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00000029

第29章 结论与余波(1)

五四文学影响深远,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从那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再不可能恢复到传统样式,五四文学又是独特的,五四文学的新型文化角色并没有得到延续,五四之后的中国小说和中国文学进入一种现代中国特殊的文化样式,而且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上没有返回五四样式。

这样,我们就必须分辨三种文化样式:传统样式,五四样式,五四后样式。

从我们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样式的主要特征,是文类意义权力的金字塔式划分,为保持这个结构,关键的问题是维持文类等级,尤其是维持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分野。

这个分野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先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亚文化没有书面文本,而中国文化自从“书同文”之后,语音与口语的变异和发展很难影响文字,这个文化成了全世界最“书面化”的文化,书面文字历千年变异很小。

口头“文本”虽然能用师徒传授记忆方式代代相传,但传授不可靠(变异散逸可能性太大),渊源也不可考(作者权威性难以确认)。在先秦时期可能口头书面并存为文本流传途径,因此在西汉造成了古今文之争。从那以后,中国文化中就只有版本之争而不会再有口述文本与书面文本抗衡之可能。口述文本已成为不具有历史性的文本。优戏,说讲,历史上一直有记载而无记录。歌谣因为短,一直有少量记录,却是风俗志、谶纬、野史等其他文类的附笔。《诗经》中某些篇什保留不少口语痕迹,但到汉乐府诗后,口语成分就相当弱(虽然名义上还是歌谣的记录)。

11世纪之前,中国的书面文化,基本上是匀质的。“口头文学”留在口头,与书面文化很少关联。这样一种文化结构中的口述文本,它的存在是即刻的,此时的,非积累的。如果说它也是社会文化表意的一种,那么它也是永远停留在亚文化状态之中,无责任,无权力,无历史,根本不算一个文化的文类。

可是,在这种状态中,它也得其所哉,与主流文化互不干涉,两得相安。主流文化一般说并不把自己的规范强加于口头艺术,而让它作为“化外之文”存在。“礼不下庶人”,也就是文不下庶人,君子小人之分,也就是书面口头之分。

宋元时期中国文化出现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书面化的俗文学。俗文学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系列两难之境中:俗文学不是口头文学(实际上既是“文学”就不可能是口头),也不是口头文本的书面记录,它只是假定在模拟口头文学。俗文学以书面方式出现,却不是书面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书面化的亚文化文本。这就是它的特殊文化角色规定性之由来。

口头“文本”因为几乎无存留性,可以免受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过强的压力。俗文学在文类等级上处于极低地位,却没有口述文本的自由度。俗文学的书面化,其代价就是不得不对主流文化规范表示尊崇。实际上,俗文学为了在中国文化的书面文类阶梯中取得一个地位,哪怕是极低的地位,都不得不对主流文化规范格外崇敬。

俗文学的出现,使主流文化规范得以往社会下层延伸,限制并控制亚文化,因此造成这样一种安排:主流文化允许亚文化有书面表达流动的权利,而俗文学也因其道德教化作用而被容忍。

这种文本间关系,元末明初文人领袖杨维桢在给文言小说集《说郛》写的序言中作了一个说明:

是五经郛众说也。说不要诸圣经,徒劳搜旁采,朝记千事,暮博万物,其于仲尼之道何如也。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约则要诸道而已。

杨维桢在此把“文以载道”论扩展到中国文化中新出现的书面文本分层格局上:五经为城,众说为郛(外城),众说必须让出中心地位,并且礼崇中心,无法“要诸道”的文本,则拦在郛墙之外。这城—郛—郊格局是皇城的典型设计,也是中国文化的文类安排。康熙这位道德家皇帝几乎把杨维桢的比喻变成了实际文化政策:

凡唱秧歌妇女……尽行驱逐回籍,毋令潜居京城……京师内城,不许开设戏馆,永行禁止。城外戏馆,如有恶棍借端生事,该司坊查拿转。

看来口述文本是被拦在郊外了,在那里它们享受着亚文化文本的某些宽容特权。只有在出问题时,官方才出面查问或惩治。

但俗文学的地位呢?如果杨维桢说的“郛”还是包括文言小说的百家杂言,那么白话小说更等而下之,它挂在郛城墙上,不上不下。慕史与教化是俗文学悬挂在这体系上的绳索,也是爬进城的希望。

