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01

第1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1)

引言

“名”,名称或概念;“实”,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名实关系问题,涉及思维形式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名实之辨包括名(名称和概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和感觉经验,名称、概念是否反映客观内容,概念的知识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问题;也包括言、意能否把握事物和道,即人类思维能否把握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对名实关系问题的探讨和论述,构成了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又和政治学、伦理学密切相关。

名实关系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和认识的需要而提出和展开的。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旧事物趋于崩溃,新事物不断诞生,旧名被废弃,新名不断涌现。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十分尖锐、突出。面对“名实相怨”、“名实乱”的情况,是名随实变,还是以新的实去符合旧的名?是名决定实,还是实决定名?名实何者是第一性的?再是,名能否正确反映实?言、意能否把握物和道?即名实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名实问题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形态。名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名实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由于当时不同学者对这些问题看法不同,就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思想的斗争。

春秋末期对名实问题的探讨,到了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名辩思潮。儒、道、墨等各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同时又转到辩论本身而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从而导致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建立。而法家则把“刑名”(也作形名,指形体、实际和名称)和“法术”联系起来,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等,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形成了极富政治色彩的“刑名之学”。汉代史学家首开划分诸子百家的先例,司马谈把专论名实问题的学者称为名家。后来,刘歆又把综核名实以正名位,也称为名家之学,这方面的学者也称为名家。

汉武帝以来,由于推行董仲舒建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名实学的发展。董仲舒把孔子的正名说引向正名分的道路,先秦名家辩论的方式在汉代几乎中绝。至汉末魏晋又逐渐兴起名辩思潮,其中有以王符、徐幹和刘为代表的品评人物名实的思潮,更重要的是与玄学相伴而产生的名理学思潮,名理兼谈,以谈理为主。名士们谈玄说理盛极一时。名理论坛的主要议题是“才性同异之辨”、“有无之辨”和“言意之辨”等,其中“言意之辨”即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和名实观相关的。唐代以后,哲学家的兴趣转到天人、理气、心物等本体论和伦理学的研究,名实问题没有再引起普遍的关注。而且名实之辨也和道与器(象)关系的争论结合在一起了。到明清之际,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名实问题又有所涉及,但是除王夫之等少数人外,也都没有充分展开。

第一节先秦时代名实观

一、老子的“无名”论

先秦时代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名言不足以表述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发展规律,《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就是说,用名言概念表述的道和名,并不是恒常的道和名。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名的,“道常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道是“无名之朴”(《老子·第三十七章》)。因此,道是人们的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所不能把握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老子·第十四章》)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是不可名的。老子认为,只有去掉名言,才可以真正了解恒常的道,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对于道,有真知者必不言说,言说者不一定真知。应当说,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万物本体和发展规律,是感觉所不能把握的,也是难以用概念模写的,看到了人们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他过分夸大人类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以至完全否定感觉和概念的重要作用,这就只能导向直觉主义。至于他所讲的道实质上是绝对观念,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这在前面已经论述,不再重复。

老子的“无名”论是跟当时重视理性原则的孔子和重视感性原则的墨子都不相同的。他的学说对于后来的庄子和魏晋玄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正名”说

先秦时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所谓正名,“名”就是字、词,正名就是正字义,具体说,就是正确的解释词和使用词,纠正对词的错误解释和使用,也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这就涉及名与实的关系。孔子的正名着重于确定名词概念的政治伦理内涵,因而也多少涉及正名分的内容。

《论语·子路》直接论及正名,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如果他在卫国为政,第一步措施是正名。子路认为这是离开政治远了,是迂腐的言论。孔子给以反批评,指责子路是野,重质而不文。孔子的主张是,只有名正才能言顺,“顺”指“六十而耳顺”的“顺”,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言顺”即说话合乎道德原则。言顺了才能做好事情,从而达到“礼乐兴”的目的。这里“正名”与“言顺”相联,名是指语词而言。又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这也是名和言相联,言又和行相联。强调正名的意义在于言之不苟,言之可行。也就是说话用词要合乎道德要求,从而保证言行合乎道德规范。

孔子的正名,着重于道德方面,往往对传统的语词加进道德涵义。例如,《论语·子路》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正“直”这个名。按传统的说法,儿子证明父亲偷羊是“直”,孔子认为父子互相为隐才叫做直。这就给“直”添注新的道德意义。又如: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子张认为闻与达是无区别的同义词,也没有道德涵义,而孔子把闻达之名加以区分,指出达是真诚,闻是虚伪,两者一善一恶,泾渭分明,而且都具有道德涵义。

孔子的正名说,是强调正确理解词义,尤其是道德概念的词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这是为政的当务之急和首要条件。此外,齐景公问政,孔子又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看来,这和正名的主张是一致的。推测孔子的意思,可能是君、臣、父、子都要顾名思义,各依其在社会中的名位和道德要求,而尽其所应尽的事,这样,社会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国家也就得以安定了。孔子关于正名的言论很少,但对后世影响甚大。荀子从名实关系阐扬正名说,董仲舒则明确地从名分角度发挥正名说,都是受到孔子正名说的启发而创立的。

