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200000024

第24章 复义(2)

首先,他使用的“含混”这术语本身就具有文学理论(一种科学文体)所不应该有的含混,这术语的不确切造成大量误解。不少批评家对此术语不满,试图改一个术语。L·C·奈茨使用“滑动结构”(sliding construction),这更不明确。美国批评家威尔赖特在五十年代初建议改成“多义性”(plurisignation);弗赖建议用一个词组“多重义”(manifold meaning)。六十年代初美国女批评家诺瓦特尼建议了另一个称呼:“语外义”(extralocution),还有人用语言学术语polysemy。但即使同意者较多的“多义”一词,也没有点出这些意义的复合性。笔者不揣愚陋,建议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的现成术语“复意”(“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以复意为工”)略改一字,建议把plurisignation译为“复义”,这也符合燕卜荪“联合含混”(unitary 的意思。

燕卜荪术语使用不当并非偶然,他对“含混”的解说本身就是游移的。他说:“含混是指你的意思不肯定,有意指几个意思,可能指这个或那个,或两者都指。”实际上他自己也承认在书中他使用“或此或彼”字样比“亦此亦彼”更多。但同时,他又强调,“纯粹的第三型(数义共存而不复合)含混没有价值可言”,“双关语的两义没有关联……就是无聊逗乐”。

燕卜荪在此书中的确没有把多义与复义区别清楚。

(第三节) 复义的复杂性

作品中词语的意义,是由纵横语境的相互作用“选定”的,这一点我们在第七章中已作详述。但在诗歌中,这个选定过程是如此复杂,因此往往歧解丛生。许多诗歌研究者穷毕生之力于析义辨疑上,他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明确的:必须确定一义,即使证据不足,某些歧解只能存异,但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我们也只能以一义解之,如果一时无法选择,世世代代文学研究者总有一天能恪尽其职。中国有“千家注杜”说,英美注莎者怕不会少于中国注杜者。但既然至今还在注,可见此事之难。这种传统的立场可写成这样的公式:

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

非此即彼。这种歧义的情况的确大量存在;一般说,它们不是复义。“烽火连三月”或是三月份,或是三个月;“悲凉楚大夫”或是屈原,或是宋玉。总之,只有一解是对的,各解互不相容。

但是,也有一些文学研究者,往往取另一种态度。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注元稹《遣悲怀》:

……同穴窗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陈先生指出:“所谓长开眼者,自比鳏鱼,即自誓终鳏之义。”同时他又说:“有人解通宵不寐的痛苦煎熬,亦可以说得通。”陈先生建议:“读者不妨两存其说。”

这样,有一个是正解,另一个“亦无不可”是副解,即使无正副之分,一样通用,这几个解之间不存在什么有机的关系,虽然不一定是完全不能共存,但形同陌路:

X1=A;X2=B;X3=C……

能不能有第三种态度呢?能不能说某些多义是语言的力量所在,是诗歌语言的正常情况,非但不必由注释家来清除,相反,几个意义组成一个综合的,更富于表现力的复合意义呢?我们上面所引的燕卜荪的大量例子,都是:

X=A+B+C

在这些例子中,数解不仅共存,而且组成一个家庭,互相丰富,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不是或此或彼,而是亦此亦彼。这就是复义不同于多义或歧义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含混七型》一书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把复义的这个机制说清楚。二十年后,燕卜荪在《复杂词的结构》一书中才作出比较清楚准确的定义,他说:“我用过‘含混’这个术语,指的是读者感到两种解读都成立,而又多少可以被一种二者结合的意义(double meaning)所取代,这两者被用来构成一个明确的结构。”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589页:“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王逸)《注》:“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远贤,固非今时俗人之所服行也;一云‘謇’,难也,言已服饰虽为难法,我仿前贤以自修洁,非本今世俗人之所服佩。”按王说是一间未达,盖不悟二意之须合,即所谓“句法以两解为更入三昧”、“诗以虚涵两意见妙”(李光地《榕村语录》正编卷三○,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亦即西方为“美学”定名立科者所谓“混含”(confusio)是也。

《含混七型》的第二个重要缺点是不敢明白宣称复义是诗歌语言力量之所在。

反对复义的人认为按此书的逻辑,自然得出一个结论:“诗歧解越多则越佳。”实际上,我国以前对燕卜荪的理论持否定态度,也是这条罪名。燕卜荪大概料到会遭此种攻击,所以在书中畏畏缩缩地往后退,再三声明他例举的方法“对批评家很有用,却会陷诗人于困境”,所以诗人仍应当遵循“尽少含混”的信条,以免搞出不合理的含混。他甚至说:“含混并非一种可以有意为之的技巧。”

甚至对读者他也敲起警钟:“当然我并不认为读者应当意识到这些纷异的意义。”全书的最后几句话又重提这个警告:“对于那些在此书中找到新颖论点的人,我应当说,不必记住,亦不必使用这些论点,他们也会觉得诗更美。”如果复义说是真理的话,为什么读者和作者都不能自觉认识并使用这条“燕卜荪原理”呢?

