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00000005

第5章 叙述者的地位(3)

晚清第一部政治小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叙述者的身份复杂化了。小说的主要部分是孔博士在公元2016年(孔诞2513年)在庆祝中国维新成功大会上的演讲,孔博士的演讲据称是由“史学会”的两个书记用速记方式记下,逐字拍电给长崎的《新小说》杂志,因此小说的超叙述层次与第一人称叙述(书记的口吻),主叙述层次也是第一人称(孔博士的口吻),但这变化还是浅层次的,因为这两个以“我”自称叙述者都不是介入式的,他们虽被人物化了,但却是超然于小说情节之上的人物。

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述者“我”却是半介入式:他依然得完成一般晚清小说叙述者都必须做的转达大量逸事的工作。小说第一章叙述“我”的伯父趁“我”父亲死亡,设下圈套打劫孤儿寡妇的财产。“我”在人世种种的经历,结识的各种朋友,听到的种种险恶人情,使我渐渐成熟,并对道德沦丧的世道人心采取一种鄙视态度。“我”的这个成熟过程是此小说的主线。

普实克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价甚低:

很明显,在此书中,传统叙述者转化成使用第一人称的讲述者,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不是一个功能性的变化……我们很快发现这只是一个姿态,作者心里其实并无其他目的,只是想把一串故事逸闻放在一齐,娱乐读者。

实际上,如果将“我”亲自参与的情节单独抽出,所形成的文本就相当生动,而且结构连贯形成一部第一人称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述者实际上有时是介入者,有时不是介入者,全书实际上是两本小说错杂混合。普实克的批评只适用于其一半。

《冷眼观》的叙述者也落入相同的二难之境。“我”本人的故事应当说相当有意思——“我”与其新婚妻子关系不好:妻子无教养、贪婪小气。于是“我”离家客游某大城市,与昔日相好的妓女素兰又开始接近。可是,为了在小说中容纳尽可能多的逸闻故事,“我”的情人素兰不得不接连不断地讲故事,甚至不惜损害形象——聪慧秀丽的风尘女子素兰每次出场就飞短流长,无休无止,活脱是个碎嘴妇人。

在某些晚清小说中,叙述接收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人物化,虽然依旧是非介入式。《冷眼观》第十四回说到妓女的种种不堪行为:

是曾经上海嫖界诸公,尽能领会,无须我著小说的人再交代。

叙述者是显身的“我”,把叙述接收者叫出来,也顺理成章。实际上,即使隐身叙述者,也可以叫出叙述接收者。张春帆的《九尾龟》二十七回花了一长段评论上海名妓林黛玉如何迷人,之后就把叙述接收者当作嫖友召入叙述:

看官且住,那林黛玉虽是上海有名的人物,却并不是什么倾国倾城的姿容……为什么在下要这般的极力揄扬,岂不要受看官的指摘么?……看官们有老于嫖界,认得林黛玉的人,方晓得在下说的话,不是无根之论。

接收者唤出方式,《九尾龟》与《冷眼观》并无区别。这证明虽然《九尾龟》是传统叙述者,《冷眼观》是第一人称叙述者,而且是介入式人物,二者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不过,叙述接收者从过分一般化的“看官”变成略为人物化的嫖友,有时也给了传统叙述者自身人物化的机会。还是《九尾龟》,六十四回:

看着金月阁这般样子,你想这班官人何等狠心那般辣手,那里还有什么天良,所以堂子里的官人,万万娶他不得。这些说话,都是在下阅历有得之言,并不是信口开河。

这恐怕是传统叙述格局所允许的最大程度的人物化了。因此,晚清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基本上还是非人物化的。个别作品中的变化,未能改变中国小说叙述程式。

讨论五四小说的叙述特征,似乎多此一举,因为由它确立的现代汉语小说叙述传统,延续至今,我们非常熟悉。然而,如果把五四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尤其是晚清小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系列变化的轨迹。而且如果把五四小说与五四后小说相比,可以看到坚持这些变化并非易事。由于这些原因,本书对五四小说叙述特征的检查,是比较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五四小说做得最明显的事,是完全扔开了传统白话小说的拟书场叙述格局。美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曾尖锐地指出五四小说的革新主要并不在语言上:

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句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authorial persona)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

