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25

第25章 宋元明清时代真理观(2)

(一)“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

真理是否是客观的?宋明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十分激烈。陆王学派主张“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否定真理的客观性。王夫之反对这种观点,承认客观真理,他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张子正蒙注·至当篇》)“理”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道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们循着它就可以得到认识。又说:天下固有之理谓之道,吾心所以宰制乎天下者谓之义。道自在天地之间,人且合将去,义则正所以合者也。均自人而言之,则现成之理,因事物而著于心者道也;事之至前,其道隐而不可见,乃以吾心之制,裁度以求道之中者义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孟子·公孙丑上篇》)“道”,指事物中固有的理。“义”,指人心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正确反映就是客观真理。王夫之认为,在事物之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真理是客观的。

王夫之还从自然与人、客观规律与主观反映的关系方面,批判“心即理”的观点,他说:以本言之,则天(自然)以化生,而理以生心。以末言之,则人以承天,而心以具理。理以生心,故不可谓即心即理,诿人而独任之天。心以具理,尤不可谓即心而即理,心苟非理,理亡而心尚寄于耳目口体之官以幸免于死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孟子·尽心上篇》)这是说,自然界派生出人,而客观规律反映到心中。人秉承自然界,而心能反映客观规律。理和心的关系是“理以生心”,“心以具理”,不能说“即心即理”,心就是理。事实上,没有理时,心还能依靠耳目口体等器官而存在。这里,王夫之对于人的认识的产生与被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的论述是不准确的,但其倾向还是唯物主义的。王夫之又说:“天下之义理,皆吾心之固有。”(《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离娄下篇》)“义理”,指道德准则。王夫之的这个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与朱熹的“心具众理”的思想分不清界限了。

(二)“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

王夫之对于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

王夫之认为道理是无穷的,人的认识不能穷尽所有的道理,是有限的,他说:言道而不穷以理,非知道者矣;言道者而用其耳目思虑以穷理于所穷,吾不敢以为知道者也。(《周易外传》卷七《说卦传》)这是说,要认识道就要穷理,不穷理,不能说是认识了道;以为用思维能够穷尽所有的理也是不可能的。由此,王夫之又强调人类的认识任务是无限的,王夫之从多方面论证了这个论点:

1.道无限与个人认识能力有限。王夫之认为,人类感觉器官的认识作用是有限的,思维器官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他说:“圣贤之所谓道,原丽乎万物而有,而事物之所接于耳目与耳目之得被于事物者,则有限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中庸·第一章》)又说:“目所不见之有色,耳所不闻之有声,言所不及之有义,小体之小也。至于心而无不得矣。思之所不至而有理,未思焉耳。”(《思问录·内篇》)王夫之继承孟子的以感官为“小体”、心为“大体”的观点,认为感官作用与感性认识有局限,心的作用高于感官作用,这有合理因素,认为心的思维作用是“无不得”则是不正确的。王夫之又认为任何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他说:道之在天下也,岂有穷哉?以一人之身藐然孤处于天地万物之中,虽圣人而不能知不能行者多矣。(《周易内传》卷二《谦》)天下的道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与天地万物相比是很藐小的,即使是圣人也有很多事物不能知,有很多事不能行。

2.事物无限多,难以穷尽它的全貌和细节。王夫之认为,同一类的事物只有一种相同的理,而包含同一理的同类事物的具体数量可能是无限多。人们能了解同类事物的理,而不可能了解同类事物的每个具体事物。他说:“天下之思而可得、学而可知者,理也;思而不能得、学而不能知者,物也。”(《宋论》卷十二)王夫之以树叶为例,说:“大木之叶,其数亿万,求一相肖而无毫发之差者无有也。”(同上)同类事物虽有共同的理,但又各有各的特殊性,要穷尽认识是困难的。而且,同类事物又在不断地变化,“变之余又有变焉,流而览之,一日夜之间,而不如其故”(同上),要穷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的认识,更是不可能的。

