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2)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同上)“唯乎彼”,彼名当于彼实。“唯乎此”,此名指于此实。“彼”的名必须专指“彼”的实,“此”的名必须专指“此”的实,才是“名正”(正名)。如果“彼”的名指“彼”又指“此”,“此”的名指“此”又指“彼”,彼此混淆,就是乱而不正了。公孙龙要求“名”必须有确定性,即概念不能混淆和偷换,这是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要求一致的。

“白马非马”,据传原来是战国时宋国的稷下辩士儿说首先提出的命题,但儿说的学说没有保存下来。公孙龙对这个命题作了深入论证,从逻辑上区分了外延和内涵的不同,从哲学上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区别。他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公孙龙子·白马论》)这里明确指出“马”包括黄马和黑马,而“白马”则不包括黄马和黑马,这等于说“马”与“白马”的对象(外延)是不相等的。“马”与“白马”不能是“所求一也”。公孙龙还从属性即内涵方面去区分“马”与“白马”的不同: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马(“马”,道藏本原无“马”字,从谭戒甫说补。)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意思是说,马泛指一切马,并没有颜色的限制,而白马则在颜色上有确定的限制。这里,白马与黄马、黑马,以及与马有“无去取于色”与“有去取于色”的内涵区别,并没有否定“白马”中包括有“马”的内涵。公孙龙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论述了白马与马的区别,他也并没有把“白马”排斥在“马”的外延之外,他说:“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同上)意思是说,马都是有颜色的,所以才有白马,假如马是没有颜色的,从哪里取什么白马?这说明公孙龙认为白马是指白色的马,是马的一种,一部分。公孙龙还说:“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同上)黄马之所以是非马,是因为黄马异于马。这也说明,《白马论》中的“异”与“非”是同义词。“黄马非马”是说黄马异于马,同样“白马非马”也是指白马异于马,并不是说白马不属于马,不是马。

总之,“白马非马”的命题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反映了一般与特殊的逻辑关系,指出共性的“名”和特殊的“名”具有不同的外延和内涵,所以是具有正名意义的逻辑命题。公孙龙《白马论》还在逻辑上肯定了两个概念的蕴涵关系(类属关系),从而也肯定了哲学上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这又等于否定了他自己的“离坚白”的命题。

六、《庄子》的“形色名声不足以得彼之情”的观点

先秦时代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对名实关系问题有些正确的论述,《逍遥游》说:“名者,实之宾也。”“宾”,从属、派生的东西。肯定实是第一位的,名是反映实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全书来看,《庄子》更多的是反对儒、墨的正名思想,反对正名治国说。《天道》篇说: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治之末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变”,谓演绎、阐发。“五变”、“九变”,指论述的次序:一天、二道德、三仁义、四分守、五形名、六因任、七原省、八是非、九赏罚。前后轻重主次不能颠倒。)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知”,通智。“落”,通络,包罗。“雕”,粉饰。“能”,能力。“形名”,即名实,循名责实。“比详”,比较,详审。这是阐述形名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形名只是“治之具”,即统治的手段,而不是“治之道”,不是治理天下的大道。形名是下之所以事上的工具,这种工具必须服从道——总原则。

《庄子》从多方面贬低甚至否定名言概念的作用:

(一)无形的“道”是不可名言的。《庄子·知北游》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道”是不可言不可名的,一说就会错的。《庄子·秋水》说: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此句“致”上原有“察”字。依马叙伦、严灵峰之说删。),不期精粗焉。“无形者”,指无形迹的“道”。“不可围者”,指没有外围的“道”。这是说,所谓精小粗大,只是期限于有形迹的事物,而“道”是无形迹的、不可围(无限)的,是不能用名数表达,也不是数量可以穷尽的,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体“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用概念把握的。

(二)变化的万物也是难以名言的。《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庄子·寓言》)

