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24

第24章 宋元明清时代真理观(1)

一、张载的“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说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真理观,内容比较复杂,他重视实践经验,说:“欲问耕则君子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夷狄不如问夷人,问财利不如问商贾。”(《经学理窟·气质》,见《张载集》,267页。)这含有以实践经验为检验是否具有生产等知识的思想因素。但是,他更多地又是以“共见共闻”和“断事无失”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张载强调“共见共闻”是认识正确性的标准,他说:独见独闻,虽小异,怪也,出于疾与妄也;共见共闻,虽大异,诚也,出阴阳之正也。(《正蒙·动物篇》,见《张载集》,20页。)这是说,个人的见闻,即使是微小的不同,也是不正常的,是由于个人的疾病与幻觉造成的。众人的共同见闻,虽然是大异,如见疾风迅雷、山崩海啸,是阴阳变化的正常表现,是可以相信的。张载提出群众的共同见闻的可靠性要超过个人的见闻,这对于防止个人主观随意判断的错误,是有可取之处的。以众人的共同见闻作为感性认识的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感觉有时并不正确,共同的见闻也不都是正确的,如古代许多人错误地相信地球不动说和地球中心说,就是例证。再者,个人的见闻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历史表明,新的真理在开始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经过长期的检验,曲折的斗争,才逐步为大家所公认。还有,见闻即使是多数群众的见闻,仍然是主观范畴内的东西,用见闻去衡量见闻,用认识去鉴别认识,就取消了检验真理的客观准绳。张载还把众人的“共见”归结为心的同一,说:“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经学理窟·诗书》,见《张载集》,256页。)认为众人心的同一,即共同承认就是义理,这也就是以共同承认为真理标准。实际上,认识自身是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它需要另一个尺度即实践来衡量。唯物主义者张载承认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强调认识必须来源于客观对象,但是,他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出发,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实质上陷入了主观主义,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思维教训。

张载还提出“断事无失”为真理标准,他说:吾学既得于心,则修其辞命,辞无善,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矣。(《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引,见《张载集》,383页。)一种学说思想,命题正确,用以判断事情没有错误,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应当说,张载的论断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承认思想判断,要经过学习,用正确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正确表达逻辑推论的肯定:“断事无失”也包含有学说思想要在行动中得到证明的思想因素。但是,断事是否有失,归根结底应当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张载所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的。

二、朱熹的“合内外之理”的思想

宋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曾经发表过“事至物来,便格取一个是非”(《朱子语类》卷十八)的命题,但由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立场,又主张“理”是独立于万物而存在的,人心又具有“天理”,这样,求知的途径和任务就在于“合内外之理”,也就是主张依据同源的道理推致真知。所以朱熹又重视“推致”,有时也讲“比验”。

朱熹在《大学》的关于“格物致知”的“补传”中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主张“格物之理,以致我之知”(同上)。朱熹所讲的“理”,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含有客观事物的必然性的意义,主要是指体现天理的忠、孝、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朱熹认为,万物体现着天理,人心具有天理,所谓“格物致知”就是“合内外之理”。《朱子语类》卷十五载:问:格物须合内外始得?曰:他内外未尝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则因其理之自然以应之,便见合内外之理。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合内外之理”,是内心具有的理与外物所体现的理相应、相合。理本是一个,可以相合。内外之理相合,也就求得了真知,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这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朱熹重视在“合内外之理”的过程中应用“推致”的方法,他说:“致知者,推致其知识而至于尽也。”(《朱子语类》卷十八)“推”,指依理“推通”;“致”即“格致”。知识要由格致而来,依理性推类而尽。所以在回答“以类而推之”的问题时,又说:“是从已理会得处推将去,如此便不隔越。”(同上)朱熹认为,从已知推未知,应当“穷格于已发现之后”,“须是内外本末,隐显精粗,一一周遍”(同上),而且还强调,比如吃果子,“穷到尽头,若是里面核子未破,便是未极其至也”(同上)。就是说,要“推致”未知的理,要深刻、全面,努力寻求真理核心,以极致其真知。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朱熹过分夸大“推理”的作用,则是片面的。

