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00000004

第4章 叙述者的地位(2)

叙述接收者人物化的程度不同,同样可以造成隐身与显身两种叙述接收者。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叙述接收者和叙述者一样,是由文类预定的一个不加入式半显身人物——“看官”,即书场中听故事的人。说他半隐,因为他和叙述者“说书的”一样,从来不会成为一个因故事而异的人物;说他“不加入”,因为他明显以超然于叙述的故事之上的一个人物出现。他的身份之固定化,帮助中国传统小说确立并巩固固定的叙述程式。

而且,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叙述者经常与叙述接收者互相呼应,并且模拟叙述接收者的口吻说话。在晚明著名短篇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中,有一个例子,说到主人公朱童:

……遂复姓为秦。说话的,假如上一等人,有前程的。要复本姓,或具札子奏过朝廷,或关白礼部、太学、国学等衙门,得册籍改正,众所共知。一个卖油的,复姓之时,谁人晓得?他有个道理,把盛油的桶儿,一面大大写个秦字,一面写汴梁二字,将油桶做个标识,使人一览而知。

上面一段中用画线标出的那段话是叙述者模拟叙述接收者的口吻说的话(因为叙述接收者不可能直接在叙述中说话,除非他作为一个人物说的话被叙述者转述引用)。

叙述接收者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比叙述者更加程式化,而且使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行为更为固定。例如《红楼梦》开场时,叙述者自称是“曹雪芹”(名字“恰巧”与作者相同)。但紧接着却这样说: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且容奴仆说明原委,庶几看官明白不惑。

“奴仆”是第一人称的谦称,这样,《红楼梦》就突破了叙述者永远自称“说书的”这程式。但是,“看官”却是旧样,是与“说书的”对应的。这样,叙述接收者的保守性就把叙述格局拉回到旧程式上去。

这个叙述接收者,自然不可能是书场中真实的听众,他只是在小说中以书场听众这人物身份出现。他也不可能是读者,因为读者无法完成叙述接收者的五种职能。

一定的叙述者与一定的叙述接收者形成了保证叙述顺利进行的叙述格局。

由“说书的”这个特殊的叙述者和“看官”这个特殊的叙述接收者组成的程式化叙述格局,可以假定是模拟中国白话小说长期的口述前历史。但是,它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形成难以打破的程式,却不是由于这个前历史期遥远的影子,而是由于绵延几百年的改写期之需要。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其他民族的小说中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固定叙述格局。也不能说明为什么早期“话本”中这样的格局反而不够明显。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似有许多的混乱看法。

相当多批评家似乎认为这种叙述格局是真的,例如普实克坚持认为这种固定叙述格局之所以长命是因为,“中国职业说书人创造性天才的异常力量,这种天才的力量使中国小说采用了他们说故事的形式,并使这种形式多少世纪没有基本性的变化。”

普实克教授这论断很绝对,而且似乎未引起反驳,其他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却基本类似。韩南的答复是,“这样一种定式当然是对作者有利的——它帮助作者解决了写作中的大难题。因此,不奇怪,中国作家很不愿意放弃这种语境。”

这并不是一个很高明的答复,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作者都面临相同的难题,然而他们的小说,叙述格局并没有如此程式化。

因此,我在此有必要再次系统地讲一下我的尝试性的解答。

在中国文言小说中,叙述者经常使用作者的名字。李朝威的《柳毅传》中说:

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愚义之,为斯文。

白行简的《李娃传》结尾:

贞元中,予……乃握管濡翰,疏而存之。时乙亥秋八月,太原白行简。

在白话小说中,这种借用完全无可能。一直到晚清,白话小说叙述者从来不借用作者名字(《红楼梦》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其表面原因似乎很明显: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化的文本层次中地位过低,作者不能让叙述者借用他的名字,泄露身份无疑是自取其辱。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白话小说的叙述者甚至不能借用作者临时造的笔名(要到晚清才有一部分小说叙述者借用作者笔名)。借用笔名不存在泄露作者身份问题,因此,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文类程式决定了叙述者必须是那个非个人化的、无名无姓的、半隐半显的“说书的”。

