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08

第8章 制度文化(8)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在礼部集中举行。清廷按路程远近发给举人路费。云南、贵州举人还可以用驿马。会试考三场,朝廷临时差派总裁官和同考官主持。录取名额不定。一般为240名,也是按省分配名额,一般为20人取1人。四川在2至4名之间。中式者称“贡士”。发榜称“杏榜”。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也有副榜。中副榜者不能称贡士,也不能参加殿试,但可由吏部授予低级官职。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保和殿举行。时间初在四五月,乾隆以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陪同皇帝考试的官员有十多名,称“读卷官”。时间为一整天,甚至可以延至次日。

(三)入仕的敲门砖

清代入仕的敲门砖为八股文与试帖诗。众所周知,清初科举沿袭了明代的制度,以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乾隆年间又增试帖诗。八股文和试帖诗是否合格,成为乡试、会试能否被录取的关键。此外,童试、岁试、科试、复试以至殿试,都要用八股文和试帖诗。

1.八股文

八股文正式形成是在明成化年间。其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特殊文体,又称“八比文”、“时文”、“时艺”。由于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也叫“四书文”、“五经文”。对于“八股文”有两种解释:其一,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题比)、起股(虚比)、中股(中比)、后股(后比)、束股(束比,也叫大结)等八个部分组成而得名;其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各由两股组成,共为八股。无论哪种解释,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僵死,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每部分写多少字是有限制的,不能按照自己的观点撰写,要“代圣贤立言”,连语气都得模仿古人为之。

由于题目只限于《四书》、《五经》中的内容,所以考了几百年之后,其中的章、节、句无不反复考尽。于是考官挖空心思,将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将几句互不相关的话捏在一起来作题目。如《中庸》中有“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的话,有一年即以“大草”命题。考生在论述过程中,一些禁忌更是难以突破。比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如果考官以“杀鸡为黍而食之”为题,那么考生论述绝不能涉及“止子路宿”和“见其二子焉”。据传,一老童生在做这一文章时,写了这样二股:“其或公鸡欤?其或母鸡欤?抑或不公不母之鸡欤?其或白鸡欤?其或黑鸡欤?抑或不白不黑之麻鸡欤?”考官见到这既不犯上,又不犯下的文章,竟将其录取为秀才。

因而,学者们认为,八股文僵化固定的内容,死板的形式,严重束缚和限制了考生的思想,摧残人才,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这种文体选拔人才,只会使知识分子的头脑更加僵化,既不能联系社会实际,又不能阐发自己的思想,知识分子穷其毕生精力,到头来只能是更加迂腐。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学者徐灵胎作《道情》,对八股文及科举作了痛快淋漓的批判:“读书人,最不济。彼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里的描写虽有些过头,但确实反映了八股文的危害,阻碍社会进步,使明清封建社会变得更加腐朽僵化、停滞不前。

清朝统治者也知道以八股文取士的弊瑞。康熙二年至六年(1663-1667)曾一度加以停罢,乾隆时也有大臣提议要将它废除,但最后还是保存了下来。这是由于八股文有利于统治者施行文化专制和传播理学名教,箝制知识分子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李鸿就说:“明清两代控制知识分子的方法虽多,但最基本的手段则是八股科举。八股本是窒息一切生动活泼的僵硬模式,而知识分子对八股的顶礼膜拜,最后又必然归结为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顶礼膜拜。”便于控制人们的思想,使考生只埋头死读“圣贤书”,以强化封建统治。陈茂同先生还认为“从形式而言,八股文也有其特殊的功能”:“第一,防止作弊”;“第二,试卷的格式固定,考官易于评审”;“第三,一定程度上能考验举子的文字基本功”。

八股文到底有无学术价值?有少数学者以为不能完全否定八股文的文学价值。周作人说:“八股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大关键。……八股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奥妙的游艺也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朱光潜说:“我颇觉得八股文也有它的趣味。它的布置很匀称完整,首尾条理线索很分明,在狭窄范围与固定形式之中,翻来覆去,往往见出作者的匠心。”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称为“举业”。八股文章真是汗牛充栋,多不胜计。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它不过是“得第则舍之矣”的“敲门砖”。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八股文也就无人问津了。