固定式拟书场格局消失后,每一篇小说必须单独设计其叙述格局,并给叙述者一个特殊的人格——他可以完全显身,或完全隐身。尽管每篇小说都有其特殊的叙述格局,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基本趋势。

首先,介入式显身,即人物化的叙述者“我”,成为五四小说中最常用的叙述者身份。鲁迅作于五四时的26篇小说中,12篇叙述者为“我”。鲁迅如此,主观色彩比较浓的作者,比例就更大。郭沫若小说中为百分之七十、郁达夫为百分之五十。以“我”自称叙述者的比例可以作为风格变易的指针。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集《隔膜》(1922年)中,为百分之四十;第二本《火灾》(1923年)为百分之二十;第三本《线下》(1923年)为百分之九;第四本《城中》(1926年)为零。叶圣陶写作风格的变化,或可看作五四小说发展的线索。另一个五四作家张资平的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比例极低,这并不奇怪,他的作品最接近传统叙述模式。

在这些第一人称叙述中,书信与日记式叙述格局相当普遍,尤其是书信体。冯沅君的《春痕》由40篇书信组成,其结果是叙述者—主人公本人的性格心理成为小说的着重点,情节推进成为次要的因素。向良培的《六封书》,情节有点类似鲁迅的《故乡》,但用叙述者—主人公给友人的六封信方式写出,回乡的失望感或更为强烈。

五四时期很多作家,认为书信日记体有利于真实地表达感情。郁达夫在一篇题为《日记文学》的文章中提出:

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传的色彩的,而这一种自叙传,若以第三人称来写出,则时常有不自觉的误成第一人称的地方。……足以救这一种危险,并且可以使真实性确立,使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受催眠暗示的,是日记的体裁。

日记书信体本是晚清后期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拿手戏,多本鸳蝴派小说读来像一本情书尺牍,而且的确在书肆中常作为尺牍出售。日记书信体这叙述格局本身,并不能保证叙述者的充分个性化。从这点说,郁达夫之言未免夸张。但应当考虑到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日记书信一向是散文的禁脔,用于小说叙述,显然是在西方影响下才产生的。只是在鸳鸯蝴蝶派的书信日记体小说中,旧有书信日记文类(散文、尺牍)影子过浓,使叙述格局本身的转换受到严重障碍。

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人物化,容易落入的陈套是叙述者与作者人格合一。在五四小说中,叙述者非自传式人物化成功的例子也是不多的。鲁迅《狂人日记》叙述者人物化为疯子,朱自清的《笑的历史》叙述者人物化为一个妇人,而黎锦明的《舟中》,叙述者人物化为一个卑劣的登徒子,为其中成功的例子。

有一些五四小说中,叙述不断易手,中途改换叙述者,从第一人称叙述转换成第三人称叙述。潘训的《心野札记》,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人称叙述者在小说中变成一个非叙述者人物,他的主观感受流动被切断,转而被客观地写出,然后在最后一部分叙述又转回此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黎锦明的《舟中》整篇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却在全文结束时突然转入第三人称。此时叙述者—主人公从船上溜下码头,想逃离他刚卷入性关系的一个女人,避免负责。小说结尾用第三人称写到他一个人坐火车,“第三人称”叙述者评论他行为卑劣。叙述格局的转换为“客观地审视”提供了机会。

如果说晚清小说中,叙述接收者的程式化滞缓了叙述格局的变易,那么在五四小说中,叙述接收者的人物化成为叙述格局个别化的一部分,郁达夫的《茑萝行》是第一人称叙述,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不断忏悔自己的行为,虽然其妻子不在场,但用“你”不断把妻子召起,使妻子成为叙述接收者。叙述者、叙述接收者都显身并自传式人物化,使这特殊叙述格局具有强烈的自我展露色彩。冯沅君的《潜悼》则是叙述者/主人公对其已逝世的嫂子说的话,以死者为显身式叙述接收者,造成叙述格局戏剧化。

这种结构显然也有其难处,因为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双方都明确地人物化后,两人却都不在场的场面,就不得不引用别的人物的话作见证。《潜悼》的叙述者就落入这样的窘境,关键场面由他人转述,使这一部分与全篇不协调。

