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900000053

第53章 东方物类对15—18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3)

中国壁纸最早就是作为高档壁饰的廉价替代品进入西欧的,广东等地的纸花被不明就里的欧洲商人购回,按照欧洲人的习惯贴到墙上,为欧洲人的居室带来了别致秀雅的中国风情,很快打开了西欧市场。中国外销壁纸都是按照欧洲习惯来设计规格,通常每幅12英尺宽、4英尺长,大多成套销售,展开即成一列连续景象,可以贴满整个房间。最初的中国壁纸多采用中国传统的花鸟题材,随后应欧人之需,扩展了图案内容,到18世纪末关于风景、种茶、制瓷之类的题材量大增。大量的中国壁纸被装箱运往欧洲,如177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一次就装载了2236件中国壁纸抵达伦敦。并且西欧开始到沿海民间发放订单,中国沿海如佛山等地也出现了应欧人之需专门生产壁纸的作坊。至今,欧洲各地有不少用中国壁纸装饰的房间保留下来,是这一时期中国壁纸热销西欧的真实写照。

(四)绘画艺术中的东方风格

14世纪以来进入欧洲的大量东方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上的装饰绘画和图案,以及有插图的中国书籍的出版,为欧洲绘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绘画题材。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青花瓷,如安德雷亚·曼泰尼亚的《马格斯僧拜圣婴耶稣》中带盖的青花茶盅,乔凡尼·贝里尼的画作中也出现有盛水果和糖的中国青花瓷。这一时期欧洲绘画中明显地出现了东方人物形象、飞禽、花鸟等东方元素。拉奇(Donald F. Lach)认为,“现实主义,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追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无疑是受到东方的影响,受到引入欧洲的东方的奇异的新植物、动物和其他物品的刺激。”

16世纪后欧洲出版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版画,大量来自对中国山水画的模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卡萨尔·韦切里奥1590年的版画集。这本画集有522张版画,他所画的中国人形象,在气质、服装和社会等级方面,都较为准确。前言中,作者声称他的模特是中国绘画中的人物。

18世纪法国宫廷兴起洛可可风格后,绘画领域风格方始一变,出现了朦胧而又平面化的描绘、富有装饰美感的曲线表现、与诗相通的田园风景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中国山水图样、风格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在巴洛克风格和远东的古怪风格的结合中诞生了洛可可风格,甚至有许多美术史家断言:“洛可可风格直接得自中国。”与前辈相比,当时的画家们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东方工艺品,这些东方器物外饰表现出的独特艺术趣味和技法也许为西欧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这种新的选择。

洛可可时期的著名画家华托(Antoine Watteau)就画过不少中国风的绘画,他为当时的科塞公爵画过活泼的中国猴,又为国王的米埃特城堡画了30幅关于中国人和鞑靼人的装饰画。他画过清朝皇帝,还有两幅大型板画描绘了一位坐在假山上的妇女。布歇(Francois Boucher)是洛可可—中国风时期承上启下的著名画家,他创作了许多挂毯画板,其中《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9块画板是参照供职清廷的传教士画师王致诚的画稿设计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真实的清朝装束迥然不同,但中国特色仍很明显。

据英国史家记载,在水彩画发展初期,很多画家用中国墨。风景画大师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也曾试用中国墨。另一英国风景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晚年之作也深受中国影响,这在其《绿野长桥》等作品中有所体现。约翰·科曾斯(John Cozens)深为中国山水画的宁谧自然所打动,这位水彩大师的画被认为在气质上近于中国宋代和日本足利时代的伟大山水画大师。

三、东方物类推动欧洲科技、工艺的发展

东方物类使西欧得以一窥先进的东方科技和工艺,如丝绸制品的西传便启迪了欧洲的织造业。公元6世纪,蚕蛾卵和桑树输入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当政期间就创建了西方第一家丝织厂。随着东方织造工艺的西传,12世纪后意大利北部、法国、英国等国家陆续建立了丝绸工业。元代、宋代的丝织品传入欧洲后,以繁花、百兽率舞来表现欢喜的传统中国纹饰在14—15世纪卢卡、威尼斯等地出产的丝绸织品上打上了烙印。阿拉伯挂毯、丝绸的纹饰也对西欧的纺织品产生过影响。

除了刺激欧洲的织造业外,东方舶来品还推动了其他方面的工艺发展。这尤其表现在欧洲以前空白的领域里,代表例子是瓷器和漆器。

(一)启迪了欧洲制瓷业的产生和发展

在瓷器还未进入西欧时,欧洲人就开始了对东方陶器的模仿。意大利锡釉陶最早由阿拉伯人发明,后由摩尔人传播到西班牙及意大利。经过对成品的研究,意大利人逐步掌握了锡釉陶的烧制工艺,15世纪末,意大利发展出以彩色锡釉花饰陶,称之为“马约利卡陶”。

