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1)

引言

“名”,名称或概念;“实”,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名实关系问题,涉及思维形式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名实之辨包括名(名称和概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和感觉经验,名称、概念是否反映客观内容,概念的知识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问题;也包括言、意能否把握事物和道,即人类思维能否把握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对名实关系问题的探讨和论述,构成了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又和政治学、伦理学密切相关。

名实关系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和认识的需要而提出和展开的。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旧事物趋于崩溃,新事物不断诞生,旧名被废弃,新名不断涌现。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十分尖锐、突出。面对“名实相怨”、“名实乱”的情况,是名随实变,还是以新的实去符合旧的名?是名决定实,还是实决定名?名实何者是第一性的?再是,名能否正确反映实?言、意能否把握物和道?即名实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名实问题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形态。名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名实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由于当时不同学者对这些问题看法不同,就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思想的斗争。

春秋末期对名实问题的探讨,到了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名辩思潮。儒、道、墨等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同时又转到辩论本身而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从而导致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建立。而法家则把“刑名”(也作形名,指形体、实际和名称)和“法术”联系起来,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等,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形成了极富政治色彩的“刑名之学”。汉代史学家首开划分诸子百家的先例,司马谈把专论名实问题的学者称为名家。后来,刘歆又把综核名实以正名位,也称为名家之学,这方面的学者也称为名家。

汉武帝以来,由于推行董仲舒建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名实学的发展。董仲舒把孔子的正名说引向正名分的道路,先秦名家辩论的方式在汉代几乎中绝。至汉末魏晋又逐渐兴起名辩思潮,其中有以王符、徐幹和刘为代表的品评人物名实的思潮,更重要的是与玄学相伴而产生的名理学思潮,名理兼谈,以谈理为主。名士们谈玄说理盛极一时。名理论坛的主要议题是“才性同异之辨”、“有无之辨”和“言意之辨”等,其中“言意之辨”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和名实观相关的。唐代以后,哲学家的兴趣转到天人、理气、心物等本体论和伦理学的研究,名实问题没有再引起普遍的关注。而且名实之辨也和道与器(象)关系的争论结合在一起了。到明清之际,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名实问题又有所涉及,但是除王夫之等少数人外,也都没有充分展开。

第一节先秦时代名实观

一、老子的“无名”论

先秦时代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名言不足以表述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发展规律,《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就是说,用名言概念表述的道和名,并不是恒常的道和名。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名的,“道常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是“无名之朴”(《老子·第三十七章》)。因此,道是人们的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所不能把握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老子·第十四章》)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是不可名的。老子认为,只有去掉名言,才可以真正了解恒常的道,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对于道,有真知者必不言说,言说者不一定真知。应当说,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万物本体和发展规律,是感觉所不能把握的,也是难以用概念模写的,看到了人们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过分夸大人类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以至完全否定感觉和概念的重要作用,这就只能导向直觉主义。至于他所讲的道实质上是绝对观念,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这在前面已经论述,不再重复。

老子的“无名”论是跟当时重视理性原则的孔子和重视感性原则的墨子都不相同的。他的学说对于后来的庄子和魏晋玄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正名”说

先秦时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所谓正名,“名”就是字、词,正名就是正字义,具体说,就是正确的解释词和使用词,纠正对词的错误解释和使用,也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这就涉及名与实的关系。孔子的正名着重于确定名词概念的政治伦理内涵,因而也多少涉及正名分的内容。

《论语·子路》直接论及正名,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如果他在卫国为政,第一步措施是正名。子路认为这是离开政治远了,是迂腐的言论。孔子给以反批评,指责子路是野,重质而不文。孔子的主张是,只有名正才能言顺,“顺”指“六十而耳顺”的“顺”,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言顺”即说话合乎道德原则。言顺了才能做好事情,从而达到“礼乐兴”的目的。这里“正名”与“言顺”相联,名是指语词而言。又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这也是名和言相联,言又和行相联。强调正名的意义在于言之不苟,言之可行。也就是说话用词要合乎道德要求,从而保证言行合乎道德规范。

