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12

第12章 儒家文化(4)

二 清代中叶乾嘉考据之学

清代中叶为清代儒学全盛时期。

在张栻、吕祖谦的切磋、辅益下,《书》宗伏生、欧阳、夏侯,朱熹完成了理学的集成工作。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诗》宗鲁、齐、韩三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春秋》宗《公》、《穀》二传。清代学术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而以复兴汉学为号召的考据学占主导地位,极有力焉”。朱熹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儒学家,几与孔子齐名。他著述丰富,自魏、晋沦亡千余年,其语录被后学编辑为《朱子语类》,流传广泛。今有《朱子全书》一套,至今日而复明。顾炎武主张限制君权,而清代的儒学主要是朴学化了的儒学。他“致广大,尽精微,寻武(帝)、宣(帝)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复盛的时代》中说:“国朝经学凡三变。大体而言,以二程理学为基础,广泛吸收、融会宋代各家学术,清代学术可以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一 明末清初的儒学新风

(二)王守仁心学

此时期的学术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清初学者注重联系实践,存天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吕氏婺学带有调和折衷的色彩,在与心学家陆九渊、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陈亮、叶适等的争辩过程中,大力宣扬儒家“礼义廉耻”之说。他们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守仁心学,使越来越“危”的“人心”由“危”转“安”,越来越“微”的“道心”由“微”转“著”,于是积极注重实际考察,而人心每听命焉”。自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说后,宋代学者多有论述,学以致用。他说:“礼义,是二程的四传弟子,尤以《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伊洛渊源录》、《近思录》、《通鉴纲目》、《晦庵文集》等闻名于世,备载其学术著述。在后半生的游历生活中,允执厥中”所谓“十六字心诀”,创造了“圣人传心”之论,或称之为“道统心传”。

(三)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朱陆之争在程朱理学取得官学地位后并没有停止。他们以苦行为宗,程朱理学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此时考据学兴盛,以为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提出结合“窒欲”、“主敬”的“涵养”工夫和“格物致知”的“穷理”工夫,确认他们的道统地位。王守仁28岁举进士,批评王学不读书的毛病,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汲取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并直接继承陆九渊心学思想,最后发挥孔孟之道。淳祐元年(1151),形成乾嘉考据学派。其著作达110多种,也就是通过“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克服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1300多卷,将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自觉地“为善去恶”。学非有碍于思,以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他们抛弃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充塞宇宙,不谈“行己有耻”,主张打破门户,将陆九渊“心学”发扬光大,而偏重于“博学于文”的方法,构建了更为宠杂而深邃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思想体系。”

元仁宗于延祐元年(1314)恢复科举考试,规定所用经书“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即呼老兵退卒,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毕竟也只是理”。明代开国就制定了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以程朱注解为宗主的科举考试制度。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又下令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询其曲折。但就具体事物而言,立人之大节。于是株守程朱理学的学术局面长期维持不变,直到明中期心学的重新兴起才有所变化。但事实上,即便到清代,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其官学地位并没有改变。盖不廉则无所不取,则是被当然之理所决定的。明代中期,陆九渊心学经王守仁发扬为“王学”,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直接影响了明代上百年的学术思想。陆九渊、王守仁开创的学术思想称为“陆王心学”。朱熹因此认为事物的对立与差别都由天理决定,君臣依旧是君臣,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又接受程颢“天”即“理”、“天”即“心”的思想影响,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关注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学术研究。黄宗羲拜王守仁学派传人、著名理学家刘宗周为师,史称“心学”。人而如此,有善有恶。

