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4

第4章 汉—南北朝时代名实观(1)

一、董仲舒的“深察名号”说

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正名思想,一方面把它和天意联系起来而趋于神秘化,一方面又把它和政治伦理更密切地结合起来而趋于政治化,从而在长期的专制社会中发挥了深刻的社会作用。

(一)“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

名是什么?名是怎样形成的?董仲舒说: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古人圣人,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命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而效也。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名详而目”,应作“名目而详”。)。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事也。……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大声地叫。“鸣”是一般地叫。大声地呼叫而效法天地叫做“号”,一般发声而施以名命的叫做“名”。这是一种文字学上的定义。名号都是表达天意,异声而同本,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但也有区别,总括一切名的叫做“号”,分别细目的名叫做“名”。号是纲,名是目。号是大全,名是别离分散。号的数目少,名的数目多。号和名是属种关系。同时,名又有广大狭义之别。广义的名又是包括名与号的。如说“万物载名而所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个“名”就包括了名与号。可见名和号的意义是交叉的。圣人效法天地而鸣号。根据天地万物的形状而造名,这是“达天意”,表达天意,体现天意。事、名、天三者的关系是,事要顺于名,名要顺于天。名被看作表达天意的神秘工具,也就是说,名称、概念是天的意志的表现。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概念生成说。

董仲舒又说: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凡百讥(诘察)有(不明白)者,各反其真,则者还昭昭(明白)耳。(《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里的“真”,不是指事物的客观真实,不是真伪的真,而是指天神的真意,神性的本质。“真物”,是谓物得到天意,神性反而显现为物的存在和作用。“名”并不是“物”的反映,相反,“名”是“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即圣人用以表达天意,使宇宙的漆黑一团的状态变为条理昭然的“物”。“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同上)。圣人代天发意,就是用“名”来表达。“名生于真”和“名顺于天”是紧密相连的。

(二)“正名以明义”

关于正名的目的和作用,董仲舒说:名者所以别物也。亲者重,疏者轻;尊者文,卑者质;近者详,远者略。文辞不隐情,明情不遗文。人心从之而不逆,古今通贯而不乱,名之义也。……万物载名而所生,圣人因其象以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义从也。故正名以明义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名”的意义在于分别物类,如亲重疏轻、尊文卑质等,也就是等级统治的名分之义。“正名”就是要明白这种意义。董仲舒又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子、诸侯、大夫、士、民五个等级的人都要服从名号形式,根据名号所确定的自己的身份行事,处理相互关系,遵守伦理规范。董仲舒的这种学说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社会名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深察名号”

“治国之端,在正名。”(《春秋繁露·玉英》)在董仲舒看来,名号是天意的表达,治国之要,必须体察天意而为政。因此,替天行道,就应首先抓住正名这个关键。为了正名,董仲舒十分重视“深察名号”,他说: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辨”,分别,审查事物之所以别异。“大”,总纲,概略。治理天下,首先要审察辨别总纲,然后才能提纲挈领,理出头绪。为此首先要“深察名号”,即深入诘察名号的内容和意义。“深察名号”是圣人治理天下的首要环节。怎样“深察”呢?就是要分别每一名号的意义为数科,以“王”这一名号为例:深察王号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黄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同上)皇、方、匡、黄、往分别是大、端正、完备、美好、归往的意思。“王”就是大而端正、十分完美、四方归附。这是通过对名的意谓的烦琐解析,使人们辨正名分,以更好地达到正名,维护等级制度。

董仲舒重名号而不重名实,但也不是不讲名实。他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继承法家的考核名实的学说,宣传“揽名责实”的观念,他在《春秋繁露·保位权》中说:“揽名考质,以参其实,赏不空行,罚不虚出。”又说: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揽名责实,不得虚言。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予之赏。官职不废,虽有愚民,不加之罚。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在于文。故是非不能混,喜怒不能倾,奸轨不能弄,万物各得其真,则百官劝职争进其功。(《春秋繁露·考功名》)这是强调对官吏的考核,要根据功罪及其大小实行赏罚,不能根据“名”的贤愚而不顾“实”的功罪。董仲舒这种在官吏赏罚方面的重功重实的思想,是他的重名的根本旨意的特殊补充。