这个拟书场表演的叙述格局程式产生并历七个世纪不变的真正原因是由于白话小说经历了长达四世纪的改写期,在此期间,不管是作者还是改写者,对白话小说作品都不拥有全部著作权。由于叙述主体没有权威性来源,叙述者就不得不取得类似口头叙述者的权威性。在口头叙述艺术中作者主体几乎不在考虑之列,同样,程式化的拟口头叙述格局也可以使著作权成为不必考虑的问题,任意改写就理由十足。

我的这个理论设想不敢说是十全十美。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解释为什么到了创作期,中国传统小说依然顽强地沿用这个叙述格局。当然,白话小说的地位依旧很低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当在白话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在白话小说的特殊文类模式中寻找。这问题得留到第三部分再深入讨论。

传统白话小说的一再重写,引出一个叙述学理论问题,而这问题正好是我们在进入细节讨论之前必须强调说明的:同一个故事可以写成不同的叙述文本。

在口头叙述中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每次演出都是独特的,都是同一底本无穷可能的变异之一。书面叙述的可重复性使一个重要的情况模糊了——每个叙述文本只是同一故事的无数可能的表述方式之一。

这种看法似乎只是索绪尔著名的语言/言语两分法之推演。但是这个问题是任何叙述学研究者所无法回避的,不管他是不是个结构主义者。例如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与乌斯宾斯基给叙述下的定义是“叙述是位移(транспозиция),是内部各成分不同的位移方式”。这些不同的位移方式形成不同的叙述文本,但依然是同一故事的变体。

如此形成的不同的文体应当说属于同一个故事的叙述变体。文本形成时,变异获得固定形态,但这种位移随时可以恢复,产生一个新的异文。

叙述学研究者对这二元各自有一套名称。在汉语中至今尚无固定术语,我称之为底本和述本。

底本可以被视为以自然的时空状态存在的事件流。它所包含的细节量是无法估计。它没有被表现于语言,因此没有叙述者。当然它的存在,也依赖于叙述行为:没有述本,也就谈不上底本。

叙述者所做的是:(一)选择,从底本的细节库中选择某些细节加以表现,因为不可能叙述全部细节;(二)变形,在表现中位移这些细节,因此述本的事件的时间关联方式不可能与底本完全相同。叙述者这工作可称为叙述加工。

从底本到述本的转化中,选择与变形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没有选择和变形,述本的任何部分都不可能产生。热奈特和恰特曼都认为在直接引语中没有叙述加工。叙述是用语言表现非语言的情景,因此加工无所不在。人物的语言直接存在于底本的自然状态中,所以直接引入述文时不需加工。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在转述时,甚至在以直接引用语转述时,选择依然存在。而且,在底本中,人物的话语是以其自然状态存在,而在述本的文字中,语音和类语言特征都略去了。即使口头叙述,也不可能想象人物语言的所有特征都被转述出来。

恰特曼还认为如果叙述是叙述者所发现的一个书面文本,那么叙述加工就不再是述本的前提。那些假装是被发现的书信或日记使叙述者不再必要。如果我们一定要在隐指作者之外再找一个代理人,他就只是一个收集者或剪贴者……在叙述中发生的唯一变化是从手写稿变成印刷文字。

恰特曼这个看法很有趣,但却站不住脚,西方学者似乎没有人谈到复合叙述者。让我们用《红楼梦》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红楼梦》的正文据说是石头写在自己身上的自述,空空道人抄下来,传到“曹雪芹”手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为述本。这三个人物都参与了叙述。如果空空道人是恰特曼所说的“收集者”,“曹雪芹”是“剪贴者”,那么“石兄”是讲述者。这是个三联复合叙述者的典型搭配,他们所做的不只是原本抄录——“增删五次”。

而且,即使小说没有提供复合叙述者的各个成员,也没有点明对所发现的“手稿”做了编辑加工,实际上“手稿”已经是叙述加工的产物。没有无叙述者的叙述,也没有无叙述加工的叙述文本。单纯“从手写稿变成印刷文字”,把底本直接变成述本,是虚构情节中假想的转换。

