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1

第21章 先进第十一(1)

本篇共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是通过孔子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的评价,说明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做好小事与培养仁德的关系、树立志向与成就大业的关系。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一章,强调学习礼乐要领会其实质,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性情质朴,才能担当大任。本篇第四章、第七至十一章,主要记述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和颜回去世后孔子的悲痛心情;第三、五、六章,第十三至十九章,是孔子对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学生的评价,这些评价既贴切又中肯,既指出了长处又指出了不足;在第二十章,孔子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说明了善于向前人学习,才能使道德学问达到高深境界的道理;在第二十四章,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表明了孔子以道义为国君办事的态度和对季氏违礼行为的不满。在第二十六章,记述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学生畅谈志向的情景,以及孔子明确表示的态度,这是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重视励志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范例。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如用之⑤,则吾从先进⑥。”

【译文】孔子说:“先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禀性质朴的人;后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注重文采的人。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禀性质朴、重仁遵礼的人。”

【注释】①先进:一说指前辈,一说指先实行,一说指先学习礼乐,一说指先进入。从后说。

②野:与“文”对应,指质朴。③后进:与“先进”对应,指后进入。④君子:与“野人”对应,指重“文”轻“质”的人。⑤用:选用,任用。⑥从:依从。这里意思是主张。先进:指禀性质朴、重仁遵礼的人。

【解读】对此章的解读,关键在对“先进”、“后进”的理解。杨伯峻先生根据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先进”指“先学习礼乐后做官”,“后进”则与之相反。多数学者采用这一观点。韩喜凯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先进”指“先进入”,“礼乐”指“礼乐的道德内涵”(《名家评说孔子辨析》)。把“先进”解释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采用增字立说(“进”解作“进学”)的方法进行意译,虽然符合孔子的思想,但忽视了孔子这句话的背景。因此,我们赞同韩喜凯先生的观点。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盖周末文盛,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宋代学者程颐的这句话,分析了此章孔子说这番话的时代背景。周初制礼作乐的人(相传是周公)既制定了礼乐的条文(即“文”),又重视礼乐的道德内涵(即“质”),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即“文质得宜”),孔子注重的是“质”,因此称先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周初禀性质朴的人(即“野人”)。周末“文采胜过质朴”(即“文胜质”),出现了舍仁论礼、弃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导致了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违礼僭越和人伦丧失,因此孔子称后进入到礼乐的道德内涵的人是周末重“文”轻“质”、偏重礼制而忽视仁德的人(即“君子”)。在“仁”和“礼”、“质”和“文”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是道德情感,“礼”是行为规范,“质”是内容,“文”是形式,忽视“仁”和“质”,重视“礼”和“文”,就是舍本逐末;“仁”和“礼”并重,“质”和“文”统一,才能达到崇仁、行仁的人生境界。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也②。”

【译文】孔子说:“当年跟随我而困在陈国、蔡国的人,现在都不在身边了。”

【注释】①陈:春秋时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县一带。蔡: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地。②不及门:不及列于自己的门墙。意思是不在身边。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鲁哀公四年(前491)由陈国到蔡国,途中因陈、蔡两国担心孔子到楚国后被重用,于是派兵把孔子一行围住,以致断粮七天。《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行“厄于陈蔡”的事件作了记载。孔子说这番话,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昔日追随自己的学生的怀念,同时也抒发了对当年在陈、蔡交界地受困的感慨。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①:宰我,子贡。政事②:冉有,季路。文学③:子游,子夏。

【译文】道德品行好的学生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外交应对的学生是:宰我、子贡。长于处理政务的学生是: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学生是:子游、子夏。

【注释】①言语: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②政事:政务。指善于处理政务。③文学:指古代文献,包括礼、乐等典制。

【解读】此章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分别对孔子的十位得意门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出处不明,疑为孔子平时分别对某位学生作了评价,孔子的弟子把这些评价搜集汇总,成为一章。从学生的优势和所取得的成就看,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学生具有某个方面的爱好、天赋,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这方面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许多家长,不管子女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结果事与愿违。一些教师也无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不注意针对性,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①,于吾言无所不说②。”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于我说的话没有不赞成的。”

【注释】①回也:“回”指颜回,“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②说:通“悦”,喜欢。引申为赞成。