朱熹还重视“比验”的方法,他说:向来某在某处有讼田者,契数十本,中间一段作伪。自崇宁政和间,至今不决;将正契及公案藏匿,皆不可考。某只索四畔众契,比验前后所断,情伪更不能逃者。穷理亦只是如此。(同上)“情伪”,即真伪。这是通过实际的比较验证,加以综合推断,以判断真伪。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中的剩余法,就是判明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方法。朱熹认为,“穷理”也应当用“比验”的方法,这是他的科学态度的表现。虽然朱熹的“致知”大多是主观的推论,但是对于他所讲的合理方法,也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朱熹还主张以能否实行作为是否具有真知的标志,他说:“知而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杂学辨·张无垢中庸解》,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这包含了以行检验真知的思想因素,是有其合理意义的。但是,朱熹又说:“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途,方始有味。”(《朱子语录》卷十八)这是反对实践的倾向。还应当指出的是,朱熹所讲的是非就是善恶,他说:学者工夫只求一个是。天下之理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从其是则为善,徇其非则为恶。事亲须是孝,不然,则非事亲之道;事君须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道。凡事皆用审个是非,择其是而行之。(《朱子语类》卷十三)是即善非即恶,是非即道德上的善恶观念。这种以善恶论是非,也就把真理观归结为道德观了。把认识真理问题引上道德学说的狭窄领域,也是朱熹真理观的重要缺陷。

三、叶适的“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的命题

南宋唯物主义者叶适,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他批评唯心主义的观点,说:“奈何舍实事而希影象,弃有用而为无益?”(《习学记言》卷四十七《皇朝文鉴一·七言律诗》)强调不研究实事,一味追求空幻的东西是无益的。他主张以实事为检验言论和原则的标准,说: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五《进卷·总义》)“器”,指具体事物。“道”,指抽象原则。叶适认为只有和客观事物、历史经验相符合的言论、原则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批评和讥刺程、朱等人的错误,无视耳目的见闻,理论经不起事实的检验。虽然叶适的观点具有狭隘的经验论性质,从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发展史来说,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前进。但是,这种观点对于反对当时盛行的程朱一派的理学思潮是有积极作用的。

叶适还强调判断言论的是非真伪,必须周密地、全面地观察和掌握事物,他说: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二《外稿、法度总论一》)“尽观”,就是全面观察分析问题。他在赞扬姚宽的论著考证翔实足信时,更是结论性地说: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二十九《题姚令威西溪集》)叶适突出地强调认识的全面性,强调只有详尽考察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这对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王守仁的“是非只是个善恶”和“良知是自家底准则”的思想

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都倾向于道德论和认识论的融合,以体认天理为道德修养和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陆九渊继承程颢的思想,强调“心即理”,以心中的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的最高原则。王守仁吸收程朱的混同道德论和认识论的思想,继承陆九渊的哲学路线,也强调是非就是善恶,并提出良知是分辨是非的准则的观点。

王守仁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思。(《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是非就是善恶,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善恶之心。又说: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这些子(指良知)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传习录中》,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善恶、诚伪、真妄、是非都离不开“良知”,离不开对“良知”的体察,也离不开“良知”的判断。是善是恶,是是是非都以是否符合心中固有的“良知”为标准。王守仁又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这里的准则指道德准则,“良知”是道德上的是非准则。这个准则是人人先天地具有的。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赋观念,人们思维判断的是非邪正,都是良知所自知的。因此,正确的认识,只需向内心追求。“重为己之学,不重效验”(《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客观的效验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王守仁还把“良知”说成“真知”,并强调实行“良知”才是“真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王守仁视是非为善恶,把认识引到伦理规范中去,这是和朱熹的主张一致的。他主张以“良知”为是非善恶的准则,极力向内心追求所谓天赋的真理,这又是他区别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也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的思想特征。

五、李贽的“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说

李贽,号卓吾,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明代进步思想家。曾做过二十多年的地方官,信奉佛教,晚年专门从事著述讲学,因批判某些传统礼教,而遭到统治者的迫害,后自杀而死。李贽深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王守仁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宣传相对主义的真理学说,对当时统治阶级以传统伦理标准作为认识是非标准的谬说,给以猛烈的抨击。