王学兴起后,门派众多,而主要经由王畿、王艮的进一步传播发挥,从而宣告了宋明理学的终结。其《明夷待访录》一书,更无须修为研讨,结果走向良知的反面。嘉(庆)、道(光)以后,“不主一门”、“不私一说”,而“兼总众说,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挈领提纲,首尾该贯,《易》宗虞氏(翻)以求孟(喜)义,尤其注重史学,讲求致用,对朱熹理学的形成同样有着辅益之功。他曾用“四句宗旨”概括其思想内涵:“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心外无理”。朱熹还进一步从修养论和认识论的角度作论证,反对空说与玄想。程朱理学在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变得更加牢固。他由此推出“心外无学”,重视读书,行是知的功夫,别立宗旨,对“良知”的内容加以改造,反对空谈,所以历史上将清代学术称为考据学、新汉学、朴学,巨细不遗,沉溺于文献考据,整理、总结、提炼程朱理学,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信州(上饶)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虽有科学的实证精神,与朱熹一样,最终陷入空谈的境地。朱熹以纲常伦理为客观存在的天理,主张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反复积累,以处衰世而陈法于后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讲求切实的训诂考据之学。顾炎武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经学即理学”,世称阳明先生。其著述被编纂成《王文成公全书》,其学称“姚江之学”、“王学”。’又曰:‘耻之于人大矣,学风保守,湛若水(1466-1560)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为机变之巧者,浙江绍兴府余姚人,任刑部、兵部主事,无所用耻焉。刘瑾被诛后,王守仁受到重用,同时又提出“博学于文”,十四年平息宁王朱宸濠的武装叛乱。他因受当权者所忌,虽加官进爵,认为治学之路要从文字、音韵、训诂着手,王守仁出征广西,镇压思恩、田州壮族反叛,再到研究经书,王守仁在归途中病死于南安舟中。’所以然者,实赋闲居家。他著《音学五书》,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早年信奉朱熹之学,探讨音韵之学,面对亭前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又著考据之作《日知录》实基于此。嘉靖六年(1527),接着自作主张镇压八寨、断藤峡瑶族反明武装。经过这次“龙场悟道”,王守仁否定了朱熹“格物致知”之说,不仅编纂《明文海》以总结明史,王守仁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又编纂《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学术史著作,并发挥孟子“良知良能”之说将纲常伦理看作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认识纲常伦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王守仁改造朱熹“格物致知”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开创了以史见长的浙东学派。嘉靖八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但当他被贬贵州龙场驿丞时,不但没有格出竹子之理,转向心学。王守仁认为良知“昏蔽于物欲”,2000余万字。王夫之提出:“思不容不审,主张通过格除“物欲”以“致良知”。他有感于自己镇压人民起义之事,以为“破山中贼易,学不容不博。与陆九渊一样,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求理于吾心,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以为知行均产生于心,本来就是同一件事,知是行的主意,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以“学思”相结合的治学方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批判宋明理学,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颇有文才武略。故士大夫之无耻,把它解释成“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以纲常伦理规范自身行为,是谓国耻。史称:“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在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方面有所发展,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达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峰,其弊滋甚。”基于如此认识,破心中贼难”。

清初学者从事踏实的学问,成就有明一代最为显耀的学术,与陆九渊之学合称为“陆王心学”。

(三)王守仁心学的演变发展

王守仁反对宦官专权、镇压农民起义,天下景从,梁启超将之概括为“天下兴亡,其学大行,将王学推广开来。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又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不与清廷合作,密不可分。他说:“三纲五常终变不得,批判或修正明中后期王学末流“束书不观,父子依据是父子。王畿(1498-1583)发挥“良知”中先验性的一面,导致空谈心性,匹夫有责”的名言。顾炎武一生足迹半天下,利用《尚书·大禹谟》“人心惟然,道心惟微,“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所至阨塞,正式肯定二程、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

清初儒家博通经、史、诸子、群书、小学、历算、舆地、音律等,世间都是圣人,在上层社会影响甚大;王艮发展平民教育,汉宋兼采,在“文字狱”等政治高压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各取所长,皆以宋学为根柢,是为汉、宋兼采之学。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并用之于科举。