【解读】朱熹《论语集注》说:“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可见,朱熹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似贬实褒。李泽厚先生则认为褒贬兼有,可从。颜回聪明,勤勉,领悟力强,对孔子的教诲没有疑问,因此孔子对他十分满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孔子也指出了他的不足:不能提出疑问,发现不了自己讲述内容的问题。如果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完全赞成,不能提出一点疑问,就不利于教学相长,对师生双方都不利。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说明他希望学生不盲从老师,要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超过老师。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不会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注释】①间:嫌隙。引申为猜疑、怀疑。

【解读】据《艺文类聚?孝部》载,闵子骞原为兄弟二人。母亲去世后,继母偏爱亲生的两个儿子,为亲生儿子缝的棉衣厚,为闵子骞兄弟缝的棉衣薄。闵子骞的父亲知道后很生气,要休掉妻子。闵子骞不同意,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继母很受感动,不再偏爱亲生儿子,后来成为慈母。由于闵子骞以仁孝之心对待父母,又能以宽容态度对待继母,使家庭从此和睦,因此受到父母兄弟的称赞。此章是孔子对闵子骞孝亲行为的赞美。

11.6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②。

【译文】南容反复吟诵“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句诗,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①南容:字子容,《宪问》篇作南宫适,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三复:多次重复。指反复吟诵。白圭:《诗?大雅?抑》中的诗句。②子:这里指女儿。兄之子:侄女。

【解读】《诗?大雅?抑》中这句诗的含义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打磨掉;言语中的失误,就不容易消除。南容反复吟诵这句诗,既是要加深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是希望借此要求自己慎于言辞。根据平时对南容的观察,联系南容认真吟诵“白圭”诗句的情况,孔子认为南容谨言慎行,处事严谨,因此把侄女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①:“弟子孰为好学②?”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注释】①季康子:季桓子之子,鲁国执政大臣。②孰:谁。

【解读】季康子的父亲季桓子在鲁国执政期间,多有违礼僭越行为,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季桓子临死前曾嘱咐季康子一定迎接孔子回国并予以重用。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学生的情况,有选用人才的目的。在《雍也》篇中,鲁哀公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比较详细。此章孔子对季康子的回答少了“不迁怒,不贰过”、“未闻好学者也”等语。有人认为鲁哀公有“迁怒”、“贰过”的问题,故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有劝谏的意思。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②,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③,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回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要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来为颜回置办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棺。我不能步行来为他置办外棺。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依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注释】①颜路:名无繇,字路。颜回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椁(guǒ):外棺。古代棺木有两层,外层叫椁,内层叫棺。②鲤:孔鲤(前532-前483),字伯鱼,孔子的儿子。据《公羊传》记载,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享年41岁。一说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90年。不从。③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行列之后。孔子曾担任鲁国大夫,说这番话时早已离职,所以谦虚地说是“从大夫之后”。

【解读】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年仅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孔子十分悲伤。颜路因家贫而请求孔子卖车置办外棺,孔子首先用为自己的儿子孔鲤办丧事没有置办外棺,让颜路设身处地考虑是否一定要为颜回置办外棺,然后从礼制角度说明自己不能卖车步行的原因。孔子对颜路的回答,既设身处地,又委婉坦诚,同时也表达了对颜回之死的伤感和对颜路的同情。从孔子关于可以只置办内棺的主张可以看到,他提倡量力而行,根据家庭财力办理丧事,这样既不违反礼制,又合乎人情。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①!天丧予!”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说:“啊!这是上天惩罚我!这是上天惩罚我!”

