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00000006

第6章 叙述者的地位(4)

叙述干预一般来说分成两种:指点干预解释叙述是如何进行的;评论干预提供补充信息,或阐明叙述者本人对被叙述事件与人物的态度。

这个说法只是大致上正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指点大部分是文体性的,并非在解释叙述方式。也就是说,它们实际上只是在指明叙述所使用的特殊文体。上一章已经说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等实际上是不必要的解释:它们只是作为拟书场叙述格局的标记。

在某些情况下,叙述者用指点来召唤叙述接收者,让叙述接收参与到叙述中来,能使叙述中的事件得到一个客观的见证人,从而使叙述场景戏剧化。《水浒传》第一百〇三回,王庆突然有幻觉:

王庆看见庞氏出来,也要上前来杀。你道有恁般怪事!说也不信。王庆那时转眼间,便见庞氏背后有十数个亲随伴当,都执器械,赶喊上来……

叙述干预承认叙述接收者有理由不相信这离奇故事,从而预先消除可能产生的怀疑。

当然,真正解释叙述方式的指点还是有的,最常见的是当叙述者不得不离开一般的程式要求时,常有较长的指点来说明叙述方式的变异。《红楼梦》中这一长段指点: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从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此段指点之所以需要那么长,是因为这样的叙述方式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来说是很特殊的,而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哪怕是《红楼梦》,不想以叙述方法上的创新来自炫,如此不厌其烦的说明可以使读者不至于对非程式感到难以接受。

因此,指点干预有三种作用:指示文体风格,召入叙述接收者,解释出格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前两种居多数。

与指点干预相似,评论干预在口述文学叙述中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叙述者理由十足地对叙述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或进行解释。在书面虚构叙述中,这种评论却很难处理。《金瓶梅词话》第三章有个例子:

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挨光的,两个字最难。怎的是挨光,比如今俗呼偷情就是了。要五件事俱金,方才行的。第一要……

这个评论干预塞在王婆的话中,王婆这段话在大部分《水浒传》版本中都有,文字大同小异,但是插入的这一句说明是没有的,那不是王婆的话,而是叙述者的说明。《水浒传》叙述时间是“彼时”,所以无。《金瓶梅》的叙述时间是“如今”,所以有。《金瓶梅》崇祯本删去了这段说明性评论,因为叙述者评论一般只能插在叙述语流中,在人物的话中插入叙述者评论很不自然。

在口头叙述中,这样的插入语调却很方便,叙述者只消把他模拟人物的语调转回叙述者自己的语调进行干预,然后再转回人物的语调继续转述下去即可。

而且,在口述文学中,叙述格局随时为这种说明性评论提供必要性:叙述者发觉听者听不懂了,即有充分理由加以说明。在书面文学叙述中,这种必要性只是假定。书面文字叙述可因其可重读性而“传世”为后代阅读。叙述干预的必要性只是在叙述格局中的一种抽象而且临时的必要性,并非是保证叙述信息传播的实际必要性。换句话说,这种必要性本身是叙述虚构的一部分。拿上引《金瓶梅词话》的例子来说,在转引王婆的话时,叙述者突然加入说明性评论,是拟书场叙述格局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理解,它才是可接受的。换一个叙述格局,叙述者就毫无权力这样做。

说明性评论起的作用不仅是提供解释。在尽可能坚持叙述线性的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它常被用来代替倒述,提供人物或事件的背景资料,或交代人物的未来或事件的结果。《三国演义》中每个人物出场时,叙述者均交代其籍贯、出身与行状,每个人物退出叙述时,则介绍此人后来官至哪一级,子孙为官情况等等,情节如此处理对叙述流干扰最少。

很多说明性评论并非用来提供情况,而是用来为看起来一荒唐不合情理的情节提供解释,是一种控制释义播散的努一力。这类评论大部分是所谓“老生常谈”。我们现在读到此类评论,往往发现它们很难“抹平”出格情节,因为“老生常谈”有时代性、社会性。在《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与仆妇宋惠莲通奸。宋惠莲后来自杀了:

月娘……叫他门不开,都慌了手脚,还使小厮打窗户内蹿进去,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割断脚带卸下来,救了半日,不及鸡鸣时分,呜呼哀哉死了。

这个老生常谈式评论抢在宋惠莲自杀被证实的消息之前出现,似乎宋惠莲惨死的下场是咎由自取。《金瓶梅》的叙述者对社会下层人物看来相当冷酷,但在当时,恐怕这类评论恰是社会下层读者认为可接受的。

传统白话小说,尤其是在改写期,一些长段评论经常被互相抄用。《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章有长达三页关于盛夏酷暑的评论,说是世上有六种入——王孙贵族、和尚、隐士等等——不受酷热之苦;同书第八章中有二页多长的评论,说和尚好色,原因是太闲。这些段落在某些版本的《水浒传》等其他白话小说中也可以找到,文字仅略有不同而已。这些段落有的不太公平(例如关于和尚好色的长段),而且都显得过分离题,长得不必要。由于它们被一再转抄,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大部分当时读者(下层市民),这些评论很受欢迎。这种转抄,也是改编期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特征。崇祯本《金瓶梅》本中这些套式评论全部被删除。

判断性评论绝大部分是就道德问题发言,文学作品中所写的人和事,毕竟大多数是社会性的,逃不脱道德判断。即使是向现行规范挑战的作品也是道德性表意活动。如果解释性评论旨在帮助接收者理解一些出格的情节或人物,那么判断性评论则试图控制意义诠释。《金瓶梅》词话本第二十二章,西门庆与仆妇宋惠莲有私,叙述者插入了一条相当长的评论:

看官听说,凡家主切不可与奴仆,并家人之妇,苟且私狎,久后必紊乱上下,窃弄奸欺,败坏风俗,殆不可制,有诗为证:西门贪色失尊卑,群妾争妍竟莫疑;何事月娘欺不在,暗通仆妇乱伦彝。

崇祯本保留评论,仅删诗。

这首“证诗”当然是陈腐的打油诗。如果说,在口述文学中,叙述者可以用改变语调这样简易的手法来标明评论部分;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也有一种类似的改变语调式评论,那就是“有诗为证”。诗体评论的隔离效果非常强,似乎它们可超脱于叙述语流之外。例如《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以貂蝉设美人计宴请董卓:

卓见貂蝉颜色美丽,便问:“此女何人。”允曰:“歌伎貂蝉也。”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蝉檀板低讴一曲。正是:

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

丁香吞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如果这首诗是叙述的一部分,它就把关键情节悬疑——貂蝉是否能成功地害死董卓——透露得太早了,然而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程式使我们明白诗是诗,文是文,诗不在叙述情节链之内。

文学史家认为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大量引用诗歌作评论干预,是继承了口述文学的传统。这个看法自然有道理。但我想用诗作评可能有另一层原因,即诗歌作为文体,在中国文化的文类等级中,其“真理价值”远远高过叙述流本身所使用的白话散文。“有诗为证”这套语本身就说明这些诗是从高一文化层次对叙述进行说明,正因如此,诗本身的优劣倒是其次的问题。大部分这些诗式评论只能说是打油诗,但它们还是用来作为道德证词。

一般说来,评论干预的风格标记能力不如指点干预,往往一个程式性指点干预就足以标记出某种的叙述格局。但是,评论干预的长度、使用频率,仍是重要的风格标记。崇祯本《金瓶梅》所使用的评论干预,数量上就比词话本少得多,评论干预大量减少标志着一个新的叙述文体时期的开端。《儒林外史》在开场词后说:“这一首诗,也是老生常谈,不过说……”吴敬梓明白这类评论足以害文。《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最低程度,只保留了古典白话小说的一些起码的程式性干预。

传统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一般说在作评论时很少节制。说书的这种半显人物化给了他超然的权力,可以假定叙述接收者对他的全控制地位完全认同,而且欣赏他毫不苟且的道德感。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程式化叙述者并不着意炫耀其控制地位,不像西方18世纪一些“自我意识”小说中的叙述者那样玩弄机智。他的评论并不想使人吃惊,评论方式是程式化的,轻车熟路,有险无惊。评论内容也是恪守规范,而且始终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哪怕是题材最不“严肃”的作品中,叙述者语调依然如此。《金瓶梅》绘形绘色地描写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第一次性幽会之后,有一段评论:

却说这妇人,自从与张大户勾搭,这老儿是软如鼻涕脓如酱的一件东西,几时得个爽利。就是嫁了武大,看官试想,三寸丁的物事,能有多少力量,今番遇了西门庆,风月久惯,本事高强,如何不喜?