二、徐幹的“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的命题

(一)汉末魏晋品评人物名实思潮的出现

汉代后期统治层腐败衰朽,“名实不符”。一些由地方长官推荐出来,以备皇帝任用的“茂才”、“孝廉”、“方正”等,实际上缺德无才,与其名号背道而驰。如李固给黄琼的信,就指出当时很多所谓高贤逸士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传》)。晋代葛洪说,汉代末年,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审举》)当秀才的不识字,被举为“孝行”的,把父亲赶出门单独居住。“寒素清白”的人如泥一样浊,住在高门里的“良将”胆小如鸡。东汉王符针对当时“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潜夫论》卷第二《考绩》)的情况,提出“综核名实”的主张,说:“有号者必称典,名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同上)“号”,职位。“典”,主管。一个在政府中有职位的人必须和他主管的事相称,一个“名”必须在实际上有相应的效果。王符认为这种“综核名实”是太平之基。在广泛评论人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品评人物的名实为特征的思潮。这一思潮所探讨名实问题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汉朝所立的人才称号(如“茂才”、“孝廉”等)和被推选出来的人的实际行为是否相符;一是政府的职位和担负这种职位的人所办的事情是否相符。这样就又把名实问题引向狭隘的人事范围,引向政治道德学说的轨道。

(二)徐幹的“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的命题

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徐幹,有见于惑世盗名之徒,只求收名,不重获实的倾向,反对伪成之名,强调名要合于实。他作《中论》,阐发了“综核名实”的理论,说: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中论·考伪》)这是说,名是从实起的,有了实才有名,并不是先有名而后有实。有了长的东西,才给它一个长的名。有了短的东西,才给它一个短的名。并非先有长短的名,而后才有长短的东西。他认为,孔子讲正名,以名为贵,是因为名就是实的名,贵名也就是贵实。这里徐幹强调两点:一是实先名后;二是贵名在于贵实,无实之名并不足贵。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徐幹从名实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还十分重视言论的证验,他说: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损也。(《中论·贵验》)验而无征的言说,是无益的空谈。品评人物要论名实,而且要讨论“谈辩”的问题,徐幹反对那种只顾利口烦辞,不能明白处断的“辩”:俗士之所谓辩者,非辩也;非辩而谓之辩者,盖闻辩之名而不知辩之实。故目之妄也。俗之所谓辩者,利口者也。彼利口者……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夫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故辩之言别也,为其善分别事类而明处之也。(《中论·覈辩》)“辩”的本质在于论是非的性质,识曲直的道理;在于说服人的心,而不是制伏人的口。辩就是别,即善于分别事类而且能够明快处理。这是求实精神的体现。徐幹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七位作家,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和刘桢。)之一,他反对浮华交游,痛斥惑世盗名,宣传唯物主义的名实现,是和当时曹操的打击豪强、禁绝朋党、整饬浮华、唯才是举、严明赏罚的政策息息相关的。

三、王弼的“忘言忘象”说

魏晋玄学的奠基人王弼继承道家的思想,贬低名言的作用,认为宇宙的本体“道”是不可言,不可名的,对于一般思想,语言和卦象也是不能充分表述的,宣传“忘言忘象”的主张。

(一)“无名”论

王弼继承老子的观点,认为“道”是“不可道,不可名”(《老子·一章注》)的,因为“名”有局限:“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老子·三十八章注》)“分”是辨别。名有所辨别,就不可能周全,而且有忧患。他还更详细地发挥说: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老子指略》)“既”,尽。意思是,对于“道”来说,名之不可能得当,称之不可能穷尽。名必有所辨别,这样就有不兼,即只能反映事物的一部分,不完备,不赅括;称必有其来由,只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去反映,这样就不能穷尽一切。不完全就不是真,不能穷尽就不能为名。可见名言是失常离真的,“言”不能表达规律性的认识,“名”不能反映真实。由此圣人就不以言为主,不以名为常。“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世说新语》卷上《文学》篇)“道”是“无”,“无”是无形无色无名无声,不可言说表述的,它只能体认。这是具有神秘直觉色彩的观点。

