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22

第22章 汉唐时代真理观(1)

一、董仲舒的“名顺于天”和“引名”说

西汉时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认为人们认识的任务在于察知“天意”。他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不言语,而使人察知它的意旨。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要符合天意,合乎天意是认识正确的标准。怎样察知“天意”呢?董仲舒说,名号是体现天意的,“名各顺于天”(同上),名是“圣人所发天意”即表现天意而给事物起的名称,合乎“名”也就是合乎“天意”。也就是说名号之能发挥辨别是非的作用,关键在于它取义于天地,代表了天意的缘故。他说: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著,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同上)这是说,“名”是大道理的头一章,抓住这一章的意义,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是非就可以知道,逆顺的方向自然表明,也就可以通于天地的道理了。也就是说,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它是逆的还是顺的;逆顺的标准,取决于名和号;名号的标准,取决于天地。天地是名号的大义。这里,董仲舒从逆顺来断是非,所谓顺是指能服从,所谓逆是不服从,以逆顺断是非,就是以是否遵循人主的意志为断,也就是以王意定是非。董仲舒又说: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同上)意思是说,要知道一个东西的曲直,可用绳墨来衡量;要判断言论的是非,可引用名称概念来作检验的标准。

究竟怎样“引名”以定言论的是非呢?董仲舒曾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同上)这是说,现在大家不知道什么叫“性”,讲“性”的言论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回转到“性”的名上去探讨呢?“性”的名不就是从“生”字来的吗?人生来的自然资质就是“性”。“性”是资质的意义,从“善”的名中去求“性”的资质,是找不到的。因为“性”的名不能离开资质,只要离开资质一丝一毫就不能算是“性”了。董仲舒认为,要正确确定“性”的意义,应当以“性”的名为准绳。“性”的名是从“生”字来,所以“性”是自然资质,那种认为“性”是善的观点是错误的。十分明显,这种以名作为判断是非准则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董仲舒认为名号体现了天地之意,也就是说,归根到底,判断是非的准则是天意。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董仲舒的真理观是神秘主义的。

二、扬雄的“无验而言之谓妄”的命题

西汉末年哲学家扬雄,认为作为一个儒者应当通达天地人的道理,他说:“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强调要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他还认为君子的言论应当有验证,说: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法言·问神》)意思是说,幽远深邃问题的言论必须有明显切近的经验作验证,范围广大问题的言论必须有微小事实的验证,细微渺小问题的言论必须有显著事实的验证。没有验证的言论是妄言。扬雄主张各种言论都必须有相对应的事实和感性经验作验证,以有验证为真,无验证为妄,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真理观,可惜是论证太简略了。

扬雄又说:“言心声也,……言不经,非言也。”(同上)“经”,经典。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如果不合经典法则,就不是正确的言论。扬雄认为辩言必须合乎儒家“五经”,“五经”的《易》辩说天,《书》辩说事,《礼》辩说体,《诗》辩说志,《春秋》辩说理,这都是君子言论的依据、标准。扬雄的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王充的“效验”和“证验”说

东汉时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检验知识的真伪问题上,针对唯心论和感觉论的两种倾向,提出了“效验”和“证验”的方法,并列举大量例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王充在《论衡·薄葬》篇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说:夫论不留精澄意,荀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耳目论”即指经验论,“心意”即指思维。这是说,如果专信感觉经验,而不用思想去考察事实,去粗取精,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会以“虚象”即虚假的现象来确定是非,这样就失实而无法得出真实合理的论断;如果只靠抽象说明,排除耳目的感觉经验,则不能获致事实的确证。在《论衡·薄葬》篇中,他还概括地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人的认识活动,既要有“事效”的根据,又要有逻辑的“论证”。这也就是主张感觉经验的事实和心意辩说的认识的一致,事实的真实性和逻辑论证的正确性的统一。