孔子的正名,着重于道德方面,往往对传统的语词加进道德涵义。例如,《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正“直”这个名。按传统的说法,儿子证明父亲偷羊是“直”,孔子认为父子互相为隐才叫做直。这就给“直”添注新的道德意义。又如: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子张认为闻与达是无区别的同义词,也没有道德涵义,而孔子把闻达之名加以区分,指出达是真诚,闻是虚伪,两者一善一恶,泾渭分明,而且都具有道德涵义。

孔子的正名说,是强调正确理解词义,尤其是道德概念的词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这是为政的当务之急和首要条件。此外,齐景公问政,孔子又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看来,这和正名的主张是一致的。推测孔子的意思,可能是君、臣、父、子都要顾名思义,各依其在社会中的名位和道德要求,而尽其所应尽的事,这样,社会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国家也就得以安定了。孔子关于正名的言论很少,但对后世影响甚大。荀子从名实关系阐扬正名说,董仲舒则明确地从名分角度发挥正名说,都是受到孔子正名说的启发而创立的。

三、《管子》的“因形定名”的观点

先秦时代重要著作《管子》,其中《心术上》等篇,从认识论的角度唯物主义地论及名与实的关系。“名”是什么?“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管子·心术上》)“纪”,综理、把握。“名”是圣人用以把握客观事物的名称、概念。名称、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管子·心术上》又说:“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诂形以名,以形侔名。”(“诂形以名,以形侔名”原作“姑形以形,以形务名”,从郭沫若校改。)客观事物本身的形状、特点是制定名的根据,名必须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管子·白心》也说:“物至而命之”,现实事物呈现在面前,而给以命名。名是事物的反映。《管子·心术上》还十分强调“名当”,即名对实的概括要恰当,名要与实相符。它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又说:“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延”,延长、超过。圣人要做到“名当”,使名既不超过实,实也不超过名,名实相当。《管子·九守》篇也说:“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德”,性质。“理”,道理、规律。名产生于客观实在,而实在生于事物的性质,性质又生于事物的规律,规律要通过智慧来把握,而把握得当才是智慧。名的形成是由客观到主观的抽象过程。《管子·九守》篇还强调名实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与应用,它说:“修名而督实,按实以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认为循名责实,做到名实相当,是治理社会、安定国家的重要保证。

四、墨子的分别“名”“取”的思想

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强调概念应当受实践经验的检验。他说:(“”,原作“钜”,从俞樾校改。)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者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这是说,瞎子不知黑白,并不是不知黑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把黔两种东西放在一起要他择取,他就不知道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了。黑白是名,黔是实。瞎子不知黑白之实,实际上也就是不知黑白。又说: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同上)这是说,当今的君子虽然口头上也会讲仁,但是他们不能区分具体行为的仁与不仁,实际上就是不知仁。可见,墨子认为只有根据取实的情况,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得其名。如果只能从名称、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实际上对事物进行分别,就不能叫做真知其名。这就是说,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名由实所决定,是否真正知名,应受实际行动的检验。墨子的名实观,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墨子的思想为后期墨家所继承和发展。

五、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至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之间,约卒于秦孝文公元年(公元前250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子》一书现存六篇,对于此书的真伪问题,清代以来屡有争论。从该书所使用的名词、概念来看,除《迹府》篇外,其他的《名实论》、《指物论》、《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五篇,都是公孙龙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和名实问题有关,其中《名实论》专门讨论了名实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观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树,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也有唯心主义观点。

(一)“名实论”

《公孙龙子·名实论》说: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物”,万物。万物在形成时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形式和位置,不能超过其范围,万物是实在的。物之所以为物,即有其实在性。实不是空旷无内容的,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的。实之所存,即其位置。同篇又说:夫名,实谓也。知此(名)非此(实)也,知此(实)之不在此(位)也,则不谓也;知彼(名)之非彼(实)也,知彼(实)之不在彼(位)也,则不谓也。这是说,名是用来称谓实的,名必须符合实。如果一个名所称谓的不是它所称谓的那个实,或者它所称谓的那个实已经发生变化,不在其位,就不能再称那个名了。显然,这是对名实关系的唯物主义看法。

(二)“指物论”

