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6

第6章 唐—清时代名实观

一、刘知几的史学正名论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把唯物主义的正名论应用于史学研究,强调名号、观点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他在《史通·题目》篇说:“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史实是基础,考名立号,都要详加审察。“苟立诡名,不依故实”(《史通·称谓》),那就必然违反“史论立言,理当雅正”(同上)的原则。古今称谓各有不同,而称谓是否恰当,其标准是名实称谓相允。刘知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多方面的,史书的体裁是可以变革的,而变革又需注意方法,力求更好地反映历史。中国古代《尚书》为记言的代表作,《春秋》是记事的代表作,后来《左传》综合各国的历史记录,把“言”和“事”结合起来,撰成有事件、有言论、有人物、有评论的编年史,深得刘知几的推崇,他说:“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史通·载言》)以后司马迁作《史记》,在体裁上又有所创新,它突破了单纯记载军国大事的编年史的框架范围,而进入了经济史、学术史、思想史的领域。这也得到了刘知几的充分肯定,认为是充分反映了历史事实,做到名实相符。

刘知几提倡写历史必须是“拔浮华,采贞实”的直笔实录,反对曲笔伪词。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评论,直书其善恶是非,不夸大不隐讳。他认为《春秋》一书有很多缺陷,而后来把它看得太高了,其原因就在于“儒教传授,既欲神其事,故谈过其实”(《史通·惑经》)。儒家者流以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便谓所著《春秋》,善无不备,而审形者少,随声者多,相与雷同,莫之指实”(同上)。儒家的说法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二、傅山的“实在,斯名在”的命题

傅山,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广开经子研究的创例,著《读子》多卷,其中注释《墨子》等著作,论及名实关系,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名实观。

傅山认为,“名”即名称、概念,是“实”即客观存在的反映,他在《墨子·大取》篇的批注中说:居运,犹出移在此在彼也。凡以居运名者,皆实实有人于其中者,如果齐曰“齐人”,而去之荆,则不得谓“齐人”矣之类也。即如山之非邱,室之非庙。实在,斯名在。不得曰邱即山,庙即室也。(《霜红龛集》卷三十五《读子四·墨子》)就是说,客观实在决定名称、概念,不同的客观事物,名称、概念也不同,不能混淆。又说:如尔谓之不仁,若我诚不仁,尔之名我,称我之实也,非女诬我。我若不受此不仁之名而强与尔辨,谓我本仁天下,岂有可逃之名也?(《庄子批·天道第十三》,见《晋阳学刊》,1983(4)。)这是说,“仁”或“不仁”的“名”决定于自己的道德行为,如果自己确实不仁,那要去掉不仁的“名”是不可能的。这是“实”决定“名”的唯物主义观点。

傅山在《墨子·大取》篇的批注中,还根据墨家的“举实拟名”的形式,指出名有两大类:物之以形貌命者,必知是物为某物,……若其不可以形貌命者,知之不真,不能的确知是物为某物也。(《霜红龛集》卷三十五《读子四·墨子》)一类是以事物的形貌命名的,就是“实指之词”,他举例说:即以大言之,如大马非大牛也,若去实而不分辨之,但曰大,如何是大也?是有大形者,即谓之大焉也,不论其为大某大某也。(《霜红龛集》卷三十五《读子四·墨子》)“大”是大形事物的概括,是以若干大形的客观事物为依据的;另一类不以事物的形貌命名,是“想象之词”。傅山以“实指之词”和“想象之词”来区别名称、概念的不同,是有意义的。

傅山还对老、庄的无名论作出自己的解释,在《读老子道常无名解》中,他说:“始制有名”,制即制度之制,谓治天下者,初立法制,则一切名从之而起,正是与无名之朴相反,无者有之,朴者散之,而有天下者之名于是始尊。圣人念斯名也,非本初所有也;亦既有而已。既,如既而之既,与常无名之初远矣。正是“名可名,非常名”之名。(《霜红龛集》卷三十二《读子一·老子》)傅山从无名与政治、有名与法度关系的角度解说老子的思想,肯定“道常无名”的论点。傅山认为名随实起,实变名也变,名并非常有,名是从无名到有名,又从有名到无名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这种观点含有辩证法因素。

