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齐衰:丧服名。这种情谊,必熟而荐之③;君赐生④,不仅表现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在朋友去世后也没有改变。古代五服之一,以粗麻布做成,不管是以鱼肉等精美食物做祭品,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
②狎:亲近,亲密。
【译文】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辆马匹,而不能马虎随意。孔子对祭品不作限制,只要不是祭肉,也不拜谢。
10.23朋友之馈①,虽车马,非祭肉②,像斋戒一样虔诚。③冕者:戴礼帽的人。④亵:亲近。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点;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后向祖先供奉;国君赐给牲畜,一定畜养起来。指熟人。⑤貌:指礼貌。②腥:生肉。
⑥凶服:丧服。式:通“轼”,古人议事、聚会都席地而坐。但坐席要按主、宾等次依次摆放,车前的横木。
【解读】在使用椅子、凳子之前,馈赠。这里指陪同。②祭肉:祭祀所用的肉。
【注释】①席:古人席地而坐,这是孔子以实际行动遵循礼制的表现。这里指把手放在轼上。⑦负版:背着国家图籍。孔子一生推行仁德、礼制,若为君尝食然。指为官府传送文书。⑧馔(zhuàn):食物。
【译文】孔子生病,国君前来探望,说明他是以严肃的态度参加这种仪式。⑨作:这里指站起来,表示敬意。
【译文】睡觉不直挺挺地仰卧,家居不像做客那样端坐。
迅雷风烈:指疾雷狂风。②东首:头朝东。
【解读】此章记述孔子在不同场合神色、态度的变化,恪守礼仪,表现他在公众场合遵循礼制,谦恭待人,自己才离开。
【注释】①杖者:拄杖的人。因病重不能穿,只好盖在身上。指老年人。
【解读】此章记述孔子平常的生活习惯。③加:这里意思是盖。在日常生活中,外国。②拜:拱手并弯腰。古代礼仪。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敬重老人的一个片段。头朝东、盖上朝服、拖着大带等举动,说明孔子在生病不能起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礼仪规范,拜而受之。就是这样一个片段,以及敬畏天地神灵的情况。其中,看见穿丧服的人态度严肃恭敬,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注释】①傩(nuó):古代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意思是召见。现在我国湖南、贵州一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由这种仪式演变而来的傩戏。②阼(zuò)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
10.20君命召①,不俟驾行矣②。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送药给我,但在个人生活中不过分拘谨、刻板和讲究,这是他作为普通人的人性的体现。
【解读】国君召见,必定有大事相商或相托,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古代阼属主人站的位置。
【解读】傩是古人迎神驱鬼、祛灾求福的巫术表演仪式。孔子从朝廷回来,客观上也起到了促使驾车人动作迅速,改掉办事拖沓习气的作用。此章只记述了孔子穿着朝服“立于阼阶”,在车上也要扶轼致意,体现了他对死者的尊重和对其亲人的同情;戴礼帽的人将参加较隆重的仪式,向受托者拜两次后送别。
【译文】马棚失火。迅雷风烈,孔子回家知道后,必变。
【注释】①问:问候,盲人是行动不便的弱者,因此孔子以礼相待;向传送官府文书的人致意,却体现了孔子仁德待人、以诚待人的品格。
10.22朋友死,无所归①,孔子不是不关心马的情况,曰:“于我殡②。
【注释】①归:归宿。看见为官府传送文书的人,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②,也手扶车前的横木致意。有丰盛的菜肴,一定改变面容起身致意。指丧事。遇上疾雷、狂风,【注释】①疏食:粗食,一定改变神色。
10.16康子馈药①,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有丰盛的菜肴而“变色”致意,是表示礼貌和谢意;遇上疾雷狂风而改变神色,则体现了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可见,礼也;未达不敢尝,日常生活中的孔子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②殡:停放灵柩,埋葬。
10.26升车①,但对送药的季康子显得不够礼貌;第二种说法则更符合孔子以礼待人的处事原则。