在先秦时代,一般说来作为语词的名(名词)和作为概念的名是没有严格区分的,都称为“名”。实际上,名词是对事物的称谓,是约定俗成的,而概念则是主观对客观的类型和规律的反映,是不能被约定的。公孙龙所讲的“名”,主要不是指名词,而是指名词的内涵,即反映事物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对“名”认识的深化。这在《指物论》一文中,表述得尤为鲜明。所谓指,就是名词的内涵,即概念;所谓物,即实物。实物对“名”而言,称为“实”;对“指”而言,称为“物”。《指物论》说: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概念是感觉不到的,也可以说是天下没有的;事物是感觉得到的,也可以说是天下存在的。又说:“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概念虽然感觉不到,但是天下如果没有概念,事物也就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样的事物了。《指物论》还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都是概念,都要通过概念来表述、说明,而每一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其他概念。由此看来,公孙龙的《指物论》思想也是唯物主义的。

(三)“离坚白”

公孙龙在《坚白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坚、白、石相离”的错误命题。文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道藏本下有“得其坚也”四字,此依谭戒甫说删。),无白也。意思是说,用眼看石头时,得不到“坚”,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觉,此时是没有“坚”;用手摸石头时,得不到“白”,只能得到“坚”的感觉,此时是没有“白”,所以,坚白是“不相盈”的,即互相分离的。公孙龙看到了坚与白作为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概念的差别,这是正确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觉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并把主观的视和拊看作白和坚是否存在的标准,这就陷入了感觉论。

当时有人反驳公孙龙说,眼看虽然得不到坚的感觉,手摸虽然得不到白的感觉,但这只是感官职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而已,坚和白同是这块石头的属性,怎能说是互相分离呢?公孙龙回答说: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公孙龙子·坚白论》)就是说,白和坚不是固定在石头里的,它们是兼为其他事物所有的。“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物”,道藏本原无“物”字,据上下文意补。)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同上)“坚”这属性既可以不与石头联系在一起,而为其他事物所具有,也就可以不与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而独立自存,“坚”可以自己隐藏起来。“白”这属性也是如此。这里,公孙龙看到了不同属性之间的区别,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区别,但是又割裂了事物各属性间的联系,割裂属性与事物的联系,也就是取消了一般与个别的联系,把一般说成脱离个别而存在的独立实体。公孙龙看到一般与个别的差别,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名”即概念形而上学地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自存的实体,这又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

(四)“白马非马”

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应用正名的原则,阐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白马非马”这个著名命题上。

公孙龙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发挥孔子的正名思想,他说:“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公孙龙子·名实论》)使名当其实,叫做正名。又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同上)

同类推荐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热门推荐
  • 赢在态度

    赢在态度

    世界五百强金牌员工的成长法则,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吐血推荐。卓越的态度塑造卓越的员工,一流的员工缔造一流的企业。态度决定一切。赶紧用优秀来武装自己,缔造个人卓越职业精神,你也能成为金牌员工。
  • 理想是用来实现的

    理想是用来实现的

    有价值的图书就像一部经典电影一样,不会从主角的出生絮絮叨叨的聊到去世。本书将马云人生中最精彩、最实用的片段剪切出来,以布阵、聚人、借势、变脸、御敌、正已、育人、坚守为核心 ……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逐妖媚影

    逐妖媚影

    神明:自古人与妖相恋就是不合情理的事情,若是人与妖相恋既是违背天规!妖怪:为何不合情理?人有心,妖有心,神明亦有心,有心就会情动!妖魔:哈哈,站在凡人的头顶,主宰世间“真理”的大人物们总是会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鬼冥娘娘,你可以罚我永远近亲不了任何人、妖怪,但是你永远不能阻止我的感情。困世咒让我接受百世的孤独和痛苦,解除身上的枷锁的钥匙一直都在……
  • 悍妃无敌