18世纪中国传统小说达到其艺术最高峰时,其程式化叙述格局受到严重挑战,但到19世纪,公案小说与狎邪小说之流行,又使正在变易的叙述格局回到程式上去。直到晚清小说以其主题和形式的复杂性,再次向这叙述格局挑战。

不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大部分晚清小说作品中,叙述方式的变化局限于一部分最优秀的小说。在大部分作品中,传统叙述格局依然故我,只有某种变化几乎出现于晚清任何小说中:例如叙述者依然是不加入的显身叙述者,但其自称由“说书的”或“说话的”变成“做书的”。这个自称方式的变化应当足以推翻“拟书场”程式,但实际上,这个叙述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变化,他依然用书场讲故事者的身份作全权式控制。例如,在《官场现形记》中,这个“做书的”对叙述的故事作道德评断,方式依然如旧:

列位要晓得,这些做大善士的人……有了此辈,到底救活性命不少,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507页)

指挥叙述行为时,也依然是“说书人”式的全场控制式:

一天大事竟如此瓦解冰消。这是中国官场办事,一向大头小尾惯的,并不是做书人,先详后略,有始无终也。闲话慢表,且说……(489页)

叙述者自称的变化,非但没有转化传统叙述格局,反而加强之。对叙述的控制权换了一个招牌,却依然源自那个超然于叙述之上的叙述者。

在很少作品中,叙述者敢于自称“我”,也就是说,允许自己人格化。吴趼人《九命奇冤》开首为:

话说这件故事,出在广东。我闻得各处的人,都说广东强盗多。广东果然强盗多。

“我”字之出现,引出了改变传统叙述格局之希望,但希望不久就破灭了,这个叙述者不久就故态复萌,自称“做书的”。然而,可以说,这个笔误式的“我”之出现,依然表征了一些要求变化的意识。我怀疑这是翻译文学的影响。当时几乎人人捧读的林纾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开场为:

英国东河流域之内,前此有大树林……圣人诗人歌凿,恒举英事,播为美谈。余书开场,实叙英皇李却第一年末逸事……

“余书”,司各特原文为our story。这种开场,或许给晚清作家一点启发,叙述者的自称可以在行文中适当变化,而不至于影响叙述格局的程式。

尤其安全的是,叙述接收者在晚清小说中连名称都没有变化,依然是“看官”。固然我们可以猜想这“看”字的意义可能变了。这个“看”想必是“读”的意思,正可与“做书的”相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

及至看那文字时,只看得我和继之两个,几乎笑破了肚子,你道那知启当中,说些什么?且待我将原文照写出来,大家看看。其文如下……

这里的“看官”明显地被要求“读”文字,这算是一点变化。但“看官”名称没有变,完成叙述接收者职能的方式也没有变。名称的沿用为保存传统叙述格局提供了方便,甚至,“做书的/看官”这一对可以滑回“说书的/看官”的旧格局中去。《孽海花》第十二回雯青从德国写信到北京:

直到信末另附一纸,说明这张摄影的来由,又是件旷世希逢的佳话。你道摄影是谁呢?列位且休性急,让俺慢慢说来。话说……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叙述者已明确自称“我”,却依然能滑回“说书的/看官”格局:

这个人不是别人,却是我的一位姻伯,姓王,名显仁,表字伯述。说到这里,我却要先把这位王伯述的历史,先叙一番。看官们听着!这位王伯述,本是……

此类例子在晚清小说中俯拾皆是。

章头章尾公式,使叙述者的身份更成问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章尾:

我听了这一番话,不觉呆了半天,没奈何只得搬到客栈里去住下,等我伯父回来再说。只这一等,有分教:

家庭违骨肉,车笠遇天涯

要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再记。

结尾改成“且待下回再记”,而不是“且听下回分解”是叙述者身份改变的痕迹。但整个叙述格局几乎不受影响。叙述时间(“待下回”)与被叙述时间(“只这一等,有分教”)二者之故意相混,是传统叙述格局所提供的方便。

