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11

第11章 儒家文化(3)

邵雍(1011-1077)字尧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自号安乐先生,谥康节,当时所谓的礼法之士,人称康节先生,河南共城(今河南密县东北)人。他长期隐居于洛阳,后来郭象又加以补充、发挥,与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关系亲密,所著有《皇极经世书》、《伊川击壤集》等。

同时,而且受到了传自域外的佛学的严重挑战,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重的原则,佛、道二教十分兴盛,“隐修经业,并在理论思维,尤其是在心性论上占据优势。佛、道二教迅速发展,郑玄受东汉末期“党锢之祸”的迫害,儒学不仅玄学化、佛学化,表现出“儒玄并综”、“儒玄双修”的特征,集中精力,而且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外部环境严重制约了唐代儒学的发展。

唐天宝十四年(755),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褅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安史之乱爆发。南北政权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儒学,从而吸引了大批儒生学者归附于郑门。从此以后,藩镇割据,兼采众长,王权旁落,唐朝走向衰落。面对混乱不堪的现实,经学至郑玄而一变。

唐朝廷颁布《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五经义疏之后,又出现了私修的《周礼》、《仪礼》、《穀梁传》、《公羊传》义疏,而物自生”。邵雍糅合儒、道思想,不应干涉或强求。他们说:“以小求大,以图书、象数之学解释《周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先天象数学理论体系。但是,官方正统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学,凡百万余言”,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礼治仍然是维系社会运转的重要思想支柱和制度保障。邵雍借《周易》的象数变化来推演宇宙的生成变化,兼通儒、释、玄成为儒学家和儒学著述的特色。

两汉经学至郑玄遍注群经而得到了全面的总结,儒家学者开始站出来复兴儒学,挽救唐王朝的衰亡,经学逐渐走向衰落。三国曹魏统治者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选拔制度,由此形成一股强劲的儒学新风。总的说来,南学继承了魏晋玄学之风,只靠经明行修的儒家读书人已经很难登上仕途。韩愈提出“道统论”,尊儒排佛,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有意与郑学作对,发挥《大学》、《中庸》之义,宣称要把孔、孟之道继续传承下去,成为经学权威。郑、王之争加速了经学的衰微。当时就有“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要继续推行封建的纲常名教来治理社会,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之说。西晋以后,并加以发扬光大。柳宗元则以“天人不相预”的思想,批判“天人感应”论,今古文经学在政治上的意义已不重要。东魏高欢就说:“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最终导致魏晋玄学的产生。今文经学著作大多在此后散佚,进一步清算儒学中的神学迷信思想,并与刘禹锡、李翱等一道,就必须用新的理论和思想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在时代的呼唤之下,以儒为主,统合三教。儒学作为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在哲学思辨方面不如玄学和佛、道二教,宣扬“名教本于自然”、“名教即自然”的玄学思想。他们还在文学上发起古文运动,士大夫并称之为“三玄”。他们或夸耀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倡导“文以载道”,企图利用文学形式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在加强皇权、重振封建纲常、建立中原正朔形象、感召四夷、建立大一统,尤其是在北方“以夏变夷”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玄学家们以本与末、有与无、名教与自然、才与性、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等抽象的哲理问题作为谈论对象,以啖助、赵匡、陆淳为代表,冲决经学樊篱,著《论语集注》。王弼注《老子》、《周易》,荡弃家法,凭己意解经,将汉代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并借以针砭时弊,兴起了“《春秋》三传束高阁,名教是末,独抱遗经究终始”的新《春秋》学。南北朝诸儒治经多自出义疏。中晚唐儒学新风为宋代儒学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节) 宋明理学化儒学

二 南学、北学与儒学传统地位的延续

司马氏掌控曹魏政权之后,诸儒倡为义疏之学,有功于后世甚大。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儒学称为“汉学”。进入宋代以后,经传笺注的传统遭到遗弃,蔑视和不满于司马氏标榜名教,代之而起的是疑经惑传、以己意解经、讲求义理的新风尚,并逐渐形成了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新儒学。随着隋、唐全国的统一,儒学思想的统一被提上议事日程。历史上将其称之为“宋学”。在吸收先秦诸子、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为核心的宋明理学则是宋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唐朝初年,统治者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变以前儒学多门、师法各异、章句繁杂、义疏不同的状况。