锡釉陶的制造技术毕竟相对简单,流入西欧的精美绝伦的元代青花瓷才真正令所有工匠犯难。早期尝试模仿瓷器的欧洲人既缺乏原料高岭土,又囿于技术限制,只能用蛋壳或其他材料制出粗糙的仿造品。著名的“美第奇瓷器”代表了早期欧洲人模仿瓷器的最高水准,于1575年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制成,但它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瓷器。

与美第奇家族关系甚密的米兰物理学家曼弗雷多·塞塔拉也曾钻研瓷器制法,虽然他极力模仿中国工匠的做法,甚至像中国工匠一样将自己的签名刻在作品底部,但尝试仍未成功。直到1673年,在仿造中国瓷器和荷兰彩陶的基础上,在鲁昂郊外圣塞韦尔才生产出西欧第一款软瓷。

在还不具备硬瓷生产技术的这段时期里,西欧曾仿制过中国的炻器。炻器是1635年左右以茶具的形式首先由荷兰人引入西欧的,随着饮茶风尚的兴起而广泛传播。英国的炻器技术原本有一定基础,因此当时还无法生产硬瓷的英国工匠们纷纷热衷于仿制东方炻器茶具,至今可见的17世纪末英国斯坦福郡生产的炻器茶壶在造型与纹饰上就明显有来自宜兴紫砂壶的烙印。

德国在瓷器生产上后来居上,萨克森选侯艳羡瓷器的高额利润,为摆脱对瓷器进口贸易的依赖,他不惜斥巨赞助瓷器技术的研发。在他的资助下,1708年1月15日,德国人约翰·博特格和沃尔特·范·钦豪森终于用7种矿物混合烧制出白色、半透明的瓷器,这是西欧第一款硬瓷,标志着西欧从此掌握了制瓷技术。1772年,在法国利蒙格斯(Limoges)附近的圣·伊利艾克斯发现了高岭土矿,西欧也由此解决了瓷器原料匮缺这一困扰自身数个世纪的难题。

欧洲的瓷器制造技术在提高的过程中充分模仿和借鉴了东方瓷器的特色。中国青花瓷输入欧洲后,备受欧洲贵族和民众的青睐,蓝与白成为欧洲各地瓷器制作的流行色调。福建白瓷也受到各国瓷窑的仿效。18世纪中期在英国埃塞克斯生产的软质瓷起初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和日本的多色瓷的形制、着色,以与东印度公司的进口货抗衡。该地还生产不加彩饰的餐具,属于仿制中国梅花浮雕的白瓷。切尔西、伍斯特两地的瓷器则分别对日本柿右卫门、伊万里瓷器的纹饰进行了模仿。到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供制作瓷器设计花边饰纹的图样手册,汇集或借鉴了不少华瓷的纹饰和图案精华”。

(二)推动了欧洲漆绘技术的发展

漆器同样令西欧人感到好奇,《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曾提及漆,将之描述为一种特殊的树脂,涂上这种涂料的木头不仅可以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摸上去还非常光滑,同时耐久、耐磨。欧洲人大概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接触到东方漆器,最早流入欧洲的东方漆家具是日本漆制品。据资料显示,奥地利施洛斯·安布拉斯城堡收藏有一座日本漆橱,是1596年由当时的葡萄牙商人购回的,瑞典格里普斯霍尔姆(Gripsholm)城堡也收藏有一个很可能是1616年由荷兰议会(States General)赠送给古斯塔夫二世(King Gustavus II Adolphus of Sweden)的漆箱。

17世纪欧洲漆器进口数量已相当可观,尤以各色箱、橱、桌、椅为主。1611年的一份英国私人财产清单上提到了镀金或喷漆的中国桌子和高脚椅。而到18世纪初,伦敦乔伊纳公司(Joyners" Company)年均进口漆器已达3538件,其中有眼镜架、茶几、梳子、粉盒等。

