎无法理解。他知道自己是廉洁奉公的人,却居然被加以贪污受贿的罪名,更因此而死于非命,不是让人感到不平么?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他的老父朱升就已经料到了朱同的结局。

这要从头说起。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遣邓愈、胡大海攻下徽州。因邓愈的推荐,朱元璋召老儒朱升问时务。时年五十九的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朱元璋大喜,定为夺取天下的基本策略。朱升三策的高明在于审时度势,缩小目标,蓄积力量,以图最后胜利。朱升的谋略影响所及,延至600多年以后。1973年,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口号。

这样,朱元璋在此后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几乎都要咨询朱升的意见,而且也多如其所算。世人多知其三策,而对朱升此后对朱元璋的贡献多不明了,以为三策不过一老儒俗套而已。其实不然。朱同在其《翼运绩略》中详细叙述了乃父参赞军务的业绩。

正是由于朱升对朱明立国的贡献,朱元璋对这位“才佐帝业,学本国师,文注子经,武贯韬略”的“启运之臣”十分器重,曾题其楼居“梅花初月”匾额,又予以“免朝谒”的特权,尊之为“宗长阁下”。所谓“宗长”,这是朱升与皇帝老儿同姓的缘故。朱元璋在给朱升的诰词中就说朱升是“眷我同宗之老,实为耆哲之英”。又因朱升长朱元璋二十九岁,明太祖甚至跟朱升说:“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

朱升的见识显然非同常人。正如刘基功成身退一样,朱升也始终不肯长久留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有事情就召他进京,而他也常常坚请告归,形成了“年年应召赴秦淮”的情形。终于在洪武二年三月请老归山。次年十二月,以疾卒于家。朱升是明初少有的一个得以善终的功臣。

在朱升请老的过程中,发生了很有趣的场景。皇帝想赐朱升爵位。朱升固辞不受,说:“臣的后人福薄,不敢叨受天恩。”皇帝问:“你有几个孩子?即使不受我的爵位,难道也不让他辅佐朕吗?”七十一岁的老人这时居然涕泣不止,哽咽着说:“臣有一子名同,对皇上的忠诚有余,但保身的智慧却很不足。臣怕以后他不得善终,所以不让他出仕。”皇帝叹道:“嘿,这是什么话?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怎么猜疑到这种地步呢?”朱升说:“不是臣多虑,而是命运如此。但愿陛下可怜老臣,即使臣子获罪,请赐以全尸,我也就满足了。”说罢,泪流不止。朱元璋听得也很伤感,就赐给朱同免死券,好言安慰朱升。(《翼运绩略》)但直到朱升死后数年,朱同也没有出来做官。

很难想象,满腹韬略的朱升这时就像一个田家老头儿那样让人伤感。朱同是他独子,而且这个独子还来得不易。朱同出生时,朱升已经四十一岁了。他曾对朱同说:“我家高祖而下,承继宗祀的人,就你一个,对你的期望怎能不重?”每逢朱同生日,朱升都设奠悲泣,说:“我出生的时候,亲族邻里无不欢欣鼓舞来祝贺,你的祖父认为我‘必能显父母、报乡邦’。现在我虽然有这个志向,但未能都做到,实在有负亲族邻里的厚望。你出生的时候,大家也是这样欢喜。我来不及做的,希望你能够继续做,那样我的愿望就满足了。”

朱升精心教育孩子,不仅注重文才,而且锻炼武略。在朱同十九岁那年,也就是朱元璋下徽州的那年,朱升派朱同独自带着朱元璋的谕旨,去会休宁大坑口民兵千户方德厚,招服瑶民。范准说朱同“既优于学而机巧天成,故精于书,又善绘事,凡音律技艺之事,皆能谙焉。”范准族侄范檩也说朱同“文才武略,图绘丹青,无所不精”。可见朱同不负其父教导,颇有所成。朱升期望朱同成大器,就像天下的父母一样;然而,他又怕孩子成大器,在宦海风波中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可怜的老人就借着皇恩浩荡,讨了一个免死券。

