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46

第46章 韩愈 李翱的复兴儒学及其心性学说

隋唐时代,佛教盛行,儒学则在名教领域里居重要地位,儒佛斗争激烈。至韩愈、李翱,更是打着振兴儒学、反对佛教的旗号,把思想领域的反佛斗争推向高潮。韩愈、李翱的典型论说分别为道统说和复性说。

一、韩愈的道统说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唐代站在儒家立场上反佛的最著名人物。他写《谏迎佛骨表》,劝阻宪宗将佛骨迎入宫中供奉,表现了勇敢的精神。但他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原道》),企图用强迫僧尼还俗,烧毁佛经,没收佛寺的行政手段来摧毁佛教,是难以实现的,也是不可取的。

在哲学上,韩愈为了和佛教相抗衡,以道统说反对佛教的法统说。所谓“道”就是儒家的仁、义、礼、乐,纲常名教。《原道》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定名”,名称概念的特定内容。“虚位”,名称概念的抽象形式。这是说,普遍地“爱人”就是“仁”,发于行动而适当就是“义”,照着这个方向去做就是“道”,自我具备了仁义而无须向外求得就是“德”。仁与义有其确定的具体内容,道与德则并没有确定的具体含义。韩愈认为,道与德作为抽象范畴,是儒、释、道共同使用的,但各家所说的含义并不相同。他强调道与德必须和仁与义联系起来,才是“公言”,否则就是“私言”。韩愈用“公”和“私”来区分儒家与佛老,强调儒家仁义是为社会整体利益,指斥佛老只求“清静寂灭”的境界,是为一己的私利。应当肯定,韩愈反对佛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所谓的“公”,究其实质不过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罢了。这一点,联系他的“性三品”说就更清楚了。

韩愈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性三品”说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挥董仲舒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三等:上品之性,“善而已矣”,因为与生俱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而且纯粹整齐;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因为具有的五种道德参差不齐;下品之性,“恶而已矣”,因为五种道德都不具备。相应的,情也分为三等:上品之情,喜怒哀惧爱恶欲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没有过和不及;中品之情,七者表现得多少不当,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适中;下品之情,七者表现得或者过多,或者不及,完全不符合封建道德规范。韩愈认为,除了中品之性外,上品和下品都是不可改变的,“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所谓不移也”(《原性》)。上品的善性,经过学习,可以发扬光大,下品的恶性,不堪教化,只能用刑罚来使之减少犯罪。可见,韩愈认为仁义道德只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所具有,一部分人则是根本不可能具有的,只是被统治、镇压的对象。韩愈所谓的“公”只是地主阶级的“公”,他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只是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韩愈的道统说和以公私来区分儒家与佛老的观点,给宋明理学家以深刻的影响。

二、李翱的复性说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和韩愈一样,也以儒家思想排斥佛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复性书》三篇,进一步发挥了《中庸》和孟子的性善说,从而提出一套成“圣人”的理论,以与佛教的成佛学说相抗衡。

韩愈提出了“性三品”说,李翱修正了这种论点,提出性善情恶说。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复性书》)。这是说,人的本性是做圣人的基础,干扰、迷惑本性的是人的情感。情感是昏暗,七情从各个方面干扰本性,就使本性隐匿而不能扩充了。李翱认为,从性质上来说,性是善的,情是恶的。他以水火为譬喻,说:“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复性书》)人性如水、火,人情如沙、烟。水之性本是清澈的,水不清是由于有泥沙的缘故,火之性本是明亮的,火不明是由于有烟的缘故。

李翱还从性情产生根源的角度阐明了圣人与百姓的区别:“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同上)性出于“天命”,是天生的,人人先验地共有的。但是圣人得性而不为情所惑,是有性而未尝有情。百姓有性但为情所惑,不能自睹其本性。

李翱认为性善情恶,同时又认为“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因情以明”(同上),情由性生,性又要以情之昏方能显现它的明。但是这种观点又产生一种理论矛盾:善性为什么产生恶情呢?这又引出后来宋明理学家关于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