漆绘是明代家具的常用装饰技术之一,除此之外,金属装饰和镶嵌装饰等技术也分别随中国家具传入西欧,为西欧仿制东方家具铺平了道路。施洛斯·安布拉斯(Schloss Ambras)古玩珍品室的一张1596的清单上记录着一张很可能是在维也纳上漆的按照中国瓷器纹饰设计的桌布。1610年开始,意大利人试着用一种印度产的树胶来制漆器。1616年,英国漆匠威廉·史密斯从罗马去信给阿伦德尔(Arundel)爵士,信中他提到最近受雇为红衣主教和权贵们按最流行的中国风格制作漆家具。随后在荷兰、英国都有许多关于漆绘技术的研究展开,到18世纪欧洲发展出独立的制漆工业。在玛丽二世与威廉三世执政的时代(1688-1702年),女子学校有油漆课专门讲授涂漆技术。18世纪初油漆术是英国上流妇女最热衷的技能之一。1688年英国人斯托克(J. Stalker)和(G. Parker)出版了一部关于油漆技术的专著《论髹漆》(Treatise of Japanning and Varnishing)。书中斯托克盛赞东亚油漆技术,号召当时西欧工匠学习东亚油漆工艺。墙、按钮、钢琴、床架、煤炉天窗、刷子……他提倡在颜色模仿东亚,主张用赤、黑色的底色调,上白、黑、赤、青、栗、绿等色,书中的插图人物还穿着阿拉伯、中国衣饰。

英国的漆器生产同样带有深刻的东方凿痕。日本漆器常见的黑、金、红、绿等色彩在英国和荷兰成为流行色,由于青花瓷的持续输入而成为“中国风”经典配色的青、白二色也继续保持流行。到近代晚期,西欧逐渐步出了对东方漆饰的单纯模仿,工匠们把欧洲人物塑像、动物图案、衣饰、阿拉伯式图案、涡形花饰和绶带花饰杂糅进工艺图案中,更广泛地采用绯红、黄、白、蓝、绿等底色,有时用黄金粉料点花斑,以丰富东方传统中的黑、金两种主色调。

18世纪法国生产的家具仿制了中国风漆饰,后期还运用了东方家具特有的陶瓷板镶嵌形式。法国在18世纪30年代利用东方家具设计出一种家具装饰工艺,即将购入的漆绘屏风或橱柜家具拆开,改装成精美的漆板,重新拼装在其他家具上。法国还曾从中国引进漆工,这对法国早期漆生产技术的掌握意义重大。18世纪中后期,法国成为第一个可以独立生产出东方形制的家具,并对之装饰、髹漆的西欧国家。

由东方漆器带来的这项工艺逐渐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欧洲人将漆绘用在各种家具物品上,橱柜、屏风、箱子等等,但直到近代晚期,欧洲的漆绘工艺都带有深刻的模仿痕迹。

四、东方物类对欧洲医药学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偶尔在聚会间,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所谓国学,又能高谈阔论,而有很多,这有多好,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
  • 看不懂的日本人

    看不懂的日本人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腊八节

    腊八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热门推荐
  • 办好难办的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办好难办的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求人办事。办事存在着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规则,办好难办的事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凡禹、梁筱编著的《办事的艺术(办好难办的事大全集)》作为一本为人处世的通俗读本,从易懂、实用的原则出发,最全面、最系统地向读者讲述了求人办事的经验和智慧,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说话的技巧、办事的能力。《办事的艺术(办好难办的事大全集)》中的方法你一看就会,拿来就用,可以帮助你轻松应对职场、应酬、家庭、恋爱和婚姻中难办的事,成为一个办事高手。
  • 明朝时代 上卷

    明朝时代 上卷

    明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王朝,这里有成熟完备的政治体制——内阁,这里有颠覆农业文明的商业文明,这里有空前繁华的市井文化,这里有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这里有激烈辩论开放式的儒学思想,这里有孤独无助的君主,这里有为了命运抗争的底层人物。
  • 一寸河山一寸血5

    一寸河山一寸血5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5册,主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历史。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决胜红海,生死转型

    决胜红海,生死转型

    有些企业家说,他们的商业模式很好。但我们看他们的商业计划书时,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商业创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肯定是要有一个好的商业创意,但商业模式是一个包括客户价值创新、收入模式、组织架构的系统,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整个企业的改革。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持续赢利。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两世之约:王爷的鬼妃

    两世之约:王爷的鬼妃

    苏灵,一个现代鬼魂,最爱的人是秦阳,最好的朋友是黑白无常。黑白无常,将苏灵当宝,肯为她上刀山下火海,所以阻止了正赶去投胎的苏灵,然后送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给她,她就可以不用投胎也可以重新做人了。他,秦阳,浣国的王爷,陪伴在边的却是一个鬼妃,但他不介意,反而一如既往的爱她。人不与妖配,更何况是鬼呢?苏灵与秦阳的爱情能否有个幸福的结局?请大家支持本文,本文绝对精彩,绝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蒲公英的约定

    蒲公英的约定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无论结局如何,都应该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