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1

第21章 先进第十一(1)

本篇共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是通过孔子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的评价,说明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做好小事与培养仁德的关系、树立志向与成就大业的关系。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一章,强调学习礼乐要领会其实质,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性情质朴,才能担当大任。本篇第四章、第七至十一章,主要记述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和颜回去世后孔子的悲痛心情;第三、五、六章,第十三至十九章,是孔子对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学生的评价,这些评价既贴切又中肯,既指出了长处又指出了不足;在第二十章,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说明了善于向前人学习,才能使道德学问达到高深境界的道理;在第二十四章,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表明了孔子以道义为国君办事的态度和对季氏违礼行为的不满。在第二十六章,记述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以及孔子明确表示的态度,这是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重视励志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范例。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如用之⑤,则吾从先进⑥。”

【译文】孔子说:“先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禀性质朴的人;后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注重文采的人。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禀性质朴、重仁遵礼的人。”

【注释】①先进:一说指前辈,一说指先实行,一说指先学习礼乐,一说指先进入。从后说。

②野:与“文”对应,指质朴。③后进:与“先进”对应,指后进入。④君子:与“野人”对应,指重“文”轻“质”的人。⑤用:选用,任用。⑥从:依从。这里意思是主张。先进:指禀性质朴、重仁遵礼的人。

【解读】对此章的解读,关键在对“先进”、“后进”的理解。杨伯峻先生根据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先进”指“先学习礼乐后做官”,“后进”则与之相反。多数学者采用这一观点。韩喜凯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先进”指“先进入”,“礼乐”指“礼乐的道德内涵”(《名家评说孔子辨析》)。把“先进”解释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采用增字立说(“进”解作“进学”)的方法进行意译,虽然符合孔子的思想,但忽视了孔子这句话的背景。因此,我们赞同韩喜凯先生的观点。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盖周末文盛,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宋代学者程颐的这句话,分析了此章孔子说这番话的时代背景。周初制礼作乐的人(相传是周公)既制定了礼乐的条文(即“文”),又重视礼乐的道德内涵(即“质”),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即“文质得宜”),孔子注重的是“质”,因此称先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周初禀性质朴的人(即“野人”)。周末“文采胜过质朴”(即“文胜质”),出现了舍仁论礼、弃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导致了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违礼僭越和人伦丧失,因此孔子称后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周末重“文”轻“质”、偏重礼制而忽视仁德的人(即“君子”)。在“仁”和“礼”、“质”和“文”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是道德情感,“礼”是行为规范,“质”是内容,“文”是形式,忽视“仁”和“质”,重视“礼”和“文”,就是舍本逐末;“仁”和“礼”并重,“质”和“文”统一,才能达到崇仁、行仁的人生境界。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译文】孔子说:“当年跟随我而困在陈国、蔡国的人,现在都不在身边了。”

【注释】①陈:春秋时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县一带。蔡: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地。②不及门:不及列于自己的门墙。意思是不在身边。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鲁哀公四年(前491)由陈国到蔡国,途中因陈、蔡两国担心孔子到楚国后被重用,于是派兵把孔子一行围住,以致断粮七天。《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行“厄于陈蔡”的事件作了记载。孔子说这番话,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昔日追随自己的学生的怀念,同时也抒发了对当年在陈、蔡交界地受困的感慨。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①:宰我,子贡。政事②: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

【译文】道德品行好的学生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外交应对的学生是:宰我、子贡。长于处理政务的学生是: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学生是:子游、子夏。

【注释】①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②政事:政务。指善于处理政务。③文学:指古代文献,包括礼、乐等典制。

【解读】此章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分别对孔子的十位得意门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出处不明,疑为孔子平时分别对某位学生作了评价,孔子的弟子把这些评价搜集汇总,成为一章。从学生的优势和所取得的成就看,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学生具有某个方面的爱好、天赋,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这方面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许多家长,不管子女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结果事与愿违。一些教师也无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注意针对性,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①,于吾言无所不说②。”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不赞成的。”

【注释】①回也:“回”指颜回,“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②说:通“悦”,喜欢。引申为赞成。

【解读】朱熹《论语集注》说:“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可见,朱熹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似贬实褒。李泽厚先生则认为褒贬兼有,可从。颜回聪明,勤勉,领悟力强,对孔子的教诲没有疑问,因此孔子对他十分满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孔子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不能提出疑问,发现不了自己讲述内容的问题。如果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完全赞成,不能提出一点疑问,就不利于教学相长,对师生双方都不利。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说明他希望学生不盲从老师,要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超过老师。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不会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注释】①间:嫌隙。引申为猜疑、怀疑。