李翱认为,人性本是纯粹至善的,要成为圣人就要去情复性,达到“诚”的境界。他说:“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同上)意思是说,圣人的性原来就在“诚”的境界中,或行或止,或语或默,都合乎至善,贤人只要努力复性,坚持不懈,就能归源而达到“诚”。怎样复性呢?李翱通过发挥《中庸》的“诚则明”的思想来说明:“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同上)人的内心要绝对的寂静。这种寂静不是与动相对的静,而是动静皆离,即超乎动静的静。圣人寂然不动,而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圣人的智慧不是从见闻、思虑得来的,本性清明,就能照见天地万物。这也就是说,只要恢复“善性”的本来状态,就可以达到“至诚”的境界,成为圣人。

复性说是李翱为反对佛教而提出的,但由于以唯心主义反对佛教,结果他又把佛教的人性论引进自己的学说中来,例如,说:“诚者,定也,不动也。”(同上)“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著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同上)所谓“诚”,就是佛教所讲的“定”,就是不动心。所谓“致知”、“知之至”,就是心能明辨事物而又“不著于物”,不为物所累。这就是佛教的虽有性而未尝有情的思想。李翱把佛教的排除嗜欲爱憎之心的禁欲主义和儒家的“视听言行,循礼而动”的道德准绳结合起来,使自身的儒家唯心主义带有浓厚的僧侣主义色彩。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思维教训。李翱的“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的思想,后来到宋明理学家那里,就演变成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了。

同类推荐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热门推荐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吸血鬼:魅王的约会(全本)

    吸血鬼:魅王的约会(全本)

    斑驳深重的伤让他命悬一线,被袭的左眼已失去知觉,心在坠入黑暗的煞那,看到亮着灯的诊所。吸血鬼世界盛传,这诊所里的美女医生是医术精湛的天使,更是令人发指的妖精。他来不及追究什么天使妖精,一头冲进去……晕厥。她不只救了他的性命,还偷他东西,狂甩拍卖,大赚一笔!纵然他历劫沧桑的心能容纳天地,也咽不下这口恶气,他非要让那个该死的女人付出代价不可!可,就此开启的,是人“鬼”孽缘,还是无意中履行了前世的约定?莫名其妙的缠绵梦境,阴差阳错的庄重婚礼,当然,还有一个个如妖似仙的美男和可怕的阴谋。“我找了你两百年。”“我不是你要找的人。”他优雅伸手,将一个美若天使的小恶魔推到她面前,笑吟吟的说,“这是我们的儿子,已经200岁。”“不——”她桃花运向来单薄,男朋友都没有一个,哪里蹦出个儿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 霸天帝神

    霸天帝神

    方俊遭情敌陷害,却大难不死,巧得神秘石人入体。从此练就龙魂武道,天下功法融会贯通!诛仇敌,斩妖魔,踏上一条大帝之路!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周公姬(jī)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长兄伯邑(yì)考被殷(yīn)纣(zhòu)王烹(pēnɡ)死,次兄即武王姬发。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因此他和武王发都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之时,周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灭商的事业。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 三少爷的剑(古龙文集)

    三少爷的剑(古龙文集)

    天下第一的剑客,神剑山庄三少爷谢晓峰,厌倦了江湖,决定抛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隐姓埋名,化身为“没用的阿吉”,在社会的最底层打拼。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做一个“没用的阿吉”,也会遇上无法预计的事,最终他不得不重现江湖。更多精彩,尽在古龙武侠经典巨作:《三少爷的剑》。
  • 婚在迷途

    婚在迷途

    他人前逢场作戏,她便同他虚以委蛇;他人后反复无常,她便同他小心斡旋。明明只是一场契约,可她却误陷豪门三年。于是:他人前逢场作戏,她便同他虚以委蛇;他人后反复无常,她便同他小心斡旋。明明约定好三年后离婚,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拉长战线,而且理由充足。直到有一天,他面无表情地对她说:你赢了,离婚吧!
  • 重生之毒妃风华

    重生之毒妃风华

    金陵山上。四周种满了白色的风铃草,微风拂过,仿佛在奏响一首优美的旋律。那山中一条蜿蜒的路仿佛一条盘踞的龙。金陵王朝每一位要登基的皇帝都会步行上金陵山,为百姓祈福,给自己正名。柳金祥身着明黄的龙袍,心情愉快的向着山上而去,不让人在周围跟着。司徒之妙一袭洁白的宫装,突然出现在刘金祥前面,挡住他的去路。只听见她声音沙哑的问:“陛下这是准备为自己正名了吗?”柳金祥没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