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早在7000~8000年前就留下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在数千年的滨水而居的农耕生活中,嘉陵江流域形成了特有的生态伦理文化形态,现在我们还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其遗存。几年前,我们在完成一个关于川陕民歌整理、保护的研究课题时,就搜集到不少嘉陵江流域民间流传的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民歌、农谚。例如《薅秧歌联唱十五首》:“大田薅秧行对行,一对秧鸡在乘凉。哥哥说来用枪打,妹妹说来打不得。打不得来打不得,打死崽崽气死娘。”(之九)歌谣表达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界价值的确认,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一种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的表现。“在民间信仰中的一些俗信禁忌,如‘禁猎神山’、‘禁屠飞鹰’、‘春月禁渔猎’等等,实际上含有珍惜自然资源、爱惜生物的环境意识,无疑有助于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繁茂的物产资源,有利于巴蜀各族的生存繁衍,也有助于社会稳定安宁。”据《南充县志》记载,300年前鹭鸟开始栖息于南充市嘉陵区太和赵家沟,300年来村民喜欢白鹭,也爱护白鹭,形成不准射杀、不准掏鸟蛋,白鹭沟不许放烟花爆竹的不成文的乡规民约。这里还一直传唱着一首关于白鹭的歌谣:“白鹭来,要发财;白鹭走,要讨口……”。而在蓬安县嘉陵江畔的油坊沟村,由于江岸漫滩水草肥美,素有养牛的传统。百年间,村子里的牛群一大早就会趟水过江,到嘉陵江江心的小岛上去吃草,尽兴在岛上嬉戏、觅食,与江上白鹭、野鸭和谐相处,当夕阳西下之际,草足水饱的牛儿们又从小岛游回岸边,依次回到自家的牛栏中。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百牛渡江”图景,绘出了蓬安县相如镇油坊沟村特有的生态画卷。无论是嘉陵江已有的文化记载,还是今天仍然以“活态”遗留的生态伦理文化标本来看,嘉陵江的先民们以自然界为精神家园来追求人生的幸福,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意识自古有之。
对于嘉陵江流域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的遗存,我们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上和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并没有从世界观、方法论这些哲学思维的方面去深刻发掘他们的历史价值。因此,无论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还是现实应用的角度上,这些都是我们嘉陵江生态哲学和伦理文化的宝贵资源,而对之进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凝练、总结、建设,是我们文化研究者应担的责任。
(三)嘉陵江流域生态节庆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节庆活动的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节庆活动就有数千个。“数千年来,节庆活动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节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任何一项节庆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文化内容,以及它能为老百姓所接受。节庆活动不仅是满足人们劳动丰收后愉悦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华民族众多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逐渐完善,并慢慢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我们从历史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等等。到战国时期,中国农历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就基本齐备了,后来的传统节日形成几乎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传统节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古代民众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传统节庆是对传统农耕生活关系的重要调剂。传统节庆的形成和发展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民众思想、伦理、价值形成的过程。因此,传统节庆来源于华夏农业社会生活,又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于不同节庆活动的各类仪式中,成为古代民众生活的一面镜子。”
嘉陵江流域人类社会形成历史久远,流域的自然环境也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又引起嘉陵江流域内气候、动物、植被等要素随之变迁。几千年来,嘉陵江流域由于战争、贸易、交通、人口迁移等要素的变化,使流域人居环境整体文化特征不断地发生演变,文化特质由自然环境维度向社会文化维度不断转变,因而产生出嘉陵江流域独有的名目繁多的各种节庆形态。嘉陵江上游各地有“女儿节”、“红叶节”、“熊猫山珍节”、“豆腐节”、“梨花节”等;中游有“耍龙节”、“登高节”、“龙舟节”、“梨花节”、“桃花节”、“橙花节”、“采桑节”、“钓鱼节”、“三国文化节”、“橙果节”、“放牛节”、“幺妹节”、“川东农家文化节”、“古尔邦节”等;下游有“枇杷节”、“腊梅文化节”、“都市花园节”、“年猪节”、“金园采果节”、“河滩美食节”、“石刻艺术节”、“茶山竹海节”、“都市旅游节”、“金佛冰雪节”等。由于嘉陵江的流域长期以来是传统的农耕地区,在春、夏、秋、冬的自然更替中,流域的人们以节庆的方式,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山川和时令农作的融洽互动。人们在春耕秋收中体会着生活的韵味,在祈福团圆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在春花秋月中抒发着自然的情致。近年来,嘉陵江流域各地节庆活动几乎都成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就为地方政府在旅游节庆活动中注入生态文化元素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嘉陵江流域的节庆旅游基本上都是与原生态的山川风景,农林物产和民间生活相关联,因而,这些节庆旅游本身就具备明显的生态文化因子。我们在发展节庆旅游经济时,可以通过节庆策划、活动组织来配置相关的节庆生态资源,引导健康生态的节庆旅游消费方式,营造参与性强的原生态节庆体验环境,推出全新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达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实现生态节庆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嘉陵江流域生态城市文化建设
21世纪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城市化。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有关研究机构通过对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诸因素数据统计发现,在嘉陵江流域的各种自然、人为影响要素中,城市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影响要素。这不仅因为嘉陵江两岸聚集了秦陇南部、巴蜀东部最多的城市群落,而且发育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经济区域。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无疑给嘉陵江流域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而这其中流域的各节点城市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带动周边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引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集聚城市,迅速的人口膨胀也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噪声污染、城市垃圾、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污染、热岛效应等等,这一切使原有自然形态下人们的生活的自律性丧失,人与自然被急剧增加的人造物质隔离,并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安全感和稳定感。
当今世界城市的竞争处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中,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城市竞争的内容,从产业、资本、 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竞争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北京的“绿色奥运”,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一不是从绿色、生态的角度,表达了城市发展的新的观念和诉求。“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动力,起着先导作用。因此,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凝聚社会合力和向心力,良好的生态文化将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启迪一种融合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诱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从而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城市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在城市价值标准上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城市居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构成城市共同的价值导向,并对城市所有居民产生凝聚、激励、约束等能动作用,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嘉陵江流域自然环境优越,可供利用的生态资源丰富,如果能在流域城市建设中形成有效的生态管理、生态文化,创造出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使生态环保理念成为城市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乃至市民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这对培育和提升嘉陵江流域城市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有效建设嘉陵江流域的生态文化,构建可以为嘉陵江流域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基础保障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我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由于生态文化还包含了生态制度、生态教育、生态文艺、生态传媒等多元的要素,本文未能一一进行探讨,这也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关注。
吴晓川,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唐榆晴,川北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