真正以“我”自称的叙述者在个别几部晚清白话小说中之出现,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大事,这几部小说包括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王濬卿的《冷眼观》。叙述者“我”在中国文学史上本很少见。四五世纪的《木兰诗》第一人称自述用得极自然,后世却很少有人仿效,可能源出北魏鲜卑族是其独特叙述方式的原因。张的《游仙窟》,唐传奇最早的篇什之一,在中国本土长期失传,到20世纪20年代才从日本找回,也许是其第一人称不合国人口味?清中叶那部优美的散文集《浮生六记》完全应当对晚清文学起重大影响,可惜要到1906年才在坊间“发现”,在《雁来红》杂志上重刊。我们没有任何凭据可指证吴趼入1905年开始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受到《浮生六记》第一人称叙述之启发。

在晚清白话小说中,以“我”自称的叙述者仅出现个别几本小说中,而在文言小说中,第一人称介入式叙述者蔚为风气。苏曼殊的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1912年),叙述者被主人公化。徐枕亚的《余之妻》(1916年),颇为机巧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间滑动。书信体进入文言小说后,第一人称介入式叙述者更顺理成章地登上舞台,例如徐枕亚的《雪鸿泪史》。对此起重大作用的,不一定是《浮生六记》,而可能是《茶花女》的第一人称超叙述格局,与《福尔摩斯探案》的第一人称观察方式。

为什么晚清叙述者“我”在白话小说中依然是例外,而在文言小说中却渐渐成为常规格局?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小说当时都被译为文言,而文言小说原先就没有固定叙述格局之束缚。这再次提醒我们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在文类上的鸿沟在晚清依然存在。在本书第三部分我将详细谈这问题。总之,白话小说在晚清对外来影响的抵阻力比文言小说大得多。

同类推荐
  • 温馨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温馨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我国思想随笔创作的实绩,编者在全年度大量的思想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数十篇随笔佳作,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从而把现实中受到普遍好平、具有广泛影响,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的好作品选编出来,《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反映年度随笔创作全貌。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选取了世界海难史上十个著名的海难事件,以事件发生时的史料为基础,挖掘海难背后的故事,力图表现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附1912年以来主要海难事件概览和遭遇海难自我避险小贴士,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得到灾难避险的知识。
  •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主要靠主体意识回向自身才能出现。《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由赵毅衡所著,本书介绍了叙述行为、叙述主体、叙述层次、叙述时间、叙述方位、叙述中的语言行为、情节、叙述形式的意义等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爱情到处流传

    爱情到处流传

    “母亲”和“四婶子”围绕“父亲”有了一场较量,这场较量,表面不动声色,暗里波涛汹涌,这是一种太沉重的平和,作为悲哀的胜利者,“母亲”耗尽一生的力气。“父亲”的文化和“四婶子”的风姿是很协调的,是很靠谱的一种互相吸引。“母亲”“危”中不用费尽心思寻“机”,需要做的只是在游离着的爱情逼迫自己时告知:我们都是被绑缚的女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母亲”和“四婶子”都是刚强,隐忍的,“母亲”继续苦心经营着这份爱情,“四婶子”用终生逃离的方式也在远远守卫着自己的爱情。
  • 挽心

    挽心

    “挽心”是她的名她有一头飘逸若风的长发,一双明净如水的清眸,一张超凡脱俗的旷世之容。她很淡,淡得象烟、象云、象风······她很冷,冷得若雪、若冰、若月······她很美,美得似仙、似梦、似幻······人道:自古红颜多薄命!她的命——————也是如此么?也许——————但,一切————在那个漂亮、可爱、顽皮、聒噪的笑离出现后,变了······温柔儒雅的楼显、风流多情的飞天、狂傲不羁的傲日、妖气邪魅的颜魅、每一个,都在初遇她的瞬间,被她挽住了心······“世间没有我在乎的事”她淡淡的说真的没有吗?当她为某人落下那滴泪的瞬间,她还是在乎了吧?————————————————《挽心》视频紫要在这里特意谢谢蓝帮人家做的视频,紫超级、超级喜欢,真的好谢谢蓝哦。亲们可以去看看哦,呵呵————————紫的新坑正在连载,希望亲们去踩踩哦!《清歌无痕之后帅》连载中另外紫的完结文:《无心神医》番外已经上传完毕《云隐传奇》亲们可以去踩踩、看看,呵呵!!!!
  • 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当前的管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争论就是管理究竟是技术还是艺术?本书作者认为,管理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说是管理技术,是因为管理有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说道理的艺术,是因为这些方法和技巧在不同场合下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书以MBA为主流,集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管理者自我提升所必需的技能。书中原理的阐述与技能的结合,案例分析与管理游戏相交融,使读者能从概念和原理上得以提升,又可以在具体技术和方法上有所改善。
  • 只做正妻

