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智慧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别人眼里最重要的人物,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期待,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重要效应。
在职场中,如果想让下属忠诚于你,或者在分配任务时能顺利地找对人,就可以使用这个心理学效应。比如,你可以说“我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你才能把这个任务拿下”、“唯有你才能将这个工作做好”、“你在我眼中是最棒的一个,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当你把这些信息向他传递的时候,他心里的优越感会油然而生,在飘飘然中就答应了你的要求,或者下定决心,为你效劳。
4.跟下属做无话不说的朋友很危险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同事都喜欢你。如果你的确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在乎自己是否被大家喜欢,那么你就不要去做管理者了,因为一味的讨好只会失去你的威信和他人对你的尊重。
与自己的下属交朋友,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这对于你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俩无话不说,那么危险系数将会大大增加,就像埋下的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会爆炸,这是为什么呢?
安南是某文化公司的主管,她性格温和,为人和善,很怕得罪任何一个下属,所以对待每个下属都很谦和,遇到强硬的下属也是再三迁就和忍让。
有一次,公司突然下发一个非常重要、着急的任务,需要在两天内完成一个策划方案。安南将这个任务交给同事小吴去做,小吴深知这个任务的艰巨和困难,于是找借口一味推托。安南只好把任务交给别人,可是被视为最好朋友的小莲也拒绝了她。此时她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最后只好自己来完成。
安南是个老好人,可是做主管可不能当老好人,因为你的工作是分配任务让他人去执行,你带领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你一个人单打独斗。如果你处处忍让,迁就别人,那么你就没法工作下去,也失去了做主管的意义。所以,请不要做安南类型的主管。
如果你和某个同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甚至连公司的秘密你都会和盘托出,那么你可危险了,因为你能保证他百分之百地不会向别人透露吗?我想你不敢这样保证。另外,如果某一天你俩关系破裂,那将是你噩梦的开始。这时你所讲给他听的秘密已不是秘密,而且你跟他讲的平时对公司的不满和抱怨也将传进你的领导耳朵里,你还有好果子吃吗?
胡霞是某软件公司的主管,性格柔婉,与下属打成一片,与其中一位叫小娟的同事更是无话不说、无话不谈,不管是公司的秘密,还是对公司的爱恨情仇,都向她倾吐。
后来,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小娟认为胡霞偏袒别人,对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真诚了,于是她对胡霞开始怀恨在心,虽然表面看起来还很好,实质上貌合神离。于是小娟稍有不满,就去老板那儿打小报告,还故意跟同事吐露胡霞以前的所作所为。
渐渐地,胡霞失去了老板的信任和同事的拥护,不久就被炒鱿鱼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就要将精力放在工作上,而不是去发展个人魅力,一味讨好别人。否则你的结局会很惨,就像安南和胡霞那样。
其实,在职场中,只要你具备别人无法企及的实力,公事公办,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喜欢你的。因为主管的职责只在于提高该部门的工作业绩,而不是其他。
对于下属来说,为人好的上司远不如有能力的上司更受尊重,有自己的地位和业绩,能引导部门职员取得比其他部门更优异的成绩是最重要的。不要试着去讨好和取悦任何下属,因为那样的话,你在众人眼中无非是个笑面虎而已,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信任和尊重的,而且极容易被人利用。
不能与下属成为朋友,并不代表不可以友好地对待他们,你可以关心自己的下属,因为时刻保持对下属的关心,有助于你建立并完善一个团队,使其充满活力,进而激励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潜质。
另外,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服务,给予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但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做事无原则的领导者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
除此之外,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他们的领导者,必须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美”本身就会产生一种人际吸引。
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远不近,不过分热情,并学会委婉地拒绝他人。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得到下属的喜欢和尊重。
心理学智慧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让所有同事喜欢你。如果你的确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在乎自己是否被大家喜欢,那么你就不要去做管理者了,因为一味讨好只会失去你的威信和他人对你的尊重。
不要试图跟下属打成一片,甚至和下属做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如果是这样的话,说不定哪天你就得吃个哑巴亏。因为职场毕竟是跟利益挂钩的,你做领导,就得在公司与员工之间找个利益的平衡点。一旦掌握不好,你的亲密下属就会变脸,甚至恩将仇报,到时候你就惨了。
5.作为领导,谆谆教导不如以身作则
一位父亲去学校开家长会。
“你在家里喜欢跷二郎腿吧?”老师问。
“怎么了?”他面露惊讶,也显得有些难堪。
“任课老师反映,你家孩子总喜欢把脚放在桌子上!”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相比絮絮叨叨的言传,不言不语的身教更能影响人、打动人。
作为父母,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与其再三地提醒,不如自己做好榜样。比如,你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不必反复申明读书的好处,只需在孩子面前多读书;想让孩子拥有孝心,不必大讲特讲中国的传统美德,只需在孩子面前孝敬你自己的父母……
作为领导,要想下属作出你所期望的举动,也是如此。想让下属遵守规章制度,与其在大会小会上三令五申,不如自己严格按照规章办事;想让下属吃苦耐劳,与其大力宣扬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不如你首先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为什么身教胜于言传?
