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700000059

第59章 川北灯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

康大寿

川北灯戏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流行于嘉陵江流域的川北大地,给城乡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带来了欢乐,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由于它那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巨大的艺术魅力,2006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后,川北灯戏更加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戏剧界、史学界对它的学术研究也更加深入,笔者就川北灯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川北灯戏源流的多元性与形成时间的不确定性

“灯戏”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其“广义”的灯戏主要是从其概念产生的情形上讲的,即“灯下之戏”。这“灯下之戏”的“戏”可能是歌舞,也可能是话剧小品,或者是说唱杂耍,甚至也可能是张灯玩灯的娱乐游戏。古时人们尤其是农村的照明条件极差,晚上娱乐照明要灯,人们看戏赶路要灯,因此当时戏在灯下演,有灯才有戏,有戏必有灯,“灯”与“戏”是连在一起的。

而“狭义”上的灯戏概念是从戏曲剧种上来讲的。它是根据各地的方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以及流布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品种,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的历史渊源、演唱风格和艺术特色,如“川北灯戏”、“云南玉溪花灯”、“贵州独山花灯”等。

关于川北灯戏的源流问题,目前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大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是“民间歌舞说”。

民间歌舞起源较早,是源于古代人们在狩猎或农业生产丰收后的欢歌狂舞,表达的是人们的喜悦心情。它以集体的歌与舞为特点,娱乐性强,便于民众参与,一般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有专家认为,川北灯戏是“四川民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特别是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是“傩、坛说”。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对“民间歌舞说”提出质疑,他们结合灯戏流行地区宗教迷信盛行和“傩、坛”较多的特点,认为“傩、坛是川北灯戏之源”,或者说“川北灯戏之源来自于巴渝舞所产生的川北傩,胚胎于坛,……属于巴文化的遗韵”。

傩戏、坛戏是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迷信活动,傩戏与坛戏有说有唱,故事性强,便于人们观赏。“傩”即古时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据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祚阶”。《吕氏春秋·季冬》有“命有司大傩”一语。“大傩”即古代举行驱逐疫鬼祭仪时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现出驱鬼捉鬼的内容。“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娱人方面发展,加强了娱乐成分,出现了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内容,个别地区还发展成为了戏曲形式,被称为“傩戏”,川北地区如南部、阆中等地都有。

“坛”即用土筑成的一个高台。其用途广泛,如用作欢庆歌舞的场所,但用得更多的是作为祭祀的场所,如北京原祭天、祭地的天坛、地坛等,农村中用于祭祀活动的场所也称为坛。在广大农村,有一种源于端公捉鬼跳神仪式而来的民间小戏就叫“坛戏”。

笔者认为,川北灯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源流除了民间歌舞与傩戏、坛戏之外,它还融合了花灯歌舞(川北灯戏的歌舞灯,即“灯中有舞,舞中有灯”)、说唱艺术、山歌民谣、木偶、皮影、杂技等各种川北地方民间艺术,甚至包括劳动号子及猴戏中的娱乐因素,所以很难说它最早是源于哪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正如川北灯戏艺人在谈到灯戏发展时常说的几句话那样:“木偶是爹,皮影是妈,猴戏是妹妹,庆坛是它干爸爸。”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明末清初是外地人口迁入四川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巴蜀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川北灯戏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民间艺术形式的娱乐因素,所以其源流具有多元性。

关于川北灯戏形成的时间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定形成于唐代,其理由是四川自古有“上元灯会”之习俗,唐代尤为兴盛;二是因文献记载北宋各地都有“闹花灯”的风俗,且“宋时花灯胜于唐”而有人认为它形成于宋代;三是根据明代嘉靖《阆中县志》有“五月十五瘟祖会,……演灯戏十日”等记载认为川北灯戏形成于明清。

笔者认为,前“两说”的依据不充分,因为根据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它们大多是以“灯会”或“闹花灯”的概念在表述,而且都与节日灯会尤其是元宵花灯有着密切关系,显然它只是一种“张灯”、“玩灯”与“赏灯”的群众娱乐而并非戏曲表演艺术,更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川北灯戏。而“明清说”的依据,即《阆中县志》中记载的“灯戏”属“川北灯戏”的可信度虽然较大:一是阆中、苍溪一带本身就是川北灯戏流行的中心区域;二是文献中是用“演灯戏”在表述,它与“灯会”和“闹花灯”有所不同,但问题却在于它也只说明当时川北灯戏已经存在,而并不能判定川北灯戏在明清之前就不存在。

可见,由于川北灯戏是由民间艺人创作并经口头相传而少有记载,其流行范围广,加之川北灯戏的“形成”又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我们很难把川北灯戏的形成这个渐进历史过程确定在某一具体的时间上。当然,如果有比较可信的实证史料进行考订,这自然是一件好事。