免死券的事情,朱同一直知道。洪武九年到十年之间,朱同重编《新安志》,记载“免死券”之事的《翼运绩略》被收入其中。洪武十年朱同已经四十岁了,尚未出仕。在《重编新安志序》中,他自称“新安布衣”。饱读诗书,文才武略具备,却迟迟不做官,当然有秉承其父告诫的原因。也许在编纂《翼运绩略》的过程中,朱同脑袋一热,心想有了免死券,还怕什么?次年,也就是洪武十一年,朱同以明经身份做了郡学教授。十三年,朱同来到了京师,做了吏部员外郎。十八年二月,升礼部侍郎。

在京的几年间,朱同的才能得以一一施展,朝廷的典章制作多出其手。朱同《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中就有“典章事业历研磨”、“一代文章多制作”等句,概括了他这一段时期的人生状态。不料升任礼部侍郎刚刚一月,受诬入狱。功臣之子朱同有免死券,但是有什么用呢?难道要太祖高皇帝为地下的启运之臣实践诺言吗?心地单纯的朱同不觉感叹:“人情汹汹如何定,世事茫茫总莫伸”,“归魂不逐东流水,直上长江诉汨罗”。

说他心地单纯,不是没有来由。朱同曾经跟范准说过,我们自幼相处,至今快四十年了。此后聚散不可知,最好能够绘图作文记下我们的交往情况,这样使后来的人知道世代相交好也有来由啊。多么单纯的一个想法,多么浪漫的一个人。这情景是不是我们这些后来者似曾相识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文采,有能力,却被卷入一桩弥天大案中,灰飞烟灭。而后世的人,却以为是风流文人,入宫为乱,罪有应得。呜呼!

近日在网上得阅汪红兴《清明馃香怀乡》一文,说徽州百姓做清明馃的习俗是为纪念朱升朱同父子而产生的,代代相传。若朱同地下有知,当欣慰于心吧。

据谈迁《国榷》记载,郭桓以及六部官员最后的下场是弃市,也就是在闹市中处决,陈尸街头。朱同无疑也在其中。至于是否因其父朱升“赐以完躯”的请求而得以全尸而亡,就不知道了。有学者说朱同是“赐自缢”(樊树志著《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页11),不知何据,但从朱升请求明太祖对其子赐以全尸来看,这似乎是朱元璋顾及朱升之请而格外开恩。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代吏治腐败,实行重典治国,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其效果如《明史·循吏传序》所言:“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虽有溢美,但大体属实。只是当时的政治体制,没有独立的司法制度,司法部门只是专制皇权的工具,主持其事者往往在事后被抛出来做替罪羊,以平息众怒,同样成为专制政治的牺牲品,审刑司右审刑吴庸等人的下场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专制者采取高压手段,打击一片,而不能甄别对待,一案所牵,动辄成百上千人,甚者过万。政治运动式的思维主宰了惩贪过程,皇帝一怒,臣下只有全体受过的份儿,甚或有人为求自保,而不惜诬告。在这种运动式的惩贪过程中,难免会玉石俱焚。朱同之死就是一例。而这种仅凭高压的惩贪,虽有一时之效,但最终不顶用。明代中期以后愈演愈烈的官场腐败就是证明。

(作者简介:徐卫东,1976年出生,安徽桐城人,副编审,中华书局人文图书编辑室副主任。主要编辑作品有《万历十五年》、《现代中国的历程》、《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秦始皇的秘密》、《这个天国不太平》、《1942:饥饿中国》、《山月记》等,2013年入选百道网首届“中国好编辑”人文类第一名。)

同类推荐
  • 太平天国十四年

    太平天国十四年

    《晚清微历史系列:太平天国十四年》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不第的年轻人、上帝和他在“小天堂”的儿女们、金田树大旗,塑造一座太平理想国的浮雕、永安城中不安宁、江南江北几战场、挂着十字架跳舞的天王和诸弟们、天京周边,剑拔弩张、太平天国不太平,天京城里杀杀杀、天国没有刹车,仍在奋斗、走向黄昏夕照的半壁天国、辉煌“小天堂”的幻灭、强弩之末,天京失陷后的继续等。
  • 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坛存身?爱情、亲情、仕途,古人如何抉择?少年皇帝,是勇夺皇权还是沦为傀儡?《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带你回到帝国最后的时刻,看古人的官场进退,权利得失!
  •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是郑振铎先生重要作品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 秦朝那些事儿

