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10

第10章 儒家文化(2)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仁学思想,在政治方面提出“仁政”学说。他认为要行“仁政”,首先要正经界,恢复西周井田制度,使“民有恒产”,每家农户都有一定的田地,可以种桑麻,养鸡、狗、猪等家畜,以便吃饱穿暖,规避灾荒。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提出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要求统治者尊贤爱民,保境安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还要省刑罚,薄赋敛,反对不义之战,反对苛政、霸道。孟子的仁政说以仁为核心,主张格君心之非,以德服人,认为仁可以得天下,而不仁必然会失天下。他还进一步发扬孔子的忠恕之道,以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儒家性善说的倡导者。孟子认为人性善,人先天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只要加以扩充培养,就可以成就仁、义、礼、智四种德性,所以“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而与禽兽有别。孟子还进一步认为,只要统治者把这种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扩而充之”,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就可以实现仁政。这就是他所说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所以,性善说与仁政说本末相关,不可分离。

基于性善说、仁政说,孟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理论。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以为,只要认识人的本心就可以通达自然之道,而物欲往往使人本心丧失,所以他又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上》)。孟子还主张用“思诚”、“自反”的方式来实现尽心养性,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他甚至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二)子夏、荀子传经学派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门中长于文献之学的著名弟子。孔子去逝后,子夏居西河教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政治、学术人物,魏文侯就曾从其问学。子夏的教授,对六经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说《毛诗》、《尚书》、《公羊传》、《穀梁传》、《仪礼·丧服》都由子夏传播到后世,而且子夏还是对《诗》、《书》、《礼》、《乐》加以注解的第一人。子夏之学后传至荀子,又经荀子传至汉代。汉代《鲁诗》、《毛诗》、《穀梁》、《左传》均传自荀子,而荀子又传授过《礼》、《易》二经,今本《礼记》中还有不少内容与荀子的著作相同。所以,子夏、荀子成为孔子之后儒学中的传经学派,对儒家六经文献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荀子曾游学齐国,在当时最负盛名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讲学。他学问渊博、德高望重,“最为老师”,在齐国“三为祭酒”。后来荀卿又到过秦国,又担任过楚国的兰陵令,并客死于兰陵。其言论保存于《荀子》一书之中。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隆礼”而“重法”,以为“礼者,法之大分”(《荀子·劝学》),礼与法相辅相成,并不对立。荀子认为“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礼别异”(《荀子·乐论》)。“隆礼”能够维护社会的等级、名分与秩序,“人而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但荀子认为单纯依靠道德礼义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主张以法治作为教化的补充。“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法治不仅能齐百官、制百姓,而且能够强国家、霸诸侯。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荀子这种“明天人之分”的思想第一次从理论上有力地批判了先秦流行的天命论。在强调“天人相分”的同时,荀子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他说人之所以“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马牛为用”(《荀子·王制》),就是因为人有分工,有道德规范维护分工。他还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只要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人生而具有生理欲求和物质欲求,“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至于人的礼义道德等善言善行,荀子认为是伪,也就是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种伪善乃是“圣人”“明礼义以代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礼义积伪”的结果(《荀子·性恶》)。基于此,荀子强调后天学习、“化性起伪”、去恶从善的重要。

(第三节) 两汉经学化儒学

两汉时期,儒学经学化。这是原始儒学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分化和秦代的焚禁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儒学第一次由民间之学上升为官学,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儒学的发展方向,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往往急功近利,对于儒家的仁政礼治并不感兴趣。秦王朝建立后,“焚书坑儒”,禁绝私学,下令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儒家学说及其学派遭到了沉重打击。有鉴于秦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为指导,“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汉初儒家学者叔孙通、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仁义德治,批判法家片面崇尚法治、黄老清静无为思想,同时顺应历史发展,吸收融合道家、法家思想,为儒学的重新崛起作好了各方面的准备。经过这些识时务的儒生们的不断改造,到汉武帝继位后,经董仲舒总结发扬,儒学基本上完成了新的建构,从而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经董仲舒提出,立即得到汉武帝的认同,于是儒学便由诸子百家之一的民间学说变为独尊于上的官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西汉著名儒学家,因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策问,董仲舒以贤良身份上“天人三策”,系统地提出其新的儒学思想,圆满地回应汉武帝的种种疑惑,从而得到采纳。除“天人三策”外,董仲舒还有代表作《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首先提出以“独尊儒术”为核心的“大一统”思想,以适应汉武帝加强集权、巩固和完善天下一统的要求。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进一步维护封建统治,董仲舒又提出了以“君权神授”、“灾异谴告”为主要内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通过人与天数的机械比附,董仲舒以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种“天人相副”说为论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找到了理据。也就是说,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因此,董仲舒断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以“天”为“百神之君”,是宇宙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秉承天意来统治万民、治理社会,是上天的代言人,因此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在宣扬“天人相副”、“君权神授”的同时,董仲舒又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们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企图假借天威,限制君主胡作乱为。董仲舒认为上天通过种种祥瑞、灾异来告诉君主作为的正当与否。如果国家有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就会出现“凤凰来集,麒麟来游”之类的祥瑞;相反,如果国家无道,政治昏暗,民不聊生,便会出现水旱灾害等各种怪异现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理论上论证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给儒学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成为了“谶纬”神学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还在继承孔、孟等级观念的基础上,片面地强化了有利于统治者的儒家伦理观念,并由此提出了绝对化的“三纲”、“五常”伦理规范。所谓“三纲”,就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成为天的意志,不可更改,最终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董仲舒认为人性也有等级,在人性论方面提出“性三品”说。他说,圣人天生性善,是当然的统治者;小人天生性恶,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作奴隶;只有中人之性可善可恶,经过“教化”可以变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朝廷不仅在中央设立太学,而且在各郡、县也设立学校,由博士传授五经,教授弟子,同时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以董仲舒思想为核心的儒学不仅取得学术上的独尊地位,而且在汉代极度兴盛起来。

