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辟(bì)世:同“避世”,躲避乱世。②辟地:避开不好的环境。③辟色:谓君礼貌衰减,有厌己之状,即去之。意思是避开不好的脸色。④辟言:违背名实的谬论。这里指避开无礼的言语。⑤七人:一说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均为消极避世的实践者;一说指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七人,都是治理乱世、乱邦的明君圣贤。从孔子所说的四种情况看,疑为前者。
【解读】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当政者不行正道,贤能者怀才不遇,因此孔子产生了避世的思想。孔子认为,既然当政者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自己也无能为力,只好选择避开世风日下的环境的方式。但孔子作为一个智者,又不一概而论,他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孔子晚年回到家乡整理古代典籍,致力于教育,就是一种适合他的情况的明智选择,这说明他在避世的处境中,仍然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他一生的积极进取、崇尚仁德是分不开的。
14.38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②:“奚自③?”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宿。进城时,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注释】①石门:指鲁国都城的外城门。②门:指看守城门的人。③奚自:“自奚”的倒装句。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德、礼制等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并希望得到举用,从而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以德治国的理想。虽然孔子一行历尽艰辛,却始终得不到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虽然感到无奈,但他却坚信:只要不动摇,不放弃,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知其不可而为之”既是当时一部分人对孔子的评价,也体现了孔子强烈的使命感和知难而进、永不言弃的精神。正因为如此,这句话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激励着无数的有志者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知难而进,决不放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4.39子击磬于卫①。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②,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③!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④。深则厉,浅则揭⑤。”子曰:“果哉⑥!末之难矣⑦。”
【译文】孔子在卫国敲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经过孔子门口的人说:“这样敲磬含有深意啊!”一会儿又说:“磬声硁硁,真是鄙陋!没有人知道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好像过河,水深就拿着衣服涉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我无法反驳他了。”
【注释】①磬: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乐器,形状如矩。②蒉(kuì):草筐。③硁硁:拟声词。这里形容孔子击磬的声音。④斯:就。而已:语末助词。罢了。⑤深则厉,浅则揭:朱熹《论语集注》:“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⑥果:果敢,坚决。引申为果断。⑦末:无,没有。难:拒斥,反驳。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最先到卫国,后来又多次到卫国,卫灵公虽然也尊重孔子,但始终不任用孔子。一次孔子击磬,一个挑草筐的人从磬声中听出了孔子所表达的情感,于是劝他知道事不可为,就应该放弃,并以《诗经》中的诗句委婉地指出贤德的人应该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孔子觉得这个普通的人说出了自己当时进退两难的处境和心情,因此感叹自己无法反驳。
14.40子张曰:“《书》云①:‘高宗谅阴,三年不言②。’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③,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④。”
【译文】子张问:“《书经》上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何必一定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去世了,新君应守丧三年,三年内百官都要尽职尽责,听从冡宰的命令。”
【注释】①《书》:指《尚书》,即《书经》。②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语出《书经?无逸》。高宗:殷王武丁的庙号。谅阴:也作谅闇、亮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即凶庐。指守丧。
③薨(hōng):周代诸侯之死曰“薨”。唐代称二品以上官员之死。④总己:备统己职。意思是尽职尽责。冢宰:又称大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后称宰相或吏部尚书为冢宰。
【解读】子张所引《书经》上的话,说明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做法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存在。在春秋时代,许多国君违背礼制,不遵循这种做法。针对这种情况,孔子继承前人传统,提出了守丧三年的主张。为了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维护社会的安定,孔子认为,国君去世后,新君应守丧三年,不问政事,百官应尽职尽责,听从宰相的命令。孔子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他的孝亲思想,承袭了古代以孝道立国的传统。李泽厚先生说:“听冢宰三年,我以为其原意是新‘君’初立,不谙政事,所以必须不乱讲话(发号施令),而由有经验的冢宰代理政务,处理事情。”(《论语今读》)这是新君不问政事的原因,而百官作为下属当然应该听命于作为“百官之长”的冢宰。
14.41子曰:“上好礼①,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执政的官员崇尚礼制,就易于让民众知礼行礼了。”
【注释】①上:在上位的执政者。好礼:崇尚礼制。
【解读】春秋末期,由于国君或执政大臣违礼僭越,导致人伦丧失,世风日下。孔子认为,只有身居上位的国君和执政的官员崇尚礼制,带头遵循礼制,才能建立规范的礼仪制度和法律体系,进而规范民众的行为,使民众做到知礼行礼。孔子告诫执政者上行下效的道理,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人人都能知礼行礼的和谐融洽的“礼仪之邦”。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②。”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③!”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办事严肃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他人安乐。”子路说:“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让百姓安乐。修养自己,让百姓安乐,尧、舜恐怕都感到难以做到!”
【注释】①敬:恭敬。指办事严肃认真。②安人:使人安乐。此处“人”指身边的人。③病:为难。
【解读】此章是孔子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的范例。孔子认为,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应忠于职守,对工作严肃认真;其次是要使身边的人安乐;再就是要使广大百姓安乐。由己及人,从自身到他人,再到百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使广大百姓安乐,这是君子为人的最高目标,也难以做到,因此孔子以“尧、舜恐怕都感到难以做到”来强调,并希望子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要实现君子为人的三个目标,关键的措施是加强自身修养,随着自己道德品行的逐步提高,就能够依次实现敬事、安人、安百姓的目标。
14.43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孙弟②,长而无述焉③,老而不死,是为贼④!”以杖叩其胫⑤。
【译文】原壤伸开两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谦逊有礼,长大了没有作为,老了还不死,真是个祸害!”说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释】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故旧”(老朋友)。夷:蹲距。似坐而臀下着地,即伸开两腿坐着。俟:等待。②孙:同“逊”,谦逊。弟:通“悌”,敬爱兄长。意思是有礼。③无述:没有值得称述的地方,指没有作为。④贼:伤害。引申为害人、祸害。⑤胫:小腿。
【解读】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礼仪观念淡薄,不但上层官员常常违礼,普通百姓中也有不遵礼节的人。据《礼记?檀弓》篇记载,原壤的母亲去世,孔子去帮助他办丧事,他不但不以礼相待,反而爬上棺木唱歌。此章记述原壤等待孔子的姿势,也很不礼貌。从原壤的个性看,他在老朋友面前可能是一个非常随意、不拘小节的人。孔子却认为,作为一个老年人更应该谦逊有礼,做年轻人的表率,因此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阅读此章,“原壤的潇洒,孔子的诙谐幽默,二人的亲密关系历历在目,亲切而生动。”(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
14.44阙党童子将命①。或问之曰:“益者与②?”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③,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里一个少年来传达消息。有人问孔子说:“他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人的位置,看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一个求上进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注释】①阙党:地名,今山东省曲阜的孔子故里阙里。将命:传命。即传达消息。②益:进一步。益者:指求上进。③居于位:坐在成人的位置。古代礼节,小孩不能与成人同坐并行。
【解读】古代礼节,小孩不能居于主人的位置,不能坐在成人的位置,也不能与成人并肩行走。这些规范,主要是约束小孩在待人接物时的行为,让小孩从小养成以礼待人的习惯,树立尊老、爱老的观念。孔子从这个少年在待人接物中的举止看出,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而不是一个求上进的人。孔子对这个少年的评价,有批评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善意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