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24

第24章 宋元明清时代真理观(1)

一、张载的“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说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真理观,内容比较复杂,他重视实践经验,说:“欲问耕则君子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夷狄不如问夷人,问财利不如问商贾。”(《经学理窟·气质》,见《张载集》,267页。)这含有以实践经验为检验是否具有生产等知识的思想因素。但是,他更多地又是以“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张载强调“共见共闻”是认识正确性的标准,他说:独见独闻,虽小异,怪也,出于疾与妄也;共见共闻,虽大异,诚也,出阴阳之正也。(《正蒙·动物篇》,见《张载集》,20页。)这是说,个人的见闻,即使是微小的不同,也是不正常的,是由于个人的疾病与幻觉造成的。众人的共同见闻,虽然是大异,如见疾风迅雷、山崩海啸,是阴阳变化的正常表现,是可以相信的。张载提出群众的共同见闻的可靠性要超过个人的见闻,这对于防止个人主观随意判断的错误,是有可取之处的。以众人的共同见闻作为感性认识的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感觉有时并不正确,共同的见闻也不都是正确的,如古代许多人错误地相信地球不动说和地球中心说,就是例证。再者,个人的见闻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历史表明,新的真理在开始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经过长期的检验,曲折的斗争,才逐步为大家所公认。还有,见闻即使是多数群众的见闻,仍然是主观范畴内的东西,用见闻去衡量见闻,用认识去鉴别认识,就取消了检验真理的客观准绳。张载还把众人的“共见”归结为心的同一,说:“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经学理窟·诗书》,见《张载集》,256页。)认为众人心的同一,即共同承认就是义理,这也就是以共同承认为真理标准。实际上,认识自身是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它需要另一个尺度即实践来衡量。唯物主义者张载承认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强调认识必须来源于客观对象,但是,他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出发,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实质上陷入了主观主义,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思维教训。

张载还提出“断事无失”为真理标准,他说:吾学既得于心,则修其辞命,辞无善,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矣。(《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引,见《张载集》,383页。)一种学说思想,命题正确,用以判断事情没有错误,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应当说,张载的论断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承认思想判断,要经过学习,用正确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正确表达逻辑推论的肯定:“断事无失”也包含有学说思想要在行动中得到证明的思想因素。但是,断事是否有失,归根结底应当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张载所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的。

二、朱熹的“合内外之理”的思想

宋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曾经发表过“事至物来,便格取一个是非”(《朱子语类》卷十八)的命题,但由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立场,又主张“理”是独立于万物而存在的,人心又具有“天理”,这样,求知的途径和任务就在于“合内外之理”,也就是主张依据同源的道理推致真知。所以朱熹又重视“推致”,有时也讲“比验”。

朱熹在《大学》的关于“格物致知”的“补传”中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主张“格物之理,以致我之知”(同上)。朱熹所讲的“理”,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含有客观事物的必然性的意义,主要是指体现天理的忠、孝、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朱熹认为,万物体现着天理,人心具有天理,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合内外之理”。《朱子语类》卷十五载:问:格物须合内外始得?曰:他内外未尝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则因其理之自然以应之,便见合内外之理。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合内外之理”,是内心具有的理与外物所体现的理相应、相合。理本是一个,可以相合。内外之理相合,也就求得了真知,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这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朱熹重视在“合内外之理”的过程中应用“推致”的方法,他说:“致知者,推致其知识而至于尽也。”(《朱子语类》卷十八)“推”,指依理“推通”;“致”即“格致”。知识要由格致而来,依理性推类而尽。所以在回答“以类而推之”的问题时,又说:“是从已理会得处推将去,如此便不隔越。”(同上)朱熹认为,从已知推未知,应当“穷格于已发现之后”,“须是内外本末,隐显精粗,一一周遍”(同上),而且还强调,比如吃果子,“穷到尽头,若是里面核子未破,便是未极其至也”(同上)。就是说,要“推致”未知的理,要深刻、全面,努力寻求真理核心,以极致其真知。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朱熹过分夸大“推理”的作用,则是片面的。