这希望在晚清似乎得到实现,道德教化变成政治说教后,白话小说忽然登堂入室了。梁启超康有为等都认为,“小说在中国,‘殆可增七略而为八,蔚四部而为五’。”

这样做,表面上把俗文学招进了主流文化的文类等级,拉上了城郛,实际上政治宣传目的使传统小说地位更复杂化了。万一这个目的消失,白话小说的地位就突然下跌,落到城墙根,成为消闲文学。

五四运动改变了小说的文化角色,并非由于抬高小说的地位,而是由于把小说从中国文化的文类结构中移了出去。这样做,不仅改变了小说生产的文化机制,而且其势态是重组中国文化的文类结构——把金字塔式的文类结构变成多少是并列式文类结构。五四运动虽然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但至少因为破坏了原文类等级,从而破坏了这结构的基础。

上一章说到五四小说叙述文本的个性化。个性化并没有使小说成为非社会的表意方式,相反,它获得了更强的社会性——它用一种离心的方式颠覆传统文类等级。

此时,小说成为主要的文学文类,代替了传统文类等级中诗词散文,是因为小说文本具有了足够的个人性和个别性,一部作品本身的优劣决定其意义价值,它属于什么文类,诗歌、散文、杂文、还是戏剧,已是很次要的事,甚至题材归属也并不是其真理价值的决定因素。文类价值让位给文本的个别价值,这就是五四文学迫使中国文化结构转型的机制。

但是,五四文学在另一个方面不但保持而且加强了文类等级,那就是雅俗之分。小说这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文类,现在截然分成雅俗两个阵营。出现同样分裂状态的可能还有戏剧,俗剧(地方戏)与新剧(话剧)几乎很难算作同一文类,旧派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区别是叙述学上的区别,其分野更为内在。

此时的俗雅之分,壁垒分明。新旧二派作家,几乎完全没有来往。固然我们可以找到个别例子,某些五四小说家,原先受鸳鸯蝴蝶派影响颇深:例如施蛰存的第一本小说集《江干集》,例如张天翼在1923年前以“张无诤”或“无诤”笔名发表的小说,他们不久后就成为新文学中坚作者。叶圣陶和刘半农早期曾是鸳鸯蝴蝶派中人,但五四文学一开始他们就成为前驱者。除了这些偶然的个人联系之外,两派几乎从不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作品,甚至不在同一社交场合出现。旧派对新派偶有讥嘲,而新派对旧派攻击尤为犀利。不过,即使一位作者在人事上不加入社团派別,就作品本身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位作者属于什么派别。本书引言注中所说某些作品归属不得不存疑,大部分原因是笔者尚未找到该作品读一读。

这时的新旧之分,就是雅俗之分。俗文学不仅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以消闲为内容,不仅叙述特征基本上局限于传统方式,而且,最主要的是,它的文化模式是公共的、大众的、教化的(哪怕“黑幕小说”都以教化为题旨);与之正成对比,五四小说是文人化的,个人化的,其叙述特征由此而求新,而多变,而不易为喜爱程式的教育程度较浅的大众所接受。

五四时期小说的雅俗之分,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结构中的雅俗之分。属于雅的五四小说并不在文类等级之中,相反,由于处于反文化地位,破坏了这个文类金字塔,因此,这种雅俗之分,实际上是变革与传统之分。

五四时期作家,常自认为他们用白话写作,是在接近大众,因为他们用的是“引车卖浆之徒”用的语言。实际上五四小说的特殊叙述方式,相当脱离大众,完全不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晚清小说相比,五四小说明显地雅化,文人化了。不必否认五四小说是有“现实意义”的,许多五四作品是关心现实社会问题的,但与晚清小说之强烈社会性、功利性相比,五四小说是从社会现实后退了一大步。五四作家很少有像晚清作家那样用小说,或以小说家身份卷入政争,或在小说中提出社会改造方案。(鲁迅等作家卷入女师大事件,并与当朝的部长章士钊正面冲突,已是1925年的事。鲁迅的小说之笔就停止在那一年底,恐非偶然。)