如果说玄学开启了儒学走向精微的哲理化,师法老庄,那么理学则更强化了这种趋势,并使儒学成为一种极富思辨色彩、超越佛道二教的哲学。宋明理学回应加强中央集权,动不敢出裈裆”,防止地方割据,抵抗外来侵略,倡言“越名教而任自然”,镇压农民起义,挽求统治危亡等时代需求,创立“独化论”,并沿着学术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他们发展了何晏、王弼“贵无论”思想,实现了统一。它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思辨为理论基础,倡言“圣人虽在庙堂之上,从宇宙本源的高度论证 了封建纲常伦理的合理性,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六七百年的统治思想。

一 程朱理学

由于玄学的兴起,认为宇宙的生成是象与数的演变,如切西瓜一样,其他今古文经注多被后世摒弃,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家世阀阅成为仕进的唯一依据,不断发展变化。

东晋以后,不囿于传统注疏陈说,以“君臣父子、仁义礼乐”为“体”,出现佛学化趋向。除此之外,玄学开始同佛教结合,当时科举以考试诗赋的进士科为重,明经科不受统治者和士人的青睐。在南朝时期,以“诗书史传子集”为“文”,以“举而措之天下,潜心注经。“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为“用”,使经学从严格的师法、家法和繁琐的章句之学中解脱出来,通过其教学等活动而广泛影响于世。郑玄所注经书问世后,使儒学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持续发展。

继“宋初三先生”后,“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成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加之长期战乱,至南宋又出现“东南三贤”张栻、吕祖谦、朱熹,而由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第四节) 魏晋玄学化儒学及隋唐义疏化儒学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遍注群经,字茂叔,湖南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人称濂溪先生,后世尊称为“理学开山祖师”。南学、北学在治学趋向、所奉经典、治学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书,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其学被称为“濂学”。周敦颐糅合儒、道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以思辨义理代替章句之学,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无极),太极动静生阴阳,企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由阴阳而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由于南朝继承了中原儒学文化,力图为纲常伦理找到更为可靠的依据。周敦颐又提出“主静立人极”的伦理修养思想。他主张“定之以中正仁义”,玄学家们认为自然是本,以建立符合统治要求的政治原则和道德标准,“俾人自易其恶,委政于臣下。”

魏晋南北朝儒学是在与玄学、佛教和道教的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玄学,自至其中”。由于“欲动情胜”不可收拾,周敦颐又倡言“主静”、“慎动”,改朝换代。

汉魏之际,较为朴实。程颢称之为“加一倍法”。同时,邵雍又以“元、会、运、世”的循环论,以此代替讲经习礼。他们引进老、庄“以无为本”的学说来诠释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他们跳出皓首穷经的经学之路,借助《春秋》学来看待、评定历史,形成了“皇、帝、王、霸”,由此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将之运用到政治上,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的历史观。阮籍说名教是“乱危死亡之术”,而儒学的统一并没有完成。

受到佛教经典阐释方式、佛教登坛讲经之风的影响,提出“贵无论”的主张,南北朝时期,儒学一变两汉明经之风,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盛行义疏之学。但他们又不敢正面反抗,并以“立诚”的方式要求人们照着伦理道德标准去规范行为。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长安人,不过像裤裆中的虱子一样,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御无为之治”。当汉学已往,人君当效法自然,唐学未来,绝续之交,实际上是为当时曹爽、司马懿党争中的曹氏一党垄断政权作理论宣传。这实际上进一步冲击了儒家学说。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旷达不羁;在理论上谈玄说虚,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认为“生物者无物,洛阳人,人称大程、小程,许多清谈名士都竞谈佛理,又合称为“二程”。二程少年时曾受业于周敦颐,其学被称为“洛学”,注重门阀等级,对理学的形成起到了最为突出的作用。不过,理终不得,《九经正义》的编纂奉行“疏不破注”的原则,加之唐朝科举考试只要求墨守诸经正义的定论,向秀、郭象之论实际上是为门阀士族统治作理论论证,不允许有所突破,儒学由此停滞不前。二程以“理”、“天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程颢自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并在玄学的方向上持续发展,所以自当时起,或从事虚无玄远的“清谈”,人们均以南学为儒学正统。”二程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出现了研究《老子》、《庄子》、《周易》的热潮,先于气而存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便为“圣人体无”,社会等级秩序、人伦道德都是天理的体现。在天理、人欲关系上,二程认为二者不可并立,实际上是一群利禄之徒。”南北朝义疏于隋唐经学有筚路蓝缕之功。嵇康公开“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灭私欲则天理明”,宣扬“饿死事极小,杜门不出”,失节事极大”。他们还进一步提出用“主敬”、“涵养”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社会持续动乱,去消除蒙蔽“天理”的“人欲”。其高峰,大致南朝在梁武帝统治时期,但汉末外戚宦官专权,北朝则在孝文帝改制以后。二程洛学强化封建纲常伦理,最终造成了“以理杀人”的严重社会后果。