    悍妃无敌

    相府七小姐又被休了!花轿未上,休书已至,七次花嫁,七次被休。相府七小姐君卿卿荣幸地成为华泽国史上最为有名的‘休’女。一纸赐婚,命定的三小姐变成了七小姐嫁入了瑞王府,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环肥燕瘦,瑞王好丰满。’一时流言四起,搅乱了一池春水,王府内群蝶飞舞,百花忙乱.“君卿卿,这是怎么回事?”男子犹如猎豹般嗜血暴戾的眼神冷冷地横扫过一众穿着暴露,胸前丰满的女人,最终将寒眸定格在那个走在最后,姗姗来迟的女子身上。走在后面的某女笑得一脸怡然自得,不时地掩嘴打个哈欠,眼角瞥了一眼堂下跪着的那一群颤颤巍巍,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人们,颇为无辜地眨了眨眼睛,“王爷这是做什么?妹妹们不过是为了投王爷之所好罢了。”男子玩味地看着眼前这个敢于跟他叫板,与他对视良久的女子,深邃的黑眸中划过一道森寒的冷冽。…“你就从了奴家吧。”女子浅笑盈盈地半依在床榻边,芊指轻勾,媚眼如丝,粉面却带着一丝冷意.“君卿卿,这次看你还要如何抵赖,啊,你的姘夫哪?”房门被人砰地一声撞开,满面得意的俏丽女子带着四五个丫鬟耀武扬威地站在正中,有些意外地看着床榻笑得灿烂的女子。“滚出去。”屏风后缓缓走出一人,俏丽女子脸色顿时惨白一片,浑身如坠冰窖,耳边却听得那个女人没心没肺地柔声道,“姐姐,妹妹的姘夫正是王爷哪。”…“女人,利用完了本王,就想这样就全身而退了吗?”男人冷冷地声音中不易察觉地带着一丝颤抖。“各取所需,两不相欠。难道王爷就没有利用过我吗?还是王爷已经爱上了我,决定要将皇后之位相授了?”自嘲地勾了勾唇角,不屑地看着那个轩昂挺立与天地间,浑身无形之中自然散发着一股傲视苍穹,浑然天成的霸气的俊逸男子。纵然是得到了天下又如何,你以为什么就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吗?偏偏世间就有那么一两件事,一两个人不是在你的意料之中的,而她就是其中之一。“君卿卿,你以为如此就能逃离本王了吗?”男子一双深邃的黑眸笃定地盯着女子,心却是微微轻颤着。“自然不是,先皇圣旨,瑞王接旨.”女子娇柔的声音不大,却有足够的震撼力。
  • 致命情人:美男总裁不好惹(大结局)
  • 逆天邪君:盛宠狂傲医妃

    逆天邪君:盛宠狂傲医妃

    前世,活得逍遥自在一身医术让鬼都发愁。睁眼醒来,被世人唾弃糟蹋。玄离霜冷眼相看,手中一针一剑红衣妖娆,她只求逆天改命,,让今日陷她于不仁不义之人万劫不复!他是冷夜君王战场杀神,冷绝对上霸道,风云变换,星象紊乱,她要的很简单,来去自如的世界,俯首称臣的众生,恩爱无双的男人。“女人,乖乖贴在我身边,包你一世无忧。”“男人,想泡我,先看看你的本事”“我的本事好的很,不信你来床上我给你证明!”某女微微一笑饿狼扑食。狂妄医妃对上逆天邪王,是凤鸣九天还是飞龙在天。
  • 喵喵,王子殿下

    喵喵,王子殿下

    我!超级无敌美少女伊莉雅,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社团,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在这条路上屡败屡战,但在16岁时,我终于成为了自由会社的新社员! 可是……我在入社的第一天就遇见了一个神秘美少年,而且我还发现了他的秘密——他居然会冒出猫耳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浪漫清新恋爱自由式!不可思议的恋人,不可思议的爱恋,喵星来的王子大作战!
  • 杠上花花痞子:今年不出嫁

    杠上花花痞子:今年不出嫁

    恭喜你今年桃花盛开,年内可能走上红地毯。夏冰看到这句话,不小心被自己喝着的饮料给噎着了,什么破测试题?这么狗血喷饭的测试结果!桃花,绝对不是她夏冰要的,她每年的生日愿望可是继续保持单身贵族的生活。桃花如预言般降临,夏冰防不胜防……她忍不住呜呼感叹:单身并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千方百计想要结束你单身的人。小心桃花来袭……
  • 倾城难逃:夫君来收妖

    倾城难逃:夫君来收妖

    睁开眼,就看到了现场版,还是限制级的。口水滴答答的流,那个高高端坐在上,好看的像个妖孽的男人是谁?还有那个拿着皮鞭训练他的教官虽然很冷却也蛮俊俏的,当然了那个一起长大的小竹马也漂亮的不像人……不再自怨自怜,扒拉着小手指心里揣着小得意:其实,其实穿越还蛮不错的,嘿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