三、《管子》的“因形定名”的观点

先秦时代重要著作《管子》,其中《心术上》等篇,从认识论的角度唯物主义地论及名与实的关系。“名”是什么?“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管子·心术上》)“纪”,综理、把握。“名”是圣人用以把握客观事物的名称、概念。名称、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管子·心术上》又说:“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诂形以名,以形侔名。”(“诂形以名,以形侔名”原作“姑形以形,以形务名”,从郭沫若校改。)客观事物本身的形状、特点是制定名的根据,名必须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管子·白心》也说:“物至而命之”,现实事物呈现在面前,而给以命名。名是事物的反映。《管子·心术上》还十分强调“名当”,即名对实的概括要恰当,名要与实相符。它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又说:“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延”,延长、超过。圣人要做到“名当”,使名既不超过实,实也不超过名,名实相当。《管子·九守》篇也说:“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德”,性质。“理”,道理、规律。名产生于客观实在,而实在生于事物的性质,性质又生于事物的规律,规律要通过智慧来把握,而把握得当才是智慧。名的形成是由客观到主观的抽象过程。《管子·九守》篇还强调名实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与应用,它说:“修名而督实,按实以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认为循名责实,做到名实相当,是治理社会、安定国家的重要保证。

四、墨子的分别“名”“取”的思想

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强调概念应当受实践经验的检验。他说:(“”,原作“钜”,从俞樾校改。)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者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这是说,瞎子不知黑白,并不是不知黑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把黔两种东西放在一起要他择取,他就不知道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了。黑白是名,黔是实。瞎子不知黑白之实,实际上也就是不知黑白。又说: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同上)这是说,当今的君子虽然口头上也会讲仁,但是他们不能区分具体行为的仁与不仁,实际上就是不知仁。可见,墨子认为只有根据取实的情况,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得其名。如果只能从名称、概念上分辨,而不能在实际上对事物进行分别,就不能叫做真知其名。这就是说,实是第一性,名是第二性的。名由实所决定,是否真正知名,应受实际行动的检验。墨子的名实观,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墨子的思想为后期墨家所继承和发展。

五、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至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之间,约卒于秦孝文公元年(公元前250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子》一书现存六篇,对于此书的真伪问题,清代以来屡有争论。从该书所使用的名词、概念来看,除《迹府》篇外,其他的《名实论》、《指物论》、《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五篇,都是公孙龙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和名实问题有关,其中《名实论》专门讨论了名实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观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树,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也有唯心主义观点。

(一)“名实论”

《公孙龙子·名实论》说: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物”,万物。万物在形成时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形式和位置,不能超过其范围,万物是实在的。物之所以为物,即有其实在性。实不是空旷无内容的,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的。实之所存,即其位置。同篇又说:夫名,实谓也。知此(名)非此(实)也,知此(实)之不在此(位)也,则不谓也;知彼(名)之非彼(实)也,知彼(实)之不在彼(位)也,则不谓也。这是说,名是用来称谓实的,名必须符合实。如果一个名所称谓的不是它所称谓的那个实,或者它所称谓的那个实已经发生变化,不在其位,就不能再称那个名了。显然,这是对名实关系的唯物主义看法。

(二)“指物论”

在先秦时代,一般说来作为语词的名(名词)和作为概念的名是没有严格区分的,都称为“名”。实际上,名词是对事物的称谓,是约定俗成的,而概念则是主观对客观的类型和规律的反映,是不能被约定的。公孙龙所讲的“名”,主要不是指名词,而是指名词的内涵,即反映事物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对“名”认识的深化。这在《指物论》一文中,表述得尤为鲜明。所谓指,就是名词的内涵,即概念;所谓物,即实物。实物对“名”而言,称为“实”;对“指”而言,称为“物”。《指物论》说: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概念是感觉不到的,也可以说是天下没有的;事物是感觉得到的,也可以说是天下存在的。又说:“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概念虽然感觉不到,但是天下如果没有概念,事物也就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样的事物了。《指物论》还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都是概念,都要通过概念来表述、说明,而每一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其他概念。由此看来,公孙龙的《指物论》思想也是唯物主义的。

(三)“离坚白”

公孙龙在《坚白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坚、白、石相离”的错误命题。文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道藏本下有“得其坚也”四字,此依谭戒甫说删。),无白也。意思是说,用眼看石头时,得不到“坚”,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觉,此时是没有“坚”;用手摸石头时,得不到“白”,只能得到“坚”的感觉,此时是没有“白”,所以,坚白是“不相盈”的,即互相分离的。公孙龙看到了坚与白作为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概念的差别,这是正确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觉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并把主观的视和拊看作白和坚是否存在的标准,这就陷入了感觉论。