更常见到的是把作为叙述接收者的人物塑造为叙述者/主人公的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里我们显然见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男性朋友之间友谊原型。郭沫若的小说《喀美萝姑娘》,其叙述者—主人公在其长篇自白的开头发出感叹:

实际说来,认真是我的朋友的,我恐怕一个也没有吧。我把我的内心生活赤裸裸地写出来时,我恐怕一切的朋友们都要当面唾骂我,不屑我;我恐怕你也是会这样的吧。我现在写这封信来要使你不得不饱尝着幻灭的悲哀,我是诚然心痛;但是我们相交一场,我们只是在面具上彼此亲吻,这又是多么心痛的事实哟!……

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充分人物化后,五四小说就从几百年的程式格局中解脱出来。置于新格局中的叙述,其展开方式不事先确定,威胁颠覆旧有话语秩序。

在另一端,五四小说的另一部分作品,叙述格局走向客观化,其叙述者坚持充分隐身,使叙述展开方式具有另一种不确定性,从而使作品与现有诠解规范保持距离。鲁迅的《药》和《示众》可说是充分隐身式叙述的范例。在小说文本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叙述者的影子,找不到叙述行为的踪迹,尤其是《示众》,几乎到了可以称为“墙上苍蝇式”绝对客观叙述的程度,从头至尾,叙述者几乎是一个“行为主义”式的观察者,一个不为人物注意的记录器。诚然,“客观叙述”,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命题,叙述本身就破坏了叙述对象“不受干预”地存在之可能,但叙述者放弃控制这个姿态本身,使叙述文本获得了比较宽广的意义场,获得了一定的歧解自由度。

这并不是说五四小说中没有非介入式半显半隐的叙述者,但只要这种叙述格局是充分个别化的,那么叙述者的控制也不可能像“书场格局”中的叙述者那样自诩客观的意义权力。叶圣陶最好的一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见《火线》),其隐身叙述者偶然探出身来作评论:

来客的安心,候客者的快意,以及脚夫的小小发财,我们且都不提,单讲一位从让里来的潘先生。

这里的“我们”,是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携手共同越出隐身地位的方式,简洁而又不显得唐突,回旋的余地很大。沈从文的小说《晨》(收入小说集《柚子》),叙述者则用非介入式半显身方式作揶揄调侃:

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小春天气的早晨,正是使青年夫妇爱情怒发的早晨,凡是有一个合意太太——又是新剪了头发的——他必能猜详到岚先生这时要对他太太所采用的方法的,我不说了。

自然,这使我们回想到晚清小说中嫖友叙述接收者被招来提供证词的前例。但晚清小说中的召唤是认真的,叙述者需要接收者的证词来确定其权力地位与其“客观性”。在五四小说中,绝大部分这种召唤是戏弄,是诙谐调侃,多半有讽刺口吻,这样,叙述接收者的证词不但不是出于确认文本意义的需要,相反,是歧变字面意义的需要。

在这类小说中,隐身叙述者靠唤起叙述接收者,把叙述格局与被叙述世界拉开距离,从而使他具有讽刺地叙述的能力。鲁迅的《阿Q正传》是最佳一例。鲁迅有意地把叙述权力玩过度,让叙述者占有全权控制的传统地位,过分使用这种地位,从而使叙述文本的意义脱轨。小说开始就让叙述者对自己的地位再三思考,再三评量,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叙述能力,从而使文本成为对叙述者客观性的讽刺,而不只是对被叙述世界的讽刺:

我所以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

用这些方式,五四小说完全地摧败了传统程式叙述格局,把叙述者推出控制地位,从而成功地使叙述文本意义播散。甚至在叙述者保持半隐半显的控制时,他的地位也被剥露,他的控制方式被夸张地示众,以至他的评论不再可信赖。

果戈理的《鼻子》,据说是鲁迅曾熟读的小说之一,其中有类似的控制地位剥露。该小说将结束时,叙述者出来暴露叙述格局:

只有到现在,重想一下,我们才觉得此事不大可能,一个鼻子自行离开,变成一位文官到处走动,这已经太离奇,而且,为什么柯伐廖夫不明白他可以到报社登广告?我不是说登广告太贵,那是瞎说,而且我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那太不像话,太不地道。