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庄子·山木》)“皆种”,都有种类。“禅”,代替、代谢。“始卒”,始终。“伦”,次序。“正而待之”,谓顺任自然的变化。就是说,万物各有种类,以不同形状相代谢,首尾相接,如环一样,怎能知道它的终结和开始?顺其自然的变化就是了。《庄子》认为,万物是变化不已的,是静止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

(三)名言自身并无确定的内容。《庄子》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庄子·齐物论》)“吹”,风吹。“特未定”,不可为准。“”,初生的鸟。这是说,言论并不像吹风,发言的都没有定准。是发了言呢,还是没有发言呢?人们以为自己的发言不同于小鸟的叫声,到底是有分别呢,还是无分别呢?又说: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同上)“巧历”指巧于计算的人。“凡”,凡夫,普通人。意思是说,我已经说了话,但不知是真说了呢?还是没有说?天地和我并存,而万物和我合为一体。既已成一体,还要名言吗?既然已经说了合为一体,还能说没有名言吗?万物一体再加上我所说的就成为二了。二再加言中的“一”就成了三。这样往下计算,即使最善于计算的人也不能算出最后的数目,何况普通人呢?从无到有已经生出三个名称了,何况从有到有呢?事情是不能推算、不能名言的。

《庄子》还认为大道的意义是不可言传的,记载大道学说的书籍也是不可贵的。它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这是说,世人所尊崇的大道记载在书中,书中所记载的不外是语言文字。语言的可贵在于它所表达的意思,意思又带有言外之音,这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而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其实世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看得见的是形和色,听得见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人以为从形色名声中可以得到道(“彼”)的实情!如果从形色名声中实在无法得到道的实情,那么知道的不说,说的并不知道,世人又怎能了解呢?《庄子》强调“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凡是形色名声,书中言语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大道,书本知识很难因语言文字而成为可贵的。

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庄子》尖锐地提出了名言概念能否反映、把握道和事物的问题,暴露了人的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静止和运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揭示了名言概念的局限性,这是有意义的。但是,《庄子》以道的无形性、事物的流变性和名言的相对性,否定名言概念的作用,否定名实之间的同一性,陷入怀疑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七、后期墨家的“以名举实”和“名:达、类、私”说

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取实予名”的思想,提出“以名举实”的观点,批驳把事物属性和事物相分离的错误观点,并且对名的分类和同名的歧义作了论述。在“名实”之辨上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以名举实”

《墨子·小取》篇提出“以名举实”的命题,阐发了名称、概念表述客观实在的思想。“举,拟实也。”(《墨子·经上》)“举,告以之(“之”,原作文,据孙诒让校改。)名,举彼实也。”(《墨子·经说上》)“举”是模拟客观事物的实相。“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墨子·经说上》)“实”是“所谓”,即客观对象、内容;“名”是“所以谓”,即形式,是用以表述客观事物的。有“所谓”之实才有“所以谓”之名,有实才有名,无实就无名。实是决定名的,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名实耦”,是指主观形式和客观对象的统一,即名实相符。《墨子·大取》篇也说:“诸圣人所先为人欲名实,名实不必名。”意思是说,圣人的当务之急是考核名实,但实不必名而存在。这也是认为,先有其实而后才有其名,实在先而名在后。

“以名举实”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方式,《墨子·经说下》说:或以名视(示)(孙诒让说“视”与“示”通。下同。)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视人也。指是(霍)(孙诒让说“臛”或当作“霍”。谭戒甫认为“霍”即“鹤”字。)也,是以实视人也。交流思想或者是以名示人,或者是以实示人。如说某友人是富商,是以名示人。用手指鹤,是以实示人。

