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人们期盼自己继承祖业的殷切希望和祝福孩子一生平安的愿望,欧阳自远却第一次对他们说了“不”。
欧阳自远为什么会拒绝?也许是儿时伴他读书的月亮,不仅照亮了书上的文字,更为他照亮了广袤而深邃的天空,广寒宫中的乐曲已经引领着他穿越人间,心系于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间。
在招考的所有专业里,最吸引欧阳自远的就是以窥探宇宙奥秘为使命的天文系了。当时南京大学天文系是全国最好的天文系,欧阳自远的目光在这张招生海报上留恋了许久,就好像已经看见了嫦娥姑娘的翩翩舞姿。
但此刻,欧阳自远又要对自己说“不”!中学时期教授地理课的袁老师所讲的一番话已然深深地印在欧阳自远的脑海里:“当你怀着强盛国家的心去学习的时候,你的学习就会悄然转向热爱。”尤其是当他想起家人们希望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想起父亲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欧阳自远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个人志向和新中国的命运与发展连在一起,要为新中国的兴盛、腾飞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乃至一切。
当一个人的理想和志愿超越了个人一己得失、荣辱时,迈出的脚步也常常会更加坚定。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百业待兴,最缺乏的是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和石油。因为找不到地下的石油,只好咬牙提炼比天然石油成本高出几十倍的人造石油。即便如此,一年人造石油产量只有24万吨,占了当时石油总量的55%。就是这样微薄的石油产量,却支撑着新中国刚刚启动的工业化建设,以及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上的军事用油。石油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新中国发展的步伐。毛泽东为此忧心如焚,多次召见李四光:“找,要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摸个清楚。”
“找矿去,到野外去”,成为那个时代最迫切、最响亮的声音,地质勘探队也成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游击队”。
欧阳自远在此起彼伏“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祖国的宝藏”的声浪中,渐渐清晰并坚定了自己的志向。也许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无法理解,而在当时那个年代,毛主席的话对于一颗颗年轻的心来说绝对像轻纱万顷的月华一样撩人。祖国的发展与富强导引了欧阳自远人生梦想的坐标,他没有听从父母与家人的建议与期望。
同时,欧阳自远也暂时告别了心系的天空,地理同样激起了他的兴趣,地球上如此丰富的地形地貌因何而起,因何而变,也是欧阳自远在上地理课时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他内心当中也在畅想:倘若自己在中学时代地理课上所学到的一切,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地质不正是藏在水下的广阔冰山?如果由地质入手,一定能获取更多的奥秘。
此外,对化学欧阳自远也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学的各科成绩中,他的化学成绩不但最高,而且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相形之下,恐怕欧阳自远最为疏远的就是医学了,尽管家人尤其是叔叔多少给他普及了些医学知识,但当时的欧阳自远也说不清楚医学究竟是什么,只听别人说过学医的入门就是要熟悉人体构造。全身206块骨头,每块骨头叫什么,远不及天上的每个星球叫什么更让他痴迷;每块骨头该安置在哪里,也远不及地下的石油究竟藏在何处更让他激动。
欧阳自远心意已决,将大学志愿定位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
第一志愿:北京地质学院矿产资源勘探系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
第二志愿:南京大学天文系;
第三志愿:天津大学化学系。
欧阳自远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都是这个学科里全国最好的。欧阳自远觉得要学就要学最好的,他当时也有这个自信可以被最好的学校所录取。
1952年8月,国家成立地质部。同年,趁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学科抽调的精英们组成了北京地质学院。作为当时国内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北京地质学院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欧阳自远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第一志愿锁定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资源勘探系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一方面是因为要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地理知识的喜爱。