因此,五四小说之文人化,与晚清小说之“文人化”很不相同。晚清热衷于小说的文人,除了个別的例外,都是有意用小说作革命或改良或道德教化的宣传,因此他们愿意,而且希望使小说保持传统叙述形式,以利于接近大众。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是保持了小说的亚文化地位,从而维持了传统的文类等级文化结构,不管晚清作家自认如何革新,他们的文学实践却是保守的。

五四小说与传统小说,与晚清小说之根本性的不同,不在于把小说从俗文学地位抬高,而在于用个人化的方式,使小说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城-郛-郊格局。这样做的代价,是雅俗的彻底分裂。

然而五四小说在雅俗问题上的态度,在1925年左右发生了变化,即“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化,以及30年代“大众文学”口号的提出。

1925年英国警察在上海租界枪击中国示威工人的事件,使中国知识界迅速走向革命化。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在一部分文学家中流传。在这之前,恽代英、邓中夏、沈泽民等革命工作者已经在1923-1924年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他们要求“抛去你锦绣之笔,离开你诗人之宫,诚心去寻实际运动的路径”。并不是要求文学为革命服务,而是要求青年弃文学而从事革命,因此这些发表在政治刊物上的号召并没有在文学界得到普遍响应。1925年后的情况就不同了。蒋光慈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沈雁冰在该年发表了《论无产阶级文学》的长文。后来他在回忆中承认此文是他收集到的关于苏俄文艺论争的英译文之拼合改写,对象与其说是中国文学不如说是苏联文学,但其中提到了一个几乎是转折性的基本方向路线问题:

所以无产阶级如果要利用前人的成绩,极不该到近代的所谓“新派”中间去寻找,这些变态的已经腐烂的“艺术之花”不配做新兴阶级精神上的滋补品的……无产阶级的真正的文艺的遗产,反是近代新派所认为过时的旧派文学,例如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和各时代的C1assics(经典著作)。

他举的堪为无产阶级文学楷模的两种“旧派”文学,在中国不曾有过。公平地说,沈雁冰没有提出回到中国传统小说,但他预示了30年代关于大众文学和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诸种论辩的方向。

1926年郭沫若作的《革命与文学》一文,标志了从创造社开始的大规模向“革命文学”转向。郭沫若反对“文学无用论”,强调文学在革命中在历史中的地位。他对革命文学的定义用的是不容置疑的绝对口吻:

我们知道文学的这个公民中包含着两个范畴:一个是革命的文学,一个是反革命的文学。我们得出了文学的两个范畴,所有一切概念上的纠纷,都可以无形消灭,而我们对于文学的态度就可以决定了……

这个简单的“画线”法也预示了此后大半个世纪中文学问题的处理方针。虽然如此,五四小说的最主要作家鲁迅和郁达夫,以及相当大一批作家,对“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依然持保留意见。鲁迅这段时期对革命文学,尤其是创造社郭沫若等人主张的文学激进主义,看法相当犀利:

上海的文界今年是恭迎无产阶级文学使者,沸沸扬扬,说是要来了。问问黄包车夫,车夫说并未派遣。这车夫的本阶级意识形态不行,早被别阶级歪曲了罢。另外有人把握着,但不一定是工人。

郁达夫当时与鲁迅一起讽刺“革命文学”提倡的“血与泪的文学”。鲁迅本人,则到1927年6月,在革命根据地的广州,依然主张把革命与文学二者分开。他说:

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到那时,鲁迅可能是主要五四作家中唯一坚持“分离论”的人。他坚持认为,“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1926至1927年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复晚清关于小说作用的讨论。革命形势的需要,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利用文学作革命宣传的目的很自然地产生。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学的形式(而不只是文学的内容),也不得不随之变化。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是五四文化批判运动的根本性蜕变——我称之为“学院溢出”,即原先以学院为依托的批判力量过于强大,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出现真空,意义权力的对比过于悬殊,文化批判就理直气壮地溢出学院之外,进入社会,进入实际政治操作,甚至成为独立的政治抗衡力量。