三、方以智对先秦名辩思想的批评

明末清初哲学家方以智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批评了先秦时代庄子和公孙龙在名辩思想方面的唯心主义错误。他在《药地炮庄》中指出,庄子的思想“不过以无吓有,以不可知吓一切知见”(《药地炮庄·秋水篇评》)。批评《庄子》一书的内容:“其名与事,半真半假;其旨则所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惟心所造;其理则‘自古以固存’者矣。”(《药地炮庄·大宗师评》)认为庄子制造了主观抽象的概念和虚假的事实,宣扬“生天生地”的唯心观点。又说:公孙龙离坚白,翻名实以困人,不通大小互换耳;庄子取其大小互换为玄,而又欲压之以为名,公孙龙破口矣。(《药地炮庄·秋水篇评》)这是说,公孙龙主张白石头的坚硬和白色互相分离,是颠倒名实以困惑人,是不懂得事物差别的相对性;庄子则着重夸大大小的相对性,以宣扬名实的“无定形无定名”的相对主义。方以智认为这都是玩弄名词概念,颠倒名实关系,是不正确的。

四、王夫之对“知实不知名”和“知名不知实”两种倾向的批判

明末清初杰出哲学家王夫之,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比较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名和实的关系,强调名从实起,言必拟实,同时也认为实由名立,名与实交相为用;批判了“知实而不知名”的经验论与“知名而不知实”的唯心论,对古代名实理论作出了贡献。

(一)“名从实起”

王夫之认为名从实起,名是对实的称谓,即名称、概念。他在注解张载讲的“谓之天”、“谓之地”、“谓之义”等时说:“谓之”云者,天、地、人亦皆人为之名,而无实不能有名。(《张子正蒙注·大易篇》)“天”、“地”、“人”都是人起的名,但名是实的反映,没有实就不能有名,所以又说:“名因人立”,“名从实起”(《思问录·外篇》)。王夫之指出,“名因人立”,而人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同一个事物可能会立不同的名称,他举例说:名者,言道者分析而名;言之各有所指,故一理而多为之名,其实一也。太虚即气,缊之本体,阴阳合于太和,虽其实气也,而未可名之为气;其升降飞扬,莫之为而为,万物之资始者,于此言之则谓之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这是在分析张载所讲的太虚、天、气化、道等关系时,特意指出“太虚即气”,太虚、气、天是同实而异名。一实而多名,这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王夫之还强调,虽然“名因人立”,但是“言必拟实”,语言、名称、概念必须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他说:古之君子以动必议者,其议必有所拟;以言必拟者,其拟必从其实。(《尚书引义》卷五《召诰无逸》)他举例说:“所孝者父,不得谓孝为父;所慈者子,不得谓慈为子;所登者山,不得谓登为山;所涉者水,不得谓涉为水。”(《尚书引义》卷五《召诰无逸》)行为的对象和行为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行为说成为行为的对象,概念必须准确而严格地反映这种区别。王夫之这种“言必拟实”的主张是有意义的。

(二)“实由名立”

王夫之一方面强调“名从实生”的唯物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肯定名的作用。他说:“名之与实,岂相离而可偏废者乎?名之与实,形之与象,声之与响也。”(《尚书引义》卷四《泰誓牧誓》)名与实是不能分离也不能偏废的。“名待实以彰,而实亦由名而立。”(《尚书引义》卷六《君陈》)名虽然由实而生,但是立名以后,名又可立实,即人们按照名的意义去做,使自己的行为(“实”)符合名的要求。如做君主的,要按照君这个“名”的标准、规定去做,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君这个“名”的要求。这就是立名以致实。王夫之认为,乱名可以乱实,正名则可以正实,名对实有重要的反作用。应当肯定,这是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辩证观点。