【解读】据《艺文类聚?孝部》载,闵子骞原为兄弟二人。母亲去世后,继母偏爱亲生的两个儿子,为亲生儿子缝的棉衣厚,为闵子骞兄弟缝的棉衣薄。闵子骞的父亲知道后很生气,要休掉妻子。闵子骞不同意,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继母很受感动,不再偏爱亲生儿子,后来成为慈母。由于闵子骞以仁孝之心对待父母,又能以宽容态度对待继母,使家庭从此和睦,因此受到父母兄弟的称赞。此章是孔子对闵子骞孝亲行为的赞美。

11.6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译文】南容反复吟诵“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句诗,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①南容:字子容,《宪问》篇作南宫适,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三复:多次重复。指反复吟诵。白圭:《诗?大雅?抑》中的诗句。②子:这里指女儿。兄之子:侄女。

【解读】《诗?大雅?抑》中这句诗的含义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打磨掉;言语中的失误,就不容易消除。南容反复吟诵这句诗,既是要加深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是希望借此要求自己慎于言辞。根据平时对南容的观察,联系南容认真吟诵“白圭”诗句的情况,孔子认为南容谨言慎行,处事严谨,因此把侄女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①:“弟子孰为好学②?”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注释】①季康子:季桓子之子,鲁国执政大臣。②孰:谁。

【解读】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在鲁国执政期间,多有违礼僭越行为,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季桓子临死前曾嘱咐季康子一定迎接孔子回国并予以重用。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学生的情况,有选用人才的目的。在《雍也》篇中,鲁哀公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比较详细。此章孔子对季康子的回答少了“不迁怒,不贰过”、“未闻好学者也”等语。有人认为鲁哀公有“迁怒”、“贰过”的问题,故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有劝谏的意思。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②,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③,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要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来为颜回置办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棺。我不能步行来为他置办外棺。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依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注释】①颜路:名无繇,字路。颜回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椁(guǒ):外棺。古代棺木有两层,外层叫椁,内层叫棺。②鲤:孔鲤(前532-前483),字伯鱼,孔子的儿子。据《公羊传》记载,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享年41岁。一说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90年。不从。③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行列之后。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夫,说这番话时早已离职,所以谦虚地说是“从大夫之后”。

【解读】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年仅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孔子十分悲伤。颜路因家贫而请求孔子卖车置办外棺,孔子首先用为自己的儿子孔鲤办丧事没有置办外棺,让颜路设身处地考虑是否一定要为颜回置办外棺,然后从礼制角度说明自己不能卖车步行的原因。孔子对颜路的回答,既设身处地,又委婉坦诚,同时也表达了对颜回之死的伤感和对颜路的同情。从孔子关于可以只置办内棺的主张可以看到,他提倡量力而行,根据家庭财力办理丧事,这样既不违反礼制,又合乎人情。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①!天丧予!”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说:“啊!这是上天惩罚我!这是上天惩罚我!”

【注释】①丧:死亡。天丧予:上天让我死。意思是上天惩罚我。

【解读】孔子对颜回的早逝极为悲痛,因此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的感叹。由于颜回聪明好学,领悟力强,是弟子中的佼佼者,孔子对他寄予了厚望。颜回的死,使他的愿望落空,甚至感到自己将会后继无人,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因此产生了颜回的死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的想法。孔子感情深厚的仁者情怀,从“天丧予!天丧予”这短短六个字中体现出来。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②:“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随的人说:“您太悲伤了。”孔子说:“我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

【注释】①恸(tòng):极其悲痛。②从者:跟随的人。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为颜回的死极其悲痛,以至痛哭的情况。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的肺腑之言,说明他对颜回的死非常惋惜,他的悲伤是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这正是孔子的可敬之处。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①,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②,予不得视犹子也③。非我也,夫二三子也④。”

【译文】颜回死了,弟子们要丰厚地埋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弟子们丰厚地埋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啊,你看待我好像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那样看待你。不是我要这样啊,是弟子们这样做的啊。”

【注释】①门人:弟子。厚葬:丰厚地埋葬。②犹父:像父亲一样。③犹子:像儿子一样。④二三子:几个人。这里指弟子们。

【解读】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孔子是主张厚葬的。但孔子认为,葬礼的厚、薄,应由丧家的经济情况决定。颜回家中贫寒,加之颜回本人有德行,因此孔子不主张厚葬颜回。弟子们厚葬了颜回,是出于对颜回的敬重和友谊,所以孔子不能加以阻止。孔子曾对颜回的父亲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置办内棺,不进行厚葬,因此当弟子们厚葬颜回后,孔子说了上述这番话。可见,孔子一方面坚持礼制,不同意厚葬颜回,另一方面又对颜回的死极度悲伤,没有阻止弟子们厚葬颜回。“社会行为坚持原则,个人情感有灵活性”(李泽厚《论语今读》),这就是真实的孔子。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①。”曰:“未知生,焉知死②?”

【译文】子路询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子路说:“请问怎样看待死?”孔子说:“不懂得生的意义,怎么懂得死呢?”

