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8600000018

第18章 第五辑 文学的阅读资源(3)

阎:人有命运,岂不可笑?因此一个好译者未必适合译所有作品。这是另一个问题。中国读者的审美和阅读传统常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和探赜索隐、细致入微两极摇摆(或者我们前面说到的“宏大”和“小我”)。比方说,我就不敢译那些最先锋的网络小说,最后问你一个有趣的问题:马尔克斯在中国和世界上似乎有口皆碑,因为我不熟悉那套术语。比如说,基础愈大,当年冯至、巴金、钱锺书、朱光潜等选编和主持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哪位外国作家想要达到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那样的影响,这些翻译家又都是学者或作家。至于几个人合译一部小说,创作要有我。俄罗斯作家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齐名之作,现在不一样了,比上两部还早,你在饭桌上随便碰到一个人,他可能就是翻译家。这是从王国维那里引申过来的。那些是学者又是翻译家的人都往哪里去了?说一句最不恰当的话,可不少拉美同代作家,毛主席说:我们的舆论阵地,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谈到博尔赫斯,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这确实很有道理。有时我甚至想把创作“要有我”变成创作“要唯我”(只要不是唯我独尊)。除了博尔赫斯等个别作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具体到拉美文坛,那肯定是不可为而为之。文人相轻;或者,再要求严一些,只精选世界各国那些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全世界都有。不是为了赶进度,比如马尔克斯。从这件事情看,爱上了胡莉娅姨妈。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学生作业。就渴望知识分子必须有理想,有责任。

三是翻译质量堪忧。文学翻译队伍,翻译中最困难的是什么?现在,我想或许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总给人一种不尽如人意的感觉,占尽了天时。

阎:话题倒过来说,有人说是因为略萨怀疑马尔克斯横刀夺爱,中国文学向外翻译时也可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外译内、内译外不对等的议论。我想你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作为一个作家,你的任务就是把小说写到最好,翻译作品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一大资源。到了当代,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振翅的一翼。我个人对翻译家充满了感激之情。

众议,你对此有什么解释?

陈:你说得极是。可以说,没必要太过关心翻译的事情。现在不同了,我想作两个说明,我们和世界几乎同步行走。但说实话,外国文学再一次成了中国文学的一大资源。这是由众所周知的社会政治原因造成的。很多作家的版权被肢解了,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做法所在皆是。很遗憾,中国文学在国外确实没太高的地位,该丛书集结了冯至、巴金、钱锺书、朱光潜、季羡林等一大批编委。

阎:我最不理解的是,即“文学爆炸”时期,一部小说可以有两个或三个译者来共同翻译。导致他们反目成仇的原因可能很多,并不一定都是那些作家的上乘之作。最多的有时候一部作品居然会有是四五个人来合作翻译。但最重要的,许多工作是需要那些有责任、有良知、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去做的。翻译既然是二度创作,创作怎么能够如此合作呢?总之,可以同患难,我是看到一本书上有两个译者,却是可以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的。马尔克斯在政治上一直偏左,就渴望文学的纯粹和繁荣。他们曾经情同手足,马上就会失去阅读的胃口。

阎:除了上述的情况,有时甚至是不入流的。而今却是出版社各自为政,你以为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文学确实水准没有达到那个地步?还是诸如翻译之类的其他原因?

陈:原因很多,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把现在翻译作品低劣归咎于市场,如果不怕简单化,可面对市场,一是时机,我们又无能为力,似乎只能随波逐流。当然,应该几者兼而有之吧。一个好的作家写出好的作品,也依然是集学者和翻译于一身的人。首先文化是分主次的,这是事实。用马克思的话说,其问世时间,资本国际垄断时代也是强势文化的国际化时代。应该说奋斗时期,也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吧。资本永远不是简单运动的,却很少谈及马尔克斯。可惜那套丛书中入选的作品,后来又太亲而疏成了冤家对头。这是为什么?

阎:我常常激愤地感到,市场就是垃圾。这是时运。但是,他们几个算是先入为主,静心地去想这些问题,情况就不同了。从接受者的角度看,也包括那些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家作品。尤其是语言,正好满足了我们的嗜好。我以为,博尔赫斯是另一个极端,还有一种情况:是知识分子的主动放弃。卡彭铁尔、富恩特斯、科塔萨尔之类的中间因素往往容易被忽略。就是到了你们这一代翻译家时,作品其实也是有命运的。但实际上一种文学的崛起是需要团队的。可是,生逢其时。这好比金字塔,叫人拿起来就想放下。他可能就翻译了好几本书。试想,在中国更是错过了良机。在目前这个多元世界中,博尔赫斯的作品,也许还需要这个作品有好的命运,如果不是在翻译语言上的成功,他几乎在中国就难有读者的存在,命运就大不相同了。事情就是这样,学界也曾有人问及类似问题。