同类推荐
  •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

    戴子写的虽然是成都,但一花一菩提,这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折射的光斑》由戴子著,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一叶一世界,我们感到的却是世纪沧桑和整个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 四川曲艺史话

    四川曲艺史话

    本书给了四川曲艺一个简洁、明快的艺术定义,对众多曲种进行了三级分类法,介绍了从汉代到近代四川曲艺的发展情况等。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本书以成长、学习、创新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热门推荐
  • 爱你,以神之名

    爱你,以神之名

    十三年前,一场大火让她变成孤儿。十三年后,她又意外获得了神族Queen的能力和神的青睐。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十三年前逆光一族吸血鬼王的离开让一切成谜,十三年后,鬼王带着她失散的哥哥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中,身份却已经对调。她的真实身份,又究竟是什么?
  • 狂追失忆妻

    狂追失忆妻

    再度睁开眼,早已从北方换到了南方,天呐,她重生了!不仅成为富商女,还有个高富帅老公,尼玛,这个身体的主人,居然爱了他十年。可是,为什么老公视她如蛇蝎?更悲催的是老公心里还有个公主!偶买噶,小三找上门,还要给她道歉,抢了她所爱之人,搞错有木有?打倒小三,踹了总裁老公。哪知总裁老公缠上她,要吃回头草?哼,看她如何整治回头的老公以报十年之仇!这个社会太给力,这个地球太危险,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精彩小片段】“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今生这么有缘吗?”某男见她凑上脸来,还一副痴情的样子,顿时觉得恶心,不理会她,管自己打开车门上车去。正要将车子启动时,某女那轻轻的声音又传来:“其实千百年前我们就认识了,那时是春天,你追着我跑了很远,还在我身上留下了你的牙印,成就了千古佳话。”某女见冷皓尊听的云里来雾里去的,就邪邪的一笑继续说道:“那时我叫吕洞宾。”说完不等某男的反应转身就走。某男立即反应过来,这女人竟然变相的骂他是狗。他什么时候被人这样的侮辱过,用力捏紧了拳头,恶狠狠的朝某女的背影吼道:“沐轻柔,你最好是真的失忆了,否则我一定会让你后悔!”【精彩片段二】“臭小子,难道你不知道什么叫‘朋友妻不可欺’吗?”某男凌厉的目光看向对面的男子,可是对面的男子很悠闲,完全不把他的厉光看在眼里。“据我所知,你好像从来都没有把她当成你的妻子。”“那我现在把她当妻子了,你给我离她远点。”“那我现在不把你当朋友了,所以,我不答应!”【精彩片段三】“不是让你温柔点吗?你尽然......尽然......”把伤口给High裂了。某女已经从脸红到脚趾了,真没脸把后面的话说完。某男故做一副含羞状,朝某女眨眨眼,“老婆,我第一次,没有经验。”噗!某女差点昏倒。天呐,这货尽然还会装萌,主啊,请你降一道符收了他吧。本文走搞笑小清新路线,外加小大大的宠爱,喜欢的亲们就赶快收藏吧!推荐朋友的文文!《妃子不倾国》(大爱哟!)
  • 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本书将人道理融入故事之中,它能教会你如何识别好人与坏人,它能告诉你怎样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能让你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社会,把社会中的真、善、美、丑、一一辨认出来。总而言之,它能让你更聪明、更优秀。这些选编的故事中运用大量的夸张手法来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更深刻地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了。这些故事会伴你走过美好的童年,让你感到生活的每一天都很新鲜,希望你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获取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路,以便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纪中,实现你的梦想。
  • 修女汪惠