【注释】①丧:死亡。天丧予:上天让我死。意思是上天惩罚我。

【解读】孔子对颜回的早逝极为悲痛,因此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的感叹。由于颜回聪明好学,领悟力强,是弟子中的佼佼者,孔子对他寄予了厚望。颜回的死,使他的愿望落空,甚至感到自己将会后继无人,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因此产生了颜回的死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的想法。孔子感情深厚的仁者情怀,从“天丧予!天丧予”这短短六个字中体现出来。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②:“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随的人说:“您太悲伤了。”孔子说:“我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

【注释】①恸(tòng):极其悲痛。②从者:跟随的人。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为颜回的死极其悲痛,以至痛哭的情况。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的肺腑之言,说明他对颜回的死非常惋惜,他的悲伤是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这正是孔子的可敬之处。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①,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②,予不得视犹子也③。非我也,夫二三子也④。”

【译文】颜回死了,弟子们要丰厚地埋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弟子们丰厚地埋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啊,你看待我好像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那样看待你。不是我要这样啊,是弟子们这样做的啊。”

【注释】①门人:弟子。厚葬:丰厚地埋葬。②犹父:像父亲一样。③犹子:像儿子一样。④二三子:几个人。这里指弟子们。

【解读】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孔子是主张厚葬的。但孔子认为,葬礼的厚、薄,应由丧家的经济情况决定。颜回家中贫寒,加之颜回本人有德行,因此孔子不主张厚葬颜回。弟子们厚葬了颜回,是出于对颜回的敬重和友谊,所以孔子不能加以阻止。孔子曾对颜回的父亲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置办内棺,不进行厚葬,因此当弟子们厚葬颜回后,孔子说了上述这番话。可见,孔子一方面坚持礼制,不同意厚葬颜回,另一方面又对颜回的死极度悲伤,没有阻止弟子们厚葬颜回。“社会行为坚持原则,个人情感有灵活性”(李泽厚《论语今读》),这就是真实的孔子。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①。”曰:“未知生,焉知死②?”

【译文】子路询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子路说:“请问怎样看待死?”孔子说:“不懂得生的意义,怎么懂得死呢?”

【注释】①敢:自言冒昧之词,无实际意义。敢问:请问。②焉:怎么。鬼:古人称人死为鬼。

【解读】孔子对待鬼神的一贯态度是“敬而远之”。一方面,他敬畏鬼神,参加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另一方面,他不谈论鬼神,对鬼神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构事物“采取颇为一贯的‘存而不论’的实用态度,既不肯定,也未否定”(李泽厚《论语今读》)。在两千多年前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持这种态度,足见孔子的睿智。孔子不回答子路如何侍奉鬼神的问题,表明他重视的是“事人”,即侍奉君主、侍奉父母等,这是忠和孝的体现。他不回答子路怎样看待死的问题,表明他更重视“生”,并希望子路通过勤奋学习和人性修养懂得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探讨“死”。

11.13闵子侍侧①,訚訚如也②;子路,行行如也③;冉有、子贡,侃侃如也④。子乐。“若由也⑤,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陪侍在孔子身旁,温和而恭顺;子路刚强而英武;冉有、子贡从容而快乐。孔子很高兴。然后,孔子说:“像子路那样,恐怕得不到好死。”

【注释】①侍:陪从尊长身旁。②訚(yín)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这里意思是温和恭顺。③行(hàng)行:刚强的样子。④侃侃:和乐的样子。⑤由:仲由,即子路,亦称季路。

【解读】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看到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这四位学生各具个性的神态,他感到很高兴。同时,他又认为子路的性格有缺陷,如果为人刚强而无智谋,就不会有好的结局。于是,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像子路那样,恐怕得不到好死”。孔子对子路的告诫是坦率的,是发自内心对子路的关心。但人的性格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后来,子路在卫国担任大夫孔悝的家臣,卫国内乱时他忠勇无畏,死于乱军。

11.14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曰:“仍旧贯②,如之何?何必改作③?”子曰:“夫人不言④,言必有中⑤。”

【译文】鲁国官员准备翻修藏财物的府库。闵子骞说:“按照原来的做法,怎么样?何必要改建?”孔子说:“这个人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注释】①鲁人:指鲁国的执政大臣。长府:藏财货的府库。②旧贯:旧制,旧例。指原来的做法。③改作:指改建。④夫:代词。此。⑤中(zhòng):击中目标。指说到点子上。

同类推荐
  •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生动介绍了《诗经》的产生、收集与流传、周民族史诗和怨刺诗、《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的情感和思想、《诗经》的特色和地位影响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聪明女人一定要知道的66个法律常识

