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24

第24章 宋元明清时代真理观(1)

一、张载的“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说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真理观,内容比较复杂,他重视实践经验,说:“欲问耕则君子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夷狄不如问夷人,问财利不如问商贾。”(《经学理窟·气质》,见《张载集》,267页。)这含有以实践经验为检验是否具有生产等知识的思想因素。但是,他更多地又是以“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张载强调“共见共闻”是认识正确性的标准,他说:独见独闻,虽小异,怪也,出于疾与妄也;共见共闻,虽大异,诚也,出阴阳之正也。(《正蒙·动物篇》,见《张载集》,20页。)这是说,个人的见闻,即使是微小的不同,也是不正常的,是由于个人的疾病与幻觉造成的。众人的共同见闻,虽然是大异,如见疾风迅雷、山崩海啸,是阴阳变化的正常表现,是可以相信的。张载提出群众的共同见闻的可靠性要超过个人的见闻,这对于防止个人主观随意判断的错误,是有可取之处的。以众人的共同见闻作为感性认识的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感觉有时并不正确,共同的见闻也不都是正确的,如古代许多人错误地相信地球不动说和地球中心说,就是例证。再者,个人的见闻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历史表明,新的真理在开始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经过长期的检验,曲折的斗争,才逐步为大家所公认。还有,见闻即使是多数群众的见闻,仍然是主观范畴内的东西,用见闻去衡量见闻,用认识去鉴别认识,就取消了检验真理的客观准绳。张载还把众人的“共见”归结为心的同一,说:“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经学理窟·诗书》,见《张载集》,256页。)认为众人心的同一,即共同承认就是义理,这也就是以共同承认为真理标准。实际上,认识自身是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它需要另一个尺度即实践来衡量。唯物主义者张载承认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强调认识必须来源于客观对象,但是,他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出发,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实质上陷入了主观主义,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思维教训。

张载还提出“断事无失”为真理标准,他说:吾学既得于心,则修其辞命,辞无善,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矣。(《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引,见《张载集》,383页。)一种学说思想,命题正确,用以判断事情没有错误,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应当说,张载的论断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承认思想判断,要经过学习,用正确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正确表达逻辑推论的肯定:“断事无失”也包含有学说思想要在行动中得到证明的思想因素。但是,断事是否有失,归根结底应当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张载所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的。

二、朱熹的“合内外之理”的思想

宋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曾经发表过“事至物来,便格取一个是非”(《朱子语类》卷十八)的命题,但由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立场,又主张“理”是独立于万物而存在的,人心又具有“天理”,这样,求知的途径和任务就在于“合内外之理”,也就是主张依据同源的道理推致真知。所以朱熹又重视“推致”,有时也讲“比验”。

朱熹在《大学》的关于“格物致知”的“补传”中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主张“格物之理,以致我之知”(同上)。朱熹所讲的“理”,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含有客观事物的必然性的意义,主要是指体现天理的忠、孝、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朱熹认为,万物体现着天理,人心具有天理,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合内外之理”。《朱子语类》卷十五载:问:格物须合内外始得?曰:他内外未尝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则因其理之自然以应之,便见合内外之理。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合内外之理”,是内心具有的理与外物所体现的理相应、相合。理本是一个,可以相合。内外之理相合,也就求得了真知,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这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朱熹重视在“合内外之理”的过程中应用“推致”的方法,他说:“致知者,推致其知识而至于尽也。”(《朱子语类》卷十八)“推”,指依理“推通”;“致”即“格致”。知识要由格致而来,依理性推类而尽。所以在回答“以类而推之”的问题时,又说:“是从已理会得处推将去,如此便不隔越。”(同上)朱熹认为,从已知推未知,应当“穷格于已发现之后”,“须是内外本末,隐显精粗,一一周遍”(同上),而且还强调,比如吃果子,“穷到尽头,若是里面核子未破,便是未极其至也”(同上)。就是说,要“推致”未知的理,要深刻、全面,努力寻求真理核心,以极致其真知。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朱熹过分夸大“推理”的作用,则是片面的。