叙述者夸张自己的控制能力,是为“夸大陈述”(overstatement)。而《阿Q正传》叙述者是自露其短,是为“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低调陈述式反讽更贴近中国文人作品的特殊风格。

(第二节) 叙述干预

叙述者除了叙述外,还得照应很多事。他经常把他的叙述故事这“本职工作”撂在一边,反而谈起自己的叙述方式,或是对自己叙述的人物或情节加以评论。

在口述文学中,这样的“旁白”是很自然的,叙述者得照应着听众,使他们明白他讲故事的方法。由于听众的反应交流具体而实在,他的指点总是配合具体的场合“有的放矢”。

在书面叙述中,这种反应交流只是假定的,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都是虚构的,叙述格局无法为这种指点提供充分的理由。书面叙述中的叙述者指点不是由于叙述格局的要求,相反,却是叙述者的指点帮助构筑叙述格局。例如,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一系列的程式化指点(“有诗为证”,“且听下回分解”等)是用来不断提示拟书场叙述格局,并不是读者真的要等“下回”(下次说书)才能知下文。

叙述者指点的目的之一是让叙述者主体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叙述者能够描写叙述中的一切,但叙述者从定义上说,是不可能讲述自己的。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还有一系列的超语言自我表现手段:语调、姿态、面部表情等;在书面叙述中,超语言表现手段只局限于某些印式手段(如黑体字、惊叹号等)。他只能用两种间接的方法设法建立意图语境:一是自我角色化;二是进行叙述干预。角色化使叙述者权威降低,角色化后他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述者,他说的话不再被视为叙述者的话。因此,叙述干预是伸张叙述者主体性的最主要途径。而且由于中国古典小说中叙述者身份被程式化,人物化程度很微弱,因此叙述干预更为重要。

同类推荐
  • 得与失的智慧

    得与失的智慧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本书讲述了民间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建筑鉴赏方面的知识,其内容全面广泛、营养丰富、生动具体、趣味盎然。
  •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读史说史,在于适当的应用。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解放以后,每外出必自备中国地图,找好路线和方位;每在一处会议,就要向所在地的图书馆查阅大量图书;每到一地,还要查阅地方志和有关本地历史文化书籍,和当地人员畅谈、作情感交流。这也是读史的别致处,也是他不断深化自己研读历史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对历史的评说,虽然很多是片言只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闲话,但却能折射出这位历史人如何运用历史,恰到好处。
热门推荐
  • 郭沫若翻译研究

    郭沫若翻译研究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为综述,对郭沫若作为翻译家的成功之道、翻译活动、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影响进行了整理与提炼;下编为郭沫若译作评介,对郭沫若的主要译作按德语、英语、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进行了分类评介;第三部分为附录,分为“郭沫若译论选”、“郭沫若译事年表”、“郭沫若译著详考”和“郭沫若翻译研究资料索引”四个部分,旨在为今后的郭沫若翻译研究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
  • 洋铁桶的故事

    洋铁桶的故事

    “洋铁桶”姓吴名贵,是晋东南沁源县的一条好汉,他自幼跟随父亲上上打猎,练得一手好枪法。日本鬼子打来了“养铁桶”参加了八路军。他领导的民兵和八路军一道,把鬼子、汉奸和特务打得狼狈逃窜。“洋铁桶”也从此威名远洋。故事酣畅淋漓,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

    感恩做人 敬业做事

    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敬业是做事的根基;感恩做人、敬业做事,你的生活和工作将会大放异彩!本书针对职场人士感恩心与敬业精神的缺失,阐述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内涵及相互关系,并结合职场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旨在帮助找出根由、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 万界战皇神

    万界战皇神

    “五尊降临”——“万魔沉浮”。“邪恶克星”——“唯我五尊”。这几句话代表着五位“万界战皇神”拥有的超乎想像的力量,也代表着五位“万界战皇神”注定要与邪恶的魔皇展开一场场神圣大决战!这五位“万界战皇神”就是:拥有超越一切无限力量的“至尊超神皇--傲天帝斯”,拥有无限毁灭力量的“至尊毁灭皇--龙奇”,拥有无限创造力量的“至尊创造皇--幻天异”,拥有无限光明力量的“至尊光明皇--圣辉”。
  • 价值链会计发展研究