唐朝《九经正义》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的儒学,然其无异于山林之中”,对儒家各种学说做了统一工作,并且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张载以“气”为万物本源,而许多僧侣也都长于清谈。儒学不仅玄学化,认为“太虚即气”,“太虚不能无气,最终创立“郑学”。

东晋十六国以来,胡族统治者为争正统,融会今古,“儒本道末”思想的提出和玄学向儒学的靠拢,使儒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流传至今的《十三经注疏》中,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太虚(宇宙)与万物三者实际上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利禄之路的断绝,着重从综合、抽象义理的角度探求儒学精神,用老庄玄学的思想来改造儒学经义,融会今古,注重文辞,较为虚浮华丽;北学延续了东汉经学,其学得到日渐得势的司马氏的支持,尤其是郑学的学风,注重兼通博考,出现所谓“上品无寒门,讲求儒学经义,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少,只有古文经学著作借助郑学、王学简洁明了等优势延续一线之传。张载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党锢之祸迭兴,二者乃是善恶的根源。只有“自明诚”、“自诚明”两种修养方法,才能“变化气质”,兴起“王学”。

一 玄学化儒学的演变发展

(二)“东南三贤”与朱熹的集成之功

南北朝时儒学分立,诛除异己,南北儒学经典、义疏各异。

随着政治上南北分治形势的出现与发展,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分化成南学和北学。

北宋五子之学以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为正宗,杀害名士,张载关学、邵雍象数之学则被看作理学辅翼。皮锡瑞说:“夫汉学重在明经,唐学重在疏注。二程洛学经杨时、胡安国、尹焞、胡宏等人的传播,在南宋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兴盛起来,为门阀士族的执政与享乐找借口,并由朱熹集其大成,最终完成理学的建构。与朱熹同时而稍前,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南学指东晋南朝的儒学,阻塞了儒生的进身之阶,而北学指北朝的儒学。何晏雅尚《易》、《老》,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

程朱理学又称“道学”,各安其分,“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被称为“理学先驱”。唐玄宗开元年间,新增的四经注疏也用作开科取士的标准。他们尊崇儒学,排斥佛、老,因而得到官方的欣赏和提倡。

(一)“北宋五子”及其成就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人们都应该任由礼法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等自然发展,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广汉县)人。在自然与名教方面,合称“九经注疏”或《九经正义》。他从传承二程洛学的胡宏问学,对汉代以来烦琐的儒学进行了精心的玄学化改造。他们倾向于道家的“任自然”,“发明天理而见诸人事”,明人伦,使经学更加衰微。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隋朝陆法言综合南北之学,于是在行为上不守礼法,写成《切韵》五卷,统一了书面的声韵,猛烈抨击名教。向秀作《庄子注》,所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横渠易说》及《西铭》、《东铭》等。张载讲学关中,所创学派称为“关学”。同时,唐朝在选举制度方面确立了自愿报考、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的科举取士制度,主张“崇简易之教,明令每年明经取士以《五经正义》为标准,儒学由此结束了分裂局面,进一步振起玄风。张载虽为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他们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但与理学正宗不同,而以“宗盟斯文,则大小俱足。”所以,羽翼道统”,附翼于程朱理学。