朱熹还重视“比验”的方法,他说:向来某在某处有讼田者,契数十本,中间一段作伪。自崇宁政和间,至今不决;将正契及公案藏匿,皆不可考。某只索四畔众契,比验前后所断,情伪更不能逃者。穷理亦只是如此。(同上)“情伪”,即真伪。这是通过实际的比较验证,加以综合推断,以判断真伪。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中的剩余法,就是判明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方法。朱熹认为,“穷理”也应当用“比验”的方法,这是他的科学态度的表现。虽然朱熹的“致知”大多是主观的推论,但是对于他所讲的合理方法,也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朱熹还主张以能否实行作为是否具有真知的标志,他说:“知而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杂学辨·张无垢中庸解》,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这包含了以行检验真知的思想因素,是有其合理意义的。但是,朱熹又说:“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途,方始有味。”(《朱子语录》卷十八)这是反对实践的倾向。还应当指出的是,朱熹所讲的是非就是善恶,他说: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徇其非则为恶。事亲须是孝,不然,则非事亲之道;事君须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道。凡事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朱子语类》卷十三)是即善非即恶,是非即道德上的善恶观念。这种以善恶论是非,也就把真理观归结为道德观了。把认识真理问题引上道德学说的狭窄领域,也是朱熹真理观的重要缺陷。

三、叶适的“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的命题

南宋唯物主义者叶适,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他批评唯心主义的观点,说:“奈何舍实事而希影象,弃有用而为无益?”(《习学记言》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七言律诗》)强调不研究实事,一味追求空幻的东西是无益的。他主张以实事为检验言论和原则的标准,说: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五《进卷·总义》)“器”,指具体事物。“道”,指抽象原则。叶适认为只有和客观事物、历史经验相符合的言论、原则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批评和讥刺程、朱等人的错误,无视耳目的见闻,理论经不起事实的检验。虽然叶适的观点具有狭隘的经验论性质,从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发展史来说,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前进。但是,这种观点对于反对当时盛行的程朱一派的理学思潮是有积极作用的。

叶适还强调判断言论的是非真伪,必须周密地、全面地观察和掌握事物,他说: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二《外稿、法度总论一》)“尽观”,就是全面观察分析问题。他在赞扬姚宽的论著考证翔实足信时,更是结论性地说: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九《题姚令威西溪集》)叶适突出地强调认识的全面性,强调只有详尽考察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这对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王守仁的“是非只是个善恶”和“良知是自家底准则”的思想

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都倾向于道德论和认识论的融合,以体认天理为道德修养和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陆九渊继承程颢的思想,强调“心即理”,以心中的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的最高原则。王守仁吸收程朱的混同道德论和认识论的思想,继承陆九渊的哲学路线,也强调是非就是善恶,并提出良知是分辨是非的准则的观点。

王守仁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思。(《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是非就是善恶,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善恶之心。又说: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这些子(指良知)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传习录中》,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善恶、诚伪、真妄、是非都离不开“良知”,离不开对“良知”的体察,也离不开“良知”的判断。是善是恶,是是是非都以是否符合心中固有的“良知”为标准。王守仁又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里的准则指道德准则,“良知”是道德上的是非准则。这个准则是人人先天地具有的。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赋观念,人们思维判断的是非邪正,都是良知所自知的。因此,正确的认识,只需向内心追求。“重为己之学,不重效验”(《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客观的效验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王守仁还把“良知”说成“真知”,并强调实行“良知”才是“真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王守仁视是非为善恶,把认识引到伦理规范中去,这是和朱熹的主张一致的。他主张以“良知”为是非善恶的准则,极力向内心追求所谓天赋的真理,这又是他区别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也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的思想特征。

五、李贽的“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说

李贽,号卓吾,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明代进步思想家。曾做过二十多年的地方官,信奉佛教,晚年专门从事著述讲学,因批判某些传统礼教,而遭到统治者的迫害,后自杀而死。李贽深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王守仁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宣传相对主义的真理学说,对当时统治阶级以传统伦理标准作为认识是非标准的谬说,给以猛烈的抨击。

