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案例中,柯尔比擅用事实说话用己方的价格计算做为辅助,使谈判获得成功。
2. 意志屈服
如果谈判者一方目的是拖延时间,以消磨对方的意志,最初对方可能还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屈服下来。因此谁的耐性强,谁就能成为屈服意志中的胜利者。
3. 转变时机
如果在谈判过程中,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可以先稳住对方,寻找时机改变现状。
1986年,香港一个客户与东北某省外贸公司洽谈毛皮生意,条件优惠却久拖不决。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原来一直兴旺的国际毛皮市场货满为患,价格暴跌,这时港商再以很低的价格收购。
有很多商家,在谈判中故意拖延时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家百货商场与一家洗衣机生产厂就购买洗衣机问题进行谈判。这两个商家曾经有过关于销售洗衣机的协议。厂家的洗衣机性能优良,清洁性强,使用寿命长,很受客户青睐,百货商场最初购进500台,一个月的时间即一售而空。于是,百货商场准备再次购进500台,但希望价格能和前一批一样。洗衣机厂获悉百货商场的销售情况后,决定抬高洗衣机的价格。
就这样,因为价格问题双方举行了一场谈判。百货商场派出了以经理为主的5人代表团,而厂家却只有一人赴会。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众寡悬殊的谈判,但其实就胜算的把握而言,厂家要大于商场。商场急于要货,因为洗衣机销得快利润也就高,如果耽搁时间将导致一笔不小的损失。厂家当然是把洗衣机居为奇货,尽管一人在场,却成竹在胸,最终商场经过艰苦的谈判,并适当地增加了价码,才达成了协议。
平心而论,场外沟通作为谈判战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总是随着身份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谈判桌上的心理肯定和夜光杯前的心理不一样,作为对手要针锋相对,作为朋友促膝倾谈则肯定是另一番心情。当双方把这种融洽的关系带回到谈判场中,自然会消去很多误解,免去很多曲折。
幽默助你把握谈判的主动权
谈判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为争取各自的利益努力。但如果你固执地认为,谈判是不可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那你就走进了一个谈判的误区。如果你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以极其认真的态度上来就“言归正传”,没有一点活泼的气氛,谈判场所就会死气沉沉、闷不可言,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样就会造成暂停、休会的次数很多,于是就会出现满足双方利益的方案少有建设性,达成协议的日期一推再推的情况。所以你应该主动去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某个警匪电影中有这样一段谈判专家与匪徒的对话:
匪徒:“你怎么来得这么慢,你们是不是想拖延时间?!”
谈判专家嬉笑着说:“不好意思,堵车嘛!”
轻松愉快的气氛能缓解谈判中的紧张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增进人们的感情。在良好的氛围下,人们更容易被理解、被尊重,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和关注。反之,沉闷抑郁的环境,很容易滋生猜忌和隔阂。在谈判中,不能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就好像机器缺少“润滑剂”一样,给人很别扭的感觉,也就谈不上有效地减少双方心理障碍,给双方沟通增加困难,甚至可能使谈判进展缓慢。我们来看看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如何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的。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法国抵抗运动领袖戴高乐由于对叙利亚问题的意见存在分歧,两人心存芥蒂。直接原因是戴高乐宣布逮捕布瓦松总督,而此人正是丘吉尔颇为看重的人物。要解决这一件令双方都感到棘手的事,只有依靠卓有实效的会晤了。
丘吉尔的法语讲得不是很好,但是,戴高乐的英语却讲得相当不错。这一点,是当时戴高乐的随员们以及丘吉尔的大使达夫·库柏早就知道的。
这一天,丘吉尔是这样开场的:他先用法语说道:“女士们先去逛市场,戴高乐、其他的先生跟我去花园聊天。”然后他用足以让人听清的英语对达夫·库柏说了几句话:“我用法语对付得不错吧,是不是?既然戴高乐将军英语说得那么好,他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法语的。”语音未落,戴高乐及众人听后哄堂大笑。
丘吉尔的这番幽默消除了谈判双方参与人员的紧张情绪,营造了良好的会谈气氛,使谈判在和谐信任中进行下去。
在谈判开始后,礼貌问候对方,轻松地引入谈判的话题,讲究策略,有礼有节,求同存异,必要时运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调节一下紧张沉闷的空气,放松一下绷得太紧的心弦,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丘吉尔与罗斯福的一次传奇性会谈就让人忍俊不禁。
二战期间,武器紧张,丘吉尔来到华盛顿会晤罗斯福,请求军需物资方面的接济。会谈在第二天进行。次日凌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大号雪茄,做沉思状。没想到罗斯福突然推门进来。丘吉尔赤身裸体,大腹便便,大肚子还露出了水面。两人相视不禁一愣。丘吉尔却微微一笑,说:“总统先生,大英帝国的首相在你面前可真是没有半点隐瞒哩!”说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就在这轻松的瞬间,让人忘却了战争,忘却了艰难,开始真诚地合作。所以,这次谈判非常成功。
回答问题的艺术
谈判,就其基本构成来说,是由一系列的问和答所构成的,有问必有答,“问”有问的艺术,“答”也要有答的技巧。如果答的不好,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抓住把柄,使自己陷入被动。
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先思考
在谈判过程中,提问者提出问题,请求对方给予回答,自然会给回答者带来一定的压力,似乎必须马上回答。但事实上,在回答问题之前,要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谈判中对提问回答的好坏,并不是看你回答的速度,特别是面对一些涉及重要既得利益的问题,必须三思而答。此时可以借点支香烟、喝水、调整一下自己坐的姿势,整理一下桌子上的资料,翻一翻笔记本等动作来延长时间,做出经过思考的回答。
2. 回答不应太随便
谈判者在谈判桌上的提问动机复杂、目的多样,谈判者往往没有了解问话动机,按常规回答,结果反受其害,而一个高明的回答,都是建立在准确判断对方用意的基础之上,并独辟蹊径,富有新意的。
3. 不该回答的决不回答
在谈判中,回答问题越明确、全面就越显得愚笨。回答关键在于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如果什么问题都全盘托出,就难免暴露自己的底细了,以至于给自己带来被动。
4. 答非所问
从谈判技巧角度看,对不能不回答的问题采用答非所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己方很难直接从正面回答,但又不能用拒绝回答的方式来逃避问题,这时就只能应付对方,讲一些与此问题既有关又无关的问题,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看上去回答了问题,其实没有实质性内容。
5. 道听途说回答法
有些谈判者面对毫无准备的提问,往往不知所措,或者即使能够回答,但鉴于某些原因而不便回答的时候,通常就可采用诸如“对于这个问题,我虽没有调查过,但我曾经听说过…”或“贵方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不知曾经在哪一份资料上看到过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就记忆所及,大概是……”等找借口推卸责任的回答法。
6. 安慰回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