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33

第33章 卫灵公第十五(1)

本篇共四十二章,主要记述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修身)和治国理政(执政)的言论。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当仁,不让于师”、“君子贞而不谅”、“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章,都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既是对君子提高德行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待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等章,记述了孔子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言论,以及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其中,第一章对卫灵公不行王道的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早期教育做出的一大贡献。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①。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③。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队的战斗队形。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军队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注释】①陈:同“阵”,作战时军队的战斗队形。②俎(zǔ):放肉的几。豆:装干肉一类食物的器皿。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③明日:次日,第二天。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卫国的时间是在卫灵公执政的晚年。卫灵公对孔子很客气,给予很好的待遇,但既不采纳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又不举用孔子,于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来孔子又多次到过卫国,继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卫灵公对孔子的“仁德”、“礼制”思想不感兴趣,所以问他军队布阵的问题。卫灵公只重视军事,主张以战争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完全背离了孔子以德治国、先礼后兵的思想,因此孔子拒绝回答他的询问,并在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15.2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③:“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矣⑤。”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学生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小人一旦穷困就会无所不为。”

【注释】①在陈绝粮:见《先进》篇第二章解读。②兴:起来。③愠:恼怒。指生气。④固穷:固守穷困。⑤滥:越轨。意思是无所不为。

【解读】此章记述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粮时的艰难处境。子路性格刚强、率直,看到孔子为推行仁德、礼制而身陷困境,感到不理解,于是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以君子和小人对待穷困的不同态度开导子路,希望他面临艰难的环境要坚定信念,不失气节,决不要放纵自己,做出违礼违法的事情。在身陷困境的情况下,孔子泰然处之的举止神态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①?”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译文】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博学又能记得住的人吗?”子贡说:“对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这样,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

【注释】①识(zhì):通“誌”,记住。②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它。

【解读】在《里仁》篇孔子与曾参的对话中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认为孔子所说的“道”就是“忠恕”。子贡聪明好学,反应敏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询问他自己是不是博学又能记得住的人,目的是要告诉子贡治学要“一以贯之”的道理。孔子认为,治学不能只求获得广博的知识并能记住,关键在于加深理解,能够运用。否则,学习和记忆的知识再多,却不能在实践中运用,也只能是夸夸其谈的书呆子。古今学者对“一以贯之”的理解,分歧较大。有的以“驾行”解“一贯”,认为应以行为贯穿一切知识;有的以“忠恕”解“一贯”,认为应以忠恕和宽容的思想贯穿所学知识。李泽厚先生认为,“一贯”应指“统帅贯串这些知识的基本观念和结构。无这基本观念、结构,尽管博闻强记,学问仍如一地散钱而已。所谓大学问家者,不也有如此的么?”(《论语今读》)三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第三种说法更为贴切,也更符合孔子的意思。应该注意的是,对“基本观念”可有多种解释:学习知识重在理解、运用的观念;分门别类学习知识的观念;学习知识目的在于以忠恕之道待人处世的观念等。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仲由!现在懂德行的人太少了。”

【解读】“德”即道德,是人的内在品质,是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孔子推行仁德、礼制,目的在于让人通过人性道德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德行和遵礼守法的意识,从而改变礼崩乐坏、人伦丧失的社会状况,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备尝艰辛,政治理想却不能实现。他感叹社会道德沦丧,因此对子路说了这句话。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①,其舜也与!夫何为哉②?恭己正南面而已矣③。”

【译文】孔子说:“以德政感化百姓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以端正严肃的态度约束自己,恭敬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注释】①无为:指以德政感化百姓,不滥施刑罚。与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不同。②夫:代词。他。③恭己:指帝王以端正严肃的态度约束自己。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后泛指帝王或大臣的统治为南面。