这可能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允许走的最远的程度,最轻松最幽默的可能。我们很难想象狄德罗或塞万提斯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不让他们的叙述者来个痛快淋漓的大笑。

晚清白话小说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叙述干预数量剧增,远超过以前的白话小说。这问题似乎至今没有见到文学史家讨论。

晚清小说指点干预之增加,比评论干预增加更为醒目,原因在于在传统格局之内叙述不得不采取的种种变化造成的不安。

《孽海花》是个典型例子。作者曾朴可以说是晚清作家中对西方文学最了解的入,他可能认为他在写一部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叙述作品,但是他写出的《孽海花》却是晚清在叙述技巧上比较保守的一部小说。他用又多又长的指点干预来解释新的叙述技巧,不料正是这些干预把整个叙述拉回到传统程式中去。

话说上回回末,正叙雯青闯出外防,忽然狂叫一声,栽倒在地,不省人事,想读书的读到这里,必道是篇终特起奇峰,要惹起读者急观下文的观念,这原是文人的狡狯,小说家常例,无足为怪。但在下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逞笔翻腾,一句假不来,一语谎不得,只能将文机御事实,不能把事实起文情,所以当雯青忽然栽倒,其中自有一段天理人情,不得不栽倒的缘故,玄妙机关,做书的此时也不便道破,只好就事直叙下去,看是如何。闲言少表:且说雯青一交倒栽下去……

或许这是晚清小说中最长的指点干预了吧!《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黄绣球》第六回,都有类似长指点,但没有这条长。显然这比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指点干预长得多。它好像是在为一个新技巧辩护,实际上这技巧非常陈旧,即在紧要处断章,加一联,并提示下章。

许多晚清小说是缀联式的,其中一个接一个故事由人物讲述出来,而且人物的话多是直接引语式,如此长的直接引语给叙述布局带来不少困难。先前的白话小说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长段指点干预经常用来帮助平衡这局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〇一回有这样奇特的指点:

且慢,从九十七回的下半回算起,叙这件事,是我说给金子安他们听的,直到此处,一〇一回的上半回,方才煞尾。且莫问有几句说话,就是数数字数,也一万五六千了,一个人哪里有那么长的气?又哪个有那么长的功夫听呢?不知非它,这两段故事,是分了三四天和子安们说的,不过当中说停住了,那些节目,我懒得叙上,好等这件事成个片段罢了。这三四天工夫,早又有了别的事了。原来苟才这两天病了……

这段指点奇特在混淆叙述时间与被叙述时间,更奇特的是试图用叙述干预来改造叙述行为:已经直录的引用被说成是经过叙述改造过的转述——把三四天中零星讲的故事接成一长段直接引语。

不仅指点干预增加,晚清小说中评论干预数量也增大。如果指点干预增加是自以为采用新技巧造成的不安引起的,那么评论干预增加则是因为叙述者感到解读常态受到威胁。题材范围扩大,自然也造成评论之需要:事件越复杂,道德评论就更有必要,而且评论的语调也更激烈,更急切,以使道德判断不容置疑。

尤其是,晚清小说的叙述者大都采取社会改造者的姿态,惩恶扬善的迫切性使叙述语调带上道德傲慢,老生常谈式的评论就显得更加扎眼。吴趼人《九命奇冤》第三十二回有一段很为典型:

看官!这几行事业,是中国人最迷信的,中国人之中,又要算广东人迷信得最厉害,所以苏沛之专门卖弄这本事,去戏弄别人。我想苏沛之这么一个精明人,未必果然也迷信这个,不过拿这个去结交别人罢了。

