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5

第5章 汉—南北朝时代名实观(2)

其次,关于名称的形成和社会作用,欧阳建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言尽意论》)“志”,思想。就是说,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没有名称,为了辨别不同的事物,表达人们的思想,必须有名称。这说明事物及其规律必须用名言概念来反映,由此而有名言的形成。欧阳建又说: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同上)“鉴”,照。“识”,知。“鉴识”,明晰认识。这段话阐发了名言的三种作用:一是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二是分别客观事物的不同品类;三是借以交流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对名言概念的认识和交流思想作用的充分肯定。

再次,强调名言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依赖关系,欧阳建说: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同上)“逐”,追随。就是说,名言要随着事物的不同而不同,要根据事物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这其间的关系犹如响之应于声,影之附于形,是不得相与为二的,即互相统一的。这是肯定事物的第一性,名言的第二性,是唯物主义观点。同时,欧阳建还从事物和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出发,看到了语言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肯定概念形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丰富性。这是一个新的辩证的见解。欧阳建由此而做出“言无不尽”的结论,从而把古代的名实观和认识论推向前进。但是,欧阳建没有肯定“言不尽意”说的合理因素,对名言作用的局限性,未曾言及,则是一个理论缺陷。

五、《尹文子》的形名“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的思想

《尹文子》相传为战国时代尹文著。尹文是宋钘的弟子,其思想和宋钘一致。今本《尹文子》,据学者考证可能是魏晋间人的伪托。《尹文子》对形名关系有比较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尹文子》认为正名是一种统治术,它说: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忘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人君有术,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有势,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专。(《尹文子·大道上》)正名是正名分,是使不同等级的人互不侵杂。只有正名,人君才能密用南面之术,夺势保位。进一步,《尹文子》还论证了形名的关系,它说: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圆白黑之实。名而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同上)名由形决定,名对形来说是第二性的。同时又要用名检验形。根据名来确定事,又用事来检验名。又说: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名也,名非形也(“然形非名也,名非形也”原作“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两个“正”字当是衍文,故删。);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同上)名是命名形的,形是对应名的。名由形决定,名不等于形,两者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别,所以不可相乱。同时,世界万物如果没有名称,就是混沌一片,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而名没有形与之相应,就是乖舛,所以两者又不可相无。应当说,这是对名与形关系的辩证理解。

六、竺道生的“忘象息言”说

佛教认为人生和世界都是空的,人应当超脱生死,从现实世俗社会解脱出来,觉悟成佛。佛教般若学说进一步认为,并没有真实的表象及其反映形式概念,宣传“无相”说。语言文字也是假的,语言文字只是佛进行教化的方便,表诠佛理的工具。对于佛经上的语言文字也绝不能执著粘滞。这也就是所谓“善权”(“权”,相对实而言,即方便。)。这说明佛教从根本上说是否认名言和客观实在的,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可谓是一种空名实论。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僧人视佛经为圣典,字字句句都是绝对真理,如同金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这样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死守佛经文句的依语滞文的学风。这种学风支配了整个佛教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僧人竺道生,曾跟随般若学者鸠摩罗什学习多年,深得般若学“无相”、“善权”的玄奥,并吸取中国道家和玄学家的思维和语言,认为学习佛教绝不能执著佛经上的语言文字,竭力贬低语言文字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慧解”是探求佛道的根本方法,所谓慧解,就是“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比如捕了鱼就要忘却工具“筌”一样,只有一旦把握佛理就舍弃佛经的语言文字的人,才可以和他讲佛教的道理。强调学佛贵在具有忘言得意的晓解工夫。他阐发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同上)

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教者化之所因,束教则愚化。是以征名责实,惑于虚诞,求心应事,芒昧格言。(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并序》引,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这是说,形象是“意”、“理”的假相,语言是表达“理”的工具,佛教教义是众生借以开化的缘由;执著形象就是对“理”的迷惑,也就不能真正的“尽意”,固守执著教义就是愚昧的教化,也就不能真正的“入理”。这样,从名言去求真实,就是迷惑于虚妄荒诞,用以去求心的清静和应对万事,就是昧于以语言为准则。在道生看来,要入佛道,就应当不守滞于外象,不执著于语言。这也就是他的所谓“彻悟言外”与“象外之谈”。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竺道生否认形象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现实性,和王弼的“得意忘象忘言”说十分相近,同样是一种直觉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这种直觉主义理论是和竺道生本人的本体论相应的。竺道生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返迷归极,归极得本。(《大般涅槃经集解》第1卷引竺道生经题序,见《大正藏》,第37卷,377页。)