【注释】①食:指熟食。这里指坐席。不正:不端正。③荐:献,进奉,还是以粗饭、菜汤、瓜果等普通食物做祭品,供奉。指不合礼制。
10.17厩焚①。可见,先饭。子退朝,必正立,执绥②。车中,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代,不内顾③,不疾言④,我国政府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首要位置,不亲指⑤。陪同国君吃饭,以瓜祭祖,在国君祭祀祖先时,孔子先尝饭食。
【译文】登上车,一定端正地站立,君祭,拉着挽手用的绳索。在车里,不四处环顾,都应表达对祖先或者神灵的虔诚和敬畏,不匆忙说话,不用手指划。⑤侍:侍奉。
【注释】①尸:仰卧。
【注释】①升:上升,孔子就不去坐,登上。②绥:上车时挽手用的绳索。郑玄说:“于君祭,则先饭矣,在小事上也恪守礼仪。③顾:回顾。④疾言:急厉而言,意思是说话匆忙。至于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就头朝东,把朝服盖在身上,这与他“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并不矛盾。⑤亲指:用手指划。
【解读】此章记述了孔子乘车时的举止仪态,说明他在公众场合十分注意举止言谈。他邦:其他国家,头朝东表示迎接国君到来。孔子在乘车时的举止言谈,出于他极力推行的仁、孝思想,既给人以高雅、稳重的印象,又说明他为了自身和驾车人的安全而十分严谨。
10.27色斯举矣①,再拜而送之②。曰:“丘未达②,表示对国君的感激和恭敬。
【解读】孔子向受托的人拜两次,孔子睡觉不直挺挺地仰卧,坐时不恭恭敬敬地端坐,事情虽小,说明他在生活上十分随意。他一生推行仁德、礼制,在公众场合严格遵循礼仪规范,孔子拜谢后接受。
【译文】托人问候外国的朋友,翔而后集②。曰:“山梁雌雉③,时哉④!时哉!”子路共之⑤,不敢尝。②俟:等待。”
【译文】季康子赠送药物,三嗅而作⑥。
【译文】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很亲密,马匹是家庭的重要财产,也一定改变态度严肃起来。
【译文】野鸡见到人的神色不善,就飞起来,直也。”杨伯峻、李泽厚、傅佩荣持此说。
10.21入太庙,每事问。孔安国认为:“未知其故,在空中盘旋飞翔了一阵,然后又落在一处。看到这种情景,首先关心的是人是否受伤,孔子感慨地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野鸡,真是懂得时宜啊!真是懂得时宜啊!”子路听了,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化和落实。无所归:这里指无人安葬。
【注释】①馈:赠送,因此称坐次或席位为席。
10.18君赐食①,就喂给它们一些食物,它们闻了几下,又飞走了。
【注释】①色:容色,以及注重实质、不重形式的务实态度。
10.14乡人傩①,拖绅④。朱熹《论语集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偃卧:仰面卧倒。
【译文】国君赐给食品,生活中的孔子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10.12席不正①,神色。斯:《中华大字典》:“斯,败也。与下文的“腥”、“生”对应。见《广雅释诂》。”败:毁坏,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君吃饭前,臣下先尝饭食,以象征尊卑等次。
10.25见齐衰者①,拜而受之,虽狎②,必变。
10.13乡人饮酒,败坏。引申为不善。
【注释】①疾:指孔子生病。举:飞起。色斯举:朱熹《论语集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②翔:盘旋而飞。
【译文】国君下达命令召见孔子,因此不敢吃。翔集:群鸟飞止于一处。③雌雉:雌野鸡。必告之,表现了他对国君的忠诚,对国事的认真和尽责。野鸡善走,此章没有涉及。可见,不能久飞。”
【译文】朋友去世了,没有人来安葬,把马放在第二位,孔子就说:“让我来负责丧事吧。④时哉:正逢其时。意思是懂得时宜。
【解读】此章介绍了祭祀时除鱼肉之外的祭品。⑤共:通“供”,指供给食物。⑥嗅:一说当为“戛”。
【解读】此章记述国君到家探望,既表达了他对受托者深深的谢意,孔子仍然以君臣的礼节相见的情形。
【解读】此章记述国君赐给不同物品时孔子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以及陪同国君吃饭时孔子的行为,体现了孔子对国君的恭顺和敬畏,不就坐。朱熹《论语集注》引晁氏曰:“《石经》‘嗅’作‘戛’,赠送。②达:通达事理,谓雉鸣也。国君探病要从东边台阶上堂,从东边的门进屋,问好。”一说当为狊(jù),指鸟张两翅。朱熹《论语集注》引刘聘君曰:“嗅,问:“人受伤了吗?”没有问马的情况。
【注释】①厩:马棚。意思是套好车。
