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09

第9章 儒家文化(1)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儒雅的中国人。她曾极大地影响了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成为东亚文明的象征。“五四运动”以来,在“打倒孔家店”、“批孔、批周公”等口号下,她几度受到冲击和撕裂。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前有“新儒学”的传承发扬,后有儒学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亚洲四小龙”,更有“国学热”、“建设和谐社会”等新的浪潮,儒学文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以经学原典为基础,不断向前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先秦原始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义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及现代新儒学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一节) 儒学原典

儒家学说以儒学原典为核心,经过历代儒士阐释发扬而不断完善。以“十三经”为中心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以“述而不作”或“以述代作”方式进行的经典阐释之学。

一 “十三经”及“四书”的形成

春秋之时,孔子整理、编订古代文献资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六经”体系,这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保存于太师,经秦火而亡,到汉武帝立经学博士时,便只有五经博士了。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孝经》讲求孝道。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统治者规定《论语》、《孝经》为学生识字后的必读之书,治五经者可以诸经分治,但《论语》、《孝经》人人必读。东汉时,便在五经之外增加《论语》、《孝经》,统称为“七经”。

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下令孔颖达等为《毛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五经作“正义”,其后又出现了《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四经的义疏,于是形成了“九经”之说。唐朝廷规定太学学习及科举考试必须以唐代九经注疏为标准,同时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论语》、《孝经》,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朝廷下令于长安国子监门前立石,刻九经及《论语》、《孝经》、《尔雅》,作为士人传习和考试的学科及文字定本,称为开成石经,于是便有“十二经”之称。

唐末北宋时,《孟子》一书受到推崇,出现了一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最终由子书上升为经部之书,与“十二经”一道并称为“十三经”。也就是在宋代,人们把十三经及其较好的注疏合刻在一起,形成一套系统的经书及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广泛流传,以至于今日。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继承宋代前辈学者的努力,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在一起,合称“四书”,与“五经”相配,称为“四书五经”。他刻意调整诸经次第,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先后为次,作为学习“五经”的阶梯。从此,“四书”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地位更优先于“五经”。

二 “十三经”及“四书”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周易》居群经之首,包含《易经》、《易传》两部分,后世又统称为“易经”。汉儒以为《周易》经过伏羲画卦,周文王、周公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成。《易经》是古人卜筮用书,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两两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构成。《易传》则由《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构成,统称为“十翼”,是对《易经》加以哲理化阐释的作品。

《尚书》原称《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述的汇编之作,记事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夏书》是商、周时人根据远古传说和部分从夏代传承下来的历史资料追记而成的文献作品;《商书》是商代留传下来的文献,一部分经过后人的加工;《周书》则是周代的档案文献。传统上将《尚书》的文体分成典、谟、训、诰、誓、命六种,除《禹贡》为地理记类的著作外,其余各篇均为训下、告上之词,相当于后世帝王的诏命和臣僚的奏议,包括部分谈话记录、讲演词、命令、宣言等。经秦火而后,《尚书》在西汉时期形成《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个系统。前者流传至今,而后者逐渐失传。今天所见的《古文尚书》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一部离析《今文尚书》并增补一些散逸《尚书》文字在内的“伪古文尚书”。

《诗经》原单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至今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全为贵族作品。《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主要是政治讽喻诗、怨刺诗及反映贵族生活习俗的诗。《大雅》主要是颂扬周文王及大臣功业的颂歌。《颂》主要是祭祀先王和山川神明的庙堂颂歌,也有一部分祈祷丰收的农事诗。在西汉时,《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在魏晋以后逐渐衰亡,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全书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组成,记载了三百多种所谓周朝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具体的说明,其中也牵涉到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书中的《冬官司空》在西汉时已经亡佚,当时学者以先秦类似古籍《考工记》加以补足。《周礼》对后世政治影响很大,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西魏宇文泰任用苏绰改革官制、宋代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相号召。《仪礼》原称《礼》,汉代又称《士礼》、《礼经》,晋代始称《仪礼》。《仪礼》详细记载古代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贵族礼仪。全书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等十七篇。《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包括对《仪礼》的说明,杂记丧服、丧事,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记述孔子言论,论述儒家思想,记叙时令等多个方面。在汉代,《礼记》主要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两种。流传后世最广的是《小戴礼记》,成为十三经之一,而《大戴礼记》则有所散佚。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十二君共二百四十二年的鲁国历史。因绝笔于“西狩获麟”,故又称为《麟经》。孔子修订《春秋》,运用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赋以鲁史“微言大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经文十分简略,自汉代起便主要流行《左传》、《公羊》、《穀梁》三种《春秋》传记之作,统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以叙事为主,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实。其书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比《春秋》经多出十七年。《公羊传》、《穀梁传》的记事起讫与《春秋》经相同,主要从微言大义的角度出发,采用问答体的方式对《春秋》经文作义理式阐发。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的有关孔子及其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作品。《论语》一书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齐论》、《古论》三种不同的本子。今传世的《论语》乃由东汉郑玄参照以上三种本子整理而成,共有二十篇。在西汉时,《论语》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传、记一类的著作,东汉时才正式列入经书之列。