二、川北灯戏与川北农村

川北灯戏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川北农村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的,我们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1.它是川北农民的“喜乐神”,这是从川北农民的精神需求来讲的。

在古代的川北农村,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山区的农民由于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他们不但缺乏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手段,甚至还被剥夺艺术欣赏的权利。但是,这却并未能泯灭他们对美的追求,也不能说农民就没有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创作才能,他们也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川北灯戏的许多剧目就是由川北农村的民间艺人口头创造的,如在《闹隍会》灯戏中,民众在敬拜城隍爷时所表达的期盼与诉求,正是农民对其生产与生活基本需求的真实反映。所以,有人把川北灯戏称为农民戏。

同时,他们又要通过对一定艺术形式的欣赏以获得快乐,尤其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农民们更是需要用快乐来放松自己,忘掉忧愁。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民没有时间和知识等条件去从那些抽象的艺术形式与语言中获得快乐,因此他们的这种表达与感受只能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来体现,如川北灯戏内容上贴近农村生活,其情感真挚,爱憎分明;语言中拥有大量的川北地方俗语,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甚至有的还很粗俗,但农民一听就懂;其表演动作夸张,丑中见美。川北灯戏这种强烈的娱乐性与趣味性给农民带来了快乐,故而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甚至川北一带的民众还把它看成是能给他们带来欢喜快乐的神灵,将其称之为“喜乐神”。

2.它是川北农村的“大铺盖”,这是从川北农民的生活需求来讲的。

川北地区特别是苍溪、阆中、南部等地,处于嘉陵江中下游,属于丘陵和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过去交通极为不便,农民之间的交往极少,文化生活更是贫乏。因此,农村中的“赶场天”与农民们的婚丧嫁娶时间便成为他们进行交往和娱乐的重要机会。自古以来,川北农村凡是遇到婚丧嫁娶之事,四乡八邻的亲友都要前往,由于客人的铺盖床褥很难解决,主人家便常常请来灯戏班子在院坝内通宵达旦地演出,人们以看戏娱乐来度过漫漫长夜,同时又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故川北灯戏又被川北农民们称为“坝坝戏”,“大铺盖”。

可以说,川北灯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过去农民的娱乐与生活需要,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在川北农村长期流行的一个根本原因。

三、川北灯戏与农民的审美情绪

农民的审美情绪,是指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在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所反映的是农民所普遍带有的一种社会审美心理,这在川北灯戏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义”、“和”是中国农民传统的对人格审美属性的社会评价。

同类推荐
  • 纪信故里

    纪信故里

    辉煌西充,忠义之城,将相故里,人杰地灵。扶龙纪信,紫崖王云,育恐育鞫(生于恐惧困穷之际),炳炳麟麟(光明刚直)。四位宰辅(赵彦昭、何金、何贱、徐恺),八大将军(纪信、谯登、侯瑱、王霁、马骧、袁谏、李乾德、徐占彪),百一进士,百六举人。名垂青史,雁塔题名,丰功伟业,震古烁今。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热门推荐
  • 游牧部族

    游牧部族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爱不说痛

    爱不说痛

    这里有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躁动。这里有冲破围城的情感呼啸。这里有大都市知识女性的婉约涓涓;这里有高原汉子的雄强剽悍;这里有乡村少女的美丽善良;这里有为政者的内心战争,他们在生活中往往扮演引人注目的角色。时代悄然变化,新的阶层新的人向我们走来,他们是官员、学者、政客、艺术家、律师、巨商、作家、打工仔、打工妹……
  • 只嫁人上人

    只嫁人上人

    古城相悦情两难,伊人回眸一瞬间。镌刻灵魂叹别离,愁肠唱断数千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宋之家

    唐宋之家

    时隔三年,唐宋联姻再次被提及,女主角的身份却扑朔迷离某男问:你说唐宋之后……某女非常自然地接话:元明清啊,怎么了?某男:……我觉着我们该换个女主角人说执念是苦,可放下了,我和唐珈陌之间就真的再也不剩什么了
  • 妖孽相爷的榜眼妻

    妖孽相爷的榜眼妻

    第一次见面,她扬言要拿下他,却在第二次相遇时被妖孽的他用强拿下。她咬牙切齿地伺机报复!再次见面,他在琼林宴上请求皇帝赐婚,她在第二天某个深山老林的寺庙前邪肆地笑着跟他说:“杀人灭口的事儿,本小姐不屑!但是,可以更狠一点儿!想跟我玩,准备好红事变白事吧!”
  • 社交宝典(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社交宝典(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社交技巧:特殊时刻、面试、与异性相处 、讲坛上、邀约、送礼等等。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凡缘仙路

    凡缘仙路

    有些人生来就站在那九天之巅,有些人生来便就不凡,混沌初开,灵衍万物,三千生灵,坐而论道,且看一介凡人如何在危险重重之中的修真界拓马长枪定乾坤!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