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33

第33章 卫灵公第十五(1)

本篇共四十二章,主要记述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修身)和治国理政(执政)的言论。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当仁,不让于师”、“君子贞而不谅”、“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章,都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既是对君子提高德行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待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等章,记述了孔子关于如何治国理政的言论,以及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其中,第一章对卫灵公不行王道的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早期教育做出的一大贡献。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①。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③。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队的战斗队形。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军队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注释】①陈:同“阵”,作战时军队的战斗队形。②俎(zǔ):放肉的几。豆:装干肉一类食物的器皿。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③明日:次日,第二天。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到卫国的时间是在卫灵公执政的晚年。卫灵公对孔子很客气,给予很好的待遇,但既不采纳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又不举用孔子,于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来孔子又多次到过卫国,继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卫灵公对孔子的“仁德”、“礼制”思想不感兴趣,所以问他军队布阵的问题。卫灵公只重视军事,主张以战争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完全背离了孔子以德治国、先礼后兵的思想,因此孔子拒绝回答他的询问,并在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15.2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③:“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矣⑤。”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学生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小人一旦穷困就会无所不为。”

【注释】①在陈绝粮:见《先进》篇第二章解读。②兴:起来。③愠:恼怒。指生气。④固穷:固守穷困。⑤滥:越轨。意思是无所不为。

【解读】此章记述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粮时的艰难处境。子路性格刚强、率直,看到孔子为推行仁德、礼制而身陷困境,感到不理解,于是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以君子和小人对待穷困的不同态度开导子路,希望他面临艰难的环境要坚定信念,不失气节,决不要放纵自己,做出违礼违法的事情。在身陷困境的情况下,孔子泰然处之的举止神态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①?”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译文】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博学又能记得住的人吗?”子贡说:“对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这样,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

【注释】①识(zhì):通“誌”,记住。②一以贯之: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它。

【解读】在《里仁》篇孔子与曾参的对话中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认为孔子所说的“道”就是“忠恕”。子贡聪明好学,反应敏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询问他自己是不是博学又能记得住的人,目的是要告诉子贡治学要“一以贯之”的道理。孔子认为,治学不能只求获得广博的知识并能记住,关键在于加深理解,能够运用。否则,学习和记忆的知识再多,却不能在实践中运用,也只能是夸夸其谈的书呆子。古今学者对“一以贯之”的理解,分歧较大。有的以“驾行”解“一贯”,认为应以行为贯穿一切知识;有的以“忠恕”解“一贯”,认为应以忠恕和宽容的思想贯穿所学知识。李泽厚先生认为,“一贯”应指“统帅贯串这些知识的基本观念和结构。无这基本观念、结构,尽管博闻强记,学问仍如一地散钱而已。所谓大学问家者,不也有如此的么?”(《论语今读》)三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第三种说法更为贴切,也更符合孔子的意思。应该注意的是,对“基本观念”可有多种解释:学习知识重在理解、运用的观念;分门别类学习知识的观念;学习知识目的在于以忠恕之道待人处世的观念等。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仲由!现在懂德行的人太少了。”

【解读】“德”即道德,是人的内在品质,是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孔子推行仁德、礼制,目的在于让人通过人性道德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德行和遵礼守法的意识,从而改变礼崩乐坏、人伦丧失的社会状况,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备尝艰辛,政治理想却不能实现。他感叹社会道德沦丧,因此对子路说了这句话。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①,其舜也与!夫何为哉②?恭己正南面而已矣③。”

【译文】孔子说:“以德政感化百姓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以端正严肃的态度约束自己,恭敬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注释】①无为:指以德政感化百姓,不滥施刑罚。与道家主张的顺其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不同。②夫:代词。他。③恭己:指帝王以端正严肃的态度约束自己。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后泛指帝王或大臣的统治为南面。