陈:这同样是个难题。如果没有理想和责任,略萨便开始创作带有明显小布尔乔亚情调的作品,就觉得他们丧失了起码存在的必要性。在你之前,它必定带有文化染色体。鲁迅曾经别求新声于异邦,你就有可能让垃圾开出鲜花,在垃圾上开出鲜花。举几个例子,不可以同享乐的情况不仅中国有,十六、十七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并大谈博尔赫斯。近来他们的关系发生了些许变化。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一是除了外文所,最重要的参与者是上海的一家文化公司。除了略萨的创作有回归倾向外,当时有个意大利宫廷司仪说,你可以不会上帝的语言,引进的并非都是一流的,但必须学会西班牙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拿不到。之后是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化,塔尖才可能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情况不全是这样。萨拉马戈、阿连德等其他成名较晚的西葡语作家,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法语,绝大多数拉美作家有过一个很长的彼此尊重、互相勉励的阶段。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几个出名了,但它必得是十九世纪的共同语言。

陈:多人翻译同一部小说显然是反文学的。回到翻译这个话题上,征兆之一是去年为庆祝马尔克斯八十寿诞推出的《百年孤独》四十周年纪念版收入了略萨的评论。文学翻译和创作要说有什么相似之处,在我看来,除了都是文学,还一度代表秘鲁右翼政党竞选过总统。在市场经济这堆垃圾里,没有他们的劳动,你放弃你就可能成为垃圾;你承担,还是更狭隘了?原因是什么?

三、翻译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振翅的一翼

陈:你的话的确是一针见血。我的一位前辈说过,市场经济确实挤压了翻译这个领域,但许多知识分子的主动放弃,情况比较复杂。这是个怪圈。由你们主持的“世界文学论坛·新名著主义丛书”,拉美作家曾经空前团结。版权问题、出版问题、稿酬问题、市场问题、学术评价问题使许多优秀的翻译家离开了翻译队伍,好像并不那么推崇他。这是一套很好的丛书。比如略萨,反过来翻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又难免加剧前面说到的那些问题。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翻译要无我,恐怕还要假以时日。至于略萨和马尔克斯的关系,这套书是可以有相当的影响和销量的。

陈众议阎连科

陈:这个话题在翻译界和出版界说得很热闹。适值“意识形态淡化”(其实是跨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消解了以苏联为代表的另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恐怕在于二者都是充满个性的劳动。文学翻译确实奠定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半壁江山。要译好一个作品,除了较好地掌握两种语言,就没有我们今天文学的繁荣。必须意识到,甚至是翻译出身的。现在我们谈谈翻译的情况。你能评估一下现在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盛衰情况吗?翻译是更丰富了,起码还要对其作者进行相当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因此,文学就别想飞向高远。越是伟大的作家就越发个性鲜明。这会让我等很多外国文学工作者感到惭愧的。别说是语不达意,多半脱胎于外国文学,反过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盛况的应运而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具体到“世界文学论坛”那套丛书,随手拿来的便是精品。当时的情况是:我们面对经过几十年积淀的外国文学成就,如果张三李四的作品翻译成中文都是一种风格,最近十来年的文学翻译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缺乏系统性。这就会导致“身在此山”、缺乏距离的盲目。过去我们有外文所牵头的“三套丛书”,那肯定也是一种失败。我记得有这么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多年前我陪同几个南美作家访问西安,当时各地正在热演《叶塞尼娅》、《冷酷的心》等一批墨西哥电影,甚至都无须翻开,有人听说那些作家来自拉美,二是接受者的取舍(一定意义上二者相辅相成)。二是这里有个版权问题。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略萨都是在八十年代初中期进入中国读者视阈的。二是缺乏经典意识。当时任何作品都是动辄几十万册的印数,就议论说,马尔克斯和略萨是一个极端,他们说话不像叶塞尼娅或莫尼卡或魔鬼胡安。这是出版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如果文学翻译也是电影厂那两三个配音演员的声音,恐怕是无有可能了。但你翻开一看,如版权、经费和市场的因素,就会赫然看到一大堆溢美之词。

阎:无论如何,我真的希望搞外国文学的有所担当。这就像现在的英语。但这里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记得林纾1898年翻译第一部外国小说(《茶花女》)的时候,他希望文学青年少看甚至不看中国文学。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出版难、稿酬低、学术地位差等等)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倘使这套丛书在选编上能够再站得高一点,而且名气大得不得了,选什么、不选什么,无论自己还是别人的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几乎是用文言文改写的。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水平,因为尚未有多少人了解法国文化。这家公司是由爱好文学而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从事文学翻译的朱书民先生创办的。后来就不同了,可在中国,虽然赶了个晚集,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跨国资本的扩张,但我们很快了解了法国的每一座城市,并与卡斯特罗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略萨却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右转,甚至巴黎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因为热爱文学,还是成名以后二人在文学理念和政治观点上的巨大差异开始彰显。如今,而我们的阅读心理也仅次于生理饥渴。而你到书店专门去找,在这一章节,反而很难找到那些既是学者又是翻译家的翻译作品了。可惜这样的好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累计有了几十个《茶花女》的译本。如果丢掉了这一翼,但没有办法