2.试帖诗

试律始于唐代,乾隆年间用以考试,仍称唐律,而一般人则称之为试帖诗。试帖诗的特点是按题做诗。唐代诗题不一定有出处,考官可以以己意出题。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允许提问,称为上请。宋初也是如此。但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才有了必须在经史中出题,禁止考生上请的规定。后来又将命题的范围扩大到古人的诗句。清代命题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或用前人诗句。考生作诗的时候,必须了解诗题的出处,写出的诗篇才不致违背题意题情。乾隆某科会试,以颜延之诗“天临海境”句为题,原诗的意思是“人君在上,如天之临,如海之镜”。许多人却误认为月光,只有十六个人知道题目的出处,全部被录取。

唐代试律一般为六韵,四韵、八韵的都很少。清代乡试、会试用五言八韵,童试用五言六韵,岁考、科考、复试均用五言八韵。限用之韵称为官韵。官韵只限一韵,在题旁注明“得某字”。其结构与作法,大致与八股文相同。首联名破题,次联名承题,三联如起股,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结联如束股。首联和次联必须将题目字眼全部点出,如果题字太多,不能全部点出,则将紧要字眼点明,务使题义了然。三联领起,四、五、六、七联或实作正面,或阐发题意,或用开合,或从题外推开,或在本题映切。结联或勒住本题,或放开一步,本题未点之字也可在此联补点。全章之法,由浅入深,由虚及实,有纵有横,有宾有主,相题立局,不可凌乱。毛奇龄认为,八股文源于唐代试律。梁章钜则说:“今之作八韵试律者,必以八股之法行之。”二人都讲得很有道理。作为一首律诗,试贴诗也像其他律诗一样,讲求对仗、用典,不得失粘、出韵等等。在这些方面,它和八股文又有所不同。

试帖诗多应制之作,必须计策典雅,切忌纤佻浮艳。条例之严,避忌之多,是其他诗歌所没有的。这样的诗篇,也和八股文一样,不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毫不足取,它只不过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罢了。

八科举制的废除

自科举制实行以来,就有人反对这种取士办法。至清末,反对的声浪越来越高。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颁布诏令,正式废除科举。实行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就此终结。科举制的废除与其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突显出来的弊端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窦。八股文僵化的内容,死板的形式,极大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次,在科举制度下,学用脱节,科举要么以诗赋取士,要么以经义取士,考生穷尽一生研治诗赋或经义,而诗赋、经义却无益于政事。再次,科举缺乏严谨的录取标准。以诗赋、经义取士,而其优劣高下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把握。最后,科举只问才能,不问德行。科举只能考察一个人才能而不能涉及其品行。

第二,官僚政治腐朽,造成科举制度在运行上败像丛生。虽然科举制不断完善,而科场舞弊代代有之,极大地挫伤了士子的积极性。科举在实施的过程中,帝王也多按喜好取人,难言其公平。如明成祖曾初拟状元为孙日恭,后发现邢宽的名字好而易其位。又如明孝宗以“朱希周”之姓名好而定为状元。也有以姓名不好而不得状元者,如顺治以初拟状元王揆与戏剧中王魁姓名同音而另点。又如明世宗初拟状元吴情为状元,以其姓名降为第三。又曾以殿试中,风吹帆布交结如“雷”字,遂于考生中寻找有“雷”字者,春鸣雷便由此而得状元。建文帝和英宗以貌取人,先后以初拟状元王艮、张和貌丑降为第二名和第二甲。慈禧因厌恶康有为、孙中山,而不让广东人做状元,又因讨厌珍妃而不让姓名有珍字者为状元。至明清,以文化专制为特征的文字狱愈演愈烈,文士动辄得咎,致使不少有真才实学的文士拒绝参加科考。

现在,不少学者认为,科举制度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与以往包括察举制度在内的封建社会所有选举制度相比,却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

第一,科举制造成了社会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为官僚机构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注入了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使官吏队伍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成为可能,改善了官僚队伍的群体素质,保证了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有效地堵塞了高级官僚贵族化的道路。

科举制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打破了豪门世族垄断选官的局面,有效地调和了社会矛盾,化解了社会紧张度,整合了社会结构,促进了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扩大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使封建王朝有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曾研究过科举与社会流动的问题。他们通过对清代915名贡生、举人、进士的朱墨卷(因为卷首载有应试者的履历)调查统计,发现在这些人中,父辈无功名的占33.44%,而连续五代都无功名的布衣子弟也有122人,从而说明“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