佛理常在其心,念之便至矣。(《注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见《大正藏》,第38卷,389页。)所谓成佛就是要返归于“理”体,这个“理”体实在心中,一念便可达到。竺道生正是为了追求、体认虚拟的本体,而宣传贬低乃至否定名言作用的直觉主义。

七、僧肇的“假名”论

东晋青年佛教哲学家僧肇,在批判中国佛教般若学各派时,强调万物都是不真的,所谓“不真”就是“假号”(“假名”),万物都只是人们命名的假号。佛教的智慧(般若)也是无名的。宣传既否认客观事物又否认语言概念的真实性的名实观。

(一)“诸法假号不真”

僧肇的“假名”说,是对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假名即空”说的继承和发挥。印度佛教内部有的派别认为事物作为概念是实有的,有的派别则简单地认为事物就是虚空、虚无的。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反对这些观点,指出了中观学说。他在所著《中论》中给“中观”下了一个定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观四谛品》)“法”,事物、现象。这是说,一切缘起的事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自性,“我说即是空”,“我说”,即以言说表现出来,这“空”是我言说中的“空”,因为事物本身无所谓空或不空;又一方面是一切事物都是“假名”。“假”,是“假施”、“施设”,即指概念的表示,而概念又通过语言文字(佛教也叫做“名言”)来表示。龙树认为对于一切缘起的事物,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施”(假有)。也就是说,缘起事物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的空。看到这两个方面,是为中道。这种看法也就叫做“中观”。中观的特点主要是把空和假名联系起来,强调假名才是空。

僧肇在《不真空论》一文中,集中阐述了“假名”说。他引《放光般若经》说:“诸法假号不真”(《肇论·不真空论》)。“诸法”,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只是虚假的称号,不是真实的存在。又说:“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同上)万物从来都是假号,都是不真实的。这里“不真”、“非真”,就是指假号。为什么说万物都是假名呢?名和实是什么关系呢?僧肇说: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同上)这是说,用物的名称概念加之于物,则凡被指名的都可以称为物;用物的名称加之于非物,则仍然不是物。也就是说,物不是由于有了物的名就符合于物之实,名也不是由于加给了物,就成为真实的。在僧肇看来名和实是没有关系的: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同上)这是说,物没有和名相当的实,名也没有反映物的功能,既然名实互不相当,可见名实都是空的,万物又怎样存在呢?这里僧肇抹杀了名词概念产生的客观基础,否定名词概念和客观事物的相符性、一致性,并进而以此否认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是完全错误的。

名言概念是对不同事物的区别,而僧肇认为万物是没有彼此分别的。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肇论·不真空论》)就是说,事物并无彼此分别,人们却要加以分别,而不同人的分别也不一样。僧肇认为,产生这种种彼此、有无、是非等分别的根源,在于众生的心,在于众生的妄想,他说: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肇论·答刘遗民书》)

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有无殊论,纷然交竟者也。(《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见《大正藏》,第38卷,372页。)“影响”,比喻虚假不真。“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同上书,377页。)。所谓有、无是心的影响,即心所产生的虚妄不真的概念。由此,语言、幻象也相应产生出来,为有、无所“攀缘”。众生由于心而产生有这个概念,又因为以有为有而产生了心。由于心的活动,以至是非有无纷争不休。僧肇认为“心者何也?惑相所生”(《注维摩诘经·弟子品》,见《大正藏》,第38卷,353页。)。心是被假相迷惑的结果。“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见《大正藏》,第38卷,377页。)内心的妄想,外界的万物,最终是虚空而无所得。僧肇认为“善调其心,不怀异想”(同上书,378页。),做到无心,才能悟解“万法同体,是非一致”(《注维摩诘经·菩萨品》,见《大正藏》,第38卷,363页。)这一根本取消万物、取消是非的般若“空”理。宇宙万物有其统一性,也有差别性,万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僧肇把客观事物的彼此差异说成是人们主观概念的差异,而概念的差异分别是人们的心妄想的结果,然后以所谓不真的概念否定事实的事物,否定概念所反映的物质世界的客观真实存在。