3.日求上进。道无穷,物无限,而认识能力有限,认识结果也有限,究竟如何解决认识能力有限和知识无限的矛盾呢?王夫之反对《庄子》的“以有涯随无限,殆矣”的消极态度,而主张采取日求上进的积极态度。他说:君子知此,念道之无穷而知能之有限,故学而知不足,教而知困,歉然望道而未之见其于天下也,则匹夫匹妇胜予是惧而不忍以骄亢伤之,故虽至于圣且不自圣,以求进德于无已,而虚受万物以广其仁爱,斯则谦而有终矣。(《周易内传》卷二《谦》)这是说,君子看到了道无穷和认识能力有限的矛盾,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绝不骄傲,即使成为圣人也不以圣人自居,谦虚谨慎,广泛求取新知。这的确是一种正确的求知态度。

(三)“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认为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是相对待而存在的,他说:凡言理者,必有非理者为之对待,而后理之名以立。犹言道者必有非道者为之对待,而后道之名以定。(《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孟子·尽心上篇》)“理”、“道”都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王夫之说:天下有公是,而执是则非;天下有公非,而凡非可是。善不可谓恶,盗亦窃仁义;恶不可谓善,君子不废食色;其别不可得而拘也。(《周易外传》卷七《说卦传》)王夫之认为是非善恶都是转化的,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理学家们强调永恒天理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当然王夫之所讲的公是是非和善恶的标准,仍然是也只能是以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依归。

是非善恶是相对的,那么检验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王夫之认为检验的标准是“行”,是“力行”,即尽力践行。他说: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效”,效果,效验。行可以得到知的效果,知却不能得到行的效果。也就是说,知必须以行为效验,行却不能以知为效验,只有行才能检验知的真伪。又说:“知而不行,犹无知也。”(《四书训义》卷九)知而不行,等于无知。

怎样以行验知呢?王夫之说:我今所以知两间之有者,目之所遇,心之所觉,……人可以与其事而乃得以亲用之者也。(《周易外传》卷七《说卦传》)人对对立事物的认识,要用感官的感觉和心的思维作用,还要亲自参与其事有所受用,这是取得真知的方法。他还举例说:若夫阳燧可致,钻木可取,方诸可聚,引渠可通,炀之瀹之而盛,扑之之而衰,虽阴阳之固然,而非但以目遇、以心觉也,于是而始知有水火。(同上)如果人们能用“阳燧”钻木取火,用“方诸”聚水,开渠通水,通风使火变旺,疏导使水变盛,又能扑灭火,堵住水,这样就是真正认识了水火的性质和规律,获得了真知。

王夫之有时也用“征”、“验”来说明行对知的检验作用。他说:“言天者征于人,言心者征于事,言古者征于今。”(《张子正蒙注·有德篇》)天道要有征于人事,思想观念要有征于事实,历史要有征于现实。就是要有事实的检验和证明。又说:“学者之于仁,其或存或去之实,则于其好恶验之矣。”(《四书训义》卷八)一个学者是不是“仁”,要通过他的好恶的行动来检验。

王夫之结论性地说: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四书训义》卷十三)

甚哉,力行者之难也,而知固不可恃以为真知。(《四书训义》卷二)只有“力行”才能知“知”之真。“力行”是检验知识的标准。

王夫之以行为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的重大成果,代表了古代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思想所作的最有力的理论反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所讲的行主要是道德践履,并不包括阶级斗争实践,对于生产斗争实践也只有略有涉及,这是他的理论局限。

七、颜元的“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的命题

颜元重视“习行”,强调知识必须通过“实用”、“践履”来检验,他和王夫之一样,也阐发了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颜元认为分清言论的是非是很重要的,他说: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虽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不必附和雷同也。(《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学问》)言论不应以同异论,而应以是非论。是,即使是少数人的观点也不能改变,不能放弃;非,虽然多数人赞同,也绝不能随声附和。这也体现了颜元的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坚定立场。

同类推荐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热门推荐
  • 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点。苏德战场上规模空前的决定性会战。苏德战场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 代嫁之狂傲庶妃