    只做正妻

    ========================================本文慢热,但绝对的精彩:绝代风华的身资,美丽无双的容颜,金黄色的长发随风起舞。纤纤玉手挑起的不是罗纱幔帐,而是红尘间风起云涌的波涛骇浪。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本书记录了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从家道中落的少年奇才到十里洋场的青年才俊,从热情洋溢的革命青年到枪林弹雨下的地下党员,从意气风发的财政局长到众叛亲离的“极右派”……59年的多舛命运,看遍了人世百态,尝遍了酸甜苦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面对拳打脚踢、妻离子散,他拖着残破的病体,守着自己的信仰,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生命不息,思想探索不止!  在真理的路上,他一个人孤独前行,很苦,很难,亦很远……新锐作家吕峥以犀利、冷静的笔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孤独内心和探索精神,一个时代的沉重叹息,读懂顾准,反思过去,理解当今!
  • 至尊倾城

    至尊倾城

    前世,一心修炼的夜倾城,在飞升时,遭遇雷劫而穿越到了一个身中奇毒的八岁女孩身上。初临异世,身在雾月森林的她,因为吞食了火龙晶果而变得百毒不侵,同时,她的鲜血也变成能解天下奇毒的至宝。在雾月森林中,她倾世的容颜杰出的医术强大的幻力震撼了整个狐族。重返人间,一袭男装倾天下!当花团锦簇的花锦城变成了一座丧尸城的时候,倾城如何风华绝代地坚守城池,拯救全城百姓!在百年大赛上,她是以怎样的惊人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百花盛宴上,她绝世的才情又迷花了多少人的眼,摄伤了多少人的魂,沉醉了多少人的心?在彩玄学院,她那倾世的容颜,绝世的医术,强大的幻力,惊人的驯兽手段,超凡的炼器天赋,又震惊了多少世人,迷住了多少美少年。在鲛人族中,又有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当倾城游历天下,锋芒毕露之际,又有多少美少年为之倾倒!
  • 吃货王爷首席妃

    吃货王爷首席妃

    严瑾,X组织最年轻的首席女特工。坑蒙拐骗偷,无所不精!竟以最雷人的睡觉方式穿越到了云府二小姐云雨柔身上。云雨柔人如其名,柔弱无能,面对命运的无奈选择撞墙而亡。命运的轮盘辗转,当严瑾成为云雨柔之时,便是云府的不宁之日。圣上下旨要她嫁与九王爷为妾?好,她嫁!她就不信自己混不成个正妃。嫡姐想嫁完美的五王爷为妃?好,她折!她就不信自己折不了这个恶姐姐的幸福。爹爹想帮二娘赶走母亲?好,她毁!她就不信毁了你们云府,你们还能得瑟的起来。她机关算尽,怎么就算不出自己的夫君是个吃货啊!!吃货九王爷与完美五王爷真的是兄弟吗?这差距也忒大了吧!要不,她还是放弃九王爷改去勾搭五王爷吧?什么?不可以!凭什么?就凭你那庞大的身躯?惊人的食量?笑话,你也想坐上那把龙椅?还是省省吧!免得坐塌了!“如若不离不弃,它日我当了皇上,你便母仪天下!”呃,这个条件好诱人啊!要不,咱们就来个强强联手?你负责算计,使阴谋,布陷阱。我来负责坑蒙拐骗偷。天啊!!眼前的这位高大颀长的俊美男子真是她的那位吃货老公吗?好嘛!她承认这样的他确实很帅,但是她也好念他那胖胖的肚肚啊!爱妃,想胖很容易的,要不你也来跟朕一起畅快的吃吧,让我们做一对快乐的胖子!不要啊,她才不要胖胖的!本文一对一,强强联手,腹黑且温馨!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