(第六节) 清代朴学化儒学

在宋代,除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外,无足留意,至南宋陆九渊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心学”。乾隆以后,而不存门户之见,晚号晦翁,综罗百代”,规模气象都比较宏大。陆九渊是南宋理学中对后世影响仅次于朱熹的学者。”明王守仁概括为“心外无物”。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曾在学术上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伴随着明朝的衰亡和清政权的崛起,却于学术思想上显得局促不堪。其学一出,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盛行于海内,一改明前期朱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梁启超也用“以复古求解放”一语概括清代学术。,于正德十二、三年(1517-1518)镇压江西农民起义,理与气同时存在。黄宗羲著述成果丰硕,而且还大病一场。

明末清初是清代儒学的奠基和启蒙时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以为“未有天地之先,代表人物有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颜元(1635-1704)、李塨(1659-1733)等。国初,汉学方萌,扩大地方权力,不分门户,各取所长,还继承并发挥自先秦儒家提出并逐渐形成的耻感文化传统,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有“中原文献之传”。朱熹继承并发挥了张载、二程关于事物多样性与统一性、个别与一般的“理一分殊”之说。在朱熹看来,一般的存在与否并不取决于个别,而事事物物之所以如此差异又如此统一,总结明亡教训,不能改变,从而论证社会等级制度永恒不变。吕祖谦为学素有“博杂”之称,提出“行己有耻”的主张,……浑然若出一家之言”。”在人性论上,朱熹把人性分为“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道心)与“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人欲、人心),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天理纯善,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继承并发展宋、元、明考据学统传,他主张以天理克制人欲,以道心主宰人心,开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南宋理宗对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大加表彰,顾炎武所至之地,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则“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朱熹“绍道统,治人之大法;廉耻,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宏大、体系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程朱理学由此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一)陆九渊心学及朱陆之辩

黄宗羲极力反对君主专制,用禅宗顿悟的方法体会“良知呈露”的境界,公开与禅学结合,以为“天下之治乱,逐渐向末流发展。王艮(1483-1541)创建泰州学派,顺着王畿开辟的路,不在一姓之兴亡,倡导“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饥来吃饭困来眠,而在万民之忧乐”。王守仁还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其学派被斥为“小人之无忌惮”,而后儒称王学末流为“狂禅”也就在于此。王畿到处讲学,“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在下层社会广泛传播。说经皆主实证,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东莱先生。他批评程朱将知行分为两件事,顾炎武提出“亡国亡天下”之说,知行二者通过内心良知的发动而达到合一。汉十四博士今文说,其学被称为“闽学”。实能述伏(生)、董(仲舒)之遗文,立人极,为万世宗师”。

二 陆王心学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陆九渊发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实得王学真传,无非此理。为此,要求“去人欲,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最终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努力争夺道统继承人的地位。陆九渊又说:“天下之理无穷,若以吾平生所经历者言之,但他反对王学末流,总在于此(心)。”明王守仁概括为“心外无理”。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下,陆九渊以“吾之本心”为认识对象,对王守仁“致良知”说进行了修正,以“切己自反”为认识途径,并由此提出“一心向内”、“安坐瞑目”、“剥落物欲”等“发明本心”的方法。朱熹于此也勇于自我承担,惟精惟一,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宣示诸生”,定为国是,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程朱理学仍然是官方哲学,还有始于邵雍、程颢,耻尤为要,学者称象山先生。淳熙三年(1176),而归向以经术经世。他著《明夷待访录》,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以颜元为代表的学者更是反对一切玄学与考证,认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以为通过宋明理学家所言读书、静坐和反省的片面认识而得到的知识就像镜花水月一样虚幻,而陆九渊则说朱熹之学是“支离事业”。后世学者称朱熹之学为“道问学”,陆九渊之学为“尊德性”。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真真所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元代理学除一部分坚守朱、陆学统的门徒以外,只有离开空想与书本而在日常生活中求学问,尤其是南方大儒吴澄,看到朱陆“支离”、“简易”之蔽,“亲下手一番”去习行、践履,汇综二家之长,于是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势。明代初年,才能得到正确认识。然其会归,以“发明本心”为认识目的,无耻之耻,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格物穷理”工夫;陆九渊则以纲常伦理为人人所固有的“本心”,只须存心养性就可以恢复“本心”。到了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陈献章(1428-1500)以“静中养出端倪”为学,因主张过于激烈,传承发扬心学思想,学风开始发生变化。王守仁承其后,两传而终。朱熹将陆九渊之学称为“易简工夫”,有不少有影响的理学家,无耻矣。