(一)排斥闻见道理的“童心”说

李贽继承与改造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了“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童心”即“真心”、“本心”,指像儿童那样淳朴无疵的心。李贽认为,一个人失去“童心”,也就不是真人了。在他看来,人们后天所得的见闻道理是“童心”的障碍,他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同上)见闻道理都是假的,不合童心。李贽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它实际上又是对当时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政治批判之音。李贽认为“六经”、《论语》和《孟子》也都是一些史官们随便吹嘘之词,或弟子们的随意记录,有头无尾,前后不一,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同上),绝不是“万世之至论”,绝不应轻信。这说明李贽的“童心”说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所不同,是排斥儒家义理,反对封建正统道德观念的,这是它的进步意义所在。但是,“童心”说宣扬抽象本心,排斥见闻道理,这是唯心主义的。“童心”说还和“生知”说相联系,李贽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焚书》卷一《答周西岩》)人人都是生知的。可见李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是非无定质,无定论”

在“童心”说和“生知”说的基础上,李贽肯定是非的变化,而否定是非的界限,他说: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无定质”,是非没有固定的性质,即没有规定和界限,“是”可以不是“是”,“非”可以不是“非”。“无定论”,没有确定的论断,此可以以“是”为“非”,彼可以以“非”为“是”,无法取得一致的定论。是非可以并行不悖。李贽认为真理与谬误是因人因时而异的,是个人主观的,完全相对的。这就否定了是非的客观标准,否定了客观真理。

(三)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从“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标准。汉代以来,孔子逐渐被统治者神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思想言论被奉为绝对真理和判断是非的准绳。朱熹就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违反孔圣人之言,就被斥为“异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贽起来反对,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认为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也就没有是非了。孔子的是非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是非,是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是相对的。李贽的观点在当时对于打破孔子的偶像崇拜,打破传统的思想教条,打破传统的道德信条,都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六、王夫之的“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和“力行而后知之真”的学说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先行者的真理观,吸收和改造朱熹的“即物穷理”的某些方法,批判陆王的“心即理”的观点,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以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等问题,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类推荐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热门推荐
  •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商海博弈必读胡雪岩,官商策略,商战权谋打造一代红顶商人;为人处世须学曾国藩,内圣外王,传统智慧成就一代中兴名臣。为官经商、创业投资、突破困局、持家教子……让我们在曾国藩、胡雪岩的传奇人生中找到最传统的中国式智慧。
  •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

    本书从华尔街的历史说开来,向人们解密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向人们阐释“金融”这一现在令人闻之色变的字眼究竟从何而来;通过对华尔街历史的介绍,它还向人们揭示了历次金融危机中最显著的特点、华尔街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摆渡危机,以及那些穿梭忙碌在华尔街上的大亨们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乘风破浪。
  • 傻妾

    傻妾

    因为她傻,她的夫君在新婚前夜夺了她身却在洞房之时污蔑她并非完璧从此,她沦落为妾盈盈月下,他曾圈她入怀,在她耳边低眉浅语“从此……我不会让你受到任何伤害!”可是...是谁用坚固的铁链将她囚锁于地牢之中是谁为了成就霸业在同一日娶妻纳妾,却任由他的妻妾刻意践踏于她云烟——一场阴谋,她被迫成为棋子,装成傻女错嫁于他逢天翼——他铁血冷颜,明知是毒依旧饮鸩,得了天下却得不到他想要的那颗心阁主——他白衣如仙,情深不悔,为她成为千古罪人却依旧孤独笑看人世沧桑【精彩片段1】一个傻女竟然也敢红杏出墙,还不知廉耻的怀了身孕“这是补药,喝下吧!”她的夫君带着暖笑朝她说道而她是个傻子,只能接过药碗一饮而尽他转身决然而去,她却痛若万刺穿心有朝一日,当他知道他毁去的是他的亲身骨肉时,他是否也会痛不欲生?【精彩片段2】悬崖边,她纤手握刃,斩断了他最爱的三千青丝“从此……你我之间犹若此发!”他苍凉一笑,腥红的血从口中溢出深邃的眸中只看见她与他齐齐跃下山崖的身影-----------重磅推荐开水的完结文:《小妾是这样炼成的》她为何一穿越就脱了她家夫君的裤子?《英雄难过囧女关》十五岁那年,她在哥哥的碗里放了药,让自己成为了哥哥的人《彪悍娘子娇弱夫》洞房之夜,她的夫君口吐鲜血,压在她身上若死人般毫无声息
  • 兴安野猪王