王充说:“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论衡·语增》“效验”,实效检验。凡是论事,应当考察和引出“效验”来证明,这样关于事实的是非也就可以确定了。他批评老子一派的唯心主义,说:“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论衡·自然》)。强调论述自然的言论,应当讲物事的“效验”。又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衡·知实》)论事时违反了客观真实,而又不能引出“效验”来证明,虽然说得动人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确信的。王充讲的“效验”,不是我们所说的依社会实践去检验认识,但是他强调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强调只有经过实效检验才是可靠的知识,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王充也批评感觉论,指出墨家一派由于只重视感觉经验,不重视理性推论,以至得出有鬼论的荒谬看法。他在《论衡·知实》篇中说:“事有证验,以效实然。”所谓“证验”,就是逻辑证明法,是根据实效的论断,作出概括的结论。这是比引事物的“效验”更深一层的认识活动。怎样“证验”呢?例如,王充批判打雷是老天爷发怒的迷信观念,说明雷实际是火,就用“证验”的方法。他通过对打雷的闪电现象、被雷击折的树木和烧焦的尸体等多方面的观察、分析,然后总结性地说:“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论衡·雷虚》)这是通过各种验证而作出的推论性的结论。当时限于科学水平,王充不可能懂得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但他讲的“雷是火”的看法,是对雷电现象所作的唯物主义说明,并且驳斥了天神迷信观念,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充对于江涛形成原因的论证,是一个更为著名的例子。《论衡·书虚》篇记载史书的一个传说,吴王夫差错杀了大将伍子胥,还把伍氏尸体放在锅里煮,再装在皮制的口袋里投于江中。伍子胥死后心怀愤怒和冤恨,在江里“驱水为涛,以溺杀人”(王充在叙述这一传说时没有说明出处,今存先秦两汉古籍亦无这一传说的记载,或许王充所据史籍在王充后即已逸失。)。搅动江水,掀起波涛,以淹死人。王充从多方面进行逻辑论证,驳斥这个伍子胥鬼魂形成大江波涛的说法。他说,屈原怀恨自投湘江,申徒狄蹈河而死,为什么这些江河不起波涛呢?如果说屈原、申徒狄的力量和怒气都不如伍子胥,掀不起巨涛,那么,子路、彭越也是猛将,他们也被放在锅里煮,为什么连肉汤也没有迸溅出来损伤旁人呢?又说,伍子胥为什么不在汤锅里发怒,却要到大江里去掀起波涛呢?难道他在汤锅里胆怯,而在江水中就勇敢了吗?伍子胥既然不能在锅里煮时保卫自己,保存自己,那么,在锅里被煮得骨肉熟烂,筋力消绝,精魂飞散,又怎么能在江里掀起波涛呢?再说,原属吴国的江有的没有涛,而属于越国的江有涛。伍子胥怨恨吴王,为什么要到越国去发怒呢?通过这一系列的论证,王充得出了“无神之验”的结论。接着王充又吸取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江涛的成因,他说,江的入海口,“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故腾为涛”,江涛的形成和江口狭窄、江底又浅有关,而江涛的起因是:“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直接和天上的月相圆缺变化有关。这是十分出色地运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进行论证,从而给传统的迷信观念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见,王充验证知识的方法,既不是经验主义的,也不是单纯的抽象推论,而是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事实验证和逻辑证明相结合的方法。应当承认,这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四、嵇康的求知“不以己为度”的观点

三国魏国时代哲学家嵇康,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们认识事物不能主观臆断;同时他又主张不求是非,表现了道家的任其自然的思想。

嵇康说:“善求者,观物于微,触类而长,不以己为度也。”(《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见《嵇康集校注》(本书所引版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卷九)一个善于认识的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微细变化,接触物类而增长认识,不以主观的想法去臆断。又说:“夫至理诚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答难养生论》,见《嵇康集校注》卷四)真理十分精微,世人不容易认识,可以通过主观体验和客观验证以求得领悟和认识。嵇康强调求知要避免主观臆断,要接触外物并通过验证,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精神。