而南京大学天文系之所以成为欧阳自远的第二个志愿,缘自伴随着他成长,始终让他魂牵梦萦的对宇宙奥秘的向往。
选择天津大学化学系,是因为欧阳自远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1952年,全国首次实行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吉安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集中到吉安市白鹭洲中学考试,这所中学的前身是文天祥就读过的白鹭洲书院。
那时的高考,还有些像秀才赶考。从永新到吉安有将近100千米的路程,需要走上三天。欧阳自远将书本、学习用具等装进一个箱子,将生活用品、行李等装进另一个箱子,用一个扁担挑着,告别了父母家人,上路了。那是欧阳自远第一次一个人走出永新,远赴他乡。当时正值夏季,丰饶的吉泰盆地,稻浪滚滚,瓜果飘香,荷绿莲红,空气里有一股甜丝丝的气息。欧阳自远很清楚,这一次远走他乡,将决定着自己未来人生的走向,这让他心中充满兴奋和憧憬。以至于一天30千米走下来,入住在公路旁的旅店时,他丝毫感觉不到疲惫。旅店里,和欧阳自远一样“赶考”的学子疲倦地揉搓双脚时,他则边看书,边拿出箱子里的干粮和咸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到了白鹭洲中学,晚上就带上个草席,找块江风习习的凉快地方睡下……
奔向梦想的心,将疲惫远远甩在身后。
旧时赶考“交头卷”的习俗还没能从思维中退远,考生们仍旧视能够交头卷为一种骄傲。几科考下来,欧阳自远都是一个小时左右就完成考试交卷了,而且居然抢到了两次头卷。
听欧阳先生说起当年的高考经历,犹如一场惬意的旅行,又像是一场充满了快意的竞赛。哪里像现在的高考,数月之前,父母就已经预订了考场周围的饭店,而考场周围饭店的房费也是水涨船高地连翻数倍。学生们在考场里高考,父母们则在考场外驻足等待,接受炎炎烈日的高温炙烤。全家人都不堪其累!
那时还没有录取通知书,各校录取学生的名单均由报纸发布。江西当时属中南区管辖,中南区的录取名单刊登在《长江日报》上,邮局门口天天是一片翘首以待的人群。永新中学名不虚传,欧阳自远班上16名学生全部被大学录取。其中,欧阳自远的几位好友尹祥楚、尹怀邦、胡育农等都被录取到了北京,不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是中国人民大学。
有一天,登着欧阳自远名字的《长江日报》到了,一切都如愿以偿,按第一志愿欧阳自远被录取到北京地质学院。
$青年的使命
1952年8月末,17岁的欧阳自远带着对人生的遐想,背起行李,告别亲人,走出了永新。这一次,他将走向北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欧阳自远和几位同样被北京高校招收的朋友先乘汽车从永新到吉安。一路颠簸,汽车终于抵达吉安,他们几个又立刻马不停蹄地搭乘小船,顺赣江而下赶到樟树镇。
在樟树镇,欧阳自远第一次看到火车。那时的火车还是蒸汽火车,这个庞然大物给欧阳自远的第一印象是,宛如一条大铁龙。因为那时候武汉还没有铁路桥,火车到达武汉后,全体乘客都要下车,火车被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拆开,用船摆渡到对岸后,重新组合在一起,乘客们重新上车,继续前行。大多数乘客在这样的折腾中都安然无恙,欧阳自远却因为晕车,一路上吐得人仰马翻,肝胆欲出。为了减少呕吐,大多时候,欧阳自远只能禁食禁水,躺在火车座椅上。有一段时间,欧阳自远感觉自己仿佛一条被人提出水域的鱼儿,随时都可能干涸而亡。这急坏了和欧阳自远结伴同行的几位中学好友,看到他吐成那样,同样的青涩年华、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几个人虽然心情急切,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询问欧阳自远的感受,安慰着他,并祈祷能够平安到达北京。
几乎是躺了三天三夜后,火车终于抵达北京,几个青春少年兴奋地下了火车,随着人流走出北京站。当欧阳自远在站前迎接新生的众多红旗和条幅中,看到由毛主席亲自书写的“北京地质学院”六个雄健又飘逸的大字后,顿感自己仿佛重回大海的鱼儿,煞白的脸色立刻红润起来,萎靡的精神立刻昂扬起来。结伴进京的同学纷纷惊叹“奇迹”,欧阳自远却用鲁迅的话自嘲般解答:
“创造奇迹是青年的使命。”
当欧阳自远听说这是北京地质学院首次招生,与他一起走进学院的还有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1200名新生,更使欧阳自远这个17岁的少年兴奋不已……
$给我一个支点
1200名新生,与21世纪高校大扩招的学生数量相比,也许只是许多高校扩招的一个零头,但在当时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刘型是江西萍乡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后又参加了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
刘型担任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的任命书。可见,国家对教育,对选择重点大学校长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刘型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托和厚望,虽然对地质学是外行,但身为老革命的他却有着赤诚的报国心。他尊重知识,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广揽人才,许多教师调自西北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以及地质调查研究部门,可谓名师荟萃、英才如云,这让北京地质学院迅速成为中国地质教育界百川汇合、登高望远之翘楚。刘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互相取长补短,不遗余力向科学进军,校园上下形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