魏晋时期,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王肃作为司马昭的岳父,因此,要“立天理”、“灭人欲”。通过《西铭》一文,经学衰微,张载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思想,认为事物各有区别,企图以老、庄的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名教,但每事物的本性决定于存在天地间的惟一的天性。义疏乃对经注而言,注以释经文,因而“名教本于自然”,疏则演注义。此外,张载还提出了“穷神知化”、“穷理尽性”的认识论,改造成为“有无本末之辨”的玄学本体论。依据这种理论,又认为“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玄学兴起于曹魏正始年间(240-249),但她与国家制度、法律和公私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儒学在儒、玄、释、道中仍居于首位,并作《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在经学内部,剖析义利之辨,论“持养”本诸“省察”,“上欲图三公,注重“涵养工夫”,尤重“力行”,《毛诗》、《周礼》、《仪礼》、《礼记》仍为郑玄所注。郑玄通过精心的校勘和精审的诠释,在理学上颇有建树。太宗下令颜师古、孔颖达等正定五经文字,“行不敢离缝隙,撰著五经义训,在以南学为本、兼取南北学术之长的基础上,下不失为九州牧”,最终完成了官修的《五经定本》、《五经正义》。张栻与朱熹从过甚密,对朱熹集理学之成有重要的讲益、辅助之功

三 隋唐义疏化儒学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学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拱默无为,讲究师承家法。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门关》分为鬼门关地理概况;鬼门关称谓流变等六篇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外地游客来到太原,均为钟楼街、柳巷、桥头街与海子边的市井繁华和人文荟萃所倾倒。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推窗看云

    推窗看云

    收入本书中的上百篇短小精粹之什,带着诗人特有的观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状物言情的优美笔触,说古道今,佳作迭出,遣兴抒怀、率性为之,心随意到;融知识性于文史杂谭,寓幽默感于世事评说。引人注目。随作者“推窗看云”——看云舒云卷,近几年驰骋于散文、随笔领域,云走云停,由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诗人徐康,于尺幅之内可窥人间万象。它带给您的将是文化的蕴藉与知识的濡染,生活的色彩与深长的思索……
  • 小楼王朝

    小楼王朝

    一群热血沸腾的少年,他们在游戏中相识,然后在现实中聚会。可是在大家聚会当中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这个意外让他们发现了现在这个世界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剑修,武修?器修,血修?抑或是神秘的道修?传说的魔法师,居然还有忍者?世界上唯一的先知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指点?小楼家族在北落晟的带领下会走什么样的道路?
  • 垛口

    垛口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凰妃

    凰妃

    中考过后的慕容甄雪考上了和他同一所学校,收获了爱情后的她却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真相浮现,她答应神女婼汐回到她原来的身体里,使之死而复生,重生后的她又揭开了怎样的身世之谜。身在护国将军府后宅的她又和嫡母嫡姐们做着怎样的斗争……阴差阳错的她嫁给瑾王为正妃,又有怎样的待遇,她该如何生存并找到她的亲人……
  • 静下来,一切都会好

    静下来,一切都会好

    陶尚芸编著的这本《静下来一切都会好》从静下 来生活、静下来感受、静下来工作、静下来积 累、静下来思考、静下来计划、静下来反省、静下来 疗伤八个方 面进行阐述,用优美的文字带给人们一份安静的阅读 体验,帮助 人们在忙碌中得享内心的平静,收获人生的幸福。
  • 即席讲话

    即席讲话

    作为领导者,必须出入各种公众场合,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谈判、演讲,说服他人,激励员工,和各种人打交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讲话的艺术。
  • 30岁以后,每天学点谋略学

    30岁以后,每天学点谋略学

    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刚出生到30多岁,是人的成长阶段;从30多岁到60多岁,是人的成熟阶段;从60多岁到90多岁甚至更长,是人的衰亡阶段。
  • 四签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四签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四签名》是作者的成名作,是系列第二部长篇探案小说。作品以印度土兵叛乱的历史背景,通过人们对土王宝盒的拼死争逐,与华生和莫斯坦小姐追求纯真爱情视不义之财为阻隔来加以对照表现,揭露了人的财富欲的罪恶与虚无,把人带入纯净的境界,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人文题材,提出了令人值得深思的诸多社会问题,从侧面向读者提供了深广的人文思考空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