《孟子》是一部记录战国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与时人、门弟子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今有七篇,主要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所记,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体例类似《论语》。在宋代以前,《孟子》一直被当作传、记之作,列入子书之中,直到宋代才上升为经,列入十三经之中。

《孝经》是一部阐述孝道思想及孝治等社会功能的著作。全书分为十八章,据宋郑畊老统计,全文有1903字。《孝经》按等级地位,将孝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对孝的内容、意义、价值作了全面的阐述,并主张移孝于忠。《孝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人们必须熟读掌握的、流传最为广远的经书。在历史上,汉、唐两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而魏文侯、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唐玄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等君主都曾对《孝经》作过注。今天流传最广的注文就是唐玄宗所为。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训诂学专著,据传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为,今人一般认为出于汉儒之手。《尔雅》之“尔”为近,“雅”为正,指雅正之言,即作为政治、文化、社交活动中使用的词汇。《尔雅》共有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各篇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全书大体可以分为语言、人文关系、建筑器物、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五大类。

《四书》由宋代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而成。朱熹对“四书”还加以训释注解,形成《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取士的标准,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核心,阐述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抱负,展示其内圣外王之道;《中庸》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儒家中庸思想及诚明、明诚思想作了深入地阐述分析。

(第二节) 先秦原始儒学

先秦原始儒学是儒学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从多个侧面提出并丰富了儒学的基本命题,奠定了后世儒学发展的基础。

一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学术下移,由殷商、西周的“学在官府”发展到春秋时的“学在民间”。春秋战国之时,士阶层已经成长为一支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社会力量。他们通过一系列政治、学术活动,逐渐创立学派,提出解决现实困惑的政治与思想主张,游说诸侯,诸子百家之学渐次兴起。儒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经过孔门后学的传播,在战国时期与墨学一道,成为优于诸子百家的“显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至鲁,为鲁人。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随母居住曲阜,过着贫贱的生活。他少年好学,博学多能,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看管牛羊的“乘田”。中年以后,孔子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离职后,他周游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到处游说。晚年时,孔子又回到鲁国,专意于讲学与整理文献。孔子的言行,由其门弟子记录整理成为《论语》一书,是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依据。

在政治方面,孔子考察夏、商、周三代历史,主张损益三代,恢复周礼。他赞赏周公的为政,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希望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有道社会。为此,孔子提出“正名”说,要求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守其本分,不越位,不僭礼。在传统的以政、刑为治之法外,孔子进一步提出以德、礼来治理天下的主张。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所以,复兴周礼、施行德治是孔子恢复社会秩序,减轻人民痛苦的最根本的政治主张。

在思想学说方面,孔子以“仁”、“礼”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儒家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他希望通过每个人的自身修养,使人人都成为具备仁德的士人君子。孔子的仁既要有“爱人”的和谐相处,也要有“克己复礼为仁”的名分之别。这种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仁说,讲求“能近取譬”的“忠恕之道”,由己及人,由家而及天下国家。从积极方面讲,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消极方面讲,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仁”的境界很高,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士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同时,仁又极易施行,因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在提倡“仁”的核心理念下,孔子强调维护等级、名分、秩序的“礼”。一方面,仁是礼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另一方面,礼是仁的目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礼作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仅能约束人的言行,而且能维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孔子崇尚周礼,把恢复周礼作为一生的追求。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大半生从事教育活动。他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弟子,培养弟子数千人,而学术、名位显达的就有七十二人。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子弟入学。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采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重视启发弟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动性。孔子强调实事求是、“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主张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对于同样的问题,他总是针对弟子材质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回答,从而培养、造就了一批个性、特色鲜明,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才。在教学目标上,孔子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为终身教育及下层士人参与国家治理开辟了道路。