    秦朝那些事儿

    蹒跚着潮流历史的脚步,挣扎着传统思想的禁锢。铿锵着真挚情感的倾诉,释放着疯狂燃烧的温度。
  • 辛亥:摇晃的中国

    辛亥:摇晃的中国

    一场低烈度的革命,一个大变局的中国。本书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
热门推荐
  • 教你打曲棍球·高尔夫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打曲棍球·高尔夫球(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向胡雪岩借智慧

    向胡雪岩借智慧

    本书融故事和论述于一体,生动讲述了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创业史,从经商智慧、处世手腕等方面,集中解读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展示了大商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向胡雪岩借智慧》内容丰富,论述细致,颇具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选择与得失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
  • 原来的世界3

    原来的世界3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以及找到真理后的大彻大悟。所有的角色都可以化为一种符号,信仰扭曲的杀手是那些偏离真理的可怜人,惨遭不幸的共济会尊师是守护真理的勇者,两个不断寻求真理的凡人,离真理越近,他们所要面对的考验越大……
  • 红楼之追玉逐天

    红楼之追玉逐天

    她本天外的仙草,却因守护之情和灌溉之恩下凡。这一世的她可否在了结所有前尘旧事后伴君走天涯?他本天上最尊贵的仙,却因绛株之故降下凡尘,不料因有心人的安排投胎到异世,当记起所以前尘往事时,发誓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寻到绛株,来到红楼的他可否掳获爱人的心,可否在这个乱世护得她一生平安?前世宁静的相处,虽然没有生死的承诺,却有千年的相守相依。今生世俗的阻碍,是否可以携手看红尘,是否可以共渡续前缘…一篇单纯的关于妹妹的文。第一次写文,请大家多多支持。
  • 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英雄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英雄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英雄故事》分为“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三部分,具体收录了《拉祜族英雄扎努扎别》、《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墨勒阿革洛斯的悲惨命运》等故事。
  • 大唐公主之古鱼梦

    大唐公主之古鱼梦

    (本文架空,轻松不虐)刁蛮任性连皇上都要担忧其婚事的大唐公主居然穿越到了一千年前的西周,邂逅了一个地方小国的鱼国国君。这个鱼国国君很小气啊,动不动就生气,学学她大唐公主如何美丽大方、清新脱俗、思想开明吧。还是老顽固一个,浪费了一副好皮囊,看她盛世大唐的思宁公主如何对付他,等着接招!
  • 大国智慧

    大国智慧

    千百年来,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罗斯、法国这七个思想大国,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本书将阐述其思想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的底座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所震撼的。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预测明天,自信地去表达、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 唐朝好媳妇

    唐朝好媳妇

    别人重生不是皇后贵妇,就是富家千金,凭啥俺就成了一个童养媳,而且还是农村户口?!最糟糕的是,还是一个官匪难分的年代,这让小女子咋活? 好在吾道不孤,家中有四壁,床上有病母,身旁小丈夫,下面还有一群鼻涕娃……咦?老公是指望不上了,老公公哪里去了? 算了,物比人贵,人比物重,只要有人,一切都有可能,那个……面包会有的,老公也会长大的,就这么着吧! 另外推荐青柳的完本书:《凤临异世》《新一品修真》《飘泊在异界的日子里》《创神传奇》另外推荐青柳新书:《末世涅凰》《驭香》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你是我的暖暖时光

    你是我的暖暖时光

    一场意外,债没还完就跑,他将她堵在墙角,表白失败,现在翻倍!”,小秘书壮胆偷逃……再相遇。邪肆的笑,“小东西,她错惹上自家英俊妖孽又多金的腹黑BOSS,从此小秘书开始啼笑皆非的还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