当时有人反驳公孙龙说,眼看虽然得不到坚的感觉,手摸虽然得不到白的感觉,但这只是感官职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而已,坚和白同是这块石头的属性,怎能说是互相分离呢?公孙龙回答说: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公孙龙子·坚白论》)就是说,白和坚不是固定在石头里的,它们是兼为其他事物所有的。“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物”,道藏本原无“物”字,据上下文意补。)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同上)“坚”这属性既可以不与石头联系在一起,而为其他事物所具有,也就可以不与一切事物联系在一起而独立自存,“坚”可以自己隐藏起来。“白”这属性也是如此。这里,公孙龙看到了不同属性之间的区别,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区别,但是又割裂了事物各属性间的联系,割裂属性与事物的联系,也就是取消了一般与个别的联系,把一般说成脱离个别而存在的独立实体。公孙龙看到一般与个别的差别,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把“名”即概念形而上学地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自存的实体,这又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

(四)“白马非马”

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应用正名的原则,阐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白马非马”这个著名命题上。

公孙龙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发挥孔子的正名思想,他说:“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公孙龙子·名实论》)使名当其实,叫做正名。又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同上)

同类推荐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学会选择 懂得放下

    学会选择 懂得放下

    学会选择,你的心灵得到了洗涤,生活就会变得简单。人生的苦楚源于不舍得勇敢放下。懂得放下,人生才会得到解脱.快乐才会一生相伴。人要学会选择,选择自己该做的事,才不会委屈了自己。人要懂得放下,放下心中难舍的痛,才不会迷失了自我。
  • 颜倾天下之神偷皇后(完)

    颜倾天下之神偷皇后(完)

    我,表面看是M大精英学子,实际上却是让警方头疼不已的神偷“夜游侠”师徒中的徒弟。然而,这次盗墓行动我怎么突然走了背字,从没失手的我居然遇上了“诈尸”!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国度,居然……还做了那个任性公主的替身!嫁到了敌国皇帝手里。额……鬼才要做什么皇后呢!本小姐的神偷工作还没过够呢!!!看我怎么惑乱你这个该死的后宫!!!碧色空间1班:66267934碧色空间2班:67639222碧色空间3班:63812022碧色空间4班:19176107(新)
  •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马皇后:大脚马皇后,资深贤内助。秦良玉:名将秦良玉,巾帼女豪杰。李香君:侠肝义胆李香君。陈圆圆:倾国天香陈圆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洋溢着青春活力,心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浓浓的爱意,来到大学。可是当她联系林静的时候,却发现出国的林静并没有告诉她任何消息。生性豁达的她,埋藏起自己的爱情,享受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却意外地爱上同学校的陈孝正,板正、自闭而又敏感、自尊的陈孝正却在毕业的时候又选择了出国放弃了郑微。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曹锟复杂的人生经历 ,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
  • 田家有媳

    田家有媳

    “小姐,你不能答应啊!那田家虽然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可是这次来提亲的可是他们家的大公子啊!据说这个大公子自从小时候生病以后就成了活死人了,不再醒过来,小姐嫁过去,是要守活寡的啊!”女子淡淡看了哭泣的奶娘一眼,“妈妈觉得我有选择的余地吗?”声音听着凄苦,可是眼中的晶亮却是小小的出卖了她!“半年之内,你必须怀孕,不然别怪本夫人不给你好脸色看!”洞房花烛夜,自己的婆婆冷冷下命令道。黄燕笙看来看躺在床上的“活死人”,这········怎么那个?怎么能怀孕?“大嫂?”幽静的小道上面,迎面就碰到了二流子一般的夫家二叔田青月,想到上次的事情,黄燕笙本能的皱眉,转身就想避开,却还是晚了一步,田青月一个箭步冲了上来,拦住了她的去路,“大嫂怎么见到我就要躲开呢?可是小弟哪里得罪了大嫂?”说着就要伸出手就抓黄燕笙的肩膀。这天下,唯有你与朕共享!朕许你,一生一世一双人!
  • 弃女肖瑶

    弃女肖瑶

    穿越成弃女,肖瑶带着懦弱却护犊的娘,在混乱的世道创建美好生活。虽然困难了点,但是既然上天让她穿到这个叫“肖瑶”的女孩身上,定是叫她努力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所以,乃们这些古代花心男人赶紧让开,别挡住姐发家致富的道路。还有,皇上,环境已经治理得差不多了,民女能回家养老了么?
  • 营销的真理

    营销的真理

    一个真正从事营销活动的人是一个实践家而非幻想家。许多人有想法,但没有几个人能立刻将想法变为切实的行动,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营销,另外还因为人们对真正从事营销活动有一种恐慌,本书可以令你改变这一切。营销是充满了欢乐和痛苦的集合体,但正是这种多姿多彩诱惑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为之“献身”。