【解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对民众滥施刑罚。他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以德政感化百姓,不滥施刑罚,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有根本的不同。孔子认为,实施“无为而治”的治国纲领,关键在于举用贤德的人才。据《尚书?舜典》记载,舜不但有德行,而且知人善任,任用禹做司空、弃为后稷、契做司徒、皋陶做士,分别负责水利、农业、教化、法律等政务。因此孔子称赞舜实现了“无为而治”,由于他有一批贤能之士辅佐,自然不必多做什么。

15.6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②,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④;在舆⑤,则见其倚于衡也⑥。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⑦。

【译文】子张询问怎样做才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忠厚恭敬,即使在边远落后地区,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为不忠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如同看见这两条准则并立在前面;乘车时,就好像看见这两条准则展示在横木上。这样才能行得通。”子张把这两条准则写在下垂的腰带上。

【注释】①行:实行。引申为行得通。②蛮貊:泛指少数民族。③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单位,后泛指乡里或本土。④参:并立为三。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在先秦时代,参字有并立的意思,它表示三者并列。”⑤舆:车厢。泛指车。⑥衡:古代马车前的横木。⑦绅: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

【解读】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是一个人待人处世的准则,能够做到这两条,在边远落后地区也能够得到当地人的认同;不能做到这两条,即使在本乡本土也不会受到欢迎。只要时时、处处想到这两条,在待人处世中遵行这两条,不论在哪里都行得通。子张听后,把这两条准则写在下垂的腰带上,用意是随时提醒自己要这样去待人处世。

15.7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④。”

【译文】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隐逸起来。”

【注释】①史鱼:名,字子鱼,卫国大夫。曾多次劝谏卫灵公任用贤人蘧伯玉,贬退佞臣弥子瑕,都未被接受。朱熹《论语集注》:“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即以自己的死劝谏),故夫子称其直。”②如矢:像箭一样直。③蘧伯玉:卫国大夫,有贤德。④卷而怀之:卷起来放在怀里。喻指把才能隐逸起来。

【解读】史鱼多次劝谏卫灵公任用贤人、贬斥佞臣,至死仍以“尸谏”感动了国君,使蘧伯玉得到任用,弥子瑕被罢免。蘧伯玉则能在国家政治黑暗时退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出来做官。史鱼的忠诚和蘧伯玉的明智孔子都极为赞赏,并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评价。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①;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②。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却不与他谈,就会错过人才;不可以与他谈话却与他谈,就是浪费言辞。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辞。”

【注释】①失人:失去民心。这里指错过人才。②失言:指浪费言辞。

【解读】此章介绍了孔子的谈话艺术。通过谈话,即与对方的交流,可以了解对方的思想、为人,甚至可以发现人才。因此,孔子认为,如果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可以与他谈却不与他谈,就会错过发现人才的机会;如果是一个无德无能的人,不可以与他谈却与他谈,就是浪费言辞。孔子强调,只有聪明人才会有知人之明,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孔子说的这句话,体现了生活的智慧,值得今人借鉴。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①,有杀身以成仁②。”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仁。”

【注释】①求生:乞求生存。意思是苟全性命。②杀身:指舍弃生命。成:成全。引申为维护。

【解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作为志士仁人,为了维护仁宁肯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会苟全自己的性命。“杀身成仁”,体现的是志士仁人的一身正气,以及勇于为真理和理想献身的精神。古往今来,涌现出了无数“杀身成仁”的志士,他们为了维护正义,反对残暴黑暗势力,慷慨悲壮,舍生取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①,必先利其器②。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③。”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使他的工具精良。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①事:指工作。②利:锋利。引申为精良。③友:结交。

