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1)

引言

“名”,名称或概念;“实”,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名实关系问题,涉及思维形式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名实之辨包括名(名称和概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和感觉经验,名称、概念是否反映客观内容,概念的知识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问题;也包括言、意能否把握事物和道,即人类思维能否把握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对名实关系问题的探讨和论述,构成了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又和政治学、伦理学密切相关。

名实关系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和认识的需要而提出和展开的。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旧事物趋于崩溃,新事物不断诞生,旧名被废弃,新名不断涌现。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十分尖锐、突出。面对“名实相怨”、“名实乱”的情况,是名随实变,还是以新的实去符合旧的名?是名决定实,还是实决定名?名实何者是第一性的?再是,名能否正确反映实?言、意能否把握物和道?即名实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名实问题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形态。名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名实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由于当时不同学者对这些问题看法不同,就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思想的斗争。

春秋末期对名实问题的探讨,到了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名辩思潮。儒、道、墨等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同时又转到辩论本身而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从而导致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建立。而法家则把“刑名”(也作形名,指形体、实际和名称)和“法术”联系起来,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等,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形成了极富政治色彩的“刑名之学”。汉代史学家首开划分诸子百家的先例,司马谈把专论名实问题的学者称为名家。后来,刘歆又把综核名实以正名位,也称为名家之学,这方面的学者也称为名家。

汉武帝以来,由于推行董仲舒建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名实学的发展。董仲舒把孔子的正名说引向正名分的道路,先秦名家辩论的方式在汉代几乎中绝。至汉末魏晋又逐渐兴起名辩思潮,其中有以王符、徐幹和刘为代表的品评人物名实的思潮,更重要的是与玄学相伴而产生的名理学思潮,名理兼谈,以谈理为主。名士们谈玄说理盛极一时。名理论坛的主要议题是“才性同异之辨”、“有无之辨”和“言意之辨”等,其中“言意之辨”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和名实观相关的。唐代以后,哲学家的兴趣转到天人、理气、心物等本体论和伦理学的研究,名实问题没有再引起普遍的关注。而且名实之辨也和道与器(象)关系的争论结合在一起了。到明清之际,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名实问题又有所涉及,但是除王夫之等少数人外,也都没有充分展开。

第一节先秦时代名实观

一、老子的“无名”论

先秦时代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名言不足以表述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发展规律,《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就是说,用名言概念表述的道和名,并不是恒常的道和名。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名的,“道常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是“无名之朴”(《老子·第三十七章》)。因此,道是人们的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所不能把握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老子·第十四章》)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是不可名的。老子认为,只有去掉名言,才可以真正了解恒常的道,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对于道,有真知者必不言说,言说者不一定真知。应当说,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万物本体和发展规律,是感觉所不能把握的,也是难以用概念模写的,看到了人们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过分夸大人类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以至完全否定感觉和概念的重要作用,这就只能导向直觉主义。至于他所讲的道实质上是绝对观念,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这在前面已经论述,不再重复。

老子的“无名”论是跟当时重视理性原则的孔子和重视感性原则的墨子都不相同的。他的学说对于后来的庄子和魏晋玄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正名”说

先秦时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所谓正名,“名”就是字、词,正名就是正字义,具体说,就是正确的解释词和使用词,纠正对词的错误解释和使用,也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这就涉及名与实的关系。孔子的正名着重于确定名词概念的政治伦理内涵,因而也多少涉及正名分的内容。

《论语·子路》直接论及正名,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如果他在卫国为政,第一步措施是正名。子路认为这是离开政治远了,是迂腐的言论。孔子给以反批评,指责子路是野,重质而不文。孔子的主张是,只有名正才能言顺,“顺”指“六十而耳顺”的“顺”,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言顺”即说话合乎道德原则。言顺了才能做好事情,从而达到“礼乐兴”的目的。这里“正名”与“言顺”相联,名是指语词而言。又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这也是名和言相联,言又和行相联。强调正名的意义在于言之不苟,言之可行。也就是说话用词要合乎道德要求,从而保证言行合乎道德规范。

孔子的正名,着重于道德方面,往往对传统的语词加进道德涵义。例如,《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正“直”这个名。按传统的说法,儿子证明父亲偷羊是“直”,孔子认为父子互相为隐才叫做直。这就给“直”添注新的道德意义。又如: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子张认为闻与达是无区别的同义词,也没有道德涵义,而孔子把闻达之名加以区分,指出达是真诚,闻是虚伪,两者一善一恶,泾渭分明,而且都具有道德涵义。