嵇康认为,历史上的“古义”、“前言”即前人的言论只能作为探求事物道理的参考,他说: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声无哀乐论》,见《嵇康集校注》卷五)这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进行推理和判断时,首先要认识事物自身的“理”即规律性,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参照“古义”以求得明确的认识。如果自然之理没有得之于心,而以古人的“前言”为证据,进行谈论推断,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认识的。嵇康反对借“古义”、“前言”作论证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嵇康还强调不能人云亦云,以为天地之理都为人们所穷尽了。他说:“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养生论》,见《嵇康集校注》卷三)实际上:“天地广远,品物多方,智之所加,未若所不知者众也。”(《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见《嵇康集校注》卷八)天地广大辽远,事物众多,人们所知的还没有未知的多。启发人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开阔视野,不断去探求真理,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虽然嵇康对于探求真理的态度、方法都有合理的见解,但是,他有时又过于迷信古籍。他说:“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养生论》,见《嵇康集校注》卷三)认为根据以往史籍所载,长生不死的神仙还是有的。这是错误的。不止于此,嵇康为了实现成仙的幻想,而宣传“无措是非”即不求是非的哲学。他说: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释私论》,见《嵇康集校注》卷六)“措”,置。嵇康认为在思想上不分是非,在行动上合乎道,才是君子。这是深受道家庄子影响的思想。

五、郭象的“任天下之是非”的思想

魏晋之际重要哲学家郭象,继承和发展庄子的“齐是非”、“不谴是非”的思想,在是非问题上,宣传“任天下之是非”的原则。

郭象认为,人的认识是无是非可言的,为什么呢?因为:彼之与我,既同于自是,又均于相非。均于相非,则天下无是;同于自是,则天下无非。(《庄子·齐物论注》)人们彼此之间在认识上都是自是相非的,肯定自己为正确,指责别人为错误。如果从相非的角度来看,则无所谓是;如果从自是的角度来看,则无所谓非。是非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是主观的,是没有客观标准的。“是非无主,纷然淆乱”(《庄子·齐物论注》),天下完全是“无是无非”(同上)可言。

“无是无非”被郭象认为是最高真理,最高思想境界,他说:是以至人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故浩然大宁,而天地万物各当其分,同于自得,而无是无非也。(同上)。“至人”,完善的理想的人格。“指”,天地中的一体。“马”,万物中的一物。天地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为什么呢?因为天地万物,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是无是非分别的。“至人”就懂得这些道理,所以能顺从万物的性分,不去分辨是非。这样,在认识上也就没有是非的对立了。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看见

    看见

    本书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 残暴王爷溺宠冷血妻

    残暴王爷溺宠冷血妻

    【极宠女强1V1,男女主身心干净】一个女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头露面开办武馆,世人却不知她内藏剧毒,隐于黑暗,双手血腥,冰冷无情;一个男子,开历史之先河,前朝遗孤居然封王,世人却不知他身藏秘密,隐忍数年,深不可测,冷血残暴;机缘巧合亦或是阴谋使然,她嫁入了王府,他们在王府各自隐藏真实冷血的一面,当两颗冰冷封闭的心一旦打开,不知会爆发出怎样的热焰……天雷滚滚,大雨滂沱,她掐着他的脖子,面色冷厉:“别背叛我,否则你不会想知道背叛的后果。”看着她被冰冷包裹的几乎要毁天灭地的坚决,忽略快要窒息的感觉,他笑的温柔,宠溺的摸着她柔软的发丝:“如你所愿。”但见那冰冷的双眸璀璨一笑,誓要这天雷这暴雨作他们的见证,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唯有此人,誓死不放!洛儿新坑异界女王,妖孽的宠后【强强宠文1V1,身心干净】前生今世,被弃,被抛,天,这样耍她,好玩么?好玩么?!你妹的!被抛弃也就算了,为毛有野兽?她还是个婴儿好吧?野兽也就算了,还有被雷劈来的追杀者,她还是个婴儿,好么?!要吃她?要杀她?机会,给不珍惜?不好意思,机会只此一次身世成谜,她是这片大陆多余的存在?嘿,她还就不信邪,抢,也要抢出自己的地界……更多精彩请戳新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木槿醉