(一)排斥闻见道理的“童心”说

李贽继承与改造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提出了“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童心”即“真心”、“本心”,指像儿童那样淳朴无疵的心。李贽认为,一个人失去“童心”,也就不是真人了。在他看来,人们后天所得的见闻道理是“童心”的障碍,他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同上)见闻道理都是假的,不合童心。李贽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它实际上又是对当时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政治批判之音。李贽认为“六经”、《论语》和《孟子》也都是一些史官们随便吹嘘之词,或弟子们的随意记录,有头无尾,前后不一,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同上),绝不是“万世之至论”,绝不应轻信。这说明李贽的“童心”说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所不同,是排斥儒家义理,反对封建正统道德观念的,这是它的进步意义所在。但是,“童心”说宣扬抽象本心,排斥见闻道理,这是唯心主义的。“童心”说还和“生知”说相联系,李贽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焚书》卷一《答周西岩》)人人都是生知的。可见李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是非无定质,无定论”

在“童心”说和“生知”说的基础上,李贽肯定是非的变化,而否定是非的界限,他说: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无定质”,是非没有固定的性质,即没有规定和界限,“是”可以不是“是”,“非”可以不是“非”。“无定论”,没有确定的论断,此可以以“是”为“非”,彼可以以“非”为“是”,无法取得一致的定论。是非可以并行不悖。李贽认为真理与谬误是因人因时而异的,是个人主观的,完全相对的。这就否定了是非的客观标准,否定了客观真理。

(三)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从“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标准。汉代以来,孔子逐渐被统治者神化,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思想言论被奉为绝对真理和判断是非的准绳。朱熹就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违反孔圣人之言,就被斥为“异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贽起来反对,他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认为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也就没有是非了。孔子的是非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是非,是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是相对的。李贽的观点在当时对于打破孔子的偶像崇拜,打破传统的思想教条,打破传统的道德信条,都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六、王夫之的“道之无穷而知能有限”和“力行而后知之真”的学说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先行者的真理观,吸收和改造朱熹的“即物穷理”的某些方法,批判陆王的“心即理”的观点,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以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等问题,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真理观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类推荐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热门推荐
  • 重生完美福晋

    重生完美福晋

    雍正的皇后乌喇那拉氏讷敏重生之后很烦,她本来是想仗恃着自己有过一世经历来改变些什么的,能获得雍正的由衷宠爱是最好,至不济也要保住儿子弘晖的性命,开始时进行得也还算不错,只是随着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新月格格的进了宫,以后的日子就都乱了套,端亲王、荣国公、宁国公、硕亲王、齐亲王......这些上一世绝对没有的人,都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 育儿圣经

    育儿圣经

    作者吉娜·福特认为,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应该让他们遵循科学合理的作息规范,这样不但可以让宝宝获得充足的睡眠和奶水,也能使新手父母不至于手忙脚乱,特别是妈妈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本《育儿圣经》,基于作者照看超过300名宝宝的经验,为新手父母提供宝宝不同生长阶段的作息规范建议,告诉你:·怎样迎接宝宝的到来。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什么时候宝宝应该吃奶,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时候应该洗澡和玩耍。宝宝出现睡不好、哭泣、饥饿、疲惫等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妈妈要想重新工作,应该做哪些准备。宝宝在断奶阶段,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妈妈喂养宝宝时,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休息。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 辣宠冷妻

    辣宠冷妻

    清晨,骄阳东升,经过一夜冷清的街道渐渐喧闹起来,这是个繁华也浮躁的城市,林立的高楼磨灭了城市了的底蕴,却带动了经济的崛起。无数的高楼大厦隔绝了人情,划分出了等级,就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城市中,一家六星级酒店最顶层的富丽堂皇的房间,正被唯一不变的饱满的阳光毫不吝啬的照耀着。高挑房梁的房间中,四下雪白的一层不染,而宽阔的卧室正中,那方凌乱的床铺却为昨夜的疯狂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证据,蚕丝的凉被下躺……
  • 藏宝图