    聪明女人一定要知道的66个法律常识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最新法律法规为您解答生活中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恋爱中的花销属于债务吗?感情不和分居两年可判离婚吗?离婚时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可随母亲吗?怀孕或刚分娩后男方可以提出离婚吗?为公婆欠的钱,离婚时也要偿还吗?为什么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超过6个月违法吗?企业不签合同可获双倍赔偿吗?业主被盗物业要赔偿损失吗?景点逛少了,旅行社要赔钱吗?产品质量诉讼时效是多久?不给发票可以不埋单吗?网上证据公证保全才有效吗?婚纱照丢失,可获精神损失赔偿吗?实物与说明书不符可获赔双倍吗?赠品有问题也能获赔吗?
  • 我的武侠学长

    我的武侠学长

    隐密在你我所熟知的大城市中,有一所看似平常的高中学校,里头的每一个学生都身怀各种失传已久的绝技:降龙十八掌、弹指神功、百变神行、忍术、轻功、暗器、易容术等……
  • 情歌手

    情歌手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贵女重生之闲王忙入赘

    贵女重生之闲王忙入赘

    【这是一个重活一世的天之骄女复仇虐渣活得风生水起再顺带拐回个腹黑病王爷入赘的故事。女主聪明不圣母,男主腹黑伪高冷,誓要将调戏与反调戏进行到底!】*前世,沈溶月是被自己给作死的。明明有着人人艳羡的贵女身份——手握重兵的父亲,名动京城的母亲,惊才绝艳的哥哥,还有圣上亲封的大齐唯一一位异性郡主身份。最后却落得个死不瞑目的下场——母亲流产抑郁而亡,父亲被污叛国,阖府老小被斩,平日里曲意逢迎的堂姐爬上夫君的床,刚怀上的孩子被亲身父亲生生刺死腹中!能将一手好棋下得如此之烂的人,纵观大齐古往今来的历史,怕只...
  •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如今已是午夜人静,望望窗外,天上只有孤清一弯新月,地上白茫茫满铺的都是雪,炉中残火已熄只剩了灰烬,屋里又冷静又阴森;这世界呵!是我肠断心碎的世界;这时候呵!是我低泣哀号的时候。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心灵倾诉的故事。
  • 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一个红楼的梦,不论你梦中是谁,但总少不了林黛玉。她的泪为谁流…她是懦弱还是隐忍…她是小性儿还是率性可爱…她对真爱的追求有多少,对真情的追求有多少…她能否跳出历史的背景和框框,为自己的追求无谓的付出…她将走向何方?是匿迹江湖?还是隐于朝堂,做个千古一后…····做了皇后又如何?她柔弱的双肩能否担负起这重担……做了皇后又如何?她是否能得着一生真爱……做了皇后又如何?她是否还会有忧伤……做了皇后,她,会怎样?……~~~~~~~~~~~~~~~~~~~~~~~~~~~~~~~~~~~~~~~~~~~~推荐自己的文《狂情二少》《红楼之玉错》另推荐落叶孤单之文《邪皇宠妃》
  • 青少年营养食谱

    青少年营养食谱

    《吃出聪明智慧丛书》针对不同年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海之妖

    海之妖

    对美人来讲,传奇是最鲜红的胭脂;对侠客来说,传奇是最锋利的剑。她却将传奇看得那么透彻,因为她知道,传奇终究只是传奇。她只拿出十六岁最辉煌的岁月,燃烧出一段传奇的火,然后戛然而止。风铃是一颗铜铸的心,被风叮叮当当敲响,她的心,却永远沉寂着。她是一只飞蓬,在风中飘摇着,任命运吹拂,做纵欲横来去。
  • 军歌

    军歌

    哨子响了,尖厉的喧叫把静寂的暗夜撕个粉碎。战俘们诈尸般地从铺上爬起,屁股碰着屁股,脑瓜顶着脑瓜,手忙脚乱地穿衣服、靸鞋子。六号大屋没有灯,可并不黑,南墙电网的长明灯和岗楼上的探照灯,穿过装着铁栅的门窗,把柔黄的光和雪白的光铮铮有声地抛人了屋里。铁栅门“哗啦”打个大开,战俘们挨在地铺跟前,脸冲铁门笔直立好,仿佛两排枯树桩。六十军五八六旅一。九三团炮营营长孟新泽立在最头里,探照灯的灯光刺得他睁不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