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神学

汉代博士教授弟子的经书都是传承有自,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经”。汉朝廷崇奉的儒学就是为博士所传授的今文经学。至西汉末年,逐渐形成今文五经十四博士。其中《诗》有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三家,《书》有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礼》有大戴(德)、小戴(圣)二家,《易》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四家,《春秋公羊》有严(彭祖)、颜(安乐)二家。此外,《春秋穀梁》也曾一度为汉宣帝立为博士。

汉代今文经学尤重师法、家法,不允许背叛师说。所谓师法,就是指西汉初年经学确立过程中的诸位大师解释经典的基本观念。后来五经各立数家,数家经学又各有不同的传承,于是形成不同的家法。家法源于师法,所以守家法也就必然重师法。为了阐明师法、家法,诸经学大师对诸经作了繁芜的解释,形成了汉代著名的章句之学。

今文经学以董仲舒的思想为基础,接受了邹衍阴阳五行学说,宣扬天人感应,用神学来解释经义,着重发挥符命、灾异思想。符命说论证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灾异则是为了适当限制君权,化解君主专制的各种弊端。到西汉哀、平之世,以阴阳灾异为基础的谶纬神学兴起,逐渐成为两汉经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

谶或谶语是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或隐语。纬相对于经而言,是对经的解释之作。汉代流行《诗》、《书》、《礼》、《乐》、《易》、《春秋》、《孝经》七纬。谶纬二者并不能截然区分,实际上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谶纬神学就是要利用阴阳五行的变化,解释政权更迭及现实统治的合理性,论证儒家伦理道德原则的正当性;运用天人感应观念,强调自然祥瑞、灾异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以所谓的谴告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西汉末年,王莽利用手中的权力,制造符命,篡夺西汉统治,对谶纬神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汉光武帝认为所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方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赤伏符》是自己的受命符,于是在登基之后“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便在东汉更为广泛地盛行开来。因此,两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大讲阴阳五行、灾异谴告,充满了神秘色彩。

三 古文经学与今古文之争

西汉废止秦朝挟书律,广开献书之路,散在民间、藏在山岩屋壁的古书逐渐被发现。这些书用汉以前的“古籀文字”写成,所以称为“古文”。其中的经书称为“古文经”,而研讨古文经的儒学称为“古文经学”。汉代古文经学,《诗》有毛公所传《毛诗》,《书》有孔安国所传《古文尚书》,《礼》有《逸礼》、《周官》,《易》有费氏(直)、高氏(相)二家,《春秋》有据称为左丘明所传的《左传》。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首先,今文经学家以五经为孔子托古改制、为后世制法之书,讲究以章句发明微言大义,经世致用。古文经学家则认为五经不过是记录王道制度和道德教训的历史文献,专意于名物制度的训诂,而不讲求微言大义。其次,今文经学家好言阴阳灾异,流入谶纬神学,而古文经学家则长于训诂、制度之学,反对谶纬神学。再次,今文经学家囿于师法、家法,多专守一经。他们虽然在今古文经学之争过程中逐渐转为兼通众经,但始终摆脱不了师法、家法的束缚。相反,古文经学家虽然学有所承,但并不拘泥于师说,大都兼通五经。为与今文经学家相抗衡,他们大都还兼通今文经学,博采众长。最后,今文经学家在师法、家法的束缚下,不断通过章句来阐释其师法、家法,章句变得越来越繁琐而又脱离现实。古文经学家讲求名物训诂,注重对字义、名物制度的解释,而以简洁明了见长。