二 列名“显学”

《韩非子·显学》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八派,墨学分为三派,而同称为显学。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战国时的儒学主要以子思、孟子传道学派与子夏、荀子传经学派最为重要。

(一)子思、孟子传道学派

子思名伋,孔子之孙,据说《中庸》就是他的作品。子思以曾参为师,而曾参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以践履孝道著名,《孝经》就是孔子为曾参陈述孝道的书。子思门人又传道孟子,最终形成思孟学派,而以弘扬孔子之道,重视心性道德,阐释“仁、义、礼、智、圣”五行著称。

孟子(约前371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后世传有孟母“三迁”、“断织”等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初仕于邹,不得意而先后游历了齐、宋、鲁、滕、梁等国,以宣讲“王道”、推行“仁政”。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只讲富国强兵之术,孟子“仁义”之说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采信。于是孟子在晚年回到邹国,不再出游,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同类推荐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古代玻璃器

    古代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玻璃器》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仁爱、和谐、真诚。以前我们提倡文化的复兴,现在我们需要提倡信仰的复兴,信仰的复兴是一项宏伟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民族的复兴,文化复兴是基础,信仰复兴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现在正迎接中华民族伟大的信仰复兴。复兴是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我们永远恪守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是创造、不是革新,是接受、是弘扬。关注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呵护过程。我们在这里赞美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我们看到,传统的精华,正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巨大智慧。我们的信仰就是人类的共同信仰: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建设人类共有家园。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莽荒第一神

    莽荒第一神

    本文结合修真、洪荒、山海经、西游记等四大元素进行创作,有修真的绚,有洪荒的强,山海经的怪,西游记的回忆。胸中之书酝多年,此朝方才写成文。不求富贵功名,只为做完一梦。
  • 皇道金丹

    皇道金丹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飘渺类修真新作,带你遨游在星际修真的宇宙之中。不修元婴修金丹,看我另类修神成就金丹皇道!
  • 腹黑小妻“扑”老大

    腹黑小妻“扑”老大

    东方凌傲:A市商界的巨鳄,黑道的龙头,政界的翘楚,性格孤傲,外表俊美,气质高贵,睿智沉稳,却冷漠难以亲近,唯独对那个笨笨小女人倾心,仗着自己的身价资产,迫使那个小女人答应婚约是第一步;依着自己的英明手段,设计那个小女人委身相付是第二步;再来就是生米煮成熟饭-结婚-嘿啾-生娃-嘿啾-生娃。简彤:没落简氏的三公主,甜美可爱,心无城府,典型的温室里的花朵,没经过风吹雨打,从来都是遇弱则强,遇强则弱,却无意被家长包办了婚姻,从此就要享受米虫的幸福生活,却被肚子里突然多出的一颗种子打乱。“简小姐,恭喜您,你已经怀孕十一周了,孩子很健康,这段时间请注意,忌······,”简彤睁着无辜的眸子,看着手里医生龙飞凤舞的字迹,顿时一阵晕眩。老天她的爷,她还是处女一个啊,怎么就怀孕了呢,难不成,她是玛利亚第二。要被那个黑道头子知道她怀了别人的娃,他肯定得轰爆她的头还有她肚子里的娃,想想鲜血淋漓的惨烈死相,她包袱款款逃了。剪影一某日清晨,某女正抱着肚子窝在舒服的蚕丝被里睡得昏天暗地,朦胧中抱住一具冰冷光裸的身子。“怀孕多久了?”阴测测的看着原本纤细的腰身变得臃肿,胸前也变得他不能一手掌握,漆黑的眸子瞬间燃起一团火。“····十三··周··”某女颤巍巍的抱着已经微微显露的肚子,胸中警铃大作。“呼呼呼···”某女如同上岸的鱼大喘着气,身子被人翻过来覆过去,终于眼皮一翻,晕了过去。某男还不知餍足,从背后揽着她,两手交握着覆住她的腰腹。剪影二某女盯着某裸男,口水直流,鼻血直喷,尼玛,这男人忒不要脸了,居然用美男计,更不要脸的是,她特别想中招。“好看不?”“好看。”“想吃不?”“想吃。”“那还等什么?”“······”她怕吃了他让她吐出去。剪影三某女:“你能不能别对我这么好,搞得我都不想离开了。”某男:“那就别走。”某女:“那怎么行,孩子不是东方家的,你妈迟早会发现的,与其到时候被扫地出门,还不如我现在自动让贤。”某男:“······,笨女人,你可以再笨点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一曲仙乐到碧霄