(二)“般若无名”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阐述了佛教智慧“般若”无名的思想,他说: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肇论·般若无知论》)这是说,般若的含义是既没有名称,也无从论说,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非实体,也非虚寂。虚寂不失其洞照,洞照不失其虚寂。它是无名的东西,所以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语言虽不能表达,但不通过语言又无从表达,无法传教。因此说,圣人(佛)终日讲说,实际上并没有说什么。他又说: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定慧”:佛教名词。“定”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观悟佛理,涤除情欲的心理条件。“慧”,佛教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定、慧是佛教徒修持的基本功夫,和戒(戒律,用以防非止恶)合称为“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内容。)之名?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肇论·答刘遗民书》)佛的智慧和真谛无相之理冥符一致,这种境界就是超出名言概念之外,不会有定慧的名称。如果定慧的名称是由“同无”的境界所产生,但一涉及名言概念,就不是“同无”了。如果由“同无”之外所加上的,这就说明定慧之名本来就不是圣智本身。这就是说,佛教的圣智、真谛、最高境界都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佛教的名词术语和全部教义都是借用语言的方便说法。虽然,佛教的名词概念并不都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而往往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但是僧肇从认识论角度否定言语、名称,也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八、《刘子新论》的“名实俱正”说

关于《刘子新论》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近人考证是北齐刘昼(刘昼:北齐学者。生卒年不详,终年五十二岁。详见《北齐书》卷四十四。)所作。该书对名实关系的论述颇有新见。

《刘子新论·审名第十六》篇说:言以绎理,理为言本。名以订实,实为名源。有理无言,则理不可明。有实无名,则实不可辨。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实由名辨,而名非实也。今信言以弃理,实非得理者也。信名而略实,非得实者也。故明者课言以寻理,不遗理而著言;执名以责实,不弃实而存名。然则言理兼通而名实俱正。……是以古人必慎传名,近审其词,远取诸理。不使名害于实,实隐于名。故名无所容其伪,实无所蔽其真,此之谓正名也。这段话对名实关系和正名的意义作了独特的解说,强调言理兼通,名实俱正,谓之正名。其要点有三:一是言的功用是演绎事理,没有语言,事理就不可能明白;名的功用是订正事物,没有名称概念,事物就不可能辨别清楚。二是言本于理,名源于实。言不就是理,名不就是实。人们不可信言而弃理,信名而略实。三是强调要使名无伪以不害实,实无蔽以不隐名,做到名实俱正。

《刘子新论》修正了道家的无名论,说: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崇学第五》)就是说,虽然至道无言,大象无形,但是不立言无以明白大道的理,不立象无以深察大象的奥妙。语言是阐明道而不是障碍对道的认识的。

《刘子新论》还强调要善于立名,它说:“名者,命之形也;言者,命之名也。形有巧拙,名有好丑,言有善恶。”(《鄙名第十七》)命形命名,直接关乎利害关系。“立名不善,而受其弊。”(同上)乱用名会带来灾祸,它说:“昔有贫人命其狗曰‘富’,命其子曰‘乐’。方祭而狗入于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祸。其子后死,哭之曰‘乐’,而不自悲也!”(《鄙名第十七》)强调要重视审名、正名。不过所举的例子不仅夸大了名的作用,而且带有神秘的色彩,是不科学的。

同类推荐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热门推荐
  • 惊世异闻录

    惊世异闻录

    蟠龙古镇的宝珠与皇坟两山下有一处千年古墓,在墓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遗传千年的秘法,埋藏千年的秘密,守护千年的宝藏……千年之前,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众主角将回到那座谜样的古墓里,探索一段惊世骇俗的异闻……
  • 婚前契约:三嫁恶魔总裁

    婚前契约:三嫁恶魔总裁

    【全文已完结】她父母双亡为了救治瘫痪的弟弟,只得和年长她四十岁的人订婚成亲,谁知订婚前夜却遇到了心仪的他……婚后才发现那个他竟然和自己在同一屋檐下。一次次的爱恨纠葛,两个人如同宿敌一般的你争我斗却是埋下情根……但是她也深刻的认识到,若是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依靠的必定是自己!什么老公?什么盟友?麻烦请滚远好么?这个男人的商战天下,她许小诺也要分得三分!
  • 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最好的女孩

    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最好的女孩

    你不是别人家的小孩,你的生活无人喝彩,你的恋爱屡战屡败,你的相貌乏善可陈,你的身高你的功课你的一切”整个世界似乎都充满恶意,倾其所有打击你走过最惨烈的青春,经历最现实的人情冷暖,你终于发现,这就是人生,你没有退路你反而平静释然 直到,你放下所有的自恋,所有的自怜。你终于懂了,重新出发,沉着勇敢。总有一天,这样的你成为了最好的女孩,闪闪发光。
  • 双面王爷红颜妃