(二)“忘言忘象”说

王弼还用《庄子·外物》篇的“得意忘言”思想来解释《易传》的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发挥了“得意忘象忘言”论。

《周易大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言”,语言,指卦辞。“意”,卦辞的义理。言不足以尽意,然而可以用“象”来表示言所不能表示的意思。“象”是什么?《周易大传·系辞上》又说: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是模拟现象的卦象,即符号,代表物象。《周易大传》主张立象以尽意,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王弼不同,他虽然也认为言、象是需要的,但是得意以后,言、象都应忘掉。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分三步来论证:

第一步: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是肯定语言表达物象,物象表示思想,也等于肯定语言可以表达思想。虽然,“象生于意”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总的说来,王弼的论述,原则上是正确的。

第二步: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也,存象者非得意也。“蹄”,捉兔的工具。“筌”,捕鱼的竹器。王弼继承庄子的蹄筌工具说,强调“得意”是“言”、“象”的目的,“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手段。这有一定道理,但是王弼作这种类比以后,进一步把言、象和意对立起来,认为“存言”、“存象”便不能“得意”,抹杀其间的一致、联系和转化,陷入了片面性。

第三步: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最后是,“忘言”才能“得象”,“忘象”才能“得意”,“忘言”、“忘象”是“得意”的条件,要“得意”必须“忘言”、“忘象”。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王弼的得意忘象忘言的观点,看到了易象不能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复杂性、丰富性,看到了语言、物象和义理三者的差别,看到了抽象的义理的独立性,这都是正确的。其次,他还猜测到了语言和思想的区别,也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儿童和某些有特殊原因而不能说话的人确实是有思想的,人们在运用语言时也有词不达意和言不尽意的现象,而且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中又有语言中枢。一个人如果语言中枢受到破坏,语言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并不影响思维。再次,王弼的学说,意在反对汉代经学家对于言、象、意的烦琐说法,具有反对烦琐哲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也走到另一极端,主张忘言忘象以求意,实际上是提倡神秘的直观,以体认宇宙本体“无”。

四、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欧阳建,生卒年不详,一说约生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晋哲学家。曾著《言尽意论》(见《全晋文》卷一百九),反对“言不尽意”的学说,文中体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名实观。归结起来,其思想要点有三:

首先,肯定事物的形色是不依赖名称而独立存在的,欧阳建说: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言尽意论》)“施”,给予。这是说,事物形状的方圆并不因人们名之为方圆才是方圆,事物颜色的黑白并不因人们称之为黑白才是黑白。名称对于事物及其规律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肯定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人们的名称、语言、概念而存在的。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少年中国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数据修炼系统

    数据修炼系统

    诸葛翔本是修罗宗的预备弟子,为了领悟气劲,成为修罗宗正式弟子而努力。一次偶然机会,让他得到了超级游戏系统的“法宝”。此法宝在手,随着诸葛翔实力的提升,各种神奇的功能也一一揭露。人物版面,经验值体系,技能点,包裹空间,任务系统,小地图雷达,生活技能……且看他凭借手中的游戏系统,如何一飞冲天,名动天下……新书上传,《最后飞升》,书号:3388830,下面有链接直通车~~需要大家的支持~~
  • 娘亲来自现代

    娘亲来自现代

    她来自现代,却多了一个莫名身份的儿子……在这古代之中,她的姓氏与皇家重叠,弄得她必须得‘隐姓’……算了,不就是不说自己的姓氏吗?到时候就说自己叫什么名儿不就行了嘛~可是,连名字都跟皇家犯了冲!这,她还得‘埋名’呀……----“娘亲,我叫啥名字?”某个一脸单纯实际腹黑的小鬼问道。“你啊,好像是叫……”韩金凤犹豫了半天,她儿子到底叫啥嘞?“叫啥……”一群‘衣冠禽兽’在一旁等着答案。只要知道了这小娃姓甚名谁,说不定就能够找到他爹,然后……请君休妻!他(们)好接收啊……等了N久之后,韩金凤一拍大脑,这才对着自家儿子说道:“儿子啊!我决定了,你就跟我一样……叫韦卓!”“砰!”一群人跌倒不起。
  • 宫主,娶我可好