【解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对民众滥施刑罚。他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以德政感化百姓,不滥施刑罚,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有根本的不同。孔子认为,实施“无为而治”的治国纲领,关键在于举用贤德的人才。据《尚书?舜典》记载,舜不但有德行,而且知人善任,任用禹做司空、弃为后稷、契做司徒、皋陶做士,分别负责水利、农业、教化、法律等政务。因此孔子称赞舜实现了“无为而治”,由于他有一批贤能之士辅佐,自然不必多做什么。

15.6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②,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④;在舆⑤,则见其倚于衡也⑥。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⑦。

【译文】子张询问怎样做才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忠厚恭敬,即使在边远落后地区,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忠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如同看见这两条准则并立在前面;乘车时,就好像看见这两条准则展示在横木上。这样才能行得通。”子张把这两条准则写在下垂的腰带上。

【注释】①行:实行。引申为行得通。②蛮貊:泛指少数民族。③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单位,后泛指乡里或本土。④参:并立为三。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在先秦时代,参字有并立的意思,它表示三者并列。”⑤舆:车厢。泛指车。⑥衡:古代马车前的横木。⑦绅: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

【解读】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是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准则,能够做到这两条,在边远落后地区也能够得到当地人的认同;不能做到这两条,即使在本乡本土也不会受到欢迎。只要时时、处处想到这两条,在待人处世中遵行这两条,不论在哪里都行得通。子张听后,把这两条准则写在下垂的腰带上,用意是随时提醒自己要这样去待人处世。

15.7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④。”

【译文】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隐逸起来。”

【注释】①史鱼:名,字子鱼,卫国大夫。曾多次劝谏卫灵公任用贤人蘧伯玉,贬退佞臣弥子瑕,都未被接受。朱熹《论语集注》:“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即以自己的死劝谏),故夫子称其直。”②如矢:像箭一样直。③蘧伯玉:卫国大夫,有贤德。④卷而怀之:卷起来放在怀里。喻指把才能隐逸起来。

【解读】史鱼多次劝谏卫灵公任用贤人、贬斥佞臣,至死仍以“尸谏”感动了国君,使蘧伯玉得到任用,弥子瑕被罢免。蘧伯玉则能在国家政治黑暗时退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出来做官。史鱼的忠诚和蘧伯玉的明智孔子都极为赞赏,并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评价。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①;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②。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却不与他谈,就会错过人才;不可以与他谈话却与他谈,就是浪费言辞。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辞。”

【注释】①失人:失去民心。这里指错过人才。②失言:指浪费言辞。

【解读】此章介绍了孔子的谈话艺术。通过谈话,即与对方的交流,可以了解对方的思想、为人,甚至可以发现人才。因此,孔子认为,如果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可以与他谈却不与他谈,就会错过发现人才的机会;如果是一个无德无能的人,不可以与他谈却与他谈,就是浪费言辞。孔子强调,只有聪明人才会有知人之明,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孔子说的这句话,体现了生活的智慧,值得今人借鉴。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①,有杀身以成仁②。”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仁。”

【注释】①求生:乞求生存。意思是苟全性命。②杀身:指舍弃生命。成:成全。引申为维护。

【解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作为志士仁人,为了维护仁宁肯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会苟全自己的性命。“杀身成仁”,体现的是志士仁人的一身正气,以及勇于为真理和理想献身的精神。古往今来,涌现出了无数“杀身成仁”的志士,他们为了维护正义,反对残暴黑暗势力,慷慨悲壮,舍生取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①,必先利其器②。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③。”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使他的工具精良。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①事:指工作。②利:锋利。引申为精良。③友:结交。

【解读】孔子认为,要培养仁德,首先要与贤人和仁人相处,就像工匠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有精良的工具一样。朝廷的大夫不一定个个都是贤人,社会上的读书人不一定人人都是仁人,因此孔子对相处的对象作了明确的限定,即必须与大夫中的贤人、士人中的仁人相处。与仁德的人交往和相处,耳濡目染,相互切磋,从他们的待人处世中受到感染熏陶,就会有助于培养仁德。可见,孔子不主张通过空洞的说教培养仁德,鼓励学生在与仁德的人相处的实践中领悟和培养仁德。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观,值得深思和借鉴。