(三)对“知实而不知名”和“知名而不知实”两种观点的批判

王夫之作《知性论》(《涢斋文集》卷一),将体用观念应用于名实观中,对古代名实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作了总的批判。他批判“知实而不知名”的倾向说:目击而遇之,有其成象,而不能为之名。如是者,于体非芒然也,而不给于用。无以名之,斯无以用之也。(《知性论》)这是说,人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不能形成概念,这样就只能直观地了解具体事物,而不能通过概念总结认识成果,发挥认识作用。又对“知名而不知实”的倾向批判说:习闻而识之,谓有名之必有实,而究不能得其实。如是者,执名以起用,而芒然于其体,虽有用,固异体之用,非其用也。(同上)这是说,根据一些“习闻”来制名,以为有了名必有与之相应的实,这究竟是不能得其实的。这样对于具体事物没有真切的认识,即使有了名词概念,在使用时也必然要张冠李戴,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名的作用。王夫之认为,这两种倾向是有区别的,前一种“知实而不知名”的经验论,由于有感性经验为基础,是可以补救的:“问以审之,学以证之,思以反求之,则实在而终得乎名,体定而终伸其用”(《知性论》),这是从物观经验出发的,只要就实际进行探求,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概括、分析和推理,就能获得概念和真理性的认识。至于“知名而不知实”的唯心论就不同了,“以为既知之矣,则终始于名,而惝怳以测其影,斯问而益疑,学而益僻,思而益甚其狂惑,以其名加诸回异之体,枝辞日兴,愈离其本,此异同之辩说。所以成乎淫邪也”(同上)。这是在玩弄概念和作异同辩说的游戏,结果是无法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王夫之对于名实问题上的经验论和唯心论倾向的批判,有助于名实理论的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而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助于从专制政治伦理的樊笼中摆脱出来,而具有认识启发意义。

结语

一、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名与实关系理论的类型

中国古代哲学在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上,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唯物主义观点,如墨子、《管子·心术上》、后期墨家、荀子、欧阳建和王夫之等,一般都认为实决定名,名反映实,既肯定实对名的决定作用,也承认名对实的认识作用;第二种是唯心主义观点,主张名决定实。这其间又有不同类型,如名家公孙龙曾经明确肯定实决定名,但是又认为事物的属性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把名即概念形而上学地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由此转而陷入唯心论。又如,儒家董仲舒认为名是体现天意的,既是人们必须恪守的等级名分,又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这样通过把名神秘化而彻底歪曲了名与实的关系。再如,佛学家僧肇认为万物都是假号,假名,是不真的,空的。这是把事物说成是名号,而名号是人们加于事物之上的,是假的,否定名的内容的客观性,进而否定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这种唯心主义名实观是佛教出世主义哲学的一部分。

由于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根本观点的对立,形成了不同哲学路线的斗争。如后期墨家持“盈坚白”的主张,批判了公孙龙的“离坚白”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再如,老子、庄子,尤其是庄子对言、意能否把握道的问题,提出种种责难,宣传怀疑主义观点,后来经过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由荀子等作了肯定的回答。还有魏晋时代的言意之辨,也是不同哲学观点的斗争。

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名”的学说的特点

先秦时代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和荀子等,由名实问题之辨,发展为对名的广泛深入的研究,情况不同地就制名的原则和方法、概念的分类,以及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形成了古代名学,即逻辑学,也出现了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中国名家的特性,一是专门探索逻辑问题和哲学问题,而不探讨政治道德问题;二是立说不依于传统,而只根据理论思考,善于思辨,又部分地流于诡辩,为当时和后世学者所注目和批评。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名”的作用始终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重视名的作用,其中名家和墨家以及后来的王夫之最为重视,强调名对实的反映作用,儒家和法家也重视名的作用,但是分别把名的作用纳入名分、道德和政治、法术的范围,从而使哲学色彩淡化,政治色彩增强,限制和束缚了对名的理论研究;另一种是道家和佛家都贬低甚至否定名言的作用。老子、庄子都主张无名论,玄学家王弼和佛学家竺道生都认为:语言的作用犹如过河的桥梁,过河后就应拆桥,停在桥上就过不了河。同样,得意就应忘言,不能停留在言上。僧肇把名言概念看成是假的,和王弼、竺道生观点相通。道家和佛家都重追求精神性、观念性的本体,而这种本体是语言所难以真实表达的,这就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导向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与政治道德学说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名实观的一个突出特点

孔子最早提出正名思想,强调正确理解词义是使个人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的前提。墨子和后期墨家也重视道德范畴。荀子明确提出:“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荀子·非相》)认为名言必须“合先王”和“顺礼义”这两个政治伦理条件。荀子的学生韩非把名实问题与统治者的“法术”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更鲜明的政治色彩。汉代董仲舒着重把正名归结为正名定分。后来徐幹等人又把名实问题引向人物品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提供论据。这都说明古代名实问题是侧重于在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应用,基本上是服务于政治伦理教化的需要,受制于政治伦理规范的。也就是说,是以适应地主统治阶级的利益为转移的。这种情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传统,但是由此也影响了独立的理论研究,削弱了名实理论的一般的认识论意义。