    兴安野猪王

    这部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黑瞎子沟传奇》、《豹子沟传奇》、《野狼沟传奇》、《兴安野猪王》以及《虎峰山传奇》。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女人要懂得给自己定位

    女人要懂得给自己定位

    怎样做一个女人?是单纯地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家庭的管理员、孩子的保姆,还是成为一个有自主生活方式,有自己事业的新时代女性?这是一个不算很艰难,但是却往往让人困惑的选择。曾几何时,女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生活,是一个不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但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人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女人也有机会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准确定位。
  •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精选了冰心所作的散文。主要内容有、笑、梦、闲情、好梦、往事(一)(节选)、往事(二)(节选)、寄小读者(1923-1926)、再寄小读者(1942-1944)、再寄小读者(1958)、山中杂记、南归、关于女人、像真理一样朴素的湖、小橘灯、忆意娜、一寸法师、樱花赞、一只木屐、尼罗河上的春天、腊八粥、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童年杂忆、我和玫瑰花等。
  • 做事先做人的潜规则

    做事先做人的潜规则

    会做人,能左右逢源,不会做人,四处碰壁;会做人,做事有人帮;不会做人,处处碰壁;会做人,办事有捷径,不会做人,命运多舛。如何行动,如何去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局面。做人有差距,做事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智力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如何行动,如何去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就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局面。有的人不贪图安逸,从来就没想过要有所作为;有的人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没有孜孜以求的耐力;有的人刻苦发奋,但始终抓不着努力的方向,有劲用不到对的地方。成功属于会做人的人。本书既是通过:自强不息,做命运的主人;精挑细选,不断扩大朋友圈;勇往直前,追求心中的爱。
  • 卓越青少年的6项修炼

    卓越青少年的6项修炼

    平行教育理论创始人、近十年最活跃的家庭教育专家崔宇老师倾情奉献。成功人士的6种根本共性,卓越青少年成长的6项必修课。为青少年提供自我修炼,提高个人能力的平台。
  • 血灵神

    血灵神

    她,诞生于冥天禁地,血雾迷池之中…黑发紫眸,何其妖娆,却被冥界视为不洁之物…百年镇压,血灵戾气最终爆发,惊天地泣鬼神,毁万鬼,破乾坤…缘起缘灭,怀揣着冥界禁物再次转生于菲斯大陆。再次转世的她,摇身一变混世魔王,成为人尽皆知的废材郡主,却是那战神世家最珍爱的小公主。一场阴谋迫害,让她一夕之间再次化身为魔,为了还活着和已经失去的亲人,从此走上了一条通天的血腥征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秦王,灭!仙阁,殇!修罗界,我做主!天神耐我何?他,神秘的南丰国师,一个风一般飘渺的冷清男子,为了她甘愿堕入无尽深渊化身为魔!他,修罗界的真正王者,一个邪魅而冷酷的黑暗主宰,为了她拼尽所有,血雨腥风,奉上了一颗最为炙热的修罗之心!一场血腥的征途,一场血色的浪漫,成就了一个永恒的绯色传奇…★★★★★★★★★★★★★★★★★★★★★★★★★★★本文世界、职业设定比较复杂与一般玄文设定可能有所不同,非废材文,另类穿越,女主冷酷、腹黑非善类,不喜者慎入!本文为玄幻文,自然以女主成长历程为主线,除了爱情,亲情、友情也是她不断前行的源动力,文风轻快偶有搞笑却不小白,过程美男多多O(∩_∩)O~,结局一对一!★★★推荐音的完结文★★★《魔疫》★★★好友好文推荐★★★沐血夜《凤麟》暗夜萧然《灵师》瑞夜楠《逆天毒尊》瑞夜楠《异世御神》宋颖雪《星帝的崛起》清洛妃《誘宠傲娇小尤物》瑞夜楠《书记,我不爱你》(都市文)烟然心醉《丑女戏邪君》(穿越)★★★领养榜★★★★黎殇梦领养冥天★xiao5128275领养上官灵★飞飞2324领养血释天★铁梦雅领养宫羽墨★wanwan817领养碧野★暮光123领养上官惊鸿★诺简爱领养上官惊云★米虫虫123领养花堇幽★鹤我爱你领养沙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