后期墨家还强调事物的属性是不能离开事物而存在的,他们反对公孙龙的“离坚白”的观点,认为石头的坚白属性绝非离开石头而独立存在。坚白是和石“相盈”,即相联系着的。“苟是石也白,败是石也,尽与白同。”(《墨子·大取》)如果这块石头是白的,就是把它打成碎片,也还都是白的。白的性质存在于石头之中。坚的性质也是如此。“坚白,不相外也。”(《墨子·经上》)坚与白同属一块石头,无坚不白,无白不坚。又说:“坚白之撄相尽。”(《墨子·经说上》)“撄”,彼此接触。石头的坚与白是不可分离的。就是说,坚白是石头所固有的。又说: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智焉,有不智焉,可。(《墨子·经说下》)“智”,同知。这是说,坚白统一于石头,坚和白又是两种性质,接触石头时知坚不知白,看石头时知白不知坚,这是可以的。但是,所知和所不知俱在于一物。后期墨家强调物性为物质所固有,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名:达、类、私”

后期墨家根据外延的大小,把“名”区分为三种,《墨子·经上》说:“名:达、类、私。”《经说上》解释说: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之名”,原作“文多”,从梁启超校改。)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子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达”,通。达名,通于一切的名,即最高的类概念,最普遍最一般的概念。凡是客观存在(“有实”),必得这个名称。如“物”就是达名。类名,一类具体事物所共有的名,即一般的类概念,普通概念,如“马”。私名,某一个体的名称,不是概念。私名,“止于是实”,专指某一特定事物,不得移称其他事物。如“臧”,即私名。达名、类名是概念,私名是名称。可见古代讲名,既指概念,也指名称而言。这里所讲的“名:达、类、私”,即名的普遍、特殊、个别三个层次。

(三)“同名之义”

名的意义往往是多种的,这就有“同名之义”,即名称、概念的歧义问题。后期墨家曾指出一名多义,即多义词,如“为丽不必丽”(《墨子·经说下》),上一丽字为相偶,下一丽字为美丽。意思是相偶不必定美丽,而不是相偶不必定偶。这都反映出古代哲学家对“名”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深度。

同类推荐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热门推荐
  • 趣味心理学

    趣味心理学

    你的焦虑、恐惧来自何处?要如何应对复杂的人事纷争?荆棘丛生的环境中如何自处?爱的博弈中你是否是最后的赢家?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它适用于任何场合,谈判时要用,工作中要用,日常生活中同样要用。怎么用好这个工具,《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将告诉你答案。成功有道可循,礼仪便是其中之道。礼仪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礼仪的表现却是需要行为技巧来实现的,礼仪有时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你的修养品德和为人。有时又是天使,它能帮助你与人和睦相处,帮助你成就辉煌未来。家和万事兴,家庭需要礼仪: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见面需要礼仪;事业有成,同事间需要礼仪。总之,人际交往离不开礼仪。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少总裁宠妻

    冷少总裁宠妻

    严禁转载,违者必究。这里没有激情的片段,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场面,有的只是温馨浪漫。有的只是一个宠女人的男人和一个自卑的女人。他是冷氏集团的总裁,也是她眼中的“希哥哥”。他对其他人都是另眼相待,唯独对她宠爱有加。他从不对别人笑,就只是在她面前崭露笑容。可是,为什么她还是要离开自己呢?她是一个父亲离世,母亲不要的人,却有个“希哥哥”伴着她。她是个佣人的孩子,怎么可能配得上他这个总裁。她没有人疼,只是有“希哥哥”会疼她,宠她,可是她又怎么能承受呢?她要离开他,却努力打造匹配得上他的自己。感谢抬头让你吻为偶做的美丽的封面。此文每天在9:00——11:00之间更新,一天一更。如果想多更的话,请在下面留言,霏霏会考虑的。哈哈推荐朋友的文:晓臻:——梅冬——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实现显著进步的历史阶段。秦汉交通建设对于此后交通史的进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作者王子今总结了秦汉交通道路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路、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工作要有好心态

    工作要有好心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诞生成功的果实,消极的心态孕育失败的萌芽!没有好心态,工作如何有状态?工作的成败,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