    木槿醉

    木槿花,朝开幕落,颜如舜华。一朝红颜,一碗清酒,为谁而醉。*女子身子一怔,轻缓地弯下腰,面无表情地拾起那一纸休书,从容地走到男子的身侧,抿嘴道,“盟主确定要休了槿夕?”男子冷哼,微眯眸子直视女子,“难不成要我堂堂商盟娶一个残花败柳?”女子讪讪一笑,小手镇定自若地撕开那封休书,轻笑着分析道,“盟主,槿夕虽是妇道人家,却也深知上官家与商盟之间的利益,假若今日盟主真要休了槿夕,槿夕没有半句怨言。只是盟主要知道,大哥既然可以明知槿夕这残破之身还把槿夕嫁入商盟,若盟主把这一事儿传了出去,上官家丢的也不过槿夕的这一张脸,可是盟主就不一样了。”……………………“你说得这么言辞恳切不过是不想被休而已。”男子冷眸悠转,一丝复杂转瞬即逝。女子淡淡地弯起嘴角,一抹清风拂过,撩起耳边细碎的青丝,水润的唇瓣轻动,“女儿家怕的不过是寻不到一个好良人,盟主是一个好良人,但不是槿夕的好归属。”“那为何不让本盟主休了你?”男子不解地挺起剑眉。女子霁颜,“若盟主听取槿夕之言,槿夕愿意安安分分地呆在符羲山庄,粗茶淡饭,不会干涉盟主的生活,更不会要求盟主尽丈夫之责。”*片段二“你来这里干什么?”手持长剑的男子冷眸直射着临危不惧地立在殿中央的凤衣女子。女子拉了拉端正地站在身前的小男孩,优雅从容地轻启红唇,发髻上的金步摇铃铛直响,“我要当皇后,我的儿子必须是太子!”“你配吗?”男子居高临下地鄙夷道。“我配不配就要看这破匣子里面的东西足不足以权倾一朝帝皇的地位?”女子身边的丫鬟把那漆黑的小匣子递到众人的跟前,灼烧了几双贪婪的眸子。“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在地面上蠕动的皇袍男子悲愤地指着那淡然不惊的女子,明黄色的衣裳染满艳红的血迹。小男子扯了扯女子的衣角,努嘴,“母后?”女子嫣然一笑,将小男孩推到新皇的身前,掌心上用力推着男孩的肩头,冷凝道,“甄儿,叫父皇,……(文文女主让人又爱又恨,喜欢的架空文的读者就收藏一下吧!)“此文慢热,以后的更新都会在晚上的11点左右”《爱不弃》《王妃何婉约》玄青色锦袍的男子两眉紧紧地拧成一块,不满地死盯着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的女子,冷冷地哼了又哼。女子得意地瞥了他一眼,大快朵颐地吃着满桌子的菜肴,全然不顾男子那张黑漆漆的脸。“王妃,慢着吃,本王似乎没有饿着你吧?”
  • 爆笑穿越:纨绔女相师

    爆笑穿越:纨绔女相师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被誉为神偷界一枝花的苏九九,一觉醒来,却穿越到了临安国纨绔风流的丞相李漠然身上。御书房伴读的第一日,便与相看两不厌的邪恶太子杠上,从此……“太子、太子,丞相今日举办宴会,把太子您邀请来赏花的大臣,全部都给截去了……”某太子拿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而后淡定的说道:“无妨,随他去吧!”“太子、太子,丞相把您在春风楼包的花魁,给抢回府当小妾了……”某太子眼光微闪,压下了心中的火气,带着几分咬牙切齿的说道:“无妨,随他去吧!”“太子、太子,丞相在皇宫里,把林国夫人给打了……”某太子把手中的茶杯轻轻的往桌上一放,脸色平静的说道:“无妨,随他……什么,你说李断袖把姨母打了,那还不快前边带路……”且看二十一世纪绝色神偷如何化身为异界丞相,公子红妆,祸乱天下……
  • 儿童人格教育

    儿童人格教育

    本书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更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学会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中获益,以寻求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具有良好人格的孩子,一定也是勇敢、自信、独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