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川/唐榆晴
摘 要:如何有效建设嘉陵江流域的生态文化,构建可以为嘉陵江流域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基础保障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我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
关键词: 嘉陵江;生态文化;建设
引言
生态文化的形成和演进推动人类遵循生态法则,改变现行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源匮乏、环境破坏、水旱频发、污染加剧、温室效应、疫病流行等一系列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影响我们实现既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个思考,我们拟就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建设的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关于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资源
嘉陵江上游是从源头到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段,全长357公里;嘉陵江中游是从昭化镇到重庆市合川区段,全长633公里;合川区以下到重庆市朝天门为嘉陵江下游,全长129公里。“自然环境是影响流域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流域文化特质本源的形成离不开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流域文化特质的生成积累初始阶段,由于人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山地、河流、阶地、湿地、河漫滩、沙洲等地理环境成为制约流域文化生成的主要因素,造就出独特的流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特质。”嘉陵江流域长期积淀形成的生态文化资源应该是我们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从人类已有的经验看,生态保护往往需要同所在地遗留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往往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方法,这些生态观念只有与当地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一定地域性特色的生态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设嘉陵江流域的生态文化,构建可以为嘉陵江流域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基础保障的生态文化体系,就成为实现我们未来建设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
“生态文化”是在生态价值观、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所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 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的总称。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生态文化”这个概念来源于“罗马俱乐部”。其创始人为意大利的著名实业家、学者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他们认为:人类创造的技术圈入侵了地球固有的生物圈,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进行了过多的榨取,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基础。美国学者大卫·奥尔在1992年提出了“生态教养”(Ecological Literacy)的理论:人类掠夺自然,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关系的认识,因此主张进行全新的生态文化教育,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形成必备的生态教养,从而引导人类顺利地进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后现代社会。“生态文化的价值体现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化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文化,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文化。”如何建设嘉陵江流域的生态文化?我们认为可以本着活态、公益、效益、交流等原则,从生态哲学、伦理、生态节庆、生态城市等多个方面着手。
(二)嘉陵江流域生态哲学、伦理文化建设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精髓,在现代条件下阐释其意义,能为当代生态伦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式的启示。”生态哲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使我们转变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中华民族早在从渔猎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起,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形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确立,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方法论——生存论、内因论和有机论的整体思维模式(这是与西方工业文明导致的主客体二分论所形成的构成论、外因论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在道家表现为“道生万物”的形态,在儒家则表现为“太极化生万物”的形态,其共同特征是把整个宇宙万物看成是由同一根源化生出来的。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记载黄帝告诫百姓:“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在《逸周书》里也记载有夏朝颁布的禁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我们先民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是弥足珍贵的。
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来看,嘉陵江连接了中华民族两个最早、最主要的文明形态——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西汉落下闳能够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在天文、星象、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在“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哲学思维下产生出来的。我们嘉陵江畔的古圣先贤们承认自然界有其自身独立的运行规律,而自然的规律是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这种整体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天道与人道放置在一个有机统一系统中,从而在嘉陵江流域铸就了中华文明史上多个领域的辉煌成就。
将“天道”与“人道”放置在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中,这也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种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达到其并行不悖、平衡和谐,就需要在整体思维下利用生态伦理来进行调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珍惜生命、仁爱万物;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道德思想,对协调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稳定都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知常”、“知和”、“知足”、“知止”,构成了道家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即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适可而止,自我满足,防止人类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贪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