【解读】孔子认为,要培养仁德,首先要与贤人和仁人相处,就像工匠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有精良的工具一样。朝廷的大夫不一定个个都是贤人,社会上的读书人不一定人人都是仁人,因此孔子对相处的对象作了明确的限定,即必须与大夫中的贤人、士人中的仁人相处。与仁德的人交往和相处,耳濡目染,相互切磋,从他们的待人处世中受到感染熏陶,就会有助于培养仁德。可见,孔子不主张通过空洞的说教培养仁德,鼓励学生在与仁德的人相处的实践中领悟和培养仁德。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观,值得深思和借鉴。

15.11颜渊问为邦①。子曰:“行夏之时②,乘殷之辂③,服周之冕,乐则《韶》《舞》④。放郑声⑤,远佞人⑥。郑声淫⑦,佞人殆。”

【译文】颜回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大车,戴周代的礼帽,音乐则用《韶》乐和《武》乐。舍弃郑国的乐曲,疏远谄媚的小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谄媚的小人危险。”

【注释】①为:治理。为邦:治理国家。②时:季节,节令。这里指历法。③辂(lù):天子乘坐的大车。④《韶》:传说舜所作乐曲名,在舜禅位于禹的仪式上演奏。《舞》:同“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⑤放:抛弃,舍弃。郑声:郑国的乐曲。⑥佞人:巧言谄媚的人,即小人。⑦淫:浮靡不正派。古代称郑、卫之音等俗乐为淫声,以别于传统的雅乐。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的治国之道。孔子在谈治国之道时,讲到了夏代历法、商代大车、周代礼帽,以及《韶》乐和《武》乐,但这些都是形式,孔子是以这些形式喻指前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夏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以正月为每年的首月,符合农作物生长收获的规律;殷商时天子乘坐的大车很实用质朴;周代建立了礼仪规范,礼帽两侧有挡耳的悬帛,喻指天子不听谗言;舜创作的《韶》乐和周武王时的《武》乐都是雅乐,用于祭祀、朝聘等庄重场合。可见,孔子的治国之道,首先是继承夏、商、周各代在农业生产、礼仪规范、简朴作风、崇尚雅乐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其次是舍弃郑国浮靡不正的俗乐,再就是疏远谄媚的小人。孔子的包容性以及他善于继承前代优秀文明成果的精神,在此章得到了体现。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正是孔子的思想能够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愁。”

【解读】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格言。对国家而言,领导者考虑国家大事,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比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民众的生活;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事关国家的发展;军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等等,领导都要全面谋划,既要有长远发展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安排。对个人而言,读书、治学要立足长远,要下工夫学好基础知识,打好知识的基础,然后一步一步前进,直至达到预定的目标;对待工作也要立足长远,要勤奋工作,成为工作领域的内行、专家,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又能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如果领导者没有长远考虑,只顾眼前利益,比如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教育,结果导致人才缺乏,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考虑,就会为眼前的处境所困,处境好则不思进取,处境不好则自暴自弃,不采取措施改变命运,结果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不利。

15.13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②。”

【译文】孔子说:“完了啊!我没有看见喜欢美德像贪爱女色的人。”

【注释】①已:完毕。引申为完了。②好色:贪爱女色。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即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因此而发出这一感叹,可见孔子对卫灵公重色轻德的行为非常反感。因为感到在卫国推行仁德、礼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无希望,不久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①!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②。”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德,却不提拔重用。”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之祖”。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逆天女配:毒女大翻身

    逆天女配:毒女大翻身

    新书【快穿之炮灰女配翻身大逆袭】更新中,欢迎入坑。脑癌晚期,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可活了,紫梵浅以为自己一生就这么过了,谁知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穿越到生前看的一本小说书中的女配,呵呵呵,老天曾经那么早就收走了我的命,如今我一定好好地活着,女配又怎样,既来之则安之。就算是女配我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不妨随着编者的脚步,来学习欣赏散文吧,从形式到内容。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散文,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巴金、王蒙、刘白羽、张抗抗、老舍、余光中、刘心武、秦牧等等等等。,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
  • 龙王恶娇妻