两汉时期,今文经学一直居于官学地位,而古文经学仅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期及东汉初年短暂地立为博士,大多数时候作为私学,在民间传授。即使在东汉古文经学大盛之时,这一状况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西汉成帝时,朝廷命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籍。刘歆在中秘藏书中发现了用古文字书写的《左传》,“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遂认定《左传》是解释《春秋》最可靠的书。其后,刘歆又发现了《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于是刘歆便请朝廷立古文经于学官,结果遭到了今文经学博士们的激烈反对。为此,刘歆写了一封被称为《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公开信,指责今文博士抱残守阙,党同伐异。今古文经学由此拉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史称“经今古文之争”。

东汉初年,今文经学家范升与古文经学家韩歆、陈元争论《费氏易》与《左传》。章帝时,古文经学家贾逵与今文经学家李育又以《左传》为对象反复辩难。东汉政府为统一经今古文两派意见,于建初四年(79),召集今古文经学大师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由汉章帝称制临决。会后,由班固整理记录写出《白虎通义》一书,内容虽以董仲舒等今文经学思想为主,但也吸收了古文经学家的意见。不过,经今古文经学并没有得到完全统一,东汉后期还出现了今文经学家何休与古文经学家郑玄有关《公羊传》与《左传》优劣等方面的争论。

今古文经学之争虽然也有学术上的争论,但实际上是儒家内部争夺禄利、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经过双方的相互辩难,古文经学家在汉代日渐取得优劣,虽然没有立为学官,但仍被容许讲学、出仕。此外,双方的辩难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并最终使谶纬神学化的今文经学走向衰落。

四 郑学与汉代经学的衰落

东汉时期,由于今文经学陷于谶纬神学的泥潭,荒诞不经,加之繁琐的章句和僵固的师法、家法限制,在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中逐渐败下阵来。东汉末年,郑玄打破经学研究中的师法、家法界限,融会今古,遍注群经,创立“郑学”,从而结束了今古文经学纷争的局面,使经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了经学的小一统。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他二十多岁时已“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究算术”。郑玄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熟悉今文经学。随后从东郡张恭祖受《周礼》、《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进一步学习了古文经学。大约在三十七岁时,郑玄西入关中,师事当时最为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当郑玄学毕还乡,马融感慨地对弟子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同类推荐
  • 少城轶事

    少城轶事

    本书介绍了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底蕴:街道、桥梁、河流、公馆、饭店、寺院、商铺、吊脚楼。甚至是一段老城墙。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妃凤妖娆:爱妃,朕错了(大结局)

    妃凤妖娆:爱妃,朕错了(大结局)

    华丽丽推荐珛珛新文:《妃要改嫁:下堂木头妃》http://m.pgsk.com/a/227675/……………………漠北的雪,狂肆的风,还有那冷宫中独有的落寞和萧杀。她,一个冷宫的弃后,一个异世灵魂,可那三载风雪却不曾掩盖她笑容中的纯真。他是帝,霸道的皇,面对她,除了冷情的折磨,只剩下那无尽的嘲讽。但是他也会温柔,因为他也有爱的人。只可惜那个人,却不是她。月色下,勾魂一曲。一眼暴戾的折断她的手筋,“不要妄图想用巫术迷惑本王。”可是,却不知,那本以为的迷惑确是心动的开始……他是王,邪肆如若罂粟的王,他对着她笑,只是因为看到她可怜的模样。他对她怒,只是因为,她不该在他的面前提起他心中的伤。他看着她对着自己大声的质问,他抬手抚指,邪肆道,“你以为我真的会爱上你吗?!”他的爱,早就随风而去。可是看到她那双空洞的眼眸时,他的心竟然要比她的,还要痛。难道这就是爱吗?!原来,这就是爱。可是当他们发现爱时,她却早已经被另一个他带走。多年后又相见,追追缠缠,终被他们逼到崖边。面对那狠声的质问,她看着他们只是冷笑三声,“我只愿,我们来生都不要再相见。”断魂崖,青丝飞散,而谁又知道,这是一切的了断,还是那又一场痴恋的开始……*PS:推荐珛珛自己滴文文*《妃倾天下:皇后,不许跑》http://m.pgsk.com/a/193121/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我传:一个男人的三生三世

    我传:一个男人的三生三世

    重庆大学学生王琪在毕业前三天的一场舞会上为了3分钱门票踢了别人下裆,被学校开除,多年苦读付之东流,人生轨迹由此改变。没想到他却开启了传奇人生:运作庞氏骗局、边境赌石、赌场洗码、跨国绑架、英雄救美、“入住”世上最高牢房、动辄上百万的豪赌、险遭活埋……死里逃生之后他的人生又将驶向怎样一个未来?
  • 扬花时节

    扬花时节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当你在唐诗中感受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在宋词里体会清新浪漫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在元曲里领略苍茫寥廓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在明清文艺中读懂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那么你的语言水平,你的意境格调,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你的思想情操都会得到升华。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总有一天,你会徜徉于优美的文化典籍中欲罢不能,你会陶醉于中国最精华的语言中并能将其运用自如。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