朱熹还重视“比验”的方法,他说:向来某在某处有讼田者,契数十本,中间一段作伪。自崇宁政和间,至今不决;将正契及公案藏匿,皆不可考。某只索四畔众契,比验前后所断,情伪更不能逃者。穷理亦只是如此。(同上)“情伪”,即真伪。这是通过实际的比较验证,加以综合推断,以判断真伪。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中的剩余法,就是判明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方法。朱熹认为,“穷理”也应当用“比验”的方法,这是他的科学态度的表现。虽然朱熹的“致知”大多是主观的推论,但是对于他所讲的合理方法,也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朱熹还主张以能否实行作为是否具有真知的标志,他说:“知而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杂学辨·张无垢中庸解》,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这包含了以行检验真知的思想因素,是有其合理意义的。但是,朱熹又说:“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途,方始有味。”(《朱子语录》卷十八)这是反对实践的倾向。还应当指出的是,朱熹所讲的是非就是善恶,他说: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徇其非则为恶。事亲须是孝,不然,则非事亲之道;事君须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道。凡事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朱子语类》卷十三)是即善非即恶,是非即道德上的善恶观念。这种以善恶论是非,也就把真理观归结为道德观了。把认识真理问题引上道德学说的狭窄领域,也是朱熹真理观的重要缺陷。

三、叶适的“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的命题

南宋唯物主义者叶适,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他批评唯心主义的观点,说:“奈何舍实事而希影象,弃有用而为无益?”(《习学记言》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七言律诗》)强调不研究实事,一味追求空幻的东西是无益的。他主张以实事为检验言论和原则的标准,说: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五《进卷·总义》)“器”,指具体事物。“道”,指抽象原则。叶适认为只有和客观事物、历史经验相符合的言论、原则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批评和讥刺程、朱等人的错误,无视耳目的见闻,理论经不起事实的检验。虽然叶适的观点具有狭隘的经验论性质,从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发展史来说,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前进。但是,这种观点对于反对当时盛行的程朱一派的理学思潮是有积极作用的。

叶适还强调判断言论的是非真伪,必须周密地、全面地观察和掌握事物,他说: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二《外稿、法度总论一》)“尽观”,就是全面观察分析问题。他在赞扬姚宽的论著考证翔实足信时,更是结论性地说: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九《题姚令威西溪集》)叶适突出地强调认识的全面性,强调只有详尽考察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这对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王守仁的“是非只是个善恶”和“良知是自家底准则”的思想

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都倾向于道德论和认识论的融合,以体认天理为道德修养和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陆九渊继承程颢的思想,强调“心即理”,以心中的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的最高原则。王守仁吸收程朱的混同道德论和认识论的思想,继承陆九渊的哲学路线,也强调是非就是善恶,并提出良知是分辨是非的准则的观点。

王守仁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思。(《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是非就是善恶,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善恶之心。又说: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这些子(指良知)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传习录中》,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善恶、诚伪、真妄、是非都离不开“良知”,离不开对“良知”的体察,也离不开“良知”的判断。是善是恶,是是是非都以是否符合心中固有的“良知”为标准。王守仁又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里的准则指道德准则,“良知”是道德上的是非准则。这个准则是人人先天地具有的。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赋观念,人们思维判断的是非邪正,都是良知所自知的。因此,正确的认识,只需向内心追求。“重为己之学,不重效验”(《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客观的效验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王守仁还把“良知”说成“真知”,并强调实行“良知”才是“真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王守仁视是非为善恶,把认识引到伦理规范中去,这是和朱熹的主张一致的。他主张以“良知”为是非善恶的准则,极力向内心追求所谓天赋的真理,这又是他区别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也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的思想特征。