    藏宝图

    这是一部探险悬疑小说。主人公佳亮应某航海公司请求,寻找一张分散为八份的藏宝图。为凑齐这张价值连城的藏宝图,佳亮和他的兄弟们出生入死,历尽波折坎坷,与几股恶势力展开斗智斗勇的艰苦鏖战,终于使国宝重归国家怀抱。
  •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做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成就梦想的阶梯。掌握了做对事的技巧,能使你在老板的支持下一展所长,犹如游鱼人海、飞鸟入林,可以实实在在地大展身手。《先跟对人,再做对事》阐述了跟对人、做对事的奥秘,旨在为读者的事业成功打造一个绝佳的平台。跟人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是基于美好愿景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人生选择。跟对人,你的人生很可能就此改变,你会少走很多弯路,甚至绕开致命的失败。
  • 妈咪的跑路爹地

    妈咪的跑路爹地

    女人太美也是一种错加上好色更是错上加错她好不容易遇到到一个脾气好得让人想揍一顿的帅哥总裁!才刚行动就被又土又笨,脑筋有死的转不过弯来的【宅男】给吃掉了555……不过只是喝点小酒而已最最最哀的是她竟然一个不小心,两个人就做了公证,成了合法的夫妻人家不要了这个男人好土,好笨回家打扫烧饭我继续做我的色女,泡我的帅哥去……意外的帮他改变造型,发现这死宅男竟然有一个让只要是女人就流口水的外貌结果一带上街,就被一帮群众围起来,男女老少什么样的都有什么什么什么……从那些疯狂群众知道他是四年前突然退出影坛的影帝花痴加花心真的不是她的错可宅男却被她气的扔下离婚协议书就跑路了连最后的机会也不给她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之后还发现自己肚子里有了两个小麻烦555……最悲哀的是……小女孩一点也不犹豫地站起来,再把原本横跨在自己身上美腿的主人踢下床,还仰头大笑。——没错,这就是她的大女儿,而美腿的主人就是倒霉的她。555……为什么每个人的小孩都喜欢对妈妈撒娇,可她那才五岁的女儿有着超乎常人的智商,不但从来没对她撒娇过,而且每天气的她上串下跳。好不容易智商像个五岁小孩小女儿,可是可是……“帅哥!”漂亮的小女孩整个人挂着俊美的帅哥身上,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帅哥看,嘴角还不忘溜几滴口水——--|||没错,这也是她女儿。这就是父女两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大家54之。她当初怎么生下这对活宝的?简直都是生下来气她。此文女主花痴无道—花痴就是王道—此文绝非虐文(当然,亲们想虐下也是可以的)—此文绝对让你看了心情舒畅花花公子:言凌歌和燕陵飞再续前缘。当年,失去了儿子,又让自己的妻子因为悲伤意外坠落。以为这一生再也见不到她,谁知道在一次寻觅中再见到她,可惜她已经忘记了他,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她挺着大肚子站在他面前,她身边的男人是谁?《即将开始连载》—————————————————————偶是灵灵分割线—————————————————————灵的微博:http://m.pgsk.com/yemandeling不要忘了光顾灵《我的天王男友》推荐好友的文:诺语《禁爱游戏》黯香《侧妃罪》筱静梦《玩弄冷情总裁》一珍《娘子偷欢》
  • 重生之封神演义

    重生之封神演义

    定海神针任他千江万流,岿然不动;混沌钟一声轻吟,万籁俱寂;翻天印能把天砸出一个窟窿;谁能想到世上还有背生双翅的可爱铜钱,竟是落尽天下法宝的凶残煞星?这是封神的世界!且看重生而来的李燕北,如何在封神榜之中啸傲神州!***********************书友群:285527046,欢迎喜欢本书的朋友加群。
  • 态度决定价值,工作树立品牌

    态度决定价值,工作树立品牌

    很多人总是不停地换工作,他们应聘、试用、辞职、再应聘……其实这些人大多很有才华,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工作怪圈?其实是工作态度。好工作从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决定工作成败的也往往不是能力,两是工作的态度;改变命运的也往往不是机遇,而是做事的态度。态度才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
  • 绝色校草:不要恋上我

    绝色校草:不要恋上我

    作为一个忍者,我是被逼的,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淑女。身处于二十一世纪,忍者这个词仿佛带着一身历史的霉味远远地躲在一角,所以,我要隐瞒自己的身份,装成一个人畜无害,花见花不开的普通女孩,对于那个学校里王子般闪亮的校草言承羽,只要偷瞄两眼,暗暗地流一两滴口水就可以了,谁会想和他纠缠不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