【注释】①敢:自言冒昧之词,无实际意义。敢问:请问。②焉:怎么。鬼:古人称人死为鬼。

【解读】孔子对待鬼神的一贯态度是“敬而远之”。一方面,他敬畏鬼神,参加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另一方面,他不谈论鬼神,对鬼神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构事物“采取颇为一贯的‘存而不论’的实用态度,既不肯定,也未否定”(李泽厚《论语今读》)。在两千多年前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持这种态度,足见孔子的睿智。孔子不回答子路如何侍奉鬼神的问题,表明他重视的是“事人”,即侍奉君主、侍奉父母等,这是忠和孝的体现。他不回答子路怎样看待死的问题,表明他更重视“生”,并希望子路通过勤奋学习和人性修养懂得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探讨“死”。

11.13闵子侍侧①,訚訚如也②;子路,行行如也③;冉有、子贡,侃侃如也④。子乐。“若由也⑤,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陪侍在孔子身旁,温和而恭顺;子路刚强而英武;冉有、子贡从容而快乐。孔子很高兴。然后,孔子说:“像子路那样,恐怕得不到好死。”

【注释】①侍:陪从尊长身旁。②訚(yín)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这里意思是温和恭顺。③行(hàng)行:刚强的样子。④侃侃:和乐的样子。⑤由:仲由,即子路,亦称季路。

【解读】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看到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这四位学生各具个性的神态,他感到很高兴。同时,他又认为子路的性格有缺陷,如果为人刚强而无智谋,就不会有好的结局。于是,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像子路那样,恐怕得不到好死”。孔子对子路的告诫是坦率的,是发自内心对子路的关心。但人的性格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后来,子路在卫国担任大夫孔悝的家臣,卫国内乱时他忠勇无畏,死于乱军。

11.14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③?”子曰:“夫人不言④,言必有中⑤。”

【译文】鲁国官员准备翻修藏财物的府库。闵子骞说:“按照原来的做法,怎么样?何必要改建?”孔子说:“这个人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注释】①鲁人:指鲁国的执政大臣。长府:藏财货的府库。②旧贯:旧制,旧例。指原来的做法。③改作:指改建。④夫:代词。此。⑤中(zhòng):击中目标。指说到点子上。

同类推荐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俗语

    俗语

    本书收入的是从传世的文史典籍中搜集整理的俗语,并加以必要的注释和例句。所收俗语包括:拔出萝卜带出泥、白日做梦、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悍将王爷的弃妾

    悍将王爷的弃妾

    风中女子一身黑衣,手起剑落,斩下一个鲜活的头颅,眉头都不眨一下。“梓涵……不要再杀人了,回头吧!”展云赶来已经晚矣,痛心的望着一身黑衣,冷血无情的女子,他不敢相信,眼前的女子就是那个活泼开朗的梓涵,他伤她如此之深……。梓涵双眼冷漠而空洞,带着血花的脸冷血而无情,收起剑望着天边,森冷的道:“活着的人是桑子,我和你不熟,用不着你废话。”曾经她多么希望活着的是梓涵,让桑子这个身份永远埋藏在地上,可是一切都变了,梓涵心还是痛了一下,飞身离去。“梓涵……。”展云悲痛莫名,心撕裂的痛,他的梓涵再也回不来了吗? 
  •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作为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让孩子吃点苦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句流行了很长时间的“教育名言”,但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它只适合用于某种特殊的场合。对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尤其是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在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中长大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所以,还是应该让他们吃点苦的好。要知道,不让孩子吃苦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尽管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遗憾的是,这些父母并没有把这种教育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 热风(鲁迅作品精选)

    热风(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意行天下

    意行天下

    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天为阳,地属阴。生在正道第一大派,却天生闭脉,无法修炼,遭人冷嘲热讽、唾弃谩骂。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古墓古堡(走进科学)

    古墓古堡(走进科学)

    《古墓古堡》讲述的是在现代世纪中寻找埃及木乃伊、名著中的历史人物之墓。随着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 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

    在本书中(书中所用人名大部分为化名),我们精心挑选了“坚守者”或是“逃离者”的种种事例,并对这些现象作出了解读,对于应该“坚守”或是“逃离”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坚守”或是“逃离”的原因,以及“坚守”或是“逃离”后的心态和生活状况,希望这本书能让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斗在各个城市的年轻人解开心中的疑惑,找到前进的方向,获得拼搏的力量,为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而不懈拼搏!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太空城+金刚钻

    太空城+金刚钻

    大钢牙的新老板,同时也是邦德的新对手,是雨果·德拉克斯,这位国际商业巨子计划从外太空摧毁所有人类,再用自己零缺点的人种繁殖新的族群。邦德与中央情报局的探员Holly Goodhead一同从威尼斯跑到里约热内卢,尽全力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