五、李贽的“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说

李贽,号卓吾,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明代进步思想家。曾做过二十多年的地方官,信奉佛教,晚年专门从事著述讲学,因批判某些传统礼教,而遭到统治者的迫害,后自杀而死。李贽深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王守仁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宣传相对主义的真理学说,对当时统治阶级以传统伦理标准作为认识是非标准的谬说,给以猛烈的抨击。

(一)排斥闻见道理的“童心”说

李贽继承与改造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了“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童心”即“真心”、“本心”,指像儿童那样淳朴无疵的心。李贽认为,一个人失去“童心”,也就不是真人了。在他看来,人们后天所得的见闻道理是“童心”的障碍,他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同上)见闻道理都是假的,不合童心。李贽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它实际上又是对当时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政治批判之音。李贽认为“六经”、《论语》和《孟子》也都是一些史官们随便吹嘘之词,或弟子们的随意记录,有头无尾,前后不一,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同上),绝不是“万世之至论”,绝不应轻信。这说明李贽的“童心”说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所不同,是排斥儒家义理,反对封建正统道德观念的,这是它的进步意义所在。但是,“童心”说宣扬抽象本心,排斥见闻道理,这是唯心主义的。“童心”说还和“生知”说相联系,李贽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焚书》卷一《答周西岩》)人人都是生知的。可见李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是非无定质,无定论”

在“童心”说和“生知”说的基础上,李贽肯定是非的变化,而否定是非的界限,他说: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无定质”,是非没有固定的性质,即没有规定和界限,“是”可以不是“是”,“非”可以不是“非”。“无定论”,没有确定的论断,此可以以“是”为“非”,彼可以以“非”为“是”,无法取得一致的定论。是非可以并行不悖。李贽认为真理与谬误是因人因时而异的,是个人主观的,完全相对的。这就否定了是非的客观标准,否定了客观真理。

(三)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从“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标准。汉代以来,孔子逐渐被统治者神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思想言论被奉为绝对真理和判断是非的准绳。朱熹就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违反孔圣人之言,就被斥为“异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贽起来反对,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认为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也就没有是非了。孔子的是非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是非,是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是相对的。李贽的观点在当时对于打破孔子的偶像崇拜,打破传统的思想教条,打破传统的道德信条,都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六、王夫之的“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和“力行而后知之真”的学说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先行者的真理观,吸收和改造朱熹的“即物穷理”的某些方法,批判陆王的“心即理”的观点,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以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等问题,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类推荐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谋杀1990

    谋杀1990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蝶魇

    蝶魇

    极其喜欢蝴蝶的年轻的漂亮姑娘的男朋友不断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漫天飞舞的蝴蝶如梦魇一般缠绕着一位又一位的年轻男子,姑娘怪异的习惯、不能被打开的暗室、怪异的噩梦,随着故事的进展,谜团一步一步解开……
  • 神秘鬼神的新妃:冥媒正娶

    神秘鬼神的新妃:冥媒正娶

    他以他的方式宠爱着她。他是用意念掌控生死的鬼神,“任你横行六界算不算?”她瞬间感觉鸡同鸭讲,她是魂魄患有恶疾的仙……他说,我回头率都没了!”她气愤不已质问,小心他的眼睛!”他默然片刻,若我无法救回你,“你不是说给我自由吗?”眸光阴沉,替嫁新婚夜,“谁敢看你一眼,能退货吗?他淡然抬眸,便陪着你万劫不复!绝宠+搞笑+无小三+无大虐+生死大爱!【简介废,遇上要嫁的夫君!亲,跳坑吧,“你能离我远点吗?有你在,我会给你们一场不一样的穿越】
  • 孕妇也穿越:误撞轩王心

    孕妇也穿越:误撞轩王心

    都说女人不坏男人不爱,梦中泡了个绝色帅哥有错吗?可谁知这样也能怀孕!YYD,原来睡觉也能穿越。好不容易说服老妈留下这个孩子,但也不用让她再穿吧?咦,她穿到哪里了?好像是坏了某人的好事。“你们继续……”象征性的捂着眼,非礼勿视,她可是啥也没看见,可帅哥发火了,说她……甚至不相信她肚中的孩子是他的!王爷有什么了不起,她又不是他的妻,他凭什么指责她?????????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天道逍遥录

