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看效应:出镜率可以提升你的人气指数
在人际交往中,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得让别人熟悉你,和别人接触多了,别人自然会对你产生好感,这是什么原理呢?
开始不喜欢的歌听多了就喜欢上了;
开始觉得不好看的画看的时间长了也顺眼了;
开始不能接受的流行元素接触多了也能接受了;
…………
心理学中的“多看效应”可以解释种种此类现象,该理论认为重复的多看能增强人们的喜爱程度。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接触的频率越高,相互之间喜欢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由接触频率引发的熟悉感,增加了人们相互之间的喜欢程度。
如果两个人不怎么见面或联系,则情感、友谊就很难建立。当所有其他因素相等时,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对那个人的吸引力就越大。
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查荣茨做了这么一项试验:
他先向被试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20多次,有的出现10多次,而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试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则喜爱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他们特别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照片,而对那些看过一两次的照片就没那么喜欢。
这就是多看效应的力量。其实,在平时生活中,你也会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往往会把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与人接触的机会,目的就是提高彼此之间的熟悉度,以便相互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为了佐证这个试验的正确性,有位社会心理学家也做了一个试验:
他在某大学女生宿舍楼里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女学生们不同口味的饮料,并要求她们以品尝饮料为由,在这几个寝室之间相互走动,但有个要求,就是见面时不能说话。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来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程度以及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见面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高;见面次数越少,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低;如果是没有见过面的两个人,更是没有任何好感。
从上面这两个试验可以看出,要想增强人际吸引力,就要留心提升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程度,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出镜率,这样就可以增强别人喜欢你的程度。相反,如果你孤僻,不喜欢接触人,或者见人就溜,别人也不会喜欢你,你也就成了人气指数最低的人。
在职场中,为了赢得同事的好感,你不妨在工作之余多跟人家聊聊天,拉拉家常,只要多交流,多提高你的出镜率,就可以拉近你与同事的心理距离,千万不要像个闷葫芦一样,谁也不搭理,见人就跑,这样很难在别人心里留下好的印象。
还有,如果你想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注意,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一次汇报很多,不如经常汇报。有一句管理名言是这样说的:下属的报告永远少于领导的期望。领导都希望从下属那里得到更多的报告,因为下属及时的汇报能让领导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报告是一个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总结,也是与领导交流的一种方式,领导通过报告来了解下属的工作状况、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是否经常向领导汇报,是下属能否得到发展机会的关键所在。
有的下属可能会想,经常向领导汇报,不如一次汇报的时间长一些,以便于与领导进行深入的交谈。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不过领导通常会很忙,向领导长长地汇报一次,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并不容易,而且汇报时间长,效果未必就会好。相反,如果经常汇报,与领导接触的次数多了,向领导陈述你的成果、表现你的能力的机会也就多了,领导了解你,提拔你的可能性不就大了吗?所以你必须经常向领导汇报——完成工作时汇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汇报,预计工作会拖延时汇报,这样,与领导越熟悉,领导越是喜欢你重视你。
总之,在职场中,要想获得好人缘,被领导和同事喜欢,就得找机会多与他们见面、交流,每次时间不用过长,每次讲话不用过多,这样,给对方一个念想,让他回味你的为人,期待下次的见面,就能赢得他们的好感了。
心理学智慧多看效应,是指对自己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喜欢的心理现象。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更能赢得好人缘。因为见面次数多,可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程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每次见面时间再长,也不容易消除彼此之间的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时间太长而产生腻烦的心理。
所以,在职场中,要想获得同事与领导的好感,就必须多跟他们见面,提升你在他们面前的出镜率,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喜欢上你。
2.互惠原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会?