    代嫁之狂傲庶妃

    长的丑,爹不疼娘不爱,不受混蛋太子宠爱?那又如何?她暮云桑,可是21世纪金牌杀手,压根就不是那个淹死湖底,替姐出嫁的卑微太子妃,她可受不来一星半点的窝囊气!至于北辰默风那丫的,就算是个太子,惹毛她,照样剥皮抽筋削骨一条龙伺候!哼,姐就是这么狂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寄往初夏的风筝

    寄往初夏的风筝

    纪念那个相信爱情,爱做梦的年纪,纪念那些曾在我们的青春中出现的他和她,那个雨天对于高中女生初夏来说,是命运之路中的一块里程碑。初夏遇到了“黑车司机”徵渊,成了他灰暗生命中的一道曙光,而她却对初次见面的“堂哥”元江一见钟情。同时,徵渊的命运又被青梅竹马的余晴果紧紧纠缠,无力逃脱……命运将四个人紧紧缠绕在一起,他们的爱情,将如何开花结果?
  • 听心痛的声音

    听心痛的声音

    是最好的朋友,曾经靠过对方的肩,握过对方的手,亲过对方的脸颊,抱过对方柔弱的身体,我们手牵手,也曾不断地在对方耳边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可是。小甜,丢丢,又从什么时候变得分隔两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本书融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知识,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的故事和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将晦涩的专业知识寓于轻松的故事中,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
  • 健康是想出来的

    健康是想出来的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生的根本就是养心。不良心境是健康的毒草。所以一定要经常注意调适自己的心境。健康靠自己,良好心境关乎一生的健康与幸福。学会驾驭心境,别让不良心境害了您。好心境是“想”出来的。驾驭心境之道就是“想”就是通过主观努力调适心境。因为心境也会受到主观意志的控制。勿庸置疑,我们能够驾驭心境。人生旅途中,无论您遇到多么烦心的事儿,都应该学会利导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慢慢地,您就会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由此,您的养心就步入了正轨。
  • 诱宠追妻荡漾

    诱宠追妻荡漾

    “夏无双,冰毒的滋味如何?”十八岁的订婚夜,青梅竹马的未婚夫亲手将含有毒品的红酒送入她口。一夜之间,天之骄女沦为家族罪人被扫地出门,身上更是被贴上了吸毒叛逆少女的标签,随处可见她的新闻头条,而堕落俨然成为她的代名词。为躲避迫害她的恶徒,逃跑中犯毒瘾的她无意撞入如月华般的他怀中,“救我…”凤眸中波光微微闪烁,他咬破手指送入她唇中,“好。”“……”是毒瘾...不是吸血鬼好么...他是近年来以雷霆之势横扫整个S市的楚氏地产董事长,楚氏六少之首,单单想到他的名字,仿佛就能看到那唇角带笑的精致容颜。他说:“在我身边,你只需做你想做的,不用问你该做什么。”只是...他是否真如表面那般简单?温润?诱妻之计,宠为上策;追妻之路,宠爱无度且看我们的天哥如何让无双在戒毒的同时染上他这个永远也戒不掉的瘾
  • 穿越之冷宫妖娆

    穿越之冷宫妖娆

    专注出墙一百年!欧诺被雷劈穿了,在她抓小三的时候。穿回古代,迎接她的是后宫“小三”三千人……且看小三专业斗士与三千小三不得不说的故事。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9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9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沙漠之城

    沙漠之城

    埃及,一个充满了妖艳而疯狂气息的沙漠之域。旅行探险家本尼西本想在这里体验一番奇妙的异域风情,探寻传说中的法老秘宝,却意外地被骗入地底洞穴,命悬一线。正当他想方设法、挣扎求生之时,愕然发现在这无垠的沙海之下,竟掩埋着具具血骨寒尸,匪帮的掠夺、部族的仇恨、“复仇之子”的追杀……周旋于这种种邪恶阴谋之中的本尼西,究竟能否逃出生天,并拯救被困于牢笼之中的无辜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