这个苏沛之是朝廷来的钦差调查谋杀案件,他装扮算命先生,以打入歹徒帮中。这是小说后半部分的主要悬疑,要到几回之后凶手全部落网,才能揭开。上引的评论干预几乎把悬疑过早点穿,为此评论花如此大的代价,只是为了表示叙述者道德立场的正确。

晚清小说中的叙述者对他永远正确的形象十分敏感。《九命奇冤》中另一段评论,也是关于迷信问题,叙述者以社会改造者姿态来加强他的意义权力地位。

看官!须知这算命、风水、白虎、貔貅等事,都是荒诞无稽的,何必叙上来?只因当时的民智,不过如此,都以为这个是神乎其神的,他们要这样做出来,我也只可照样叙过去。不是我自命改良小说的,也跟着古人去迷信这无稽之言,不要误会了我的意思呀。

类似的叙述者自辩,在许多小说中都可看到。例如《九尾龟》中,叙述者用大段篇幅讲了妓院中规矩,并且加上一句:“在下预先一一申明,免得要受看官的指摘。”

在吴趼人的《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八回,一个人物把报上一段新闻指给其朋友看:

看官,难道那鲁、李两人就不曾看过新闻纸么?偌大的丰盛祥金店,难道就不看新闻纸的么?为什么他二人直到此时,被紫旒指点才看见呢?不知凡是看新闻纸的人……表白出来,免得看官们说是我著书的漏洞。(64页)

叙述者这种自卫需要,在先前的白话小说中从未出现过,叙述者从来没有如此担心传达的效果。我们不禁感到,晚清小说的叙述者不得不再三自辩,是感到其控制地位岌岌可危。

这种危险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一部分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份开始人物化,比过去的“说书的”个性化了,相反叙述接收者却比先前更加非个性化,他成为数量更大的读者“看官”,而不再是书场里有限的观众“看官”。在叙述格局难以变化时,叙述者/叙述接收者在旧格局中作这些变动,难免局促不安。传统白话小说的叙述者多少世纪从容行使其控制权,从而成为比作者更强有力的主体性出发点,现在却不得不用大量干预来为自己的全控制叙述方式辩护。

同类推荐
  • 世纪留言

    世纪留言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围绕着以世纪末文化和文艺思考为中心展开。“世纪留言”这个题目是出版社想出的,是由于这名字有点“苍老”,而作者则还不愿就此开始“苍老”。论辈分,但若从另一个含义上看,它是“世纪”的留言,而不是本世纪中某“人”的留言。这样,也就释然。这个世纪“留言”给后业者的
  • 只想记得这些好

    只想记得这些好

    张冬娇十年散文精选本《只想记得这些好》,唯美,清新,纯静。捧读文字,就像在火炉边和朋友交心,感到岁月美好而温暖。
  • 点灯的权利

    点灯的权利

    《点灯的权利》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具体内容包括《牢固确立人命关天的政治伦理》、《切勿“与民为仇”》、《猜不透的电影审查》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本书是作者自己在阅读《红楼梦》时,从自身经验的联想中所产生的感受。既是感受,便极富个性,极有新意。既是感受,在写法上便多直抒胸臆,常常侃侃而谈,极富感情,娓娓动听,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书本对《红楼梦》这一巨著作了分回品赏,又有评语,这些因素构成了此书自有《红楼梦》以来独特的新颖性,对红学,特别是对《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普及,具有相当的价值。
热门推荐
  • 宅斗作弊器

    宅斗作弊器

    从前,有一个书香门第的少女捡到了一颗自称系统的破珠子,得知自己是所谓“未来世界养成游戏”的女主角。系统:你爹在你十岁生日的时候会死。系统:本游戏的内容是将你从十岁抚养到十六岁。系统:本游戏共有十名可攻略对象,七百九十六种不同结局,五千四百种隐藏结局,一万八千多个豪华事件。“砰!某颗啰嗦的珠子被塞进梳妆盒中。这既是一个小家碧玉在系统和舅舅调教下成长奋发上进的故事,也是一个金光闪闪的系统最终沦落为作弊器的血泪史。
  • 狐狸相公缠不休

