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这样的灌输使孩子们从小就“站着”,不会“趴着”
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会为人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伟大的禀赋就在你身上,相信自己才能真正快乐。
今天,一个非常让人失望的事实是,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而质疑自己是否具有成功的能力,对于自己的一事无成,他们常常能找到各种借口、理由来搪塞。悲观主义、消极情绪,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弥漫在我们的社会。在很多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渴望追求成功的影子,相反,他们给人的印象倒像是某种力量的受害者。
相信自己,这是人生首先要做到的一件大事。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不可能实现自己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而一旦相信了自己,相信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你必将取得成功。
人活着不是一种单纯的存在。你应当抓住、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你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可以帮助你实现友爱、和谐、欢乐、伟大和宁静。
我的整个成人时代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那些最幸福、最有成就、最有创造力的人,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充满朝气,相信自己的良好的习惯呢?
建议:教育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教育孩子完全拥有足够的能力,所需要的,只是去相信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让他人代替你决定。要相信自己人生态度可以更积极,身体可以更健康,生活可以拥有更多的友爱,前景可以更加的光明,相信一切都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实现。生活中出现的每次经历,要当作学习、进步的好机会,而不是让自己恐惧、担心。
难题某中学的数学教师每天给他的一个学生出3道数学题,作为课外作业给他回家后去做,第二天早晨再交上来。
有一天,这个学生回家后,才发现教师今天给了他4道题。而且最后一道似乎有些难度。他想:从前每天的3道题,我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早该增加点分量了。
于是,他志在必得,满怀信心地沉入到解题的思路中……天亮时分,他终于把这道题给解决了。但他还是感到一些内疚和自责,认为辜负了老师多日的栽培——一道题竟然做了几个小时。
谁知,当他把这4道已解的题一并交给老师时,老师惊呆了——原来,最后那道题竟是一道在数学界流传百年而无人能解的难题。老师把它抄在纸上,也只是出于好奇心。结果,不经意竟把它与另外三道普通题混在一起,交给了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却在不明实情的前提下,意外地把它给攻克了。
假如这个中学生知道这道题的来历了,他还会在一夜之间将它攻克吗?
由于心理上的怯懦和准备不足,人们往往为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壕沟和障碍。知难而退,优柔寡断,往往便是人生最大的难题。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立志要当总统,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为总统。
从22岁到54岁,里根一直在文艺圈中,对于从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这可以说是个拦路虎。但当机会到来时,共和党的保守派和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他竞选加州州长时,里根毅然决定放弃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原职业,坚决地投入到从政生涯中。最后,里根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
人之一生。有如花开一季,面对成功无须狂喜,更不要盛气凌人;不要盲目自信,更没有任何可以值得骄傲的成果。
在生活中,才能并不出众、表现平平、安分守己的人占大多数,但平凡不等于平庸,连古人都说“天生我材必会有用”。
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如果他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给予肯定的话,那么他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对自己的能力、实力等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会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非常的自信,也有足够的能力说服自己,认可自己。
威尔逊曾经说:“要有坚强的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如果能具备这种良好的心态,无论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的确,自尊、自信和自强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知难而进的良好习惯呢?
建议:通过具体活动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独立处事、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孩子对自己还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常常感到很模糊,要通过具体活动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例如,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手工美术作品;自己计算出较难的算术题;以及学会部分家务劳动等等。孩子们经过努力完成了这些活动,便会从中领略到劳动收获的自豪感,从而加深对自己力量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自我力量充满信心。只有到了这时,孩子的自信品格才能树立起来。孩子的自信正是在广泛地接触社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是孩子自信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人的一生正是在与多种困难作斗争中度过的。只有当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充分的信心,他的自信才有了较为切实的基础。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难题,引导他们加以解决,从而磨炼他们自信的信念。对孩子的教育越俎代庖、急于求成,是强化孩子自信的大忌,因为这样只能使孩子增加依赖性和盲目性,自信的基础就会随之瓦解了。
列队毛毛虫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
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
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一旦盲目跟从那些所谓的权威,而停止自己的思考,你会接连发生失误,甚至人生都会变得失败。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充其量只会落下“模仿者”之名。
其实,成功者都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成功几乎是没有的。跟着别人跑,跟着别人学,可能会获得一点成功,但不能获得大的成功。
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设计成功的路线和方法,这才是高人。
人生活于世间,能以本色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岂不是一件乐事?历史上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是个性十分鲜明的人,没有个性便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深邃的思想,更没有创造力。每个人的个性会有所不同,但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正确地认识、分析自己,扬长避短,就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也会有助于自己的事业。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不盲从,具有独立的个性呢?
建议:让孩子自我探索首先,如经济能力许可,父母亲最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房间,书架、桌椅、衣橱等,协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处理自己用品的习惯。譬如看过的书归还书架,玩过的玩具、蜡笔、盒子应收拾好放在抽屉里;诸如此类让孩子学着处理自己的事情,渐渐即可养成孩子良好的独立性。
其次,父母亲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分担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例如,帮助收拾碗筷、打扫庭院,给盆栽花草浇浇水,喂食家中养的小动物等。而每当孩子能圆满完成父母亲所交付的任务时,父母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很有成就感。
专家们建议家长依照孩子年龄大小分担不同分量的家事,如此下去,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使他们更有责任感。
此外,有些孩子虽然一心想要学着“独立自主”,凡事都坚持“自己做”,但实际上都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无法做好,如吃饭时把桌面搞得一团糟,衣服穿得东歪西扭等。有一些急性子的父母亲很可能没有时间等待孩子慢吞吞、无秩序的“自主”行为。所以凡事“一手包办”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自主的机会,同时更导致孩子依赖心理。
我们常看到许多孩子,甚至上了初中、高中后,还经常打电话回家说,“妈妈替我送水彩来”,“替我拿学生证来”等,而如果家长不把这些用品送到学校,他们还可能把过失归咎给父母亲,甚至大发脾气。这种孩子就是从小养成凡事依赖父母的个性,不能独立自主,所以长大后也无法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从教育的词典中把“庸才”划去有人问天才:“您与庸才的区别是什么?”
天才回答说:“世上本无天才,只不过是勤奋再加点儿远见罢了。”
“两者总有点区别吧?”那人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