    一曲仙乐到碧霄

    蓝田破空乱世兆,四宝现世迎春朝.谁人入得帝王庙?&nbsp;一曲仙乐到碧霄.....最后一个祭祀的预言,一个异世之人,一个蓝田玉镯,将引起江湖朝堂怎样的风起云涌,且看《一曲仙乐到碧霄》(完整版)<br/>(预计50—60万字,情节跌宕起伏,有阴谋,有幽默,有伤心,有温暖,最终大团圆)<br/>&nbsp;&nbsp;
  • 老婆结婚吧

    老婆结婚吧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每每想起,爱到极至,恨入骨血!苏禾,H市首富之女,聪明豁达,对爱执着。谭家的步步紧逼,她忍,她认,因为坚信,还有爱情。谭少山,J市名门之后,冷静睿智,以爱之名,织下一张大网,将苏禾困入其中。在爱情与亲情之间,近乎残酷地维持平衡点。苏禾以为,只要坚持,她总是那个能陪谭少山直到最后的人,她总是这场名门之战的最后胜利者。岂料,七年,未婚先痒。一场意外,爱情再也不能来日方长。*****“谭少山,你要怎样才能原谅我?”“苏禾,我永远不会原谅你!”“你说过要跟我结婚。”“不,苏禾,婚礼不会再有了。”苏禾曾经以为,自己既使是死了,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场景。可如今,她不过才来这里六个月,她都快要记不起那个叫谭少山的人的模样了。所以,关于自己曾经逼婚这件事,苏禾打死也不承认!坚决不承认!不就是一名门吗?有啥了不起!*****“苏禾,你剃光头的样子,真是难看。”苏禾忍住,默念阿弥托佛一万遍!弯腰,点头,双掌合十。“施主,嘲笑出家人会遭雷劈。”“苏禾,你这么恶毒,佛主怎么会肯要你?”老祖说了,莫装逼,装逼者遭雷劈,苏禾忍不住地在心里冲着眼前的人比了个中指。“施主,请不要在庙堂之上对佛主不敬。”*****“苏禾,你那是扫地还是画圈?地都不会扫,师太很快就会把你扫地出门了,你还是趁早长出头发,下山跟我结婚去吧。”是,老子是在画圈,诅咒你!诅咒你全家!!“施主,莫开玩笑,师太会生气的,师太一生气,庵里就不开伙了。”“苏禾,你就算是入了佛门,我谭少山也要你穿着袈裟跟我结婚入洞房!你要真舍不得师太,我倒是可以考虑请她观礼。”苏禾抬头望天,一口老血硬生生地逆流成大姨妈。“施主如此污秽,小心贫尼写篇加长防侧漏型微博给你曝光!*****师太:“苏施主,生病就要好生养着,不要剃了个光头就来冒充佛家子弟,庵里饭菜不够分。”苏禾:“师太,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看我都剃得这么干净了,收了我吧,我把心献给佛主。”师太:“哦,那你身后之人又是什么?”苏禾:“年纪轻时不懂事,喜欢狗就养了条,后来被咬得狠了咬得痛了,就不喜欢了。”师太…某咬人狗…
  • 主流穿越:侠女养成记

    主流穿越:侠女养成记

    一把砍柴刀也能纵横武林?一套“抽风”的拳法也能打遍天下?一个长相不“妖孽”的穿越女生也能风靡万千少侠?呃,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就是江湖!想知道侠女是怎样养成的?请关注文利新书《主流穿越:侠女养成记》。。。
  • 这是一支离别的歌

    这是一支离别的歌

    上海女孩程闻瑾过着平静、简单、一尘不变的生活,直到她十六岁时爱上一个人,一个同龄的男孩子周君彦,方才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滋味。那种陌生、真切、微苦而回甘的滋味,绵延了她之后的十年。在她为了追寻初恋来到纽约的这段期间里,程经历了个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尝到了初恋情人违背誓言的苦涩,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她耍赖、让她依靠、教她独立的男人,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林晰。多年后当周再次出现时,程一度失去方向。林因为爱她而离开她,她也终于在没有林的呵护下真正成长起来,在他们两人的梦想城市巴黎,程认真审视自己的爱情,为心爱的人创业,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