    宫主,娶我可好

    彼时……她是身世最好的大家闺秀,父亲手握重兵,母亲名盛帝都,外祖父三朝丞相;他是破落小镇平淡无奇的一名过客,一次重伤,为她所救。她将他藏在自己深闺,又为他一曲倾城,竞下上古玉簪,亲手为他簪发;他遇险、她以身相护、他以身相许……然而,他向她提亲当日,她却举家失踪,留下一言:我已有爱人,此行回家,便嫁他。再见……他是大胤国最尊崇的未来天子,经天纬地之才,空前绝后之纶;她是宫中小小琴师,籍籍无名,如履薄冰。他选妃当日,她暴露身份,不顾廉耻求嫁。他冷笑奚落,“好个攀龙附凤的沈意!若是沈相泉下有知,只怕也要含恨。”她含笑回应,“你若不娶我,我便将你不为人知的身份告诉皇上,让你的筹谋夭折在当下。”她说:“宫主,娶我可好?”他娶了她。世人都道,他宠她爱她刻骨,她中毒,他以身为她过毒,替她伤痛;她坠崖,他毫不迟疑追下,死生相随。却不想,他终是怨她恨她至极,他登基为帝前夕,亲自带人诛杀她和她的母亲,母女二人,血溅城门。彼时,她……已有身孕。都道新帝杀伐果决,必将成千古一帝;却不想,新帝登基只一年,便因疾驾崩,死于壮年。有宫中近身伺候之人道,新帝日夜思念亡妻,乃相思成疾……多年后。夜华宫宫主爱妻生辰,当朝天子亲自前往祝贺。有随行宫人却见,那夜华宫宫主竟是像极……先帝,而那宫主夫人却俨然是当日先帝那位……亡妻。---更多发嗲卖萌小剧场请关注微博:m.pgsk.com/u/3989894577我每更新一章就会即时在微博上闹一下你们造么?
  • 武控神魔

    武控神魔

    以魔为婢,世家子弟遭人陷害,父亲残废忠仆身陨;巧获大罗天经,重修五脉再锻筋骨!一朝出世,凌驾诸天之上……,魔以妖邪乱世,岳凡却能洞悉诸天之密操控神魔,以神为奴,斩尽仇敌霸绝天下!神以天威凌众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清凉菩提

    清凉菩提

    “菩提十书”之《清凉菩提》:我们不能只有知性,也应该充满清明的感情,知性是看见浩渺宇宙与众生心地都有星星,戌性则是让自己的心恒常亮着一颗星星。我们的星星在交会时有小小的感动、小小的开悟,互相闪烁、互相带来清凉,使我们能痛快积极地生活,并且珍惜人心。本书是菩提系列的第六部,给热恼的人间带来清凉,有如醍醐与甘露。
  • 森罗万象

    森罗万象

    是必然?还是偶然?原本是奴隶的人类青年踏上了成为贤者之路,命运的车轮无休止的转动,最终将走向何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盘龙

    盘龙

    大小的血睛鬃毛狮,力大无穷的紫睛金毛猿,毁天灭地的九头蛇皇,携带着毁灭雷电的恐怖雷龙……这里无奇不有,这是一个广博的魔幻世界。强者可以站在黑色巨龙的头顶遨游天际,恐怖的魔法可以焚烧江河,可以毁灭城池,可以夷平山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拥有‘盘龙戒指’的少年的梦幻旅程。
  • 禁宫绾暒传

    禁宫绾暒传

    人生如一梦,荣华总是喜。浮生能有几,贫富一般穷。当我摇身一变成为伯爵之女,代姊入宫荣登君王妃嫔,卷入争斗之中弥足深陷,才明了命运再由不……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