    价值链会计发展研究

    本专著在当今会计学界已有的有益成果基础上,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重构的角度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价值链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方法、基于价值链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价值链会计信息交换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可行的价值链会计应用模型。
  • 腹黑酷少俏娇妻

    腹黑酷少俏娇妻

    订婚三年,婚礼前夕,他带着初恋情人出席宴会场所,惹得满城风雨。他说:“订婚时,我就说过,我不爱你。”婚礼上,他说:“今天没有婚礼,我们解除婚姻吧。”她强忍泪水问:“既然,你想解除婚姻,为何不在婚礼之前?”他冷笑道:“因为,这是我跟我父亲的交易。”一句话,一场交易,一场婚姻,一个笑话。再相遇,两人只是路人甲和路人乙。以为,不会再爱。心处绝望之谷,他,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予深渊中的心一丝温暖。熟不知,黎擎天,这个尊贵的男人,早已为她创造了整个世界。【所谓‘第一次’】某女,“擎天哥,问你个问题,你以前跟别的女孩一起看过电影吗?”某男顿了顿,反问道,“那你有没有跟他一起看过电影吗?”“如果,我说没有,你信吗?”明白某男口中的他是指谁,某女有些落寞道。看出了她的落寞,某男不仅有些后悔,提到那个人,“信,只要你说的我都信。”“我也是第一次。”某男又没头没尾的说了一句。【浪漫求婚】“乖儿,嫁给我!好吗?”某男拿着‘DarryRing’,单漆跪地。某女久久没回应,某男手心都渗出了汗,“乖儿,请嫁给我。让我们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接着又道,“为了我们的明天,请您应允成为我的妻子。让我用一生一世的爱去宠你,包容你。虽然不能让你成为世界上最有财富的女人,却可以自豪地大喊,我会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嫁给我,我愿以我一生,许你一世无忧。”“答应了吧!”“是啊,快答应了吧!”“嫁给我老婆。”某男又重复一次道。“嗯。”某女点点头,发出如蚊蝇一般的声音来。“哦耶!”“直接套在无名指上算啦。”“我要让我们的热恋维特一辈子。”某男笑着说。“哇哦,老公,好浪漫哦。你都没有跟我说这些话。”旁边一女人很是不爽地看着她的男人。“你知道什么啊?没结婚之前,谁不会说点甜言蜜语。结婚后,谁还愿给上勾的鱼放上鱼食?”“哈哈哈……”“你……”那女人气得白皙的脸颊上,布满了无可奈何的红晕。“你也会如此吗?在未来的某一天,把我钓到手之后,也不再给我鱼食吗?”某女挑眉道。“老婆,我已经说了,我们的热恋要维特一辈子呢。”某女很是不解风情地看着他,“为什么?”某男愣了一下,“什么?”“你不负责任,为什么是一辈子?”某男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怎么了?”“你……”某女委屈地看了看众人,又看着他说道,“你竟然只爱我一辈子,那我下辈子该交给谁去爱呢!”
  • 网游之妖人彪悍

    网游之妖人彪悍

    现实中的男友在游戏找她,竟然是来说分手的。想问个究竟,又惨遭埋伏PK,折腾的死去活来,被砍N次,最后连游戏仓都坏了……KAO,别小看老娘,老娘很快就能——修好游戏仓!
  • 穿越女遭遇滥桃花:红颜醉江山

    穿越女遭遇滥桃花:红颜醉江山

    江山美人两相欢,醉依红颜看河川。疯子女成长记。她是一个神经大条的女生,爱美好的东西,爱帅哥。这里有N多性格复杂的美男,因为恋了上女主的简单,他们开始陷入挣扎、困境。这里有最拉风的穿越,现代先进的装备装点的神仙。最后还有一个精彩看点,咱先卖个官司~~
  • 末世之死回来

    末世之死回来

    末世里,什么最不缺?丧尸,异兽,死亡。丧尸,异兽,背叛。丧尸,异兽,绝望。还有变态,变态,变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使的印记

    天使的印记

    故事发生天族,在天使族,巫族,精灵族新一代的王子公主之间,展开了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而伴随着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逐渐浮出水面的还有那一段段不为人知即将被冰封的往事~当往事浮出水面,现在的人儿又将何去何从?是忍痛舍爱,还是要生死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