北京地质学院创建时,没有校舍。第一年,借用北京西城区端王府夹道北京大学工学院校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欧阳自远对梦想的追逐,对学习的投入。
欧阳自远学的是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渴望能够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青春韶华为祖国多找矿。是报国之心这一强大的动力,让欧阳自远在学习上一如中学时代勤奋刻苦。和中学时代不同的是,欧阳自远的面前呈现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他却开始将所学知识,从书本扩延到实践。
欧阳自远所属的年级共有10个班,学生大约300名。因为成绩出色,各方面素质又高,欧阳自远入学不久就被各班一致推举为班联主席。1953年3月5日,欧阳自远成为一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这让欧阳自远既感到骄傲,又深觉肩负的责任,不仅学习上更加刻苦,生活中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因为自修时间的增多,图书馆成为欧阳自远追逐梦想、汲取营养的乐土,几乎一有时间就会跑到图书馆去。欧阳自远不仅翻看与所学专业息息相关的书籍,同时涉猎天文、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同时,欧阳自远也开始为自己将来从事的找矿工作做身体上的准备。因为欧阳自远已经开始意识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找矿者,除具备出众的专业知识外,强健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一时,欧阳自远将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测量实习中。经常一个人或者和同学一起登西山,爬香山,走门头沟,去昌平……每次测量结束,大多数同学都连声喊累,欧阳自远却渴望能练出“铁脚板”,有时甚至还背着沙包到颐和园来回地走,为将来跋山涉水做好充分准备。
在磨炼筋骨的同时,头脑的锻炼也丝毫没有懈怠。当时的测量工作程序十分简单,而测量计算却十分复杂,经过几天的钻研,欧阳自远发明了一种用于测量的计算尺,一下让复杂变简明了。这项发明在当时的学校里还很是轰动呢。
在欧阳自远上大二时,努力和付出赢来了回报,他当选为全学院三好学生以及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三好学生表彰大会在当时北京条件最好的北京饭店召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出席会议,并为三好学生颁奖。欧阳自远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郭沫若在为三好学生颁奖时,应大会要求,给每位三好学生送上了自己的诗集。郭沫若对自己的诗集调侃道:“你们不要以为我的诗写得有多好,其实——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郭沫若谦虚的态度此后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欧阳自远。
大二结束后的暑假,作为学院的奖励和鼓励,欧阳自远可以跟随在学院工作的五位苏联专家到六朝古都南京考察休假。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欧阳自远十分兴奋,更让人惊喜的是,和苏联专家在南京作地质考察的一个星期,欧阳自远真切地体会到苏联专家广博的专业知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处山坡前,苏联专家查看了一处地层剖面,立刻说出这座山形成的年代,山石的主要构成成分,等等。苏联专家的“神奇”让欧阳自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大三开学后,欧阳自远开始学习钻探和坑探,致力于实践勘探:操作钻探机、凿炮眼、填炸药……可以说,欧阳自远在一丝不苟又脚踏实地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大四开学不久,欧阳自远又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让他更觉肩头使命的沉重。欧阳自远参加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小组,研究湖南桃林铅锌矿的成因,随同拉尔钦科教授指导的十几个研究生到山西的石棉矿实习,到山西进行野外勘探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可能是因为拉尔钦科曾是“二战”时苏联炮兵上校团长的缘故,他对学生们要求十分苛刻。从坐姿到站姿,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都完全军事化管理。让欧阳自远记忆深刻的是,拉尔钦科规定,研究生上山进行地质调查时,一天不许带水壶,理由是带水壶不仅会增加负重,还会让人产生心理依赖,放慢速度。
在打磨和淬炼中,欧阳自远一点点褪去青涩,丰满着飞翔的羽翼。
这些过去只会在梦境里出现,或者在梦境里也不可能出现的场合与人物,如今就在自己身边可见可闻、可感可触。欧阳自远深深感到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幸福,更有一种青春隐隐的冲动,好像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