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统治的前期,清朝在全国的统治还很不稳定,康熙为了巩固政权,稳定人心,就采取了很多措施,立太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学习汉人的习惯,立嫡长子为皇太子,改变了清朝不立储的习惯。在康熙皇帝看来,这样作一方面可以亲近汉人,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稳定统治,另外一方面还能避免诸皇子之间为了帝王之位而殊死争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于是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将二皇子允礽立为太子。与此同时也册封其他的皇子为王。康熙帝赐封三皇子胤祉为诚亲王、四皇子胤禛为雍亲王、五皇子胤祺为恒亲王、二十二皇子胤祜为淳郡王、十五皇子胤祸为恪郡王。胤糖、胤祹、胤禵均为贝子。
当时胤禛就为此站出来向康熙帝启奏,诚恳地说:“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兄弟,手足情深,胤禧等三人爵位却低,我自己愿意降低世爵以提高他们,以使兄弟们地位相当。”
类似这样的事,胤禛做过不少,遇到麻烦事的时候他总是替弟兄们说好话以保全他们,在人有需要时他也无私地给以最大的支持。胤禛的这些言行就在康熙帝以及他的渚位兄弟心中奠定了自己宽厚仁爱的形象。后来太子被废,胤禛就更是积极地塑造自己的这种形象。为此,康熙帝还特意降旨,表扬他说:“以前我拘禁皇太子胤礽的时候,皇子们没有一个人替他申辩,就只有四阿哥一个人肚量大,深明大义,屡次在我面前为胤礽说情。他心胸宽广,以后一定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康熙帝的这种评价换作别人,一定是欢呼雀跃,可是胤禛听了他父皇的此番夸奖,不但不高兴,反而心惊肉跳起来。因为这样以来,父皇这样公开地表扬他,他就有了追随太子、与太子结党的嫌疑。虽然胤礽夏天的时候才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摇摇欲坠,一旦倒台了,自己就有性命之忧。于是他马上又上奏说:“我自己从来没有保过胤礽,所以父皇的夸奖,我实在是不能领受。”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就能看出,胤禛是个看似平常、很少出头的人,若不是成为了一代帝王,恐怕就要被浩繁的历史所淹没。胤禛之所以能够一步步崭露头角,还得感谢当时的太子胤礽,要不是因为这个太子因为贪婪暴虐被废,给了众兄弟竞争太子的机会,胤禛的结局恐怕就会归于平常,被历史所遗忘。我们今天也就认识不到这位传奇帝王了。正缘于此,胤禛的第一次大型的政治活动,就是从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开始的。康熙皇帝为什么会废了太子呢,这我们在后面还会细致的说。
由于太子被废,众阿哥纷纷开始对空出来的储位进行明争暗夺,一心想往上爬的胤禛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和其他皇子不同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胤禛一直是以一副中立面孔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他既不攻击兄弟、不明目张胆地和大臣结党,也不落井下石,表现得如同一个老好人,不得罪任何一方。胤禛这时已被封为贝勒,与他同时被封为贝勒的还有胤祺、胤祜,三阿哥胤祉虽只比他大一岁,却已获得郡王世爵,所以胤禛在诸位皇子中并不突出。不少皇子在朝中都有靠山和拥趸,而胤禛却因为外家地位较低,没什么势力,没人撑腰。他也就顺势采取了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在废太子事件中力求息事宁人。
而事实上,胤禛既然也觊觎皇位,他与其他皇子就一定会有利益的冲突。有一次,他的亲信戴铎报告他胤禵礼遇陈万策,建议他也主动出击,胤禛恼火地说道:“陈万策既然故意亲近胤禵,我还讨好他干什么?”
在内心他对敌对集团是非常仇恨的,可表面上呢?胤禛不但从来不把这种仇恨的心情显露出来,而且还表现得一团和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能和那些实力雄厚的兄弟们相比,那么与其做相争的鹬蚌,还不如做坐得利之渔翁呢。胤禛的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做法同时也让他那些忙于争权夺利的兄弟们对他少了戒心。
故意装成老好人,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孝悌廉洁的印象使众兄弟都不防备他,更重要的是博取康熙帝的好感。他的这一表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何以见得呢?那么就请往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