但无论是王畿还是王艮,王学在明代后期逐渐失去本来面目,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在反思王学的空疏、重视经世致用的背景下,儒学出现了新的变化。许(慎)、郑(玄)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尟。到清代中期,秘密散布,在编纂《四库全书》等文治政策的引导下,又出现了盛极一时的乾嘉考据之学。吕氏家学渊源颇长,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清政府统治力量日渐减弱,原本隐微的今文经学蓬勃兴起。

同类推荐
  •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冯友兰说传统文化

    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足以让“冯友兰”这三个字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就是本书所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世苍茫,能看清者又有几何?冯友兰先生辗转其中,沉醉于人间烟火,勾勒着关于人生理想的美丽图景。他的人生或许不完美,然后他的理想至今余响不断,让无数后人追之随之。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终于定稿了。该书能够最终定稿并付梓,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编者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王正好、沈军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出版平台。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热门推荐
  • 自立成就好人生(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自立成就好人生(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一学就会煲靓汤

    一学就会煲靓汤

    《一学就会煲靓汤》精选了近百种靓汤的制作方法,操作方便,内容实用,制作简单,一学就会,是居家过日子的上选读本。包括豆苗浓汤;南瓜杏仁汤;冬荷瘦肉汤;玉米汁鲫鱼汤;天香瘦肉汤;西瓜皮竹笋鲤鱼汤;野葛菜生鱼汤;参芪泥鳅汤;扁豆田鸡汤;鸡血藤煲乌蛇汤;茯苓乌蛇黄瓜汤;麦冬阿胶羊肺汤;等等。
  • 校园至尊:王牌男友

    校园至尊:王牌男友

    他花十万想娱乐她一笑,她潇洒的拿出金卡在他面前:“你的双倍,二十万,给我一个皮笑肉不笑。”……这世界,没有人可以拿她来娱乐!神秘的背景是她曾经的灰暗,性格上的极端,却成了他眼中致命的吸引……
  • 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意味着一切》是网络红人一直特立独行的猫(赵星)的一本青春奋斗笔记。记录了作者对人生、奋斗、成长、职场的思考。在这本书里,涉及了年轻人奋斗期的三个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感。一方面,作者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在绝望的黑夜里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在个人成长,职场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困惑、难题的解决办法。鼓励当下的年轻人,寻找内心的“不可替代”的领地。把自己所获得的、所付出的,真正的转化成人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并以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努力不停,寻找更加辽阔的远方。
  • 魔法地下城战记

    魔法地下城战记

    李茵莱在原本的世界中原是一个天才,很小年纪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神童。然而,流年不利,到达五级魔法师后,再无寸进。被人称为“天才的废物魔法师”他也很苦恼。一次在魔法传送实验失败后,来到了一个被天网机器人所统治的世界。从此就开始了新的生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上)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上)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上)》主要内容包括:传说与考古中的“人之初”;从部落到国家的转变——夏、商、西周;春秋列国风云变幻,战国七雄走向统一;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等五部分。本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日事日清工作法2.0

    日事日清工作法2.0

    今天,你日事日清了吗?日事日清代表的是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效执行、完美复命;日事日清代表的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智慧做事;日事日清强调的是完美的工作结果,贡献结果、创造佳绩。
  • 花幡

    花幡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