孔子的正名说,是强调正确理解词义,尤其是道德概念的词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这是为政的当务之急和首要条件。此外,齐景公问政,孔子又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看来,这和正名的主张是一致的。推测孔子的意思,可能是君、臣、父、子都要顾名思义,各依其在社会中的名位和道德要求,而尽其所应尽的事,这样,社会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国家也就得以安定了。孔子关于正名的言论很少,但对后世影响甚大。荀子从名实关系阐扬正名说,董仲舒则明确地从名分角度发挥正名说,都是受到孔子正名说的启发而创立的。

三、《管子》的“因形定名”的观点

先秦时代重要著作《管子》,其中《心术上》等篇,从认识论的角度唯物主义地论及名与实的关系。“名”是什么?“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管子·心术上》)“纪”,综理、把握。“名”是圣人用以把握客观事物的名称、概念。名称、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管子·心术上》又说:“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诂形以名,以形侔名。”(“诂形以名,以形侔名”原作“姑形以形,以形务名”,从郭沫若校改。)客观事物本身的形状、特点是制定名的根据,名必须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管子·白心》也说:“物至而命之”,现实事物呈现在面前,而给以命名。名是事物的反映。《管子·心术上》还十分强调“名当”,即名对实的概括要恰当,名要与实相符。它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又说:“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延”,延长、超过。圣人要做到“名当”,使名既不超过实,实也不超过名,名实相当。《管子·九守》篇也说:“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德”,性质。“理”,道理、规律。名产生于客观实在,而实在生于事物的性质,性质又生于事物的规律,规律要通过智慧来把握,而把握得当才是智慧。名的形成是由客观到主观的抽象过程。《管子·九守》篇还强调名实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与应用,它说:“修名而督实,按实以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认为循名责实,做到名实相当,是治理社会、安定国家的重要保证。

四、墨子的分别“名”“取”的思想

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强调概念应当受实践经验的检验。他说:(“”,原作“钜”,从俞樾校改。)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者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这是说,瞎子不知黑白,并不是不知黑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把黔两种东西放在一起要他择取,他就不知道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了。黑白是名,黔是实。瞎子不知黑白之实,实际上也就是不知黑白。又说: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同上)这是说,当今的君子虽然口头上也会讲仁,但是他们不能区分具体行为的仁与不仁,实际上就是不知仁。可见,墨子认为只有根据取实的情况,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得其名。如果只能从名称、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实际上对事物进行分别,就不能叫做真知其名。这就是说,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名由实所决定,是否真正知名,应受实际行动的检验。墨子的名实观,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墨子的思想为后期墨家所继承和发展。

五、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至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之间,约卒于秦孝文公元年(公元前250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子》一书现存六篇,对于此书的真伪问题,清代以来屡有争论。从该书所使用的名词、概念来看,除《迹府》篇外,其他的《名实论》、《指物论》、《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五篇,都是公孙龙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和名实问题有关,其中《名实论》专门讨论了名实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观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树,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也有唯心主义观点。

(一)“名实论”

《公孙龙子·名实论》说: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物”,万物。万物在形成时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形式和位置,不能超过其范围,万物是实在的。物之所以为物,即有其实在性。实不是空旷无内容的,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的。实之所存,即其位置。同篇又说:夫名,实谓也。知此(名)非此(实)也,知此(实)之不在此(位)也,则不谓也;知彼(名)之非彼(实)也,知彼(实)之不在彼(位)也,则不谓也。这是说,名是用来称谓实的,名必须符合实。如果一个名所称谓的不是它所称谓的那个实,或者它所称谓的那个实已经发生变化,不在其位,就不能再称那个名了。显然,这是对名实关系的唯物主义看法。

(二)“指物论”