因为人们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人的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在生活中,人们习惯模仿别人的行为,或观察别人的反应后再作出相同的反应。下属或者年幼的子女尤其如此,他们总是在观察领导或父母的行为,并且不分好坏地加以模仿。
心理学家本得尔勒把这种模仿或参考别人的行动而形成新的行动方式的现象称为“效仿”(Follow)。
效仿对人的行为可能产生三种效果:
第一种是观察和学习的效果,即通过观察被模仿者的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有时这比直接学习更有效。
有一个公益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看到妈妈给姥姥洗脚,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也去为妈妈端来了一盆水,说要给妈妈洗脚。广告中的小男孩就是在不知不觉地效仿妈妈。
第二种是抑制自己的行动或促进正在抑制的行动的效果。
心理学家本得尔勒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孩子们分成三组,让他们分别观看一个女大学生百般虐待洋娃娃的电影,对第一组说女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很酷,对第二组说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对第三组没作任何表态。结果第二组孩子的攻击性最低。
第三种是促进反应的效果。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正在抽烟的人看到别人掏出烟叼在嘴里,就不自觉地也想掏出烟来吸,却发现自己正在吸着烟。这是一种社会性的促进。就像女孩子为了得到父亲的宠爱,就会模仿母亲的行为一样。
通常,被效仿者的社会地位越高,越平易近人,其影响力也就越大。能力出众、富有人情味的领导最容易成为下属关注的效仿对象。一般具有很强的领导力与号召力的领导人,大多是以身作则型,三国的风云人物曹操就是这样的领导者。
当年,曹操为了统一中原,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曹操手下的谋士向曹操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开荒种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开始付诸实施。
曹操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荒种地,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老百姓都不敢收割庄稼,躲得远远的。曹操得知此事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
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曹操骑着马,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蹿进旁边的麦田。当曹操用力将马勒住时,低头一看,已踩倒了一大片麦子。
于是,曹操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
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
曹操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
主管法令的官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出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
曹操听了,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么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说完,他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
曹操以身作则割发代首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全军传开了。此后,全军上下个个敬畏,人人遵守军令,无一敢违犯。
从曹操的故事我们可以得知,领导要想服众,就得以身作则,你得自己做到了,别人才能做得到。否则,自己不管不顾,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别人也会跟你一样胡作非为。在职场中也一样,要想下属都规规矩矩地做事,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或者按照你的意思行事,你得先作出表率。
南方李锦记的领导便是如此。
南方李锦记公司的很多地方设有透明的捐款箱。这些捐款全部用于资助南方李锦记在全国设立的十几所希望学校。公司规定:开会时迟到、早退或者开会期间接打电话的人,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领导都必须捐款。在公司的会场上总会见到自觉站起来捐款的人。
对于捐款数额,公司还明确规定:普通员工10元,总监以上100元,总经理和董事长200元。这充分体现了领导以身作则的作风。
领导公务忙,常因一些客观原因迟到,但也会照捐不误。有次在北京开会,老总在路上遇上世纪大塞车,虽然塞车是非人为原因,但李锦记一到会场就先找捐款箱,拿出200元放进去。
由于公司管理层以身作则,公司的捐款制度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会议文化。
作为管理者,要意识到下属随时随地都在注意着自己、效仿自己。
如果你希望有更多行为规范、能力超强、业绩突出的下属,不妨以身作则,先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不凡的业绩。
比如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营造一种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体现在细节上,就是开会不迟到,不开小差,如果违反,就与员工一样主动接受处罚。面对困难与问题,勇往直前,敢于承担责任,必要时主动深入一线,与下属一道解决问题。
这就是以身作则。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不用语言指示便可带动下属,让下属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
心理学智慧在心理学上,把模仿或参考别人的行动而形成新的行动方式的现象称为“效仿”(Follow)。
效仿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职场中。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效仿心理的重大作用。心理学理论认为,通过观察来模仿行为,往往比直接的经验学习更快、更有效。
所以,作为领导,如果你想让下属成为你所期待的那样,那么就以身作则吧。以身作则,成为下属效仿的对象,比任何的三令五申都有效。
6.破窗效应:看起来很小的过错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家公司成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公司实行上下班打卡制度。一次,下午上班时间已过了一个小时,公司某职员拎着一大堆日用品匆匆赶回办公室,恰好被一位领导撞见。
“干什么去了?”领导问。
“对不起,最近太忙,没时间去买东西,趁午休我出去买点。”
“快点进去吧!”领导说,虽然声音压得很低,但在大厅办公的职员都听到了。
按照公司的规定,员工故意旷工一个小时得扣当天的一半工资。领导之所以没有严厉批评这位女职员并扣她的工资,是考虑到公司这段时间总是加班。
可其他职员并不了解这位领导的心思。领导的这次“宽容”壮大了他们的胆子,另外一些人也开始在午饭后去购物。对此,公司领导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考虑到员工的确很辛苦,经常加班,所以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直到某一天,事情发生了“质变”。
那天,公司的一位重要客户取消了与公司的合作协议。
原来,负责接洽这位重要客户的员工在午餐后与同事购物,忘了约见客户这事,结果,让客户足足等了一个小时,客户心中大为不快,自然不愿意再跟公司合作了。
事后,公司领导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该公司的管理问题在哪?在于对员工的小过错掉以轻心,没有及时地作出恰当的反应,以致让小错误发展成了大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范畴,这种现象被称为“破窗效应”。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和体会:
桌子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常常会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一面墙上如果一些涂鸦没有被擦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甚至不堪入目的东西;
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都不好意思扔垃圾,但一旦地上有了垃圾,人们就会纷纷效仿,肆无忌惮地扔垃圾了,丝毫没觉得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