15.11颜渊问为邦①。子曰:“行夏之时②,乘殷之辂③,服周之冕,乐则《韶》《舞》④。放郑声⑤,远佞人⑥。郑声淫⑦,佞人殆。”

【译文】颜回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大车,戴周代的礼帽,音乐则用《韶》乐和《武》乐。舍弃郑国的乐曲,疏远谄媚的小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谄媚的小人危险。”

【注释】①为:治理。为邦:治理国家。②时:季节,节令。这里指历法。③辂(lù):天子乘坐的大车。④《韶》:传说舜所作乐曲名,在舜禅位于禹的仪式上演奏。《舞》:同“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⑤放:抛弃,舍弃。郑声:郑国的乐曲。⑥佞人:巧言谄媚的人,即小人。⑦淫:浮靡不正派。古代称郑、卫之音等俗乐为淫声,以别于传统的雅乐。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的治国之道。孔子在谈治国之道时,讲到了夏代历法、商代大车、周代礼帽,以及《韶》乐和《武》乐,但这些都是形式,孔子是以这些形式喻指前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夏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以正月为每年的首月,符合农作物生长收获的规律;殷商时天子乘坐的大车很实用质朴;周代建立了礼仪规范,礼帽两侧有挡耳的悬帛,喻指天子不听谗言;舜创作的《韶》乐和周武王时的《武》乐都是雅乐,用于祭祀、朝聘等庄重场合。可见,孔子的治国之道,首先是继承夏、商、周各代在农业生产、礼仪规范、简朴作风、崇尚雅乐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其次是舍弃郑国浮靡不正的俗乐,再就是疏远谄媚的小人。孔子的包容性以及他善于继承前代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在此章得到了体现。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正是孔子的思想能够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愁。”

【解读】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格言。对国家而言,领导者考虑国家大事,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比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民众的生活;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事关国家的发展;军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等等,领导都要全面谋划,既要有长远发展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安排。对个人而言,读书、治学要立足长远,要下工夫学好基础知识,打好知识的基础,然后一步一步前进,直至达到预定的目标;对待工作也要立足长远,要勤奋工作,成为工作领域的内行、专家,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又能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如果领导者没有长远考虑,只顾眼前利益,比如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教育,结果导致人才缺乏,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考虑,就会为眼前的处境所困,处境好则不思进取,处境不好则自暴自弃,不采取措施改变命运,结果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不利。

15.13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②。”

【译文】孔子说:“完了啊!我没有看见喜欢美德像贪爱女色的人。”

【注释】①已:完毕。引申为完了。②好色:贪爱女色。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即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因此而发出这一感叹,可见孔子对卫灵公重色轻德的行为非常反感。因为感到在卫国推行仁德、礼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无希望,不久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①!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②。”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德,却不提拔重用。”

同类推荐
  • 伤寒论(四库全书)

    伤寒论(四库全书)

    在中国医学史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著作。中国医学的肇始期可上溯几千年,至此,才理法方药大僃,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因其滋养,产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医学流派。《伤寒论》篇什不过十卷,然包罗宏富,精微玄妙,常读常新,帮后世彦各骋其智,祖述推演以探求仲景深意者,层出不穷,著述不下数十百家,为杏林增色不少。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
  •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论语·孟子(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论语·孟子》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这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用脑打球

    用脑打球

    狐狸开了一个新马甲,发了一本新书《红色大导演》,还望各位能支持则个,多谢了。
  • 重生:霸爱老公火辣妻(全本)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依然旧时明月

    依然旧时明月

    46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绝世凶魔

    绝世凶魔

    我魔道中人,不尊天道只守本心!纵是天意难违,亦要放手一搏,夺天地造化,炼万物生灵,把一切占有,归于己身,此即魔道。中华古武宗师穿越到修真界魔宗,演绎一段霸气绝伦的凶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