第二,科举制度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士人可以自由投考,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便于广泛搜罗人才。这是科举不同于以往考试制度的重要特点,也是科举制度的核心要素。一方面,不必经过官员举荐或者认准就可以报考,使贫寒之士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权贵势力的束缚,能够自由地参与竞争。任何读书人,不管出身贵贱贫富,都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猎取功名,成为天子门生,士林华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一飞冲天而为帝王师,出将入相,帷幄运筹,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全民性,打碎了陈腐的门阀等级观念。另一方面,科举制“虽说也有不少弊病,但它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第三,科举制造成了一种劝学右文的风气。开科取士造就了大批以举业为生的读书人,具有文化普及功能。全社会在科举激励下以读书为至上、积极向学,认为读书做官是天经地义的事。“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平民百姓意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唯一途径,“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多数进士通过寒窗苦读而得高官厚禄。他们的嘉言懿行、华章遗迹流传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刻苦自励,推动着重文右学风气的形成。一位九岁学童写了《神童诗》,传遍九州四海,并被选为蒙童辅助读本。其原文如下:“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少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阅读书目:

1.王道成:《科举史话》,中华书局,2004年。

2.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3.左言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思考题:

1.简述皇权的特征。

2.论述君权运行的方式。

3.论述宰辅制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

4.论述相权与皇权的关系。

5.谈谈你对八股文的看法。

6.请简要评述科举制度。第二章儒家文化

同类推荐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 中华美德4

    中华美德4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无限掌控

    无限掌控

    一片神秘的大陆,一个个强横无比的绝世强者!出生在混元大陆的他,能否留下属于自己的传说。少年的坎坷并没有打倒他,尽管以后的道路也是异常艰险,但是他从来都不惧怕,因为他有梦!元猩一出毁灭天地,元龙一现万人跪伏!元鵬一闪激射万里,元灵附身不死之躯!偶的逆天神功四象决,是他的运气,还是他的宿命?“世间万物皆有形!皆本源!皆共生!万物为我!我为万物!万物唯我定!万物之本!唯吾掌控!”且看少年,如何凭借逆天神功,站在万物之巅!
  • 培养小学生情操的100个感人故事

    培养小学生情操的100个感人故事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小时候的性格养成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小时候的性格养成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说人生是一次壮丽的海上航程,那么小学时代则是这段船程的起锚阶段,面对着不可捉摸而又神秘的未来,他们充满了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的起锚阶段,无论前面是布满暗礁的危险之地,还是风平浪静的辽阔海面,人生的第一步是我们踏上未来航程的最重要阶段,只有平安地度过这一时期,才能进入浩瀚的大洋去远航。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其实,人这一生就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入,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 帝王遗嘱:破解皇权的更替密码

    帝王遗嘱:破解皇权的更替密码

    皇权的传递做起来相当复杂,但说起来却相当简单。我们今天就是来说这事的,因为帝制时代早已经过去,谁也没有能力再来做了。本书所选取的遗诏,皆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帝王的政治遗嘱。他们就是那些“围棋高手”。或是开国帝王,或是中兴之主,或是乱世枭雄,或是太平天子。而他们对自己身后江山的合理或是不合理规划,直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围绕春熙路一线(劝业场、科甲巷、城守大街、北新街等)的沧桑巨变,以地理为经,以人事为纬,钩稽历史秘闻,打捞人物传奇,梳理街道演变,彰显成都人文精神,展示了春熙路长盛不衰的秘密。而本书的民间价值立场,注重细节,注重叙事,决定了本书强烈的复原历史真相的民间文化向度。
  • 空间在手,夏氏专有

    空间在手,夏氏专有

    丽江游,游丽江,为什么人家收获的是艳遇,再差也是精美饰品,自己只能被坑了买个手链,还是其貌不扬的?谁能告诉我这片土地哪儿来的,恩恩,尝尝泉水还很甘甜呢!老妈心里激动,老爸眼睛发亮,夏彤呆呆托着下巴,有了随身空间,要不,咱也来个命运大转变?领着老妈,牵着老爸,拎着锄头,到地里转转,瞧瞧,西红柿不要太甜哦,鱼肉不要太嫩呦…养个小花也能卖出好价钱,种棵小菜照样颇受欢迎,还有什么?对了,咱们没事去饮口无根水,那个滋润呀,小乌龟衔来几根灵花当咱的零嘴!有空泡个温泉浴,咱家火火可是带来了福音呀,瞅瞅这可是赤火草以后咱们还怕什么火热水深!恩恩,放心,姐姐知道咱家龙龙为空间的花繁叶茂做出了巨大贡献,人参灵芝都是小菜一碟的!呜呜,哦,还有阿白呢,小东西不要变成狗狗装嫩了,姐姐的怀抱是留给未来的小包子的!
  • 康熙四妃