    狐狸相公缠不休

    你美,就可以男扮女装嫁到她家当她老婆吗?你坏,你就可以二话不说的走人家屁股吗?谢梦萱心里无限的愤慨,凤琉璃,你不能因为咱俩有过节,你就把我当节过!“你你你……你不要脸!”“要脸干什么?有你就行了。”
  • 教主夫人别装纯

    教主夫人别装纯

    在圣天大陆上,每一种时节,都会有不同的景象,热闹,繁华,宁静,都会在这里演变。没有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而此时正值除夕之夜,烟火在天边绽放。纵眼望去,整个圣天大陆是一片和乐融融的景象。温馨,幸福,是不是就能够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就在夜半时分,天忽然变了,整片天空突然间变得幽紫深邃,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旋窝,既让人着迷,又让人心慌。天降异象,到底是福是祸?神秘的天……
  • 重生之最强嫡妃

    重生之最强嫡妃

    前生世家嫡女,一心想要脱离世家,过上平凡生活。可是最终心无留恋的死在自己爷爷的枪下。今生重生在农家之女的身上。苏若发誓,绝不踏进那个权利争锋的地方,好好的做自己农家女。老实憨厚的爹爹,温柔美丽的娘亲,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平凡生活,这都是她想要的。苏若笑了,只不过这笑容持续的时间不长。谁能告诉她,这个权势滔天的王爷为什么会在她家?谁能告诉她,农家女和世家女是怎么画上约等于的?谁能告诉她,这个世家女怎么就变成了嫡妃?那么现在谁又能告诉她,这个嫡妃怎么就招惹了一群女人不死不休?好,当她苏若是好欺负的是吧。景逸宸,你死定了。片段一百里村东南面的一处堪比世外桃源的山庄里,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子淡然的看着眼前高贵女子,默默地喝着茶。女子最终沉不住气了,高傲的说道:“你配不上他。”“恩。”“你只是个农家女。”“恩。”“而我是公主。”“恩。”“我喜欢他。”“恩。”看着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的人,女子急了。“你难道就没有别的话要说吗?”“有,我就问一个问题。”“你说。”“你先说完了吗?”额…那女子有些错愕的点点头。“扔出去。”说罢,苏若站起身来,丝毫不管身后女子的惨叫,进了房间,紧接着房间里又是一声惨叫,只不过这一次是男人的声音。片段二庄严奢华的皇宫里,苏若端坐在景逸宸身边。“苏若是吧,不用紧张。”“不,我现在很紧张。”“没关系,本宫吃不了你。”“我是怕别人吃了我。”“呵呵,你倒是幽默的人儿,怪不得景王会喜欢你,不过凡事有个度,落下一个善妒的名声可不好。”“的确不好。”“说起来,本宫的表妹也算是个贴心的人,以后你们一起服侍景王,应该是最好的,你说呢?”“我说不错,就怕打起来。”皇后面色一沉:“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外面一阵混乱的声音…“娘娘,不好了,景王带来的爱宠和孟小姐打起来。”苏若一叹,她早说了,景王府不好进啊…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夫君未正名

    夫君未正名

    她喜欢独来独往,哪怕是娘亲也疏离于她,原以为,日子就这般淡如止水,哪料,姐姐身受毒害,无可奈何之际,她只好只身犯险潜往敌城,殊不知,途中巧遇并对自己施以援手之人,竟是那敌城之主。据传言,他临风玉树,文韬武略,却心狠手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夺宫》是《康熙大帝》的第一卷。描写康熙八岁即位后,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与辅政大臣鳌拜集团的篡位阴谋作斗争的故事。 康熙年幼时异常聪颖,曾拜落第举人伍次友为师,学习封建统治本领。在太皇太后孝庄和侍女苏麻喇姑的支持、帮助下,康熙团结了一批在圈地中破了产的中、下层地主和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拥帝派的拱卫力量。经过多次较量,他终于在十五岁时,智擒了鳌拜,巩固了帝王权力,为清王朝的振兴打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