    天道逍遥录

    七界在混沌开始之后的数万年中,终于是走向了混乱的道路,一场以人界为起点的动乱逐渐走向无法控制的边缘。上古始祖盘留下轮回天道,为天地万物划定规则。无人知晓轮回天道到底是什么,但必定和七界中心人界有关,于是无数秘密势力在人界展开残酷的斗争。传闻:得天道者,掌六道轮回!主人公颜天,从一个孕育千年的鬼胎,一步步走向力量的巅峰,最后探索出何为天道轮回!
  • 伯爵的妖精

    伯爵的妖精

    她和他是青梅竹马。他曾对她说要把戒指戴在她的无名指上。她以为可以和他幸福的过一辈子,却不曾想几日后她却要参加他的婚礼。他是令所有大家长满意的伯爵,拥有者金钱与权力。在见到这只小白兔后,便一口就吃定了她。因为爷爷的一场赌bo,她变成了他的秘书!从此便展开了小白兔与桃花狼的对抗!片段一:某女胃不舒服:“呕~”某男立刻从沙发上站起:“你怀孕了?是不是柳向阳那混小子的!”“去死!向阳哥哥跟你这个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才不一样。”“太好了,还好他是个正人君子,要不然我马上就废了他。”“混蛋!”“乖,宝贝,再叫一声听听。”…片段二:“把你的爪子拿开!”“我知道你已经完事了。”“诶?”“卫生间里都干净了。”“桃花狼!你变。态!”“谁让你不准确告诉我你的生理期的。本少也是没办法。”片段三:结婚后的某一天。“桃花狼,你叫什么名字?”…“我问你呢!”“你和谁结婚了?”“我这不是在问你吗?”“夏谨言。你这是对你丈夫的极大侮辱!”“不说拉到!”喜欢此文的朋友请点击收藏,玲子感激不尽,当然在评论区,唠上几句,玲子更是相当欢迎、桃花狼——已由yoguat空亲收养小言言——已由小purple亲收养本文又名:《360°我爱你》。因数字不能显示所以改了。事先说明:宠文+一对一。玲子是第一次动手写这类文,所以一切都在检测中,拒绝任何言语上的攻击。推荐一本玲子喜欢的文文:懒人的不良主母——
  • 穿过骨头爱上你

    穿过骨头爱上你

    我不知道我与桃笙之间的爱到底是雾是树还是旷野,我只知道离开他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我忧伤因为我心中的爱。它像藤蔓一样,纠缠得我不能自拔……桃笙,我从未奢望,有一个人会不计较我的过往,而真心真意爱上皮囊后的这具朽骨。有时在想,我们的初遇,我忘掉了。你会不会也这么把我忘得一干二净呢?或许对你来说,记住我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白骨妖精无甚好处,尽管我想留在你的记忆里……或许你的话是我想太多了,或许我是不清醒。我把自己画进了一个时空的圈子里,画地为牢,然后就这么固守着对你的心存希望。我是不是很傻?那天晚上睡着之后我习惯性的转身,然后顺理成章抱住你的脖子。听你说,乖,安心睡,有我在。你嘴角柔软的弧度,温暖的掌心,十指相扣,所有的都是我所期待的……作者话:这是一个幽默搞笑而又抵死缠绵的爱情故事。(当你看够婴儿看够未成年看够不伦看够虐恋,你不妨点开此文,它将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凌歌的作品:[完结]《顺手牵‘狼’》:[完结]《钦差女国舅》:[完结]《殿前欢》:(此文已入半价书库)假如你喜欢凌歌的文字,假如你相信凌歌,请注册会员收藏以及推荐投票,你的支持,永远是凌歌的动力!!我的圈子我做主:http://m.pgsk.com欢迎亲们加入探讨!~~~~~~~~~~~~~~推荐好友无意宝宝的火文:《七夜宠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