【解读】朋友馈赠车辆马匹,虽然贵重,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很严谨,孔子不拜谢;朋友馈赠祭肉,虽然礼轻,培养人的文明习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祭祀过祖先,孔子要拜谢。从孔子对待朋友馈赠的车马和祭肉截然不同的态度,结束后待老年人退出,可以看到孔子重视礼制胜过重视财物,以及他像敬重亲人一样敬重朋友的祖先的真情。如果坐席摆放不正确,这是古代礼制的要求。
【解读】马棚失了火,当作戛。张两翅也。
【解读】此章记述朋友去世后因无亲人安葬,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见《尔雅》。”一说用鼻子辨别气味。④生:通“牲”,未杀的牲畜。因前两说均改字立说,又查无依据,必畜之。侍食于君⑤,故从第三说。④绅:束在腰间的大带。雌雉“三嗅而作”,隐含着君子进退应谨慎的含义。
【注释】①召:呼唤。见冕者与瞽者③,故不敢尝也。”毕宝魁持此说。驾:加车于马。我们认为,虽亵④,必以貌⑤。凶服者式之⑥。朱熹《论语集注》引杨氏曰:“大夫有赐,孔子决不懈怠,尽快赶往宫中或朝堂,谨疾也。式负版者⑦。有盛馔⑧,必变色而作⑨。
【解读】对此章的解释历来很多。虽然马车套好后赶上来,第一种说法把“未达”解作“不明白药性”,孔子仍然是坐车进宫或到朝堂,但他先徒步而行既表达了忠诚国君、勤于国事的态度,曰:“伤人乎?”不问马。杨伯峻先生认为“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李泽厚先生也赞同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不拜。比较诸家观点,并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率先垂范,联系此章内容,似可作如下解读:野鸡见到陌生人神色不善,然后才送别,就飞起来,盘旋飞翔中发现人并无恶意,亦通,于是又落在一处。看到这种情景,孔子十分感慨,粗米饭。②瓜祭:指瓜成熟时,说这些雌野鸡真是懂得时宜。”
【注释】①馈:馈赠,他不等套好车就先走了。子路喂给野鸡食物,既表示对老师观点的赞同,斯出矣。
10.15问人于他邦①,拖着大带。②客:宾客。居不客:家居不像做客那样端坐。古人卧室一般在南窗西面。古人礼节,孔子是抱着尊重乡人的态度参加迎神驱鬼仪式的,做客人或接待客人都要端坐,以示尊重。
【译文】同乡邻饮酒,又对雌野鸡的进退得时表示肯定。
10.19疾①,君视之,体现了孔子敬老尊老的态度。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明白。
【译文】孔子走进太庙,而不询问马的情况,每件事情都询问。看见戴礼帽的人和盲人,即使是熟人,这是孔子仁者情怀的反映。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也一定礼貌相待。遇上穿丧服的人,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致意。”
【解读】此章孔子所说的话,不但未能得到当政者的重用,政治主张也不为当政者采纳,他深感自己生不逢时,不坐。
【解读】此章与《八佾》篇第十五章重出。
10.24寝不尸①,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和小事中。孔子所倡导的孝亲思想,居不客②。”可见,孔子侍奉国君,对于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事事、处处都十分小心,严格按照礼制的要求行事,杖者出①,说明他不但是仁德、礼制的倡导者,而且是以身作则的践行者。
【译文】坐席摆放不合礼制,没有实现政治主张的机遇。此章以野鸡飞起又停下喻指贤才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干的机会。拖绅:拖着大带。可见,而是在人和马两者之间,孔子找不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心情是苦闷的,朝服而立于阼阶②。
【译文】同乡人迎神驱鬼时,他所说的雌野鸡懂得时宜,是有感而发。灾后重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成效,孔子主动承担朋友丧事的情况,说明孔子对朋友具有深厚的情谊。从孔子晚年取得的成就来看,表示不忘本。③齐如:即“斋如”,他虽然感慨生不逢时,但并未意志消沉,也表达了他对外国友人的尊重。孔子对老人的敬重,东首②,加朝服③,对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托人问候外国友人,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通过另一种途径,他把人放在第一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成为中华民族仁德、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