    修女汪惠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妻势汹汹

    妻势汹汹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别人穿越非后即妃,唯她云端却成为乔府倍受冷落的大少奶奶。婆婆不疼,妯娌不爱,好不容易相公死而复生,偏偏又引得小三纠缠不止。她欲脱身而去,却奈何生若浮云,不能逆风而动,放荡不羁的三叔、腹黑专情的相公、神秘妖孽的九王……每人都有神秘背景,却偏与她纠纠缠缠。待雨停风住,她又该云归何处?!
  • 痴恋:寻找我的妃

    痴恋:寻找我的妃

    他因为当年对她的不信任,而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于是一直苦苦寻回这错过的情。她因为当年对他的痴,最后弄得香消玉殒,可是这情在她心中仍是那般刻苦铭心。他发誓要寻回他的妃,重拾这错过的情。他和她是否能重续这错过的情?她的痴恋是否依旧会付诸东流?命运的红线是否已经紧紧缠绕着他们了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极品剑道至尊

    极品剑道至尊

    重生少年林逸成偶然间得到了一把被封印亿万年前的北冥剑,从此神龙大陆乃至众多位面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剑在手,天地我有。剑道天下,为我独尊。
  • 培养了不起的女孩

    培养了不起的女孩

    本书通过几十个具体、生动的育女案例,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女性入手,逐层展开,阐述了培养女孩的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的重要性。本书指出,女孩子天生感情细腻,又善于提成饰自己的感受,所以,作为父母要给予女儿更细致的关心和爱,多和女儿交流,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她感到自己是出色的、重要的!
  • 玉锁姻缘(民国佳人完结)

    玉锁姻缘(民国佳人完结)

    【民.国年间四大家族的故事】虽然那个时代是灰色的,但爱情是没有历史的。一段老套的包办婚姻,不一样的是唯美的画面。胡府之清冷,何府之豪华,女主不甘于沉寂的性情,男人逃婚,女人原该守着那个孤寂的家,等待男人回心转意,而她不会!“即使我爱的死去活来,也绝不容许自己留下来……”民.国立,大清皇帝退位。那些末世的皇室及官宦人等,又该何去何从?【韩玉露&胡云山】韩玉露——书香门第,官宦后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腑有诗书气自华,人淡如菊,原本温婉的大家闺秀,却不裹脚,不扎耳眼,她有着古典女子之柔美,又有着新时代女性之刚强。胡云山——苏州首富次子,上海滩首席风云人物。英俊潇洒,受新思想薰陶,不满父亲凭‘金风玉露一相逢,云开雾散现青山’而包办婚姻,于新婚夜逃婚。她不甘被弃,也于新婚次日,易名韩冰剪发离家,咫身来到上海,做了何府的西宾。他与她有缘亦是无缘,有缘则失之交臂,无缘却又再次重逢,重逢后,是夫妻团聚,还是各寻幸福?【胡佳红&何靖华】胡佳红是忠良之后,幼时被寄养贫寒之家,何靖华是宦门之子,家财万贯。为寻表妹,佳红来到何府,何靖华不嫌贫爱富,爱上不为富贵折腰的佳红。【何雯蓝&谭庆生】何雯蓝出身豪门,洁身自爱,谭庆生是上海都军,为筹措军费与雯蓝等相知相交。【胡慧珊&溥宽】胡慧姗是豪门之女,溥宽是护法军成员,亦是清末皇族,为了心中的理想,顾大家而舍小家,她则云,男儿志在四方。可是在他被击落与滔滔河水中,她缘何抑郁成病,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一群大男人与一群小女子的故事,他们顶天立地,为朋友为正义,挥金似土。她们柔美动人,却有着男人的所没有的刚柔并济。此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男性我独爱袁克文,女性我则最爱谭芷。
  • 问天

    问天

    西部某市,治沙专家郑达远突然离开人世,撇下了未竟的治沙事业,也留下了一段悬而未解的情感纠葛。沙乡人夺水,沙漠所权利博弈,新一代治沙专家勇挑治沙重担,周旋各个利益部门之间,辗转在都市与沙乡,责任与爱情之间。最终在富有责任感的,有发展眼光的副省长周晓哲协助下,挫败了那些只顾一己私利的人,造福一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