同类推荐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爱你说不出口

    爱你说不出口

    本文主要是讲的一名转校生,因为某件事而选择转校。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和人,所留下的一些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忧伤......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2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作者中肯地评述了汉元帝、成帝、哀帝时期后宫中的名女人,文风诙谐而不失客观,引用史料令人信服,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颇具厚重感,作品可读性很强,堪称“草根式论史”的又一力作。 《半壁史书:历史上那些姐儿们2》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 拒嫁太子,庶女狠逍遥

    拒嫁太子,庶女狠逍遥

    【本文一对一,系女强+宠文+复仇+宫斗+宅斗为一体】成亲一年,丈夫从未踏入她房中一步,只因她不是他所爱之人。不哭不闹,换来的竟是阴谋陷害,一场大火尸骨无存。再次醒来,竟然成了丈夫不受宠的庶妹,既然老天给了机会,她又怎么能浪费?定要让所有有负她们的人付出代价!爹不亲娘不爱?无妨,她会被让他们悔不当初。姨娘们轻贱嘲弄,不怕,她会让她们从此没脸见人。嫡姐嫡兄羞辱打骂,不急,她会让他们知道被人欺辱的滋味!就连下人也随意喝使?不慌,她会让他们明白,谁才是主人!不就是‘不小心’将姨娘们偷情养小白脸的‘好事’公之于众,又‘不小心’的让嫡姐的贵妃梦破碎,可这个太子殿下怎么就抓着她不放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王牌校草独家爱

    王牌校草独家爱

    逃婚救个奇怪老头,谢礼竟是一个王牌校草外加一个小宝宝?好吧,她是淑女,她忍了!可是,这校草也太得寸进尺了!夺她初吻,还让她负责?阻她追男神,还说她笨蛋?更过分的是,竟在全校广播,让她回家喂奶!?感觉她好欺负是不是……走,外面单挑,胜者为王,败者?撞墙!
  • 红楼梦之禛点黛

    红楼梦之禛点黛

    《红楼梦之非禛不嫁》那个一指柔肠,满目幽郁的女子。那个一生坎坷,泪撒潇湘的女子。时光流转时,她又要谱写怎样的故事?百转千回时,她又将拉出怎样的情丝?她和他的纠缠,她和他的夙怨,她和他的深情……潇湘馆内梦千华,潇湘馆外泪千行!他的温润,他的霸道;他的简单,他的复杂;他们和她那个水一样的女子万般纠缠,他们对她那个温润柔弱的女子万般呵护。最后她该走向的是他还是他,最后他们谁才是守护她一生的那个他?(谢谢仓水子帮偶写的简介。)附记:本文与历史无关,与红楼有那么一点点关系,与命运很相关,与人性超相合。本文月下波笔首次尝试轻松自由的叙述方式,是红楼原著前八十回之续,但并不以红楼判词为准,月下波笔倾情打造2011年红楼正剧,希望亲们多多支持(收藏+潇湘书院独家首发)《红楼梦之禛点黛》。新红楼文将发表,敬请期待吧。推荐好友作品泪语忧潭《红楼之雍帝禛情》清玉冷《红楼别传之黛玉》http://m.pgsk.com/info/m.pgsk.coml竹盈然《挽红楼之潇湘怡情》《情牵红楼之甄惜宝钗》雨若菲彤慕容雪馨《魔女幻梦之黛玉魅天下》——————————————————————————《疯狂学院》梅妮《火夫人》《老公太猴急》《成功压倒绝世王爷》紫砂萍《颜惑君心》美人莫芊涵新作《豪门献妻》《拒嫁无情总裁》罗紫凌《邪医》雨默琴《魔仙之路》云千仓《龙战》花玉容鸳鸯狐狸《独宠异世》南宫飞鱼《藏心妃子收六夫》下面两个文待更中《压倒焱尊》夏千月http://m.pgsk.com/info/m.pgsk.coml魅夜无歌(架空)《寒月空灵》
  •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一九四九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渐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会飞的耳环

    会飞的耳环

    丢了一只耳环,菲菲在房间唱歌时感觉有一个幽灵般的黑影在身边绕。竟然有两人同时投案,本书是由董恒波编著的《会飞的耳环》,是神探小鹰校园幽默推理小说系列丛书之一。突然。奇怪的事发生了,谁真谁假呢?,菲菲发现她的耳环不翼而飞了。逐一盘查中,嫌疑人小娟和顾老板竟然一口承认是自己偷了菲菲的耳环。《会飞的耳环》的故事内容如下:歌星菲菲住进了七星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