在先秦时代,一般说来作为语词的名(名词)和作为概念的名是没有严格区分的,都称为“名”。实际上,名词是对事物的称谓,是约定俗成的,而概念则是主观对客观的类型和规律的反映,是不能被约定的。公孙龙所讲的“名”,主要不是指名词,而是指名词的内涵,即反映事物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对“名”认识的深化。这在《指物论》一文中,表述得尤为鲜明。所谓指,就是名词的内涵,即概念;所谓物,即实物。实物对“名”而言,称为“实”;对“指”而言,称为“物”。《指物论》说: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概念是感觉不到的,也可以说是天下没有的;事物是感觉得到的,也可以说是天下存在的。又说:“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概念虽然感觉不到,但是天下如果没有概念,事物也就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样的事物了。《指物论》还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都是概念,都要通过概念来表述、说明,而每一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其他概念。由此看来,公孙龙的《指物论》思想也是唯物主义的。

(三)“离坚白”

公孙龙在《坚白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坚、白、石相离”的错误命题。文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道藏本下有“得其坚也”四字,此依谭戒甫说删。),无白也。意思是说,用眼看石头时,得不到“坚”,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觉,此时是没有“坚”;用手摸石头时,得不到“白”,只能得到“坚”的感觉,此时是没有“白”,所以,坚白是“不相盈”的,即互相分离的。公孙龙看到了坚与白作为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概念的差别,这是正确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觉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并把主观的视和拊看作白和坚是否存在的标准,这就陷入了感觉论。

当时有人反驳公孙龙说,眼看虽然得不到坚的感觉,手摸虽然得不到白的感觉,但这只是感官职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而已,坚和白同是这块石头的属性,怎能说是互相分离呢?公孙龙回答说: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公孙龙子·坚白论》)就是说,白和坚不是固定在石头里的,它们是兼为其他事物所有的。“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物”,道藏本原无“物”字,据上下文意补。)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同上)“坚”这属性既可以不与石头联系在一起,而为其他事物所具有,也就可以不与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而独立自存,“坚”可以自己隐藏起来。“白”这属性也是如此。这里,公孙龙看到了不同属性之间的区别,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区别,但是又割裂了事物各属性间的联系,割裂属性与事物的联系,也就是取消了一般与个别的联系,把一般说成脱离个别而存在的独立实体。公孙龙看到一般与个别的差别,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名”即概念形而上学地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自存的实体,这又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

(四)“白马非马”

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应用正名的原则,阐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白马非马”这个著名命题上。

公孙龙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发挥孔子的正名思想,他说:“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公孙龙子·名实论》)使名当其实,叫做正名。又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同上)

同类推荐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热门推荐
  • 青春伤不起

    青春伤不起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或悲或喜,普通点的,谈谈人生,聊聊理想,找个女朋友,浑浑噩噩的过下去。而我的青春,真的是伤不起啊!拜托,我只想普通一点啊!
  • 我的心在你世界搁了浅

    我的心在你世界搁了浅

    每一个孤单的孩子,都是散落在天涯最美的花。新晋青春作者素之烟,特别书写失孤少女的边缘爱情她是一艘被遗忘的小船,漂泊在艰难的尘世里失孤是一生无法抚平的残酷,被爱是世界上最无望的奢侈,颠沛流离的青春,寻找一个柔软的心尖搁浅,等日出日暮,潮涨潮升……
  • 前世新娘:恶魔总会在身边

    前世新娘:恶魔总会在身边

    九岁失忆,忘记了前世的记忆,仅仅留下脖子上记忆的项链,我把一个美丽的梦从韩国带到了中国,从妈妈的口中我知道了自己身世,虽然我的亲身父母在那场意外的车祸中离我远去。当知道自己九岁时就已经订婚,才发现缘分从那时就已经牵起,此时身边的恶魔原来就是那个他?他是当年的那个他吗?为什么我会有个这么可怕的妹妹?
  • 误惹总裁(大结局)

    误惹总裁(大结局)

    茹茹的微薄,期待大家的关注:http://m.pgsk.com/u/1916624674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忘记一个人,只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蓝梓恩。她是平凡的女学生,如她所说没钱没家世没地位。他是天之骄子,苏氏集团太子爷,有钱有家世有地位。可这样的两人却被牵扯到一起。结果,她要面对前男友做另一个男人的妻子,这还不算,更大的麻烦接踵而来。丈夫的前女友胡搅蛮缠,想要做个称职的妻子,可是一切的一切,并非她想的这般容易。想要温暖他的心,却使自己的心变得更凉......************************茹茹每日暂且两更,但若是某天亲们多给力,日收藏过五十,茹茹就加一更,评论过二十条,茹茹再加一更。
  • 一场落花