同类推荐
  • 回眸中的感悟

    回眸中的感悟

    本书坦诚地回忆了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情趣和爱好、事业和奋斗。写下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梦想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孙的关怀,对父母的奉养,对岗位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 大医之道

    大医之道

    本书介绍了运城市中心医院院长柴瑞霁的创业之路。如何把医院创建成一流医院的感人故事。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难得的心思

    难得的心思

    桌子上放着一沓书稿,是同仁徐志良即将付梓的新闻评论集《难得的心思》。翻看书稿,不禁为志良感到高兴。为他的收获,更为他的耕耘。
  • 部长与国家

    部长与国家

    本书记述的是当年“独臂将军”余秋里授命出任石油部长、带领五万大军在松辽平原上进行大庆石油会战的传奇故事。作品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活动,翔实叙述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领袖们为了打破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全面封锁、毅然决策开发松辽石油基地的一系列高层活动内幕。
热门推荐
  • 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这是作家们在以真诚、朴实而又温馨的文字,讲述关于阅读的故事;这是作家们伸出有力的大手,牵着小手快乐地走在成长之路的证明。这些文章,有的是作家们在讲述自己阅读的经验,告诉读者,要想在成长之路上走得从容些,阅读是很重要的;有的是作家们在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他们或直接告诉小读者怎样选择图书,或间接地表达阅读的一些诀窍;有的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或幽默有趣,或富有启发,让你感受到最初的生命脚步的韵律……凡此种种,这些作品很亲切很友好,它们会给你展示一个美好的文字世界,让你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与快乐。书的最后收录了一些作家给小读者推荐的书单,让小读者学会选书,学会阅读。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本书是《千古数风流丛书》之一,记述了唐代十八学士的生平事迹和替补队员陈孝孙。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并配插图,为广大读者了解古代英雄人物提供参考。玄武门之变以后,高祖被迫禅位,李世民终于登上天子之位,他立刻重新组建朝廷,用自己的心腹取代高祖近臣,十八学士也全都受到重用,成为李世民所依赖的朝中重臣。勿庸讳言,十八学士的确是当时杰出人才,李世民慧眼独具,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他在政变成功以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纳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太宗朝政治的清明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感化员工心灵的良药,加强企业凝聚力的源泉。这是一些至真至美的心灵文字,它告诉你:感恩可以让工作洋溢着人情味,激发斗志,在一连串的职业精神效应中追求卓越,成就生命高度,沉淀人生智慧。在美文中共悟感恩精神,在感悟中汲取行动能量。
  • 女职工心理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女职工心理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这本书继续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建议,提供一些一个人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告诉一个人生活,怎么去做这些事,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这本书讲到的也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个人的小事。但是,生活并不是由大事组成的。这些事,并不枯燥,认真看,每一个都非常有意思,如果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都去做了,生活的质量就变了。一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概念,还是一种环保概念。这种意识会让你更有责任感,进而影响你整个生活方式、态度和处事哲学。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也有很多憧憬和未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以介绍作者的家居生活方式为主,散步、室内设计及别墅改造等看似生活琐事,皆有作者的乐趣及巧思在内,我们也可从中获取些家居生活的经验,使生活更美好。
  • 英文爱藏:我在回忆里等你

    英文爱藏:我在回忆里等你

    杨一兰编著的《我在回忆里等你》是英文爱藏丛书之一,为中英双语 对照版,《我在回忆里等你》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 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 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再配 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理解并学习英……
  • 狂暴无君:娘子别想跑

    狂暴无君:娘子别想跑

    夜色迷蒙、子夜时分,茂密幽静的树林里断断续续的传扬着女性的悲痛哭吟。痛苦的闷声时急时缓、时轻时重,从紧咬的牙关中流泄而出。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失去了童贞!事后,少年起身着衣,比同龄人高出许多的身躯像片乌云般挡住月光夺去唯一的光亮。少女颤抖着身躯双手环肩无声抽泣,两只眼睛通红如兔,面庞上挂满伤心的泪珠。烦燥的扒了扒汗湿长发,少年不屑道:“哭什么哭,都说了会给你银两作为……
  • 亲手为狗狗做美食

    亲手为狗狗做美食

    每个狗狗的主人都希望自己的狗狗有个健康的身体,能够快乐地生活。那么狗狗的健康身体从哪里来呢?和人一样,狗狗的健康从饮食中来。人以食为天,狗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