    龙王恶娇妻

    他,身为龙城的王,竟然等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26年而不能跟心爱的女人在一起,就因为那个古老的传说,龙城的第85代女主人是个天外飞仙,龙城的命运在她的手中。他不信,但迫于王族的压力。心爱的女人因此离开了他而扑进了好友的怀抱,他从此变得冷漠……终于有一天,他等到了他命中的王后,他要她为自己的痛苦付出代价!她,董乐儿,身兼美貌与智慧,堂堂医学院的高材生,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白马王子的出现。一次偶然的机会,日全食带领乐儿与同寝好友一起进入了历史的漩涡,掉在了古代的战场上,遇到一个古董级别的冷面酷哥,并被逼婚。天!110为什么打不通,谁来拯救我啊!续之鸭霸君王傲来煜,傲来国的帝王,脸如美玉,常被疑似女孩被人街上调戏,他天生爱玩,最大的爱好就是捉弄别人。十岁时为了摆脱唠叨的母亲独自上山跟一奇怪的老头学艺,艺成下山,从此傲来国人人自危。终于有一天,天上掉下一杜妹妹,漂亮而且善变,一会柔弱如水,一会火爆小太妹。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她……?且慢,让本君王男扮女装试探一下。杜青燕,医学院高材生,人如其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偶尔会有暴力倾向。由于一场日食,莫名其秒的来到古代,被一鸭霸的男人所霸占,动不动就是“你是我捡的!”我靠!我是人,是有人权的!不过说实话这男人还是很美的,拐来当老公也不错!两部合为一部的原因是最后四个人有所交集,希望大家继续的支持小妖的作品,不仅喜欢乐儿的可爱活泼,也喜欢青燕柔弱而又火爆的性格。推荐小妖的文文《滥情总裁》正在更新中哦,非常的好看,欢迎大家捧场小妖的第三部作品《妖媚金陵》已经完结,大家可以一口气的读完,同样的精彩绝伦,阅读网址,欢迎大家阅读小妖的第二部作品《穿越之美女保镖》已经完成,讲述的是青华被误认为男子在古代当保镖的奇异旅程,非常的精彩哦!网址:,欢迎大家的阅读!小妖的第四部作品,整蛊搞笑浪漫言情《调教太子妃》已经完结!¥¥¥¥小妖终于建群了,群号47374525(已满)51198075(可以加)欢迎大家加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傲世仙神

    傲世仙神

    纷乱的年代,巫术、咒术成了生命最有保障的秘法。一件件古老巫器觉醒,为世界增添绚丽血色。主角在这个茫然无措的世界,一件圣器不断为他打开前进的路,血与火的洗礼中,主角在这个世界演绎一个又一个传奇,最终成为顶尖存在。
  • 嫡女解语

    嫡女解语

    大胡子淡淡看了她一眼,不回答她的话,却反问她,“这般要紧物事,我帮你取了来,你怎么谢我?”取回来一张白契,这可是有大用处的。解语笑道,“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大胡子瞪了她一会儿,大笑起来,长揖到底,“无忌谨受教。”冷静、聪慧、美丽少女V呆、萌、英俊、忠犬少男的配对。
  • 少女逃婚记

    少女逃婚记

    被骗了被骗了,她竟然被最亲爱的父母给骗了,把她丢到这座奢侈得恐怖的孤岛上,还多出一个未婚夫。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流行父母包办婚姻?她坚绝要把他甩掉,就算他帅得离谱也要把他甩掉,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这所谓的世上最奢侈的岛屿
  • 游戏高手大比拼(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游戏高手大比拼(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困龙道

    困龙道

    封神宫内,众神云集,突然一口棺材从天而降。只见那口棺材金光闪闪,发出耀眼光芒,众神见之,无不惊叹。进而有着半数神仙离开座位向那棺材走去,想一睹为快!是何人棺材让众神都惊叹呢?蓝色星球上,一个孤傲的身影踩着极地之光电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