    一场落花

    女主角杜雨在他乡遇上了初中时暗恋的男生,为了能得到优秀的他的青睐,没有文学细胞的她去参加校文学社,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主编的悉心照顾和教导;球赛上在强悍对手面前,她和自己的团队努力的意志也赢得了情敌的敬意。期间,她经历了入社退社风波,但是依然努力向上;年少无知的她也曾伤害过一份美丽的友情。经历过表白被拒,友情大考验,中毒风波。她与好友何语嫣、夏菲菲对友情爱情有着不同追求和态度。与笔友顾宇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纯真的友情,却在一次远途约会中,把所有的美好都破坏了。在短短的几天里她经历了一生中也许都不可能遇到几件的事,远途赴约却被自己所信任的朋友放鸽子;父母离婚;流言蜚语的恶意中伤;好朋友的孤立;所爱的人的不信任;好友也在这时被发现生重病,危在旦夕。当她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对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却是那个情敌,然而在打算开始新生活的路上,遇上了灭顶之灾??????
  • 千金王妃买一送一:六王妃

    千金王妃买一送一:六王妃

    第一眼,他看上了那个可爱的小娃娃;第二眼,他觉得这个当娘的真好玩;第三眼,他决定把这对母女收归自己麾下。第一眼,她觉得这个男人不简单;第二眼,她断定他会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第三眼,她答应下嫁,带着女儿坐上花轿。一个是太师府中最为低贱的庶出小姐,众所周知的破鞋,还带着一个小拖油瓶,一个是凤凰王朝最为高贵的嫡出皇子,少女的理想郎君,年及弱冠却无妃无子,两个身份天差地别的人,一段不为世人看好的婚姻,却——照样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她的男人,他的反应:青梅竹马找上门?简单一个字:滚!孩子她亲爹出现?长腿一踢:你怎么不去死!镇国大将军要带她远走高飞,远离这是非之地?怒气冲天:你当我这六王爷是死人啊?他的女人,她的对策:家有小妾三只?淡然一笑:关我什么事?下属送来美人十个?无辜大眼一眨:你塞给我干什么?邻国公主一口咬定要下嫁?收拾东西:那你娶她呀!我这就让出正妃之位?最后,王爷抓狂了:你这个女人,为什么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呢?最后,王妃郁闷了:你这个男人,为什么非要逼我出离愤怒呢?场景一:——爱妃,本王今天又在朝堂上摆了那个老不死的一道,真是大快人心啊!哈哈哈!——…——你为什么不说话?——恭喜王爷,贺喜王爷。王爷威武,王爷天下无敌,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场景二:——爱妃,本王今天兽性大发,杀了你的狗大宴宾客。——哦。——你没别的话说?——没。——为什么?那可是陪了你和清儿五年的狗啊!——第一,那本就是一只畜生,还是一只年已迟暮正在等死的畜生,王爷杀了它是助它早日解脱;第二,它是臣妾的,臣妾的一切都是王爷的,王爷想拿自己的东西怎么办,臣妾无权置喙;第三,您是高高在上的王爷,只要能让您高兴,牺牲一条小小的狗命算什么?第四…——来人,把王妃的狗还给她!场景三:——爱妃,皇兄看上了咱们的女儿,想把她聘给太子做太子妃。——不行。——为什么?——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说什么本王听不懂。不过,本王已经答应了皇兄了,圣旨即刻就到。——…——爱妃?——王、八、蛋!——嘎?爱妃,你、你说话了?——你这个王八蛋!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是不是?快快把我女儿的婚姻自主权还来来来来来来!
  • 尘埃飞扬

    尘埃飞扬

    小说集全景收录阿来成名前后的21部小说,勾勒出阿来创作走向成熟的轨迹。不仅如此,小说集还将阿来的诗句、心情感悟以卡片形式夹在书中,全方位展现“智者阿来、诗意阿来”的魅力。
  • 说吧,生活

    说吧,生活

    邬荔从表面上看小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个小官员,前景光明,但作者关心的是她的内心情感所遮蔽和压抑的部分。她与小学同学岳不唯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他们在清醒的意识中也只是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成友好关系,但在她内心的某个角落,还藏着她对这种友好关系的另一种念想。这就是邬荔偶尔感觉到的“心里有个地方一软”,“心里有个地方细细地疼了一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