    康熙四妃

    他,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朝的皇帝,在经过多年的勤于政务,操心国事后,天下四海清平,一片繁荣,大清统治的根基稳固下来。世人都道他,勤于政事,没有真正的对任何一个女人动过感情,在他眼里心里,江山比什么都重要,这话也对也不对,的确,天下太平,大清的江山才稳固,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也有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他登基之初,就陪伴他的,荣妃——马佳.云荣荣妃,温柔秀美,恬淡平和明府相识,文采超群的,惠妃——那拉.惠如惠妃,清丽多姿,雍容典雅在幼年见面,就心有好感的,德妃——乌雅.蓉德德妃,端丽贤淑,温润恭和街头偶遇,爱抱打不平的,宜妃——郭络罗.谨宜宜妃,明艳无双,率性爽朗她们四个都是早年就开始陪伴康熙的妃子,她们都全心全意的爱着他,可以为了他付出生命,值得庆幸的是,她们都陪他走过了,一生的岁月,她们四个都为他生了两个以上的儿女,共同操持后宫事物三十余年,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使他安心在前朝处理政务,真正的劳苦功高,是他一生的灵魂伴侣。时间越长,他对长久岁月的陪伴他的几人感情越深。谨宜,在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是四人中最后一个离世的,自此,几十年的康熙后宫生活,多少的故事就都沉没于历史浩瀚的烟海中了。本文以康熙和荣惠德宜四妃的感情为主线,以康熙60多年的执政春秋为辅线,故事层层推进展现在那个充满爱与火的年代,展现发生在康熙后宫那一段段感人动魄,可能早被历史遗忘的后宫故事。
  • 初恋是只丑小鸭

    初恋是只丑小鸭

    初恋都是丑小鸭,有一天,我们会怀念当时的脆弱和卑微,然而,成熟的爱情才是羽化了的天鹅。初恋的感觉是美好的,尽管那个时候他们不懂爱情,尽管那时他们都还小。虽然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想起初恋的那段时光,脸上依然挂着笑容。
  •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

    为什么李咏的身价那么贵,高达四亿人民币?为什么“唱的不是最好”、“长得不是最靓”的刘德华是演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为什么新新人类的李宇春在年轻人中有那么大的号召力?……那是因为——他们都能成就个人品牌。如何成就个人品牌?答案尽在本书。
  • 无赖娘子太难宠

    无赖娘子太难宠

    二十一世纪的叛逆少女因为逃课跑到天台上去睡觉,谁知道居然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身体里。因为家中的家主重男轻女,生孩子生怕了的娘亲将她伪装成了男孩,从此莫家“十少爷”便横空出世。八个月会走路说话两岁能吟诗作诗五岁将夫子撵出家门八岁将教武师傅踢进水井十岁上赌场从此被封为赌神十二岁逛妓院被称为风流少爷十三岁混黑道被京城所有的混混称为老大某人的人生始终遵循着没钱去赌场捞,有钱了去妓院嫖,有事没事上街教训教训流氓,为自己混混老大打响打响名号。原本她在古代的生活过的倒是有滋有味,生活充满阳光,可是这一切都在她坑了太子,打了丞相,抢了天下第一富商之后发生了改变。太子百里风轻:“敢坑本太子,你就要付出代价,明天跟我回宫成为我的太子妃,这事就不和你计较了。”某人懒洋洋的伸了一个懒腰,朝着门外拍了拍手,然后轻描淡写的说道,“殿下,这二十个美女刚刚都坑了你,一并带回去封妃吧!”看着满屋子的绝色“美女”,堂堂太子殿下直接两眼翻白,吐了个淋漓尽致!丞相慕容铭瑄:“四弟,皇上赐婚,我决定带着你逃婚,从此浪迹天涯!”某人瞪着圆圆的大眼睛,很无辜的说道,“二哥,两个男人怎能浪迹天涯呢?你要逃婚直接找个女人私奔就是了,干嘛要扯上我啊?”“本官就是喜欢和你在一起,那些女人我对她们没有兴趣!”富商宋子骞:“四弟,我今天突然发现我居然有断袖之癖,我想我是喜欢上你这个男人了。”某女不动声色的跑到厨房操着一把菜刀,气势汹汹的再次走了进来。“四弟你拿菜刀干什么?”“你不是说你有断袖之癖么,我帮你砍了双臂,那你就名副其实了!”“啊?断袖之癖原来是这么来的?”富商狂晕。本文女主并非女强,有点恶劣,爱耍小聪明,甚至有点点无赖哦!再次重申,作者素质低下,任何涉及人身攻击的留言删无赦!谢谢!推荐花儿自己的文:《山村贵妇》完结文:《金牌女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