你力所能及地帮助了一个人,这个小忙也许微不足道,但能赢得对方对你的好感,下次你找他帮忙的时候,他二话都不会说;
朋友心血来潮请你吃了一顿西餐,你会在以后的几天内都琢磨着什么时候回请他吃一顿,否则心里就不安;
领导越是对你信任,越是对你宠爱有加,你越是干劲十足,认为只有努力干活才能回报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某个同事总是跟自己过不去,处处针对自己,于是你对他也满眼的看不顺,心怀愤恨,并找机会肆意报复;
…………
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说明上述情况,就是: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对你就怎么样。在心理学中有它的专有名词: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就是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所以,在职场中,你如果期待别的同事喜欢自己、尊重自己和帮助自己,那就要先喜欢、尊重和帮助他人。如果你曾经在不经意中发现自己正对着一个同事微笑,仅仅因为他先朝你微笑,那么你就知道这个原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
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互惠原理可以让人答应一些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点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因此,你永远不要担心你的给予会白白浪费,别人会由于负债感而记得你的给予,并在合适的时候偿还给你,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个例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德国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让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方面的特种兵,他们经常被派出去执行任务。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并导致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抓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何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其实,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要那个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还是在这一瞬间打动了他,他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更何况那可能会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原理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潜意识。
其实,想想也正常,即使是一只别人家的小狗,如果你给它点东西吃,它就不会朝你“汪汪”叫,甚至还会舔舔你表示友好,更何况是人。人都是受过教育的,从小别人就教育我们要知道感恩和回报,要懂得礼尚往来。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此刻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会永远固定某一端高、某一端低,而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也一定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下去了。
所以,在职场中,如果你想让别的同事尊重你、喜欢你、帮助你,那你就得先尊重他、喜欢他和帮助他。人心都是肉长的,而且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杆秤,你对他怎么样,他心里有数。你对他好,他一定会对你好,反之亦然。
心理学智慧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一个人送给我们一个生日礼物,我们就应该记住别人的生日,等到他过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有人邀请我们参加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参加我们举办的聚会。所以,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职场中,为了能有个好人缘,或者有求于人时不至于求告无门,你就得先给予,比如给人家微笑,给人家帮忙,给人家他们需要的东西,只要你把该做的做到了,那你也会收获颇丰,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3.卢维斯定理:清理自己内心的狂妄,赢得同事好感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做人要低调。你要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或许在你大肆张扬的时候,对面坐着的就是高人,转身就会给你一个评价:轻浮。
网上曾有这么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一个心理学教授为了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就到疯人院进行参观。一天下来,他感觉这些疯子说话做事都是疯疯癫癫、出人意料,可算是大开眼界。当他准备开车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卸掉了。
“一定是疯子干的!”教授气愤地说。正当他想把备用的车胎装上时,却一下子傻了眼:卸车胎的人竟然把螺丝也卸掉了。教授一筹莫展,真的是无语了。这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走过来,看到教授一脸的不高兴,便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本来不想搭理他,但是出于礼貌还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疯子听后,哈哈大笑,说:“原来是这事,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拧下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了三个螺丝,然后,他很快就把备用的车胎装了上去。
教授备感惊讶,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说:“谢谢你,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个疯子,但是我并不傻啊!”
是呀,正如疯子不一定是傻子一样,在你身边,不爱言语的不一定就口才不好,不爱表现的不一定没有业绩值得炫耀。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
所以,做人就要谦虚和低调,不要小看别人,更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你有多优越,最好的做法就是清理自己内心的狂妄,多让别人表现自己的优越,这才是做人的一大智慧。
在办公室里,人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某个人的谈话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大吹大擂,那么无形之中是对其他人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但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恰恰是不少职场人士的习惯,也是他们难以赢得同事好感与友谊的重要原因。
几乎每个办公室都有这样的人:
如果家中有钱,一开口就是今天我做了什么,礼拜天又做了什么,逛了什么商场,买了什么,吃了什么,等等,一大堆让他得意的事情;
如果家中有权,一张口就是我爸又怎么样了,我舅又怎么样了;
如果在单位深得领导赏识,就总在同事面前夸耀:某某领导对我说了什么,某某领导又许诺我什么;
…………
这些人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处处表现自己,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其实,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过分自负的人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让人敬而远之,甚至厌而远之。
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争强好胜,人们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常会增加心中的挫败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反感。一个人,如果不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处处谦虚,只能在无形中惹来嫉妒和猜忌:“你行,你一人就能干好,那还要我们干什么?”
一个技术工程师被聘请到一家IT公司上班。公司除支付给他高薪外,还专门给他租了一套住房。不过,老总告诉他,因为担心其他同事为此心理不平衡,这一切是绝对保密的。这名工程师经验丰富且有一个善于创新的头脑,待遇高且不说,还享有一些特权:开会时与老总平起平坐;每次开拓新项目,即使该项目不由他负责,老总也喜欢问问他的想法。
看着其他同事羡慕的眼光,工程师有很强的优越感,过了不久,由于虚荣心作怪,他把自己的特殊待遇告诉了关系最要好的同事。看着同事惊讶的表情,他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又促使他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公司更多的同事。后来,他发现,同事们都逐渐疏远他了,对他下达的工作安排,也不像以前那样积极配合了。
他想,他们可能是妒忌自己吧,因此并未放在心上。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企业的另外两名骨干跑到老总那儿,拿他作标准,提要求。结果,老总左右为难,为了不得罪公司其他人,只好解雇了他。
这样的故事在职场中每天都在上演,它时时刻刻给人警示:清理自己内心的狂妄,不要在办公室中炫耀自己。如果自己的专业技术很过硬,领导非常赏识你,你也不要得意忘形,反而更应该小心谨慎。尤其在与同事交谈中,你不仅不应该表现得比他们优越,你还应该制造机会,让他们表现得比你优越。这样一来,你很快就能赢得同事的好感和支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如何在交谈中让同事表现得比你优越呢?
你可以引导同事多说自个儿的成就,这是让同事产生优越感的有效办法之一;对自己的事情,则最好尽量保持沉默。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同事会眉飞色舞地谈及自己值得骄傲的事,同时也对你产生了好感。
在与同事交谈时,故意显露自己笨拙的一面,也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的一个有效办法。有的人思维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反感,因为他太狂妄,太自以为是,凡事喜欢争论,不胜过别人就不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赢得同事的好感的。你要让自己显得笨拙一点,给别人表现的机会,人家就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