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国大夫,先后在鲁国的四位国君朝中做官。窃位:指居其位不勤其事,意思是不称职、不忠于职守。②柳下惠:鲁国大夫展获,字禽。因食邑在柳下,谥号“惠”,所以称柳下惠。他任士师(即掌管司法的官员)时,三次被罢免。与伯夷并称夷惠。立:通“位”(见《中华大字典》),指官位。与立:给予官位。指提拔重用。
【解读】识才用才是执政者的重要任务。中外历史证明,一个人身边有一大批人才辅助,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的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因为既善于识才,又大胆任用贤才,因此势力大增,进而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臧文仲身为鲁国四任国君的大臣,知道柳下惠贤德却不提拔重用,所以孔子批评他不称职。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要求自己严格,却很少责备别人,就会远离怨恨了。”
【注释】①躬自厚:应为“躬自厚责”,因后文有“责”字而省略“责”。躬:亲自。厚:重,大。引申为严格。躬自厚责:要求自己严格。薄责:少责备。
【解读】这是孔子提出的处世原则。与人共事或相处,如果工作出现了失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别人;如果产生了意见分歧,首先检讨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而不能轻易否定对方的意见。孔子认为,做到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能远离怨恨。现实生活中,能够遵行这个处世原则的人,不但能处理好与上级、同事以及相交往的人的关系,而且能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推行。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①,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对他该怎么办了。”
【注释】①如之何:怎么办。朱熹《论语集注》:“‘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解读】生活中,有的人遇事就说“没问题”,不说“怎么办”,仓促表态,轻率行动,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孔子认为,一个人遇事应该多问一个“怎么办”,通过深思熟虑,对问题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然后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章可能是孔子在与学生谈话时有感而发,孔子表示无奈的神情如在眼前。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①,好行小慧②,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说话不合乎道义,喜欢耍小聪明,这就难办了。”
【注释】①义:道义。②小慧:小聪明。
【解读】这是孔子针对一些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人所发的感慨。古往今来,一些人自恃才高,又不愿做实事,于是聚在一起侃大山、耍小聪明、吃喝玩乐,甚至对人评头论足,挑拨是非。当今社会上,许多聚会徒有虚名,实际上搞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与孔子当年所谴责的现象并无实质上的区别,这是值得重视的。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①,礼以行之,孙以出之②,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行事的根本,以礼仪制度来实行道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道义,以诚信的行为来完成道义。这才是君子啊!”
【注释】①质:本体。引申为根本。②孙:同“逊”,谦逊。出:说出,表达。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只有尊崇道义、遵行礼制、为人谦逊、待人诚信,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孔子所讲的四种美德,既是君子的表现,又是成就君子的途经。这四种美德,既是宗教性私德,又可上升为社会性公德,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孔子仁德、礼制思想的影响、熏陶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许多美德。沐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追求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注重品德人性的修养,才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正途。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①,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注释】①病:忧虑,担心。
【解读】此章与《学而》篇第十六章、《里仁》篇第十四章、《宪问》篇第三十章意思相同。孔子多次强调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目的在于强调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严格地进行品德人性的修养,并且矢志不渝,不懈努力,一定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可见,不图虚名,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是为人的根本,是获得成功的途经。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担心的事,是死后名声不为后世传扬。”
【注释】①疾:憎恨。指担心。没世:死。称:称颂,传扬。
【解读】孔子曾反复强调,君子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说明他主张君子应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不追求在世时的虚名。从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看,他不但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但孔子不同于常人之处,是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那就是自己生前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要给后世的人带来恩泽和教益,即造福于人类。孔子“所讲身后之名或说‘没世之名’,不仅是指个人之名誉、声望,而重要的更是对后世的泽被,对后世损益前世的实际作用”(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孔子一生的努力,以及他所创立的思想体系充分说明,他不仅赢得了生前的声望、名誉,而且以其思想和学说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滋养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①,小人求诸人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责求于自己,小人苛求于别人。”