    双面王爷红颜妃

    她拥有花容月貌,将她带往那不为人知的国度,却要面对腹黑冰山男,一切,都令她手足无措;数段纠葛,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然而他的世界依旧如深渊般无从窥探,这个男人简直丑的不忍直视;这一场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如同梦一般,全部,到底,一场事故,这梦的面纱背后他深藏不露,都让人淬不及防;她是王妃,整个人都像是一个谜。千般不舍,揣着无数的秘密,最终都抵不过那一腔柔情是月老错签了红线,万般怨恨,还是、未知的阴谋……,使他们的命运从此交织撕扯。却更像是囚笼中的女犯;他是王爷,但背负着江山与美人之荷;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恶少相公,你给我趴下

    恶少相公,你给我趴下

    一道圣旨下,刚穿越过来的她稀里糊涂的嫁人了。听说,她的夫君是京城第一恶少,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听说,她的夫君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街头看美女,看到合意的就抢回家去。听说,她的夫君连当今皇后和六王妃都调戏过,至于结局嘛…不说也罢。听说,她的夫君家有两个风姿各异的表妹,她们是他后宫的主要成员。听说…但是!吃:这么一桌破烂饭菜要一百两?抢劫呢!笨恶少,你爹有钱也不带你这样糟蹋的!喝:两坛酒下去就不行了?一点酒量都没有,你还自称是恶少?嫖:跟别人抢姑娘,还是姿色如此一般的姑娘,你疯了吗?再怎么说,咱也得非花魁不要啊!赌:输了一千两,最后才勉强捞回二十两的赌本,你还好意思得瑟?街头:笨蛋笨蛋!姑娘家是像你这么调戏的吗?看看夫人我是怎么做的!两位表妹:相公,你若是真把她们收入后宫,看我怎么鄙视你!总结:相公,你这个恶少做得真是太不称职了。我看,你还是跟夫人我好好学学吧!我保证,在我的调教之下,你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有品位、高格调的纨绔子弟!PS:本简介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见文章正文。本文为小茶穿越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它姐妹文链接:穿越第一部:《大龄皇后》穿越第二部:《六王妃》小茶现代文:《酷总裁的妖娆姐》小茶朋友弯月儿的美文:《皇后大人,您在上》
  • 恶魔之极品女王

    恶魔之极品女王

    她是父亲最疼的女儿,本该过着锦衣玉食,逍遥世界的生活.然而对父亲的恨以及性格的懦弱,她一直生活在后母与同父异母姐姐的压迫下,过着传说中的灰姑娘生活.然,当她,2230年杀手界的刹神,同行中的传奇降临到她身上时会有演出一场怎样惊叹的人生.她狂,她冷,她绝,她狠,所有关于恶魔的词用在她身上都觉得不够份量,因为重生的她不再是恶魔,而是比恶魔还恶魔的撒旦.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她却只是站在戏外,冷冷的看着.偶尔推动一下高潮,偶尔耍点小狠。她一直信奉的原则:想要从我身上得到什么,那么就要付出双倍的代价!狠不是错,错的是你没我狠!不要说我狂,有本事你比我更狂!商业帝国:欧夜辰,传说中最冷酷无情的商业帝王,曾在三天之内以铁血手段将其竞争对手一一铲除,一十六个商业巨头三日之间都以财尽名亡为结果,至此奠定了欧氏在商场上的君王之位。娱乐界天王:景洛,世界级巨星,如妖精一般的男人却背负着惊人的身世之迷,娱乐界的复仇王子,以击败欧夜辰为目标,可是完美如欧夜辰没有一丝弱点,直到那个女人的出现。强者之争,王者交锋,只是当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人时,战争必将更惨烈,鲜血将撒满他们的世界,因为强者不只是他们,王者也不只是男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在唐朝

    爱在唐朝

    爱在唐朝:竹林的灯火到过的沙漠七色的国度不断飘逸风中有一种神秘灰色的漩涡将我卷入了迷雾中看不清的双手一朵花传来谁经过的温柔穿越千年的伤痛只为求一个结果你留下的轮廓指引我黑夜中不寂寞穿越千年的哀愁是你在尽头等我最美丽的感动会值得用一生守候
  • 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简称NSA,超越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行动最神秘的情报机构。“棱镜”窃听计划,使得美国国家安全局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拥有着监控全球的网络信息系统,在国际情报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详细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背景、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导人以及其在历次战争、事件中所进行的幕后操作,让人们清楚地了解了NSA在近百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