当某些新批评家为燕卜荪辩护,说燕卜荪描述的是作品的复杂结构,而非作者的复杂意图,他提出的是结构理论而非写作理论时,他们固然是在把复义理论“本体化”,但同时也是在继续燕卜荪的退却。

我们再仔细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在细节问题上,漏洞也很多。例如,这七型的分类十分勉强,互相很难区分开,燕卜荪说他是以“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来安排这七项,“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那么,这就是说逻辑和语法愈混乱就越含混?显然燕卜荪无意中把含混的机制简单化了。实际上燕卜荪自己承认他的分型重叠之处过多,“很难互相区分”。

他分析的例子,往往脱离了原作语境,所以有时候解错了原作,被反对含混论者一一拣出讥笑他书没读通。但对于一个二十四岁的年青大学生,这是情有可原的。此后,人们等候多年,终于在1947年等到了《含混七型》的修订本,但使读者失望的是,燕卜荪只是在初版本上加了许多脚注,“这点是我糊涂”,“此处不着边际”,“此处乱成一团”。燕卜荪悔其少作,明白含混问题比他原先设想的复杂得多。

《含混七型》的第三个缺点是:燕卜荪对新批评派的语境原则理解得不够,瑞恰慈本人要到六年后,在《修辞哲学》一书中才清楚地把语境原则说清楚。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复义的存在才是合理的呢?复义的存在和选择究竟标准何在呢?

就拿燕卜荪认为是最常见的第一型,即比喻复义来说,如果“M如N因为共同有S”,这种S必须有点限制,不然任何比喻,哪怕在科学性文体中的比喻都有无穷解。例如燕卜荪全书第一例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句,说唱诗坛像树林原因之一是因为都是木制的,这显然是“过读”了。

瑞典批评家诺丁(Svante Nordin)讨论过这问题,他举出彭斯的诗句:

我的爱人是朵红红的玫瑰。

他说,如果解为两者相像是因为她们都要喝水,或都站在地上,显然不通。比喻点的选取并非真正的“相似点”。

但是,笔者认为,“情理”并非复义的标准,任何似乎“不合情理”的解都是可能取用的,而即使说“爱人”和“玫瑰”,“两者相似因为都可爱迷人”,“都色彩鲜艳”,“都带刺能伤人”这样“合情理”的解也不一定能取用,标准只有一个——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中,复义的各解要能援情度理,涣然释而怡然顺才行。

例如曾被燕卜荪引作含混好例的《李尔王》的一段台词:

Blast!and dogs upon thee.

The untented woundings of a father"s

Curse pierce every sense about thee.

燕卜荪说第二行中前置词of所引起的语法联接作用很不清楚:“是父亲的诅咒使自己受伤?是女儿的诅咒使父亲受伤?是父亲的诅咒使女儿受伤?都可以。”

但是朱生豪译成:“头一个父亲的诅咒刺透你的五官百窍,留下永不平复的疮痍。”只取了第三种解。朱译是对的,其他两解就在《李尔王》这出戏中说不通。因此,在这个定语结构中存在复义。不注意分析语境,难免堕入断章取义。

不管对燕卜荪的理论还存在什么争论,但至少在欧美批评界,复义现象的存在与其对诗歌的重要性已无人怀疑。但越深入研究,我们就发现这个问题越复杂,甚至很难作出一个差强人意的分类。诺瓦特尼认为复义问题“一头与具体语境有关,另一头又与整个语言的结构有关,这个问题要写一本书,写多卷书”。燕卜荪自以为他的七种分类完成了复义从简单到复杂的全部序列,但兰色姆又给他加了三种。刘若愚有一种分类法,与燕卜荪完全不同。笔者在五年前也建议过另一种分类法。读者不妨一试之。但我想从我们上面的详尽讨论中,我们或许能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同一陈述被语境选择出几个同时并存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分立的歧解,而是能互相补充互相复合,组成一个意义复杂而丰富的整体;

二、这种复义应是同一民族经过一般阅读诗歌训练的大多数读者都能领会的,不包括只涉及个人经验的联想,也不包括只有专家才能体会到的语源或僻典暗指;

三、诗歌中,尤其现代诗歌中,充塞着大量“无能含混”(inept ambiguity)。这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复义,而是《文心雕龙》中指出的“晦涩为深,虽奥非隐”,或是现代批评家所谓“不诚实朦胧”(insi ncere obscurity),这些莠草应仔细加以剔除,但剔除的方法不是任意的,我们还得仔细检查语境所允许的限度。因此,彻底研究复义,必然要进入文学作品的总体性研究,包括历史的社会的背景研究。

燕卜荪的书缺点虽多,但却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地提出复义问题,功不可没。复义的研究,是新批评派对文学研究所做出的最重要而持久的贡献之一。

燕卜荪《含混七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他举的例子中有许多已超出他的含混定义中“语言特征”的范围,很多例子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宏观形象,包括整段情节,整个人物,甚至整部作品的分歧理解。例如他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巴萨尼奥挑选匣子时,波细霞令乐队作歌,歌词究竟是否在向巴萨尼奥提供暗示?这是一个情节理解问题。但燕卜荪却不作解释地把这样的例子与语意的复义混合在一起。

五年后,燕卜荪写出了他的第二本书《几种田园诗》(Some Versions of Pastoral);1938年在美国出版时易名为《英语田园诗》(English Pastoral Poetry)。这本书把复义从语言现象扩大到文本。他把田园诗看作一种复杂复义的作品模式,所谓田园诗型的作品,其主人公不再是昔日的牧人,但却沿袭牧人那种拙朴单纯的处世方式,因此出现的是将“复杂纳入单纯”,或是在复杂环境中赞美单纯,或是让“单纯的人用文绉绉的语言或时髦花哨的语言表达强烈的感情”。但是燕卜荪在处理这样宏观的复杂意义时,就不得不承认,他处理的是个社会态度,社会感情问题。这样,他就越出了新批评的轨道。

现代符号学则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了复义理论。在他们看来,任何文本可以允许无数的“解码法”,任何文本实际上是多种文本。他们很欣赏阿根廷当代作家博尔赫斯(Jorges Borges)尖刻的评语:“确定的文本这概念只属于宗教,或属于疲倦。”因此,在他们看来,复义的存在本身就否定了新批评本体论的立足点。科学用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的办法解剖这个复杂世界,艺术则表现人对这个复杂世界的错综的经验。因此,诗歌语言中出现的复义本是世界的复杂性和艺术反映世界的特殊方法决定的。从这个观点来理解复义,我们就不会觉得这复义只是一个可以忽视的纯技巧问题。

同类推荐
  •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何建明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88年,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现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编审,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书为其纪实文学小说本《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改写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史)》。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一个偶然的机会,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 就这样日益丰盈

    就这样日益丰盈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第一本随笔集,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小说以外的阿来,展示经藏、汉、西三种文化熏染的阿来。另配有12页阿来的生活写真照片。
  •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心旅拾遗(高平作家丛书)

    出国,一个新鲜而梦幻的字眼。出国之旅,其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赫尔辛基、巴黎、卢森堡、慕尼黑、佛罗伦萨、罗马、梵帝冈、威尼斯……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个又一个国家,天涯路漫漫,融入了她的脑海,融入了她的浮光掠影的记述里。
  • 趣谈写作

    趣谈写作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现代很多大学生和职场中的人都生活在一种困惑中。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更不知道如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在盲目的状态下匆匆选择了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位老板,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相适应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毋庸置疑,很难取得大的成功,甚至很少有人能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其结果不是一次次跳槽,就是一次次被解雇。
  •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从健康的重要性、饮食、运动、心理、传统养生、工作、生活方式、健身、休闲活动九个方面讲述健康的珍贵以及如何获得健康。
  • 把话说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点子上

    本书列举了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人交谈时,可以运用的各种的说话技巧,让你在最短的时问内,用最精练的语言,引起对方的兴趣,打动对方,说服对方,使你在面对领导、同事、朋友等各种各样的人时,都能应对自如,巧妙地把话说到点子上。
  • 撕开炼狱

    撕开炼狱

    天上地下,任我仙游;神魔苍生,唯我独尊!午阳生在仙家,从小受尽宠爱,不料被他人一把推入炼狱……机缘巧合得到至尊神器,生死关头驯服异能神兽,从此挥刀斩破炼狱,誓要夺下九幽神殿!可谁知世事难料,这一刀,竟引出几十年前的一场孽缘……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残刀斩天

    残刀斩天

    一刀起,万念俱幻,梦魇载青衫,飒沓如流星。武子风,命途多舛,却为心中的一份执念,一步步走上修炼的巅峰,当他把刀架在魔族的脖颈上时,原本的幻想却支离破碎,原来一切全都错了,真正的敌人还在肆虐,还在吞噬着世间的希望,而他又将怎样去挽救,抬头仰望,那一望无垠的天空,或许就是方向……
  • 过去

    过去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微伤初恋:秋天别来

    微伤初恋:秋天别来

    进入大学的何秋奈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地遇见了自己的初恋。初恋是美好的,也是深刻的。只是和大多数的初恋一样,客观现实以及不成熟的性格,给何秋奈的初恋也蒙上了阴影。在百转千回、分分合合之后,她最终忍着痛为自己的初恋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