【注释】①求:责求。②求:苛求。
【解读】是“责求于自己”还是“苛求于别人”,这是孔子总结出的君子和小人在行为上的区别。君子立身处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别人;即使是别人的责任,也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小人却与此相反。孔子善于从鲜明的对比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又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①,群而不党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争执,合群而不偏私。”
【注释】①矜:庄重。争:争执。②群:合群。指能与人和睦相处。党:偏私。
【解读】此章是讲君子待人处事之道。孔子认为,作为有德行操守的君子,为人庄重谨慎,遇事严于律己,不与人发生争执,不追名逐利,能与人和睦相处,不徇私情而偏袒与自己亲近的人。孔子讲述君子的待人处世之道,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君子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操守,学会像君子那样做人。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会说话而举用人,不因为人不好而否定他说的话。”
【注释】①废:废除。这里意思是否定。
【解读】孔子认为,有的人能说会道,长于言谈,但没有德行,人品不好,举用这样的人既不利于国家和民众,还会助长不良的风气;有的人没有地位,人微言轻,或者人品不好,但不一定说的每句话、提的每个意见都不合理,因此不能“以人废言”。品读《论语》,我们常常看到,孔子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体现了他睿智的眼光和生活的智慧。此章就是孔子善于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的事例。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给予别人。”
【注释】①行:奉行,遵循。②不欲:不想。指不想要的东西。③施:给予。
【解读】在《里仁》篇第十五章,曾参以“忠恕”概括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忠’是对自己的要求……‘恕’字则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他人的心。‘忠’指自己的处事准则,‘恕’则指对人的态度,两者便构成人在做人做事以及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则。”(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忠”和“恕”两个字,概括了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忠”的实质是严以律己,“恕”的实质是宽以待人。在此章,孔子从“恕”的角度提出了君子待人处事的原则,并明确告诉子贡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就是“恕”,具体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①?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②。斯民也③,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④。”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他人,批评了谁?称赞了谁?如果有称赞的人,都是经过验证的。因为有了这些人,才使得夏、商、周三代能够施行正道。”
【注释】①毁:诋毁。意思是批评。誉:称誉,称赞。②试:考较,验证。③斯民:这些人。指孔子称赞过的人。④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直道:正直之道,正道。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孔子主张,对历史人物不能随意评价,不管是批评、否定,还是称赞、肯定,都要有事实依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孔子说,自己称赞过的前代圣贤,使得夏、商、周三代能够施行正道,说明自己的称赞是经过验证的。孔子称赞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国君能够施行正道,隐含着对自己生活时代(春秋末期)的执政者不行正道、违礼僭越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①,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因有疑问而缺少记载的历史文献,如有马的人因不会调教而先借给别人骑,这样的事现在已经没有了!”
【注释】①及:追上,赶上。意思是能够。阙文:缺疑不书或遗漏之文。
【解读】包咸《论语章句》注:“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古今对此章的解说较多,包咸的解说比较符合原意。孔子认为,古代史官遇到有疑问的问题或有散佚的文字,宁可存疑也不随意编造,正如有马而不会调教先借给别人,借别人之力进行训练一样。孔子感叹这样的事现在没有了,既是感叹自己所处时代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又对秉笔直书、不随意编造和篡改历史文献的古代史官进行了赞赏。
15.27子曰:“巧言乱德①。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美妙伪善的言辞败坏人的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注释】①巧言:巧伪的言辞。乱:扰乱。引申为败坏。
【解读】此章讲处世之道,也是说人的自身修养。首先,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美妙动听的话往往隐藏着伪善的动机,要特别留意和分析、鉴别;轻信这样的“巧言”,轻则听不进不同意见,重则铸成大错。其次,要善于控制情绪。遇事不能感情用事,要宽容、忍耐,为了大局宁可牺牲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同时,做事应该在情况清楚时当机立断,如果在小事上纠缠,优柔寡断,就会影响、败坏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为后来的许多事例所证明,已成为中国人经典的格言和处事的策略。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①;众好之②,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
【注释】①察:考察。②好:喜好,喜欢。
【解读】孔子认为,看一个人,要通过对这个人所作的考察,从他的言行举止和一贯的为人作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人云亦云,轻信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在“众人”当中,有正直、善良、说实话的人,也难免有奸佞、卑劣、口是心非的人,所以对“众人”说的话,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而是要进行考察、分析,听取、采纳正